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從社會邊緣到劍橋博士的震撼教育
 
作者: 泰拉.維斯托 
書城編號: 1552264

原價: HK$150.00
現售: HK$142.5 節省: HK$7.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愛米粒
出版日期: 2019/05
頁數: 392
ISBN: 9789869720359

商品簡介


垃圾回收廢鐵場長大、十七歲才第一次上學的女孩,從社會邊緣到劍橋博士的震撼教育

《紐約時報書評 》評選2018年度十大好書╱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年度最愛書籍╱比爾.蓋茲假期推薦書單╱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自傳類獎項入圍╱美國筆會珍.史坦新書獎入圍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波士頓環球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

在劍橋博士學位顯赫的學歷背景之前,泰拉卻有個異於常人的成長經歷。十七歲才踏進人生中第一所學校,九歲才拿到出生證明,她沒有任何醫療紀錄,也沒有任何入學紀錄。在拿到出生證明前,就州政府及聯邦政府的定義來說,她並不存在。當別的小孩在上學,她在父親經營的垃圾場裡回收破銅爛鐵,當別的傷者上醫院就醫,她們家不論車禍、挫傷、腦震盪、砍傷、燒傷,再怎麼嚴重都在家用草藥醫治。十七歲靠自學考過美國大學學科測驗 ACT,申請進入楊百翰大學……

作者泰拉將這段難以想像、從社會邊緣爬到劍橋大學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撼動人心的回憶錄《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2018年二月在美國出版後,隨即高踞《紐約時報》及亞馬遜網站暢銷榜,她也上遍各大媒體接受專訪,成為美國今年春天最有話題的一本書。許多書評家都將這本書跟2016年傑.凡斯的暢銷回憶錄《絕望者之歌》相提並論。

《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是一名有著鋼鐵般意志的女性翻轉人生、急起直追的故事,是她原生家庭與國家機器為敵的故事,也是對於教育不足或過度的省思。因為受教育,泰拉找回了自我價值與說出自己故事的權力。
維斯托出色的回憶錄體現了勇氣和自立自強的精神。排行最小的老七,作者在愛達荷出身長大,她的家庭深信末日即將來臨,與社會脫節,以致她甚至沒有出生證明,生平第一次上學就是上大學。對她而言,上大學並非理所當然;在家時,閱讀就是讀聖經和摩門經,童年多半都在幫忙父母,亦即無照的產婆母親和經營回收廢鐵場的偏執狂父親。敘述成長經歷、以及如何克服萬難(最後拿到劍橋大學的歷史學博士學位),維斯托接受挑戰,與家人漸行漸遠。最後的成果就是一本書,這本書見證了難以抑制的求知慾。

本書特色

在這個不斷高喊「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的年代,泰拉的經歷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對照組。她不僅輸在起跑點,甚至晚了別人十年才起跑,從沒受過正規教育的她,在短短十年完成一般受過正常教育的人無法達到的學術成就。
雖然泰拉的父母沒有提供她教育機會,從小灌輸她「自學的能力與責任」,這讓泰拉終身受用。她的自學歷程也點出了過度依賴教育機構與制度的盲點。因為將自學的主導權完全交給教育機構,也等於是將自己的興趣與學習力交由他人掌控。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在垃圾場長大的童年,二建立自我階段,三是自省與反思。

在那樣遠離文明的山區,不看醫生、也不到醫院生小孩的人不在少數,因此泰拉母親的接生與草藥生意愈做愈大,加上家裡有七個孩子要顧,等到泰拉出生時,家裡所謂的「自學」課程早已停擺。泰拉從小就幫忙母親製作草藥、跟著母親接生、在垃圾場做分類,她沒受過任何有系統的教育,家中僅有的幾本百科全書及歷史、科學書籍早已破爛過時。缺乏教育機會,再加上摩門教義對女性的約束,15歲前的泰拉認為自己的未來就跟母親一樣──會接棒成為接生婆及草藥師,會早早結婚,在父親農場的一角蓋自己的房子,生一群孩子,就這樣過一生。
她的世界就是父親建構的世界。她甚至得忍受一位精神失常、有暴力傾向的哥哥對她肢體及言語霸凌,父母卻視而不見。當泰拉決心不再粉飾太平,父母及兄姊們卻站在哥哥那邊,指責泰拉才是說謊、被文明污染心智的瘋魔。
唯一逃家自學考上大學的哥哥泰勒鼓勵她違背父親的無教育原則,離家上學,「你在家裡待得愈久,愈沒有離開的機會。」在泰勒的薰陶下泰拉逐漸起蒙,決心苦讀大學入學考ACT,白天在垃圾場撿破爛,晚上偷偷在房間苦讀,終於於以28分考上楊百翰大學,她的人生從此走上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脫離那樣的家庭,泰拉才得以脫離她從小「被定義」的一切,透過外面的世界和教育,她建立的不是學術聲望,而是一個能為自己說話、有自信、能思考、具批判力的「自我」。
身為摩門教徒的泰拉坦誠,成長過程中曾對摩門教一夫多妻的歷史,以及約束女性自我實踐的教義感到不安,如今受過教育的她,自許為摩門女性主義者

她想要告訴女性,你的歷史只有你自己能寫、改寫。

名人推薦

必讀推薦

美國前總統 歐巴馬
微軟創辦人 比爾.蓋茲
虎媽 蔡美兒

各界好評

「故事精采,發人省思。人人都會喜歡,比傳聞更棒。」──比爾.蓋茲Bill Gates

教人屏氣凝神,肝腸寸斷又發人省思——在我所讀的書中是前所未見。《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從社會邊緣到劍橋博士的震撼教育》敘述少女如何逃出暴力和情感勒索的牢籠。本書著墨家庭之愛與家庭所帶來的痛苦,描述靈魂的韌性以及教育改變人生的力量。我已經多年沒讀過這麼棒的書,維斯托也是難得一見的天才作家。 ──《紐約時報書評》虎媽蔡美兒(Amy Chua)

這本自傳精采地證明只要下定決心,能有多大的成就……泰拉的故事發人省思,是個獨一無二的成長故事。──英國廣播公司新聞頻道

這部熾烈的自傳處女作中的女孩拚命逃出有幽閉恐懼症、暴力傾向的激進摩門教家庭,追求頂尖學術生涯……她終於逃離專制、猜忌、父權的惡劣環境,上了大學、劍橋研究所,卻產生身分認同危機。維斯托生動的文筆將這個被迫唯唯諾諾、以及扭曲家庭的獨斷專制編織而成的宏大故事寫得既令人膽戰心驚,又像是再尋常不過。——《出版者週刊》重點書評

這個難以置信又鼓舞人心的故事講述教育改造一個人的力量。──英國《星期日郵報》

維斯托在愛達荷偏僻山林長大,兒時沒上學、不能看醫生,與外界也沒有互動。但她離家去上哈佛之後,一切風雲變色,她的信仰也有所改變。這本童年自傳令人聯想到《玻璃城堡》。 ──娜妲莉.畢奇 Oprah.com

「優美又蒼勁……泰拉的文字獨樹一格,自成一派……雖然她的童年經歷獨特,書中提出的問題卻是古今東西皆然:我們應該為摯愛的親友犧牲多少?為了成長又要背叛他們多少? 」──《Vogue》

「如果〔傑德〕凡斯(《絕望者之歌》作者)的自傳有海洛英等級的戲劇張力,〔泰拉〕維斯托的就等同可以麻醉大象的卡芬泰尼。維斯托透過她的第一人稱敘述,逐漸揭露成長背景之極端,這種敘事方法也更引人入勝、痛徹心扉……」──《紐約時報書評》

「最後一次和家人痛苦決裂,讀者才會明白這些掏心掏肺的內容有多勇敢。揭露事實一定會留下傷口,但是讀者會深信這些代價都值得。最後,維斯托不只成功克服不尋常的家庭背景,現狀也與他人無異,可以引起眾人的共鳴。她只是另一個離鄉背井追求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回頭檢視意識形態迥異的原生家庭,最後決定不再回頭。」──亞歷.克麥吉利斯《紐約時報》

維斯托出色的自傳體現了勇氣和自立自強的精神。排行最小的老七,作者在愛達荷出身長大,她的家庭深信末日即將來臨,與社會脫節,以致她甚至沒有出生證明,生平第一次上學就是上大學。對她而言,上大學並非理所當然;在家時,閱讀就是讀聖經和摩門經,童年多半都在幫忙父母,亦即無照的產婆母親和經營回收廢鐵場的偏執狂父親。敘述成長經歷、以及如何克服萬難(最後拿到劍橋大學的歷史學博士學位),維斯托接受挑戰,與家人漸行漸遠。最後的成果就是一本書,這本書見證了難以抑制的求知慾。──《紐約時報》

「維斯托犀利又誠實地點出孝親之難,也寫出智識人生的魅力所在。」──《紐約客》

「維斯托毫不避諱地詳實檢視她的童年,更令人驚訝的是,她懷抱著好奇心與愛,甚至對那些令她失望、冤枉她的人也不例外。」──撰稿人亞麗珊卓.史瓦茲《紐約客》
「維斯托的獨特自傳描述心智如何成形……她以簡潔的散文回憶當初塑造她之所以為她的童年。然而她也漸漸察覺童年對她的傷害。她的無知令她困惑、也激發她向上,她不屈不撓地自學,參加美國大學入學測驗ACT,十七歲申請進入楊百翰大學就讀,最後還在劍橋大學取得歷史博士學位。 」──教育專家安.赫伯特《大西洋月刊》

「泰拉.維斯托活生生見證有些人就是全力以赴,永遠一絲不苟,不屈不撓。她的新書《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令人心碎又感人,內容描述跨越家庭、環境限制,爭取更美好的人生,這是多年來難得一見的自傳……四顆星,滿級分!」──《今日美國報》

「維斯托小姐藉由《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從社會邊緣到劍橋博士的震撼教育》這本引人入勝的自傳,帶領讀者深入外界無法窺見的世界……故事精采,以流暢的散文敘述每件不可思議的經歷。她在如此艱困的環境中成長,還能有今日的成就實在令人刮目相看,即使平凡家庭長大的讀者亦能同感身受。書中著墨的最主要拉鋸,就是她想忠於自我,又想維繫親情。她的成長背景奇特,內心的掙扎則非。」──《經濟學人》

「格外發人省思……這本自傳絕對不只敘述未受正規教育的女子如何取得大學學位,而是描寫一個必須學習如何汲取智識的女人。」──《哈佛緋紅報》

「本書敘述的改變是如此勇敢、全面,簡直難以形容……本書細緻、觀察入微地探討,即使在最平凡的家庭結構中,各種功能失調都有可能被正當化,本書也探索這些高壓管制可能造成的傷害。」──《金融時報》

「無論敘述憤怒、火爆場面,回憶山林風景或進行痛苦的自我剖析,維斯托的寫作都充滿不凡的智慧與氣度。本書是我近年來讀過最不可思議又耐人尋味的人生經歷。」──《每日新聞》

這本難以置信的作品敘述匱乏、困惑、求生和成功。──《柯克斯書評》

這個震撼人心的故事最能講述教育讓人改頭換面的潛力。──《書商》雜誌卡洛琳.桑德森

泰拉.維斯托行雲流水的自傳讓人窺見我們國家常遭人忽視的角落。她這個震撼人心的故事──如何在這個世界找到安身立命之地,又能保有深愛的家人——值得廣為傳頌。我的母親一定會為泰拉加油打氣。──《絕望者之歌:一個美國白人家族的悲劇與重生》作者傑德‧凡斯

一部熾烈的自傳處女作……維斯托生動的文筆將這個被迫唯唯諾諾、以及扭曲一個家庭的獨斷專制編織而成的宏大故事寫得既令人膽戰心驚,又像是再尋常不過。——《出版者週刊》

維斯托在愛達荷州山區長大,深信末日將來的父母不讓子女上學、不信任醫療體制,然而作者渴望受教育,透過自學上了楊百翰大學,最後還拿到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這是出版商年度重點書。──《圖書館學刊》

這個故事講述一名年輕女子如何不屈不撓地對抗赤貧、專制的宗教信仰、暴力和親人的背叛。這個美麗的故事記載她如何理解世界的浩瀚無邊,並努力找到安身立命之處。──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

「優美又蒼勁……儘管情節慘絕人寰,維斯托的作品並非集慘事之自傳。誠然,那些經歷艱辛困苦,堪可比擬珍妮.華特的《玻璃城堡》或托拜厄斯.沃爾夫的《男孩的生活》。但本書行文流暢雅致,敘述一名女孩離開美國轉往歐洲之後如何找到自我,因此風格更接近《慾望之翼》作者亨利.詹姆斯而非《絕境之戰》作者詹姆斯.弗雷。」 ──《Vogue》

這本令人驚嘆連連的作品敘述不凡的心靈如何克服更不尋常的難關,找到自由。──英國《衛報》專欄作家與《The Reluctant Bride: One Woman's Journey》作者露西‧孟甘

泰拉.維斯托在愛達荷偏僻山區的基本教義派摩門教家庭長大,沒有醫療照護、未受教育,前途無望。但維斯托希望人生不僅止於此,最後更上了哈佛和劍橋。這部自傳講述她如何努力改頭換面,文筆動人,應該也會吸引喜歡雪兒.史翠德《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的讀者。──英國《Red》女性雜誌文學編輯莎拉‧曼寧

《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勇敢地敘述親情、殘忍行徑、血緣的韌性和想像力的力量,書中這名年輕女子的智慧、自覺和勇氣在每頁閃閃發光。有些段落栩栩如生地令人難受,在讀者的記憶中留下揮之不去的陰霾,維斯托不耽溺在痛苦中,也不苛刻批判,即使在最幽暗之處,字裡行間還是充滿同理心和從容氣度。無論作品或作者,在各方面的表現都可圈可點。──《Melmoth》作者莎拉‧佩里

《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是一記直拳,是悶燒的怒火,是無情的控訴,也是一封情書。泰拉.維斯托引領我們看到她如何在壯麗的美國西部山區成長,並且用清晰、溫婉的散文讓我們讀者感同身受,體會她如何在宗教狂熱家庭的童年。我們全然沉浸在她的故事裡,即使她深入描述家庭的陰暗面。我鮮少看到一本書令我如此不自在,如此憤怒,又看得如此著迷。我喜歡這本書,喜歡這名女子。──《瑜伽人生:身體告訴我的生命實相》作者克萊兒.戴德勒

編輯推薦

我們與書的距離,關於一本好書的漫長等待

2016年的倫敦書展,我和好朋友也是美國的經紀人安娜.史坦,在她的版權桌上一如往常分享這半年的生活和工作。聊到最後10分鐘時她說:「Emily,妳一定會喜歡這本書的。」聽了安娜說完泰拉.維斯托的故事後,我震驚不已,馬上說:「不用看稿子了,我要出版。」會議一結束,我出了一個優先購買權的價碼;在看了作者的草稿後,我同時提出完整的行銷計畫,並花了一個月的時間透過台灣的代理博達與經紀人談判獲得正式授權。沒想到,卻開始了長達兩年的漫長等待,2018年春天才拿到可以翻譯的定稿。譯者林師祺和我合作多年,她也跟著我等了兩年,為了卡她的翻譯時間,中間我用了好幾本書像是《惡鄰》和《後窗的女人》餵她,師祺一拿到稿子花了半年翻譯完成,我們收到完整譯稿後,又花了半年編輯準備中文版。這就是我遇見《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的故事,而這故事才剛要開始。

1986年出生的泰拉.維斯托,17歲才進入正統的教育體制,第一次去學校上課。她的父母是摩門教的基本教義派,堅信末世論,我們在電影或書裡看到『有人在家造諾亞方舟』的類似傳說,是真實發生在她身上、在她的家庭裡。她9歲才拿到出生證明,她沒有任何醫療記錄,也沒有任何入學記錄。在拿到出生證明前,就州政府或聯邦政府的定義來說,她並不存在。當別的小孩在上學,她在父親經營的垃圾場裡回收破銅爛鐵;當別的傷者上醫院就醫,她們家不論車禍、挫傷、腦震盪、砍傷、燒傷,再怎麼嚴重的傷都在家用草藥醫治。17歲她靠自學考過美國大學學科測驗(AmericanCollegeTesting,簡稱ACT),申請進入楊百翰大學……大學第一堂課,她舉手問教授:「什麼是猶太人大屠殺(holocaust)?」這時全班一陣沉默,她覺得自己像個怪胎,問了什麼不該問的問題。下課後,她去圖書館查『holocaust』,驚訝自己竟然不知道這個發生在二次世界大戰,死了將近600萬猶太人的真實歷史。身為美國人,她沒聽過60年代的民權運動、不知道奴隸制度,她以為歐洲是一個國家、以為皇后合唱團(Queen)指的是英國女皇。這種種經歷,讓她發現自己根本沒有受過該有的教育。她開始像個海綿一樣,吸收學習大量的知識,並獲得蓋茲獎學金(比爾.蓋茲是看了這本書之後,才知道原來泰拉得到了他所贊助的獎學金。)進入英國劍橋大學,最後拿到博士學位。

《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原文書名是《Educated》,講的是一個自學的故事,卻又不是那麼簡單。作者泰拉和比爾.蓋茲的一次對談中提到,是因為進了楊百翰大學後才發現了歷史,因為研究歷史,她才會進入劍橋念書,到了劍橋之後,她開始寫作。為了寫《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只會寫學術論文的她幫自己設計了寫作課程,聽《紐約客》的「寫作podcast」自學故事寫作。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等了兩年才收到正式的全文稿件,但身為編輯的我不得不說,這書寫得真的好。

中文譯者林師祺翻譯完這本書後,寫了一封信給我。

「謝謝妳的耐心等候,我終於生出《Educated》。
這本書與我當初的認知有極大出入,本以為只是單純少女力爭上游,如何以自學身分進劍橋、哈佛的光明燦爛故事。孰料......翻譯過程帶給我極大震撼,幾度我都想鼓起勇氣說我翻不下去了。身為家長、人子,我無法消化作者的駭人成長過程,其間有好幾次我都得暫時放下這本書,才能正常生活作息。那股不解、怒氣、憤慨,我相信任何讀者都會感同身受。
再次感謝,道歉,也謝謝妳選了這本書,並且交給我翻譯。
衷心希望這次不負使命。這本書真的非常精彩,我受益良多!」

收到信時,我剛好人在北京書展,沒想到這本書竟然讓平常很冷靜的譯者這樣激動。我和師祺從2010年,我還在皇冠時就開始合作,因為她總是準時交稿、個性溫和穩定、譯稿品質佳,我們從來沒想過要見面。這次因為她翻譯完《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的熱情,深深打動了我,促成了我們的第一次見面。從北京回台後,我們約在愛米粒辦公室旁的「P&T柏林茶館」相見。那天我們聊了許多,關於泰拉的故事、關於自學、關於學校教育體制、關於父母對於子女的掌控、關於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關於我們所謂的孝順、關於女性自主等等,這本書帶給我們的震撼太大,我們有聊不完的話題和想分享的故事。說再見時,師祺說這書實在太好了,希望更多的台灣讀者可以看到這本書,中文書名非常重要,要我一定要好好地想一想。

這本書的英文書名《Educated》,我們一開始的工作暫定中文書名是《自學教育》,但就如我先前所說的,這是一個關於自學又不只是這麼單純的故事。中文書名該怎麼取,是個很重要的課題,所以在編輯的過程中,我陷入了很長的思考。另一個課題是,這本書該什麼時候出版?在經營愛米粒的這些年,我們每個月出版一兩本書,每本書幾乎都是我的最愛,很多書都還只是手稿時,我便很快做決定,然後出優先購買權買下,但光憑主題還沒看到稿子就決定簽下的書,至今只有三本:《我是馬拉拉》、《擁有七個名字的女孩》到這本《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共通點就是她們都是擁有鋼鐵般意志的女性。

因為太愛這本書了,所以我決定在等了兩年的原文定稿、半年的中文翻譯稿後,繼續等待出版時機。我決定等到2019的年初,也就是等到2018的年度好書都出爐後,再開始進行正式出版的規劃,因為我相信這本書一定會是英美的年度好書。果然!它橫掃英美2018年度暢銷好書獎,不只是《紐約時報》的年度十大好書,更獲得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和比爾.蓋茲的青睞,成了他們的年度推薦書單。

好書,是受到眷顧的。苦思中文書名多月後,巧遇愛米粒以前的同事,我很興奮的跟她說:「我們終於要出《Educated》了。」她馬上分享了2018年6月的Okapi文章:「垃圾場長大、17歲才第一次上學的女孩,從社會邊緣到劍橋博士的震撼教育──胡培菱談回憶錄Educated」。就這樣,我的中文書名出現了。為此,我寫信給胡培菱,謝謝她給了我中文書名的靈感。

作者泰拉.維斯托在文末的感謝辭中,感謝了支援她寫這本書的家人、感謝那些以出版為志業的人、感謝在這本書問世之前,在它只是一大疊家用印表機的成品時,就對這本書深具信心的人。

這本書進入出版程式後,我去各個通路會報,開始說這本書的故事。我不只對通路的採購說,還對我的朋友們說。我說了一次又一次,看了這本書的英文中文一次又一次。本來以為自己會厭倦重複說一樣的故事,卻發現自己在每次述說、翻閱與準備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被泰拉說出這故事的勇氣感動。泰拉在某次的採訪中提到,在決定寫出這個故事時,她去看了很多人的傳記,發現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很老或是快死的時候,才把心裡最黑暗沈痛的部分寫出來。而她卻是在20幾歲時、她的父母還在世時,便決定面對這件事,這對她來說是很大的挑戰。

《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是我從事編輯生涯22年來,第一次同時獲得金石堂、誠品和博客來的當月選書。在大家都說出版是夕陽手工業、說出版市場是最黑暗的當下,我依然以身為出版人為榮。前幾個星期,有個希望在未來成為編輯的大一生來採訪我,她問:「做出版要具備什麼能力?」我說:「熱情。不管你做什麼工作,最重要的就是熱情。」她又問:「妳想對22年前剛進出版的自己說什麼?」我笑了笑回答說:「我會跟她說:『做得好。妳選了一份妳會愛上一輩子的工作。』」最後她問:「妳會對7年前離開皇冠,成立愛米粒出版的自己說什麼?」我又笑了,我說:「我還是會跟她說:『做得好。』但我會很慎重地跟她說:『這是份很艱辛的工作,妳要有心理準備。妳要學的東西很多,不只是選書編輯,還有營銷成本控管以及人事管理等等。重要的是,不要隨便花錢,要懂得開源節流(笑)。』」希望在未來,我還是會跟今天的自己說:「做得好。」希望在未來,我還是擁有對書、對出版的熱情。

文/愛米粒出版社總編輯 莊靜君

作者

泰拉.維斯托 (Tara Westover)

1986年出生於愛達荷州。2008年畢業於美國猶他州鹽湖城的摩門教知名大學楊百翰大學,是該校建校以來第三位獲得「蓋茲劍橋獎學金」的學生;2009年,她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拿到碩士;2010年成為哈佛大學的訪問學人;後來返回劍橋,在2014年拿到英國劍橋大學歷史博士學位。本書是她的第一部作品。
tarawestover.com
Facebook.com/WestoverTara
Twitter: @WestoverTara


林師祺

政大英文系畢。曾任報社編譯、記者。跨入譯界以來,穿梭不同時空,體驗各色人生,樂此不疲,因而轉任專職譯者。
譯有《男孩裡的小宇宙》、《失物招領》、《後窗的女人》、《惡鄰》、《蘿西效應》、《16歲的最後心願》、《如果我留下》、《戀愛挑戰書》及《莎士比亞三姐妹》等。

目錄

自序 10
前言 11

第一部 PART ONE
1. 擇善 16
2. 產婆 27
3. 米色鞋子 38
4. 阿帕契女人 46
5. 老實苦幹的髒汙 55
6. 盾牌、堅壘 69
7. 耶和華必預備 83
8. 小小娼妓 92
9. 在他的世代是個完人 100
10. 上帝的羽翼 109
11. 直覺 115
12. 魚眼睛 122
13. 閉口不言 131
14. 我的雙腳已不在地面 143
15. 不再是孩子 154
16. 不忠的人,反骨的神 165

第二部 PART TWO
17. 守安息日為聖 176
18. 鮮血與羽翼 184
19. 起初 192
20. 父執輩的敘述 199
21. 美黃岑 207
22. 低語的、吶喊的 212
23. 我來自愛達荷州 224
24. 迷途的騎士 234
25. 硫磺的傑作 243
26. 等待水動 250
27. 如果我是女人 255
28. 賣花女 262
29. 畢業典禮 273

第三部 PART THREE
30. 上帝的全能聖手 286
31. 先是悲劇,後來變成鬧劇 297
32. 闊屋裡的潑婦 307
33. 物理的巫術 312
34. 事物的實底 318
35. 太陽之西 325
36. 兩雙揮動的胳膊 332
37. 救贖的賭注 342
38. 家人 351
39. 「公主」 357
40. 受過教育 365

感謝辭 368
媒體╱名人推薦 370

序/導讀

自序

這本書不是摩門教的故事,也不講述任何宗教信仰。書裡提到各式各樣的人,有些是信徒,有些不是;有些很善良,有些不善良。作者不認為兩者之間有任何正相關或負相關。
以下根據字母順序列出書中化名:艾倫、奧黛莉、班哲明、愛蜜莉、艾琳、費兒、金恩、茱蒂、彼得、羅柏、羅蘋、莎蒂、珊儂、翔恩、蘇珊、凡妮莎。

前言

我站在穀倉旁邊的廢棄紅色火車廂上。風吹得頭髮遮住我的臉龐,寒意灌進上衣領口。山邊這裡的風勢很強,彷彿山岳本身會呼氣。底下的河谷一片祥和靜謐。此時此刻,我們的牧場舞動著:在氣流轉變之間,沉重的松樹緩緩搖擺,山艾樹和薊草顫巍巍地倒向地面。我背後的山坡和緩地往上延伸,漸漸交織到整片山脈中。只要抬頭,就能看到印地安公主的黝黑輪廓。

丘陵上遍布野麥。如果松樹和山艾樹表演的是單人舞,麥田就是芭蕾舞團,強風吹過金色麥穗時,麥稈的動作如出一轍,好比千百萬個芭蕾舞孃逐一彎腰。風在麥浪上吹出的凹痕只持續一會兒,如果風有清晰可見的形體,大概就是如此這般。

我轉向山坡上的家,看到不一樣的動靜,幾個高大的影子僵硬地逆風前進,那是起床的哥哥們出門探測天氣。我想像母親站在爐子前,忙著做麥麩煎餅。我想像父親駝背站在後門邊,綁好工作靴的鞋帶,將長滿繭的雙手套進焊接手套。山腳有部校車開過,卻沒停車。

這時我只有七歲,但我知道我們家之所以和別人不同,就是因為這一點,其他理由都不足以相提並論,那就是我們沒上學。

爸爸擔心政府會逼我們上學,結果不然,因為政府根本不知道我們的存在。爸媽的七個孩子中有四個都沒有出生證明,也沒有就醫紀錄,因為我們在家出生,從沒看過醫生或護士。學校沒有我們的紀錄,因為我們從沒進過教室。九歲時,我會拿到補發出生證,但是就愛達荷州與聯邦政府而言,目前我並不存在。

世界上當然有我這個人,我從小就準備迎接「大災難的日子」,等著太陽黯淡不明,等著月亮滲出血光。每年夏天,我醃水蜜桃,冬天就盤點補給品。一旦末日來臨,我們一家仍舊平安無事。

我按著山岳的節奏學習,這些節奏中的改變向來不重要,只是周而復始。同一個太陽每天早上都升起,掠過溪谷,落在山頂後方。冬天落下的冰雪總在春季融化。我們的生活就是一個周期,日復一日,春去秋來。這些不間斷的改變循環往復,繞完一整圈之後又回到原點,什麼也沒變。我深信我們一家是天行健,所以也會生生不息。然而永存不朽的只有山岳。

父親對我們說過山頂的故事。這座山峰壁立千仞,高聳參天。整片山脈千岩萬壑,許多山嶺壯麗陡峭不在話下,但巴克峰猶如鬼斧神工之作。山腳約莫一哩寬,蓊鬱山岳拔地而起,彷彿對稱無瑕的尖塔。遠觀山壁就能看到仿若女子的身形,雙腿是壯闊的溝壑,北峰的松柏是她的秀髮。女子英姿颯颯,一腳豪邁地往前叉,猶如邁開大步。

父親稱她「印地安公主」,每年開始融雪時,她就會現身,望著南方的野牛回到山谷。他說游牧的印地安人看到她出現,就知道寒冬結束,春天降臨,他們可以回家了。

父親的故事都和我們的山岳、溪谷,或愛達荷州居處附近的方寸之地有關。倘若我離開這座山,倘若我跨海前往其他洲陸,置身陌生國度,倘若我再也看不到公主,到時我該怎麼辦,他卻隻字未提。屆時哪個蛛絲馬跡可以提醒我返鄉,他從未告訴我。

試閱

第四章╲阿帕契女人

沒有人看到車子駛離道路。當年十七歲的哥哥泰勒開車開到睡著。那是早上六點,他大半夜都在開車,默默地開著我們家的五門掀背車駛過亞利桑那州、內華達州和猶他州。當時車子開到巴克峰南方二十哩的農鎮科尼許,開始衝向對向車道,離開高速公路。車子跳過水溝,衝過兩根西洋松電線杆之間,撞上播種拖拉機才停下。

那趟旅行是母親的主意。

幾個月前,樹葉開始飄落地面預示夏末到來時,爸的情緒高昂。早餐時,他的腳會隨著音樂打節拍,晚餐時常指著山上,眼睛發亮地描述要接水管引泉水。他保證那年一下雪,他就要做個愛達荷州最大的雪球。他說他要到山上,做個小雪球,然後推下山,看著雪球翻山越嶺越滾越大。等到雪球推到我們家,也就是河谷邊最後一座山丘頂時,雪球已經大得像爺爺的穀倉,高速公路上的人都會抬頭看得目瞪口呆。我們只要先找到合適的雪,那些雪花必須又厚又黏稠。每次下雪之後,我們都會抓一把給他,看他在手指間摩挲雪花。那些雪太細,這些雪太濕。等聖誕節過去吧,他說,那時候才會有真正的雪。

但是聖誕節之後,爸就像洩了氣似的。他不再提到雪球,後來更是完全不開口。他的眼神逐漸黯淡,最後成了兩個黑窟窿。他走路時垂頭喪氣,彷彿有東西抓住他,將他往下拖。

一月時,爸爸已經無法下床。他仰躺著,茫然地看著圖案複雜的灰泥天花板。我每晚端餐盤進去,他眼睛眨也不眨,不知道他是否曉得我進去過。

母親就是那時宣布我們要去亞利桑那。她說爸就像向日葵,在雪中會枯萎,所以二月得離開家鄉,重新栽種在陽光下。我們便擠進掀背車,開十二小時穿過峽谷、黑暗的高速公路,最後終於看到亞利桑那沙漠中的拖車,也就是祖父母避冬的住處。

我們在日出幾小時後抵達。爸爸走到奶奶陽台之後就不再移動,頭枕著編織的枕頭,長滿繭的手就擱在肚子上。他維持這個姿勢兩天,始終張著眼睛,沉默不語,靜止不動,如同乾熱天候下的矮樹叢。

第三天,他好像回過神,開始注意到周遭的動靜,會傾聽我們用餐時的閒聊內容,不再只是毫無反應地盯著地毯。那天晚餐過後,奶奶打開電話留言,大部分是鄰居、朋友打來問候。後來有個女人的聲音提醒奶奶隔天要去看診。那則留言對爸有戲劇性的影響。

起初爸只是問奶奶,例如為何看診、要找誰,又說母親可以開酊劑,她何必找醫生。

爸向來相信母親的藥草,但我感覺他那晚的反應又不一樣。他的心裡似乎起了某種變化,又產生新的信念。他說藥草學就是區分麥子和稗子、信徒與異教徒的神聖教理。接著他用了我前所未聞的字眼「光明會」,無論這個字彙是什麼意思,總之聽起來充滿異國風情,強而有力。他說奶奶不知不覺中成了光明會的幫凶。

上帝不能忍受不信主的人,爸說。所以無法下定決心的罪人最可恨,這些人用藥草也用藥物,週三來找母親,週五就去看醫生,或者如同爸爸說的:「一天在聖壇前敬奉上帝,隔天又向撒旦獻祭。」這些人就像古代的以色列人,因為他們得到真信仰,卻去膜拜偶像。

「醫生和藥丸,」爸幾乎是嘶吼了。「就是他們的神,而且他們跟上去還行邪淫。」

母親本來盯著盤子裡的食物,聽到「行邪淫」便站起來,憤怒地看了爸一眼便走進房間,用力甩門。母親並不盲目附和爸爸,他不在時,我曾聽到她說出他覺得褻瀆上帝的話,例如:「藥草只是用來輔助,碰上嚴重的問題還是應該去看醫生。」

爸對母親的空椅子不以為意。「那些醫生不會救妳,」他告訴奶奶:「他們想殺死妳啊。」

回想起那頓晚餐,場景歷歷在目。我坐在桌邊,爸正在發言,語氣急切。奶奶坐在我對面,歪著嘴一再咀嚼蘆筍,模樣就像一頭山羊。她啜飲冰開水,爸爸說的話她彷彿一個字也沒聽進去,只是不時惱火地望向時鐘,發現時間還早,她無法上床就寢。「妳明明知情,還幫忙壯大撒旦聲勢。」爸說。

這種情況每天上演,有時一天好幾次,情況都大同小異。爸爸的宗教狂熱一旦被點燃,就會滔滔不絕地講上一個多小時,台詞不斷重複,儘管我們已經聽到失神,他依舊講得慷慨激昂。

每次爸爸布道結束,祖母便會發出令人難忘的笑聲。有點像是嘆息,又像是長抽一口氣,最後還會懶洋洋地翻白眼假裝生氣,彷彿想高舉雙手抗議,又累到舉不起來。然後她才微笑,不是為了安撫別人,而是自嘲、不解,我總覺得那個笑容的意思是:我就說吧,沒什麼比真實人生更可笑了。

中學生中文好書 同類商品


好心人--胡燕青短篇小說集

時間麥皮

蝦子香

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敘事治療與旅行的相遇

站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未來:歐美亞10國工作趨勢觀察報告

真相解碼--99法庭秘聞

筆法知途 II--翁靜晶解讀生活法律

筆法知途--翁靜晶法院見聞

護法「金牙大狀」回首昨天

金牙大狀教你講中講英

天氣其實不難懂

中小學生領先讀歷史4:周遊三國魏晉南北朝

中小學生領先讀歷史5:解讀隋唐

老殘遊記

林語堂作品精選3:生活的藝術【經典新版】

認得幾個字[1CD]

駱駝祥子

季羡林談師友

余光中幽默詩選

棋王樹王孩子王

還有... [顯示所有書籍]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