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的智慧:亂世醒鐘.聖嚴法師
 
作者: 李倩 
書城編號: 1297258

原價: HK$93.00
現售: HK$88.35 節省: HK$4.6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大都會文化
出版日期: 2017/08
頁數: 256
尺寸: 14.8x21
ISBN: 9789869503846

商品簡介
在人世間頓悟禪機,從小故事看見大道理。透過聖嚴法師的親近耳語,度向繁華人世之外的清淨之地。

人間淨土的踐行者:「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以教育完成關懷任務,以關懷達到教育目的。」
喧囂人世的一口警鐘,碌碌人生中的智慧禪醒。
發人深省禪之法語,如醒醐灌頂,甘露滋心。
「大雨天,你說雨總會停的;大風天,你說風總是會轉向的;天黑了,你說明天依然會天亮的!這就是心中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平安,就有未來。」──聖嚴法師
聖嚴法師,是穩定台灣人心的力量,更是亂世裡的暮鼓晨鐘!

人世充滿誘惑與煩惱,在這一片苦海中,塵世間的人們如何方得解脫?
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感到迷惘、疑惑與不安,在這紛紛擾擾的紅塵中,我們需要一本好書,一本能洗滌疲勞、淨化心靈的好書。
讓大師為你指點迷津,幾十年歲月的沉澱,數十載風霜的洗禮,大師思想綻放出的智慧也許並不像三伏天正午的太陽熾熱,散發出炫目的光芒,但卻如那一輪美麗園潤的仲秋明月,用最柔和的淡淡月光撫去你心上的粒粒塵埃。
讓大師為你檢視自我,本書如同一面清澈的鏡子,整個世界與你我都映在上頭,讓你閱讀故事的同時亦能照出你對於自我疑惑的癥結點,不論是睿智或是癡迷,剎時間,猶如醍醐灌頂。
我們需要一本好書,從字裡行間內得到人生最清澈的心靈智慧,讓大師與你共乘一葉扁舟,在浮沉的苦海中得到心靈的昇華。

目錄

前言 禪裡禪外悟人生
序章 暮鼓晨鐘,看白蓮初綻
風雪中的行腳僧
二十字遺偈

第一章 側耳聽禪,生活即道場
「佛就像那庭前柏樹一樣熟悉,我們每天晚上抱佛入睡,早上又跟佛起床,只是自己不知道罷了。」在聖嚴法師眼中,禪無處不在:在父母溫暖的懷抱中,在親人深情的對視裡,在苦難者虔誠的仰望中,甚至在一朵花的溫柔開放、淒涼凋零中……

翠竹黃花皆妙諦
攜自家寶藏,行萬里禪遊
千年暗室,一燈能破
纏繞心靈的生死線

第二章 面朝苦海,也有春暖花開
一個人如果有禪心,就可以活得自在一些,自由一些,快活一些,幸福一些。擁有春暖花開般的心情,便能從容自若地面對苦海,就像一株草,每天只要有三五滴露水的滋潤,就可以開出青翠的顏色,挺立在風雨中。

人生失意無南北
把絆腳石當做墊腳石
自傘自度,賞萬里晴空
大鴨游大路,小鴨遊小路
知足是幸福的起點

第三章 虛懷若谷,見百川歸海
滴水雖微,漸盈大器;滴水雖微,見微知著。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唯有虛懷若谷,才能在一滴水中洞見海洋,在一粒塵中得見宇宙。做一面聖嚴法師所說的「反射鏡」,觀照自己,也照亮他人。

不做那一汪死海
遇謗不辯,沉默即寬容
拔除嗔怒的毒根
境由心造,後退一步天地寬

第四章 即刻回頭,自能上岸
奔波忙碌的現代人,總是被規劃限制,被標準約束。若心裡有欲望,心裡有比較,心裡有執著,就無法走向圓融的道路。莫若放下一切,即刻回頭,岸就在眼前。

放下萬緣,如自在浮雲
得失常掛心,寵辱皆心驚
一切不幸都只是過程
一念貪心起,火燒功德林

第五章 心中有天籟,但奏無弦琴
箭未離弦時,便看到它在天空中飛行的軌跡,這是神射手的境界;閉著眼睛在月夜行走,不曾抬頭便洞悉月圓或者月缺,這是明眼人的境界;手持無弦琴,耳邊盡是動人天籟,這是有心人的境界。智者,應做心眼合一的神射手,當處處慧心的明眼人。

不嫉妒,才能得救贖
境隨心轉是聖賢
自知之明是生命的完美底線
懂得感恩,萬事隨緣心不亂
卸去抱怨的心靈枷鎖

第六章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聖嚴法師說:「心淨則國土淨。」禪是抵達心淨的必經之路,也是與人為善的最佳方式。做一個心懷慈悲的人,與人結恩不結怨,關心他人也便是關懷自己。

佈施,不是施捨
良言入心三冬暖
心有菩提,結恩不結怨
送一輪照亮心房的明月

第七章 足履實地,才可步步踏著
人生沒有捷徑可循,唯有一步一步走,才能抵達終點。著眼於當下,腳踩著實地,在浮躁的世界裡才能走得穩妥。聖嚴法師說,昨天已然過去,明天不可掌控,唯有向當下臣服,才能獲得真正的力量,開啟智慧的法門。

活在當下
人生沒有時間老
以必死之心好好活著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第八章 亂花入眼,心淨則無物
行走於世間,猶如在飛花落葉中行走,世間的紛擾猶如花葉的旋舞。心淨之人,不觀花葉,反而能見到樹木深埋于泥土中的根本,在飛花落葉之中不沉不沒,在肉身壞滅的進程中不動不搖。

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坐觀日落的美麗
懷有成為珍珠的信念
一無所有也便一無所失

第九章 彎腰而行,漸入禪門
人生之理如同在山間負重前行,唯有彎腰才能穩步,唯有起伏才見路途。學會彎腰,難得糊塗,滄桑歲月中才可自主沉浮。

難得糊塗去機心
上天暗笑我輩癡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有一種智慧叫彎曲

第十章 胸有成竹,輕鬆漫遊職場
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生活即道場,在工作中修行,在修行中工作。以禪淨化身心,工作中也可怡然自得。處處體會工作禪法,時時擁有禪者心境。輕鬆對待,便能像聖嚴法師一樣,雖忙碌但仍精彩。

在工作中修行煉心
工作要趕不要急
心中有鐘,才能撞出天籟
忙得快樂,樂得歡喜

語錄 聖嚴禪話,妙諦蓮花次第開

前言 禪裡禪外悟人生
一個人可以一輩子不讀佛經、不進寺廟、不燒一香、不叩一頭,卻不可能一輩子無憂無慮、無苦無惱,更不可能無所愛戀、無所希冀。
人生本是苦海,充滿誘惑、遍地煩惱。面對如此人生,世人卻偏偏拋不下苦惱、斬不斷情絲、揮不去愁緒、丟不下欲望,於重負之下扶杖前行,步履蹣跚也不肯回頭上岸。
於是,禪者的智慧心語,便成為醒世恆言,於寂寞獨處中綻放奪目的光輝。
禪,是花花世界中的一朵白蓮。開在碧潭,靜悄無聲卻令人心神嚮往;開在鬧市,則在喧鬧中獨具恬淡風光。涵養一顆清淨淡然的心,目光交會之處儘是澄明閒雅的心光,如禪之一瞥,眾生皆得大自在;揮灑一腔自度度人的豪情,佛光交錯間儘是佛光的悲憫與智慧,如禪之一味,於萬般曼妙中盡展箇中風情。
參禪並不一定是為了修佛,擁有一顆真摯的初心,便能在似海的佛法中獲得現代生活為人處世的方法。領悟大師的良言偈語,便能借助禪的智慧開闊心胸、堅定意志、開展思維、調和心神、修煉精神;便能在富時平和、窮時快樂、忙時舒心、閒時放心;能無生煩惱、無懼死生;能得到安定、澈悟、清淨、圓融、澄明──而這些,正是忙亂而疲憊的現代人最需要的東西。
當禪門的無上智慧與禪者的處世心語碰撞在一起,便如春風化雨,滋潤了芸芸眾生的心田。禪深似海,其實早已環繞著我們每一個人,但眾生縱有萬般嚮往卻依舊只望見苦海,且讓我們隨著大師共乘一葉扁舟,引領我們在禪海中觀心自在。

內文試閱
第一章 側耳聽禪,生活即道場

「佛就像那庭前柏樹一樣熟悉,我們每天晚上抱佛入睡,早上又跟佛起床,只是自己不知道罷了。」在聖嚴法師眼中,禪無處不在。在父母溫暖的懷抱中,在情人深情的對視裡,在苦難者虔誠的仰望中,甚至在一朵花的溫柔開放、淒涼凋零中,禪都在那裡。

千年暗室,一燈能破

聖嚴法語

《華嚴經》中有四句偈語:「如來智如是,眾生悉具有;顛倒妄想覆,眾生不知見。」
聖嚴法師在解釋此偈時說,人人都具有跟佛同樣的智慧,可惜一般人的心智被癡迷的顛倒妄想所蒙蔽,所以不知道自己有這樣的能力。
因此不要指望等自己成佛以後,才有佛的智慧。智慧之光就在自己身邊,親身體驗,才能立地成佛。

人間佛語

歷史長河的流淌並非始終平靜如一。忽然間,平靜的水流會遭遇陡急的轉彎、高聳的峽谷、狂暴的湍流,當氣勢澎湃的瀑布迎面而來時,雷霆轟鳴,恰如千軍萬馬,這就是生命的壯麗姿態。

然而大千世界中,既然有壯麗,也必然有婉約。瀑布有瀑布的震撼之美,小溪有小溪的清澈迷人。

釋迦牟尼說這個虛空中,有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無窮無盡,不可想像,有無數奧妙神奇的事物,就像是我們心靈的空間一樣深不可測。人們窮盡一生之力,也很難探出究竟。但恰恰是這個浩瀚的世界,有時候,只需要一盞燈的光亮,便可以填滿。

有位禪師為了測試他的三個弟子哪一個最聰明,就給了他們三人每人十文銀子,讓他們想辦法用十文銀子買來能裝滿一個巨大房間的東西。

第一個弟子反覆思考了很久之後,心想:「什麼才是市場上體積最大、價格最低的東西呢?」最後他跑到市場上,買了很多棉花。但棉花買回來以後,只將這間房間裝了一半多一點。

第二個弟子與第一位弟子的思路非常相近,他也在反覆尋找市面上體積最大、價錢最便宜的貨物。最終他挑選了最便宜的稻草,但十文銀子的稻草也只能將房間填滿三分之二。

輪到最後一個弟子了,前兩個弟子和禪師都等著看他的答案。只見他手上什麼東西也沒有拿就回來了。前兩位師兄弟感到非常奇怪,禪師卻在暗暗點頭。這個弟子請禪師和兩個師兄弟走進房間,然後將窗戶和房門緊緊地關上。整個房間頓時伸手不見五指,漆黑一片了。
這個時候,這個弟子從懷裡取出他花一文錢買來的一支蠟燭。他用火柴點燃了蠟燭,頓時,漆黑的房間裡亮起昏黃的燭光。這片燭光雖然微弱,但是卻將房間的每一個角落都照到了。

第三個弟子僅用一文錢便裝滿了整個房間。雖然我們心靈的空間無限浩大,但是對於智者而言,它僅僅像一間小小的心房,一根火柴,一支蠟燭,足以讓亮光充滿心空。

禪就是我們內心的火柴和蠟燭,當我們用智慧點燃這盞禪燈的時候,我們的內心也會被光明和溫暖充滿。心燈是無形的智慧,是活潑的回應能力,是能克服煩惱、使人自在的積極心志,我們需要這樣的溫暖和光明。

人最忌諱的就是失去光明的心智,漸漸被黑暗的罪惡所包圍;最可怕的是步上貪婪、暴力和癡迷之路。這會使人失去理性和情性,最後心靈完全黑暗,欲壑難填。保持一顆清淨的心,知足常樂,才是獲得平安、收穫幸福果實的道路。

不要被佛的精深博大所嚇倒,你所擁有的禪意禪感,足夠你歡喜快樂。點亮心燈,讓自己發光,勝過埋怨一切黑暗。

第四章 即刻回頭,自能上岸
奔波忙碌的現代人,總是被規劃限制,被標準約束。若心裡有慾望,心裡有比較,心裡有執著,就無法走向圓融的道路。莫若放下一切,即刻回頭,岸就在眼前。
放下萬緣,如自在浮雲

聖嚴法語

萬里行遊而心中不留一念,漫步雲端而世事無所牽繫,這般情境是否令你心馳神往?而世事因緣聚散無常,聖嚴法師說:「只有放下,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禪宗認為,一個人只有把一切受物理、環境影響的東西都放掉,萬緣放下,才能夠逍遙自在。而人之所以無法達到這般灑脫的境地,就是因為無法放下。

人間佛語

有一個人拿了兩個花瓶前來獻佛。
佛陀對他說:「放下!」
那個人就把他左手拿的那個花瓶放下了。
佛陀又說:「放下!」
那個人又把右手拿的那個花瓶放下了。
佛陀還是對他說:「放下!」
那個人說:「能放下的我已經都放下了,我現在兩手空空,沒有什麼可以再放下了,你到底讓我放下什麼呢?」
佛陀說:「我讓你放下的,你一樣也沒有放下;我沒有讓你放下的,你全都放下了。花瓶是否放下並不重要,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塵和六識。你的心已經被這些東西填滿了,只有放下這些,你才能從生活的桎梏中解脫出來,才能懂得真正的生活。」

那個人終於明白了。佛陀說的「放下」這兩個字聽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有的人追求功名,自然放不下功名;追求金錢,就放不下金錢;追求愛情,就放不下愛情;有了嫉妒,就放不下嫉妒。世人有幾個能真正地「放下」呢?

心理的壓力遠遠重於手上的花瓶,「放下」,不失為一條獲得幸福的絕妙方法!禪師給了中年人一個簍子讓他背在肩上,指著前方一條坎坷的道路說:「每當你向前走一步,就彎下腰來撿一粒石子放在簍子中,然後看看會有什麼感受。」

中年人照著禪師的指示去做,他背上的簍子裝滿了石頭後,禪師問他一路走來有什麼感受。他回答說:「感到越來越沉重。」

禪師說:「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時,都背負著一個空簍子。我們每往前走一步就會從這個世界上撿一樣東西,因此才會有越來越累的感慨。」

中年人又問:「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減輕人生的重負呢?」

禪師反問他:「你是否願意將名聲、財富、家庭、事業、朋友拿出來捨棄呢?」

那人默然,不能回答。

世人身體上的重擔,心靈上的壓力,何止手上的兩個「花瓶」呢?花瓶還未放下,更多的人還在不斷地往自己的背簍裡加石子,使我們的步履一步步沉重。而這些重擔與壓力,使人活得異常艱辛。

聖嚴法師說:「能夠放下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是自在的人,是解脫的人。」提放自如,是經歷了大風大浪之後的大徹大悟,是感悟人生的喜樂哀愁之後的身心空靈,也是一種走到蜿蜒小徑的盡頭之後的豁然開朗。曲徑通幽處,別有洞天。

因而,在繽紛的社會中,學會「放下」可以使心靈獲得解脫,讓自己活得灑脫。只有放下萬緣,我們才能如白雲悠然,清閒自在天地間。

第十章 胸有成竹,輕鬆漫遊職場
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生活即道場,在工作中修行,在修行中工作。以禪淨化身心,工作中也可怡然自樂。處處體會工作禪法,時時擁有禪者心境。輕鬆對待,便能像聖嚴法師一樣,雖忙碌但仍精彩。
在工作中修行煉心

聖嚴法語

職場中,很多人覺得自己好像被工作「綁架」了,無法抽空好好修行。還有一些人認為一旦全心投入修行,就無法專注於「世俗」的工作了,在他們看來,工作與修行似乎是必然衝突的,完全找不到一個點將其融合起來。

但聖嚴法師說「工作好修行」,因為上述兩種態度都是失衡的,而修行煉心的最好方式,就是與他人共事,而工作上所必須具備的奉獻精神與專注於當下的心,更是修行的精髓。

人間佛語

禪無處不在,人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都是修行。在職場奔波忙碌的眾生,心中有佛根,呼吸都是修行。在職場中的世人,難免要承擔各種各樣的責任,所謂恪守本分,即像聖嚴法師所說的做自己該做的事情,不做不該做的事情。

聖嚴法師說:「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好,歡喜接受所面臨的一切,過一分鐘,即消一分災。」工作正是這樣的本分事,打理好自己的工作,處理好工作與私人生活的關係,便能在工作中實現個人修行的提升。

而很多人之所以覺得在工作中無法修行,就是因為心存妄想。心存妄想,即為不本分,所得弊多利少。當一個人開始厭倦每天重覆的生活,心中不安分的因子就會蠢蠢欲動,生活與工作的激情開始消退,新的慾望也就開始萌生。這個時候,人就開始漫不經心地經營自己的生活。生活中的柴米油鹽中都有禪機,起臥坐行也都是修行,態度不認真的人又怎麼能在生活這場大課堂中領悟到佛法呢?

一位行腳僧到達一座小鎮時,恰巧趕上雨天,他便敲了一戶人家的門,請求房主能夠讓他進屋避雨。

開門的是一位六旬老翁,聽到僧人的請求之後,老人尷尬地笑了笑,將他讓進了屋裡。

僧人進門之後,不由得大吃一驚,屋外大雨瓢潑,屋內細雨綿綿。僧人忍不住問道:「這座房子看上去像是新蓋不久,為何會漏雨呢?」

老翁說道:「既然師父問起來了,我也就不再隱瞞,也請師父指點一二。」

僧人沉默地點了點頭,聽老人道出了原委。

原來老人本是一名木匠,奮鬥了一生,修了無數座房子。去年他深感自己年事已高,想及早離開這一行,和妻子兒女盡享天倫之樂,於是向老闆請辭,但是老闆實在捨不得這麼優秀的一位木匠,就要求他在離開之前竭盡自己所能,蓋一座自己最滿意的房子。礙於情面,老木匠答應了老闆的要求,但是在設計房子的時候並沒有真正用心,甚至在蓋房過程中也偷工減料。

當房子真正完成的那一天,他將鑰匙交到老闆手裡準備離開,但是老闆握著他的手,把鑰匙放進了他的掌心,誠懇地對他說:「你是我見過的最好的木匠!這座房子本意就是要用來獎勵你的,所以,請你一定要收下。」

老木匠一生中修了無數座好房子,最後一座粗製濫造的房子卻留給了自己。

聽完老人的故事,僧人久久未語。

雨停之後,僧人起身告別,他對老人說:「對不起,我並不能指點你什麼,我還要回寺院去誦經。」

想必這位木匠已經為自己的過錯而深深後悔了,恪守自己的本分,做自己該做的事情貌似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總會有無數的誘惑或者意外事件衝擊著我們一直秉持的信仰。

所謂「在其位,謀其政」,當一個人處於某種位置時,就應該把該做的、必須做的,不僅要做,還要做好,這便是一種最好的修行。恪守本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有感情的抑揚起伏,也有理智的冷靜思索,它是低沉的、舒緩的,又是適度的、堅定的。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深意的人,自然也就無法將它納入自己生活旋律的每個音符之中。


李倩
聖嚴法師(1931年1月22日-2009年2月3日),出生於中華民國江蘇南通,俗名張志德,為禪宗曹洞宗的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五十七代傳人;除承襲傳統中華禪法外,也參考日本、韓國、越南、西藏的禪法,既傳承又創新,故重新立宗,是為法鼓山創辦人。
1943年於南通狼山廣教寺出家,法名「常進」;1949年因求衛國護教自願從軍,並隨國軍來到台灣;1960年退役後,於東初老人座下二度披剃,字號「慧空聖嚴」。 為斷世緣定心向佛,1961年起法師在高雄美濃山區閉關六年,隨後於1969年留學日本立正大學,以為改善國內佛教教育環境之借鏡;在取得博士學位後,法師赴美弘化,先後出任美國佛教會副會長、大覺寺住持、中華佛教文化館館長、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等,並參與英文刊物《禪雜誌》、《禪通訊》以及中文刊物《人生》的執行,另創立「東初出版社」以求普化佛法。
1989年建設「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具體實踐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以期達成「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創立「法鼓宗」。 法師在亞洲、美洲、歐洲等地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曾獲《天下》遴選為「四百年來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
2009年2月3日,法師因病圓寂,但其推廣文化、教育、弘法及修行等悲願,將在海內外的人們心中傳承下去。

李倩 作者作品表

大師的智慧:人間佛語.星雲大師(二版)

大師的智慧:亂世醒鐘.聖嚴法師

大師的智慧

大師的智慧:亂世醒鐘.聖嚴法師

大師的智慧:人間佛語.星雲大師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