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別因為愛與恐懼,落入過度教養的陷阱,讓孩子一直活在延長的青春期
 
作者: 茱莉.李斯寇特-漢姆斯Julie Lythcott-Haims 
譯者: 游淑峰
書城編號: 1298231

原價: HK$150.00
現售: HK$142.5 節省: HK$7.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抱歉! 此商品已售罄, 不能訂購

如此商品日後有貨, 請通知我, 我的電郵/用戶名稱是:
 
 
出版社: 方舟文化
出版日期: 2017/09
頁數: 432
尺寸: 17x23
ISBN: 9789869518444

商品簡介
身為父母,我們會不會太盡職了?
【TED論壇250萬點閱數】關鍵議題
【亞馬遜網路書店4星半】讀者佳評

一個發展中的「孩子」,需要多少自由?
有人要孩子往東時,他可以想想往西的可能、並設法找到方向——這是發展智力自由的先決條件。
掙扎是人生的常態,孩子得面對讓他人失望的不完美,這是培養情感自由的先決條件。
父母過多的保護、指導與期待,是否阻擋了這些自由,讓孩子失去學習做個「成年人」的機會?
我們是在幫助孩子進入人生,還是變成保護他們遠離人生?

真誠推薦
詹志禹 政治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前教務長
葉丙成 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
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番紅花 作家
陳雅慧 親子天下媒體中心總編輯
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洪雪珍 yes123求職網資深副總經理

學業成績優異,但少了父母持續參與,似乎就難以獨立自處;
從小就習慣有人幫忙解決問題、做什麼事都會得到讚美……
這樣的孩子在進入現實世界之後,會有何感受?
一個由這種「成人」組成的社會,會變成什麼模樣?
我們是否懂得太多、做得太滿、放手得太少?
讓孩子發展出為自己的人生作主的想望,是否為時已晚?

「孩子應該從父母那兒得到兩件事:根與翅膀。」
德國作家、詩人和哲學家歌德如此說道。
我們愛孩子,想要盡己所能給他們最好的一切;
風大雨大時,總本能地想擋在前面遮擋捍衛。
就這樣,我們給予保謢、指引免於失敗的捷徑、提供最好的資歷,
以期讓孩子進入「成功」的場域。但我們卻常常忘了——
我們一直給的,都是我們的翅膀,而不是他們自己的。
最後,他們可能沒有你,就飛不起來……

隨著社會的變遷與發展,許多現代父母對孩子呵護備至,經常過度積極地參與孩子的生活和學習,並視其為理所當然的職責。然而。這種看似充滿關愛的教養方式,卻值得深思與警惕。
茱莉.李斯寇特-漢姆斯曾經擔任名校史丹佛大學的新生主任長達十年,她發現到,入學的新生一年比一年更加仰賴父母,也有越來越多的父母介入處理孩子的學校課業、課外活動和職涯選擇,不願孩子承受挫敗或失望的風險。但是,在如此照拂下長大的孩子,很可能因少有機會培養獨立自主的生活技能、意志品格和處事實力,而在往後面臨工作、人際與生活上的適應困難,甚至因承擔高度期許而引發心理疾創。最重要的是,他們失去了自己的人生。
在本書中,她將深入探察「過度教養」對孩子與父母本身的負面效應,以及對社會發展前景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她根據本身的校務輔導經驗,加以各種理論例證與父母師長的訪談,並揉合現實生活的觀察與通識建議,引領父母如何以更明智的愛,養出真正的成年人,同時鼓勵父母先照顧好自己、認真地生活,才會成為孩子仰望學習的身影,也帶給他們最大的助益。
作者以專家學者與教育現場工作者的角度點出問題,也以身為人母的角色自我反思,同理著現今父母因集體焦慮而導致過度教養的無能為力之感,細膩舉例、詳實鋪陳,一步步堆疊出想要改變的力道。對於想在當前教養實況中尋找或確認更好方式的家長們,本書無疑是為其匯聚勇氣、給予信心的最佳指南。

好評推薦
◎曾為史丹佛新生主任的作者,見過各種極端的父母干預,不只有違常識、也不符智慧與健康的界限。當父母能與孩子談笑、也教導他們努力的成就感;能傾聽孩子,也給他們空間成為自己,就將培育出懂得辛勤努力、解決問題和享受生活的孩子。——《紐約時報》書評
◎作者對於被過度保護、教養、安排行程的孩子,描繪出鮮明有力的圖像。藉由訪談大學行政人員、教育專家、父母等對象,她詳實呈現出此一問題,並提供了許多可行的解決方案。這部豐富詳實的作品是父母的後盾,支持著他們進行必要的改變。——《出版者週刊》
◎作者描繪出一種聰明、有同理心的另類方法:把孩子當野花來滋養,而不是當盆栽來培育。對於希望讓孩子培養出真正的自主能力、而非空洞自尊的父母,這本書的出版正躬逢其時。── 丹尼爾.品克,暢銷書《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作者
◎本書解析了直升機父母的習慣,利用各種研究與故事闡釋過度教養對孩子在發展、情緒與心理上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並帶給父母建設性的指引,說明如何退後一步,讓下一代的領導者成為成熟完整的大人。──MSNBC電視台時論節目Melissa Harris-Perry
◎這些不是一般教養類暢銷書中不斷回收的自救祕訣,而是一份鼓舞,要獻給那些發現自己被驚慌失措的直升機父母包圍,正在尋找更好的教養方式,而需要確認與指引的人們……這個世界也許不需要更多的名校畢業生,但確實需要有用的成年人。──《基督教世紀》雜誌
◎雖然這本書的目的是要告訴我們如何養出成年人,但也說明了這將如何使我們成為更好的大人。──《成長與飛翔》教養網站
◎全書坦誠、極具智慧,富有同理心、且深度探討,它應該是每個人教養書櫃裡的首選。──威廉.德雷西維茲,暢銷書《優秀的綿羊:耶魯教授給20歲自己的一封信》作者
◎茱莉.李斯寇特-漢姆斯同時是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記錄了二十一世紀不會綁鞋帶的聰明小孩的態度和習慣,及其盤旋左右的焦慮父母。她以同等且合宜的方式,傳達了同理體諒與當頭棒喝。──麥德琳.雷文,暢銷書《給孩子,金錢買不到的富足》作者
◎這本內容豐富的書是非常紮實的父母教戰手冊,不空談理論,而是以動人的實例來多方提醒家長,值得每個關心孩子與教育的家長、教師和社會賢達仔細閱讀並身體力行。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李偉文
◎作者完全能夠理解過度教養背後隱含的擔憂焦慮與源頭脈絡,所以她提出的觀察,有時讓人讀來著實心有戚戚焉,而她所給予的提醒,也有如暮鼓晨鐘般深沉有力。——親子天下媒體中心總編輯 陳雅慧
◎太多太滿的付出,可能讓我們口口聲聲說的「愛」孩子,反在無形中成了「礙」孩子。別在孩子頭頂上繼續盤旋,降落吧!誠摯推薦本書給所有父母,讓我們喜悅且驕傲地抬頭仰望,欣賞孩子的展翅高飛、自由翱翔。——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自信,是一個人在職場發展的關鍵特質。願父母都藉由本書體認到,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成長過程有其規律,信任他們有能力做出對的決定,即使犯錯也可以從中學習成長。——洪雪珍 yes123求職網資深副總經理

本書特色
1. 「過度教養」的影響,不只是教養問題,也是社會問題
現代父母對孩子付出更多的照顧與教導,正面回饋卻似乎不如預期,究竟我們的教養出了什麼問題?過度的保護、指導與關愛,不僅是個別家庭的教養問題,更是影響整體發展的社會問題,值得我們一起反思與警惕。
2. 我們都忘了,我們該養出的不是「好小孩」,而是「好大人」
教養最終的目標,應該是養出一個心智、情感、能力都與年齡並進相襯的「成年人」。本書以此為中心思想,希望幫助父母平撫擔憂與恐懼,先放下亟欲為孩子鋪設成功坦途的急切情緒,而以更穩健的心態、更明智的愛,創造真實永續的教養效果。
3. 在教養孩子之前,父母請先照顧好自己,完成自己的人生
本書打破一般教養思維,除了指陳過度教養的影響並提供解決方案,更聚焦於父母的心理建設與自我關照,懇切提醒父母別為了教養孩子而失去自己的人生。當你能好好生活、工作與愛人,孩子就會以你的身影為榜樣,找到自己實踐成功、創造幸福的方法。

本書目錄
佳評推薦
前言  過度教養背後的愛與恐懼
第一部:我們現在的做法
1.保護孩子安然無恙
2.提供機會
3.陪伴他們
4.屈服於升學軍備競賽
5.我們想得到什麼結果?
第二部:為什麼必須停止過度教養
6.我們的孩子缺乏基本生活技能
7.他們的心理受創
8.他們正對「讀書藥」上癮
9.我們正在傷害孩子的工作前景
10.過度教養也讓父母焦慮緊張
11.大學入學體制已經崩壞
第三部:另一種方式
12.最佳的平衡點
13.給孩子非結構化的時間
14.教導生活技能
15.教導自主思考
16.讓他們學會勤奮工作
17.讓他們規劃自己的路
18.把掙扎常態化
19.對大學抱持更開放的心態
20.傾聽他們的聲音
第四部:勇於做個另類父母
21.找回你自己
22.成為你想成為的父母
結語 支持孩子成為自己

內文試閱1
前言 過度教養背後的愛與恐懼
旅行者,前面是沒有路的,路是走出來的……
──安東尼奧.馬查多(Antonio Machado, 1875-1939)

這是一本探討父母涉入孩子生命太多的書。它想探究的是:在我們過度干預背後的愛與恐懼;當我們為孩子做了太多時,所造成的傷害;以及如何透過不同的教養方式,讓我們達成更理想的長期目標,幫助孩子締造更大的成就。
我和任何一位父母都一樣,很愛我的孩子,而且我知道,愛是父母所做所為一切的基礎。然而,在這幾年研究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知道父母的許多行為也源自於恐懼;而最主要的恐懼也許是:擔心孩子無法出人頭地。父母希望孩子成龍成鳳是很自然的,但根據研究結果、我對一百多人做過的訪談,加上自己的親身經驗,我所得出的結論是:我們對成功的定義過於狹窄。更糟糕的是,這種狹隘而誤導的成功定義,已經致使我們傷害了這一代的年輕人──也就是我們的孩子。
在擔任史丹佛大學新生主任十年的過程中,我漸漸地了解、關心、也掛慮著這些年輕人。我喜歡這項工作,並且發現這使我擁有一項特權,能與其他父母的十八到二十二歲兒女共處,尤其是在他們即將展開人生、進入成年的時刻。這些學生讓我笑,也讓我哭,不管發生什麼事,我都為他們加油。這本書並不是對他們或他們這一代的讉責──這些孩子生於一九八○年後,被稱為「千禧世代」。而他們的父母──我們這些父母,我會這樣說,是因為我也是其中之一──則是另一個故事了。
我就坦誠相告吧。我不只是史丹佛大學的前主任,也畢業於史丹佛大學和哈佛法學院。而我會寫這本書,並非是因為這樣的機緣,或儘管有此機緣,主要還是拜這一切經歷所獲取的訊息之賜──這也使我在每個轉折點都牢記著,我的特權和經歷在這份分析中可以是助力,也可以是阻力。此外,正如所我說,我也是為人父母者。我和丈夫育有兩個正處青少年時期、相差兩歲的兒子和女兒──而且我們是在加州矽谷的心臟地區帕羅奧圖(Palo Alto)養兒育女,這裡是你在地球上可能會找到,積極熱衷於過度教養的一個巢穴。
雖然我曾經是一所熱門大學的主任,監督著過度干預的父母所做所為,但在思索這個議題的幾年裡,我慢慢地接受,自己和那些我曾經輕聲譴責的父母,其實沒有太大不同。在許多方面,我就是自己所寫的那些問題父母。
在最初的時刻,孩子是透過我們的肚臍、我們的心跳、我們的身體、然後是我們的臂彎、我們的親吻、我們的乳房,感受到我們的愛。我們把他們帶回一個能遮風避雨的屋簷下,幾個星期後,當他們第一次有意識地以眼神與我們接觸,我們便歡天喜地。我們把早期的牙牙學語滋養成第一句話,當他們有力量能翻身、坐起、爬行,我們不禁手舞足蹈。我們環視整個二十一世紀,發現越來越互聯與競爭的世界,有時看似熟悉,有時完全陌生。我們注視著珍貴的小寶貝,承諾要盡己所能,幫助他們邁向未來的漫長人生。在他們準備好之前,我們幾乎使不上力,無法教他們站立或走路,但還是渴望看到他們的進步。
我們幾乎立刻看出,他們屬於他們自己,卻也想要他們踏在我們腳上起步,站在我們的肩膀上,從我們所知的、可以提供的資源中獲益。我們讓他們接觸到眾多有助於學習和成長的經驗、想法、人物和場所,希望藉由那些最能為他們提升潛力和機會的機緣,使他們得到鍛鍊。我們知道,在今日世界成功需要什麼;我們非常渴望保護和指導他們,能在每個轉彎處陪伴他們,不論代價為何。
相形之下,我們之中有許多人還記得,曾經有一段日子,父母是不太參與孩子童年的。那時候,父母親(通常是媽媽)會在週間下午把大門打開,然後告訴我們:「出去玩,晚餐前回家。」我們的父母不知道我們去了哪裡,或者我們到底在做什麼。當年沒有手機可以聯繫,也沒有GPS追蹤我們。我們就是四處遊走,晃入了街角的荒地、鄰居家、城鎮、公園、樹林、商場。或者有時,就只是偷摸了一本書,坐在後門的台階上閱讀。彼時的童年不像現在這樣,而許多年輕的父母已經無法想像童年曾經是那般景象。

舉目望去,我身邊盡是過度教養的證據,甚至在我自己的家裡也是。我們之中有太多人過度指導、過度保護,或過度涉入孩子的生活。我們對待孩子有如稀有珍貴的植物標本,除了阻擋他們可能面臨的一切考驗與損害,也提供審慎且精密度量的照顧和餵養。但人類需要一定程度的風吹雨打,才能應付人生不時拋出的更大挑戰。沒有體驗過人生現實的粗糙面,我們的孩子會像蘭花一樣,變得精緻,但缺乏能力,有時匱乏得嚇人,無法在現實世界中自力更生。為什麼教養這份工作,會從讓孩子準備進入人生,變成保護他們遠離人生,使他們無法自立生活?
而我們本身做為父母的生活又是如何呢?(「哪有什麼生活?」是一種合理的反應。)我們筋疲力竭、憂心忡忡、心靈空洞。我們的社區美得可以拍照,我們精心安排食物和葡萄酒,但孩子的童年卻越來越像某種軍備成果競賽……如此一來,我們還可以稱自己和孩子正過著「美好人生」嗎?我不認為。我們的工作變成是監管孩子的學校功課和進度,安排和督導他們的活動,接送他們到各處上課,並一路獻出讚美。孩子的成就是我們成功和價值的度量衡;那張貼在我們車子後保險桿的大學貼紙,幾乎被視為我們和孩子共享的成就感。
我內心的新生主任身分,或許一直關心著被過度教養的年輕人有何發展和未來。而我認為,我應該感謝自己能有那麼多時間和其他父母的年輕孩子相處,使我在身為父母時,做了更好的選擇。但是,我內心的父母身分,也正與其他每一個父母所面對的恐懼和壓力奮戰著。我明白,過度教養的結構性問題是根源於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憂心,以及孩子要如何在沒有我們的情況下從中取得成功。然而,我們正在製造傷害。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我們需要停止因恐懼而教養,並且以更健康──更明智的愛──的方式,回到我們的社區、學校和家庭。藉由各種研究、並揉合現實生活的觀察與通識建議,本書將告訴你,如何將我們的孩子養育為成年人,以及如何蓄積這樣去做的勇氣。

內文試閱2
我們不可能永遠為孩子守望

童年是被研究最多的階段,在任何稍有規模的書店,教養類書籍總是占據相當大的書架空間。對於任何關注小孩的父母(我們全都非常關注), 能立刻接收到的訊息是:保護孩子的安全與健康,是我們的職責。這是最基本的,是生物本能。
在我兒子莎耶的嬰兒相本中,有一張他七個月大時凝視著相機、臉上沒有表情的照片。相機只拍到一個小嬰兒躺在溜滑梯的斜面上,但我憶起那時我強壯的手,正從相機鏡頭外把他穩穩地撐住。
那是莎耶第一次去公園,第一次玩溜滑梯。當我看著這張照片時,依然可以聽到自己和丈夫都輕快地對兒子說:「沒問題的,寶貝,我們在這裡。」但從兒子的表情看起來,我們的說服力似乎不太夠。
這讓我回憶起那天我的小寶貝躺在溜滑梯頂端時,自己心中滿布的恐懼。那座溜滑梯離地面應該不到一百二十公分,我和先生一人站一邊,但我還是擔心。莎耶溜下那短短的距離時,會害怕嗎?他溜到底時,會不會撲到橡膠地板上,說不定還撞到頭?他會不會有不愉快的體驗, 而這是我們原本可能(或應該)預防的?
長久以來,每當我和莎耶一起坐在沙發上看著他最初的兒時照片,我總是把他眼裡的恐懼,歸結為是他的恐懼。但經過這些年以後,我開始納悶,我的寶貝會不會只是反映了他在爸爸與我的眼睛裡看到的恐懼?父母要如何從想要完全保護嬰兒,進化到讓孩子走出去,進入正在等待他們的世界?
***
在一個富足而且有著先進科技的世界,我們自認能確保,沒有一個孩子會受到任何傷害,對於施展控制的能力深具信心。為了孩子,我們讓世界變得更安全、更可預測、更友善。這種防護措施從孩子還在我們的子宮裡就開始了。母親懷孕時,寶寶的每個部分都被監測追蹤;孩子一旦出生,就進入完全保護他們的家庭。
然而,為人父母的我們卻更進一步,把自己當成孩子與世界之間的保險桿和護欄,彷彿只要我們在,孩子就會完全安然無恙。我會想到這件事,是因為有一天,我看到一對母子一起過馬路, 這在任何城市或鄉鎮都是常見景象。母親自信地走著,而她兒子,一個大約八歲的孩子,則落後一步,頭上戴著耳塞,一路盯著他的手機。母親先是左右看看,又朝左看了一次,然後和孩子一起穿越十字路口。孩子自始至終都沒有抬起頭來。後來,我看到一種為孩子的自行車設計的產品,稱為MiniBrake(「迷你煞車」),可以讓父母透過遙控器,在孩子騎車接近繁忙的交通要道時,控制自行車的後輪煞車。
當孩子還小時,我們護送他們到學校,確定他們是安全的,而且常幫忙拿東西,減輕他們的負擔。最近,我看到一個爸爸寬厚的肩膀上掛了一個淺粉紅色的書包,他踩著腳踏車,跟在他那頂多七、八歲的女兒後面,騎到離家三個街區外的當地小學。看到這一幕,我忍不住輕聲笑出來。這個畫面很可愛。但是,那天下午,以及更多之前與之後的下午,我不禁想著,孩子要長到什麼年紀,才有能力拿自己的東西?對於一個小學生來說,什麼程度的獨立才是適切的?
然後是手機。這是親子溝通過程中新近的發展,所以並非是導致直升機教養的成因,但只要這種趨勢存在,確實會助長父母盤旋的能力。研究人員稱它為「全世界最長的臍帶」。
例如,有個比佛利山莊高中學生的母親,堅持要兒子在跟朋友到海邊玩的去程與返程中,每小時傳簡訊給她。讓她擔心害怕的是行車安全,而不是在太平洋裡衝浪。另外,有一位史丹佛的家長打電話給學校,說他認為女兒失蹤了,因為他已經超過一天沒有她的訊息。還有一位到紐西蘭參加海外學程的美國大學生的家長,打電話給計畫主任,非常擔心她兒子自從到山上健行返校之後,就沒有接聽電話(她知道他已經回到校園,因為是GPS告訴她的)。
父母的警覺與科技,為我們的孩子緩衝了世界的撞擊,但我們不可能永遠為他們守望。養育小孩獨立自主,是我們生物上的必然,而在環境中認識自己,是孩子需要發展的重要生活技能。當我們試圖讓自己的存在成為守護他們的保證,我們必須要問,這是為了什麼?我們要如何預防和保護,同時又教導孩子所需的技能?我們該如何教他們自己完成這些事?


內文試閱3
給他們機會練習失敗

父母一直想為孩子處理生活上的雜事:叫他們起床、接送、提醒期限和該做的事、繳帳單、問問題、做決定、承擔責任、與陌生人說話以及面對權威人士等,孩子一旦被鬆綁而進入大學或職場時,可能會受到相當的驚嚇。他們將體驗挫折,感覺自己像個失敗者。而殘酷的反諷是,他們將無法好好應付這種失敗,因為他們向來沒有太多機會練習失敗。
當一個看似身心完全健康,但受到過度教養的孩子上了大學,而且不知如何因應可能遇到的各種新狀況:和他對「乾淨」有不同認知的室友;要求修改報告,但不會具體說明哪裡「有錯」的教授;想參加暑期研討會或服務計畫,但不能兩者都參加的選擇……他們可能會面臨真正的困難,不知道如何處理分歧、不確定性、情感受傷,或者如何決策的過程。沒有能力處理事情——調適不安、思考選項、和某人詳談、做決定——本身就成為問題。
凱倫.艾伯博士是中西部一所公立大學輔導與心理服務中心的專任心理醫師,她根據臨床經驗表示:「過度教養嚴重傷害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使他們無法在向父母諮詢與獨立做決定之間取得平衡。」
她說明了自己會如何與學生展開會談。「剛開始他們會覺得,如果自己需要幫助,就應該立即與父母聯繫。從心理學來看,我們知道他們不是真的需要協助,如果他們可以熬過不知所措的苦惱與焦慮,基本上就是在練習這種技能,而且到了某個時間點就能學會自己解決。我會與學生一起練習他們尚未具備的批判思考、信心與獨立技能。但如果他們最後還是打電話或發訊息給父母,就不是以我對他們的期望來練習這些技能,這也意味著他們還是沒有獲得這些技能。」
我們並不是建議成年孩子永遠別打電話給父母。惡魔就在談話的細節裡。如果他們打電話來問問題、或不知如何做決定,我們是告訴他們該怎麼辦?或者,我們會仔細聆聽,根據對情況的認知問一些問題,然後說:「所以,你認為該怎麼處理?」
在事事都需要求助的問題背後,潛伏的隱憂是學生無法自外於父母而建立自我。「當孩子沒有被給予空間,靠自己的努力通過考驗,便無法好好學習解決問題。他們無法學會對自己的能力保持信心,而這可能影響他們的自尊。從來不必奮鬥的另一個問題是,你就無從經歷失敗,而且對失敗、讓他人失望感到無比恐懼。低度自信和恐懼失敗,都可能導致憂鬱或焦慮。」艾伯說。
***
心理學家兼作者麥德琳.雷文博士(Dr. Madeline Levine)因暢銷書《給孩子,金錢買不到的富足》躍升為全國知名人物並進行巡迴演講。她提醒父母要冷靜下來退一步想,潛伏在孩子生命中最大的傷害,恐怕是父母為孩子做了太多,因而導致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福祉受損。
在二○一四年一月的演講中,雷文曾以一段觀念為到場聆聽的父母熱身:「現在有個廣為流傳、很有說服力的故事,說成功是從正確的學校到正確的大學、然後到正確的實習、正確的研究所、然後到你命定的天職,一整條筆直的路線。如果這是你走過的路徑,請舉手。」約有五%的人舉起了手。
「是的,」她說:「無論是哪一群人,其中都只有一到十%的人走的是直線軌道。大多數更常見的路線都是迂迴繞道的。」
「但孩子們不知道這件事,」雷文繼續說:「對孩子來說,你看起來像個天才。他們不知道你掙扎過、失敗過;這是我們對孩子隱藏的最大祕密。孩子需要聽到我們每天都會面臨的挑戰。我們應該分享自己走過的軌跡,尤其是失敗的時刻。」當父母想到自己的經驗與態度並不相稱,緊張地傻笑了起來。
雷文釋出的訊息是,我們應該提供適合孩子的機會,支持孩子成為自己,而不是試圖讓孩子符合我們認為他們應該是什麼樣的想法,而且,要擁抱嘗試和犯錯的好處。接著她分享了我們可能正在過度教養的三種形式,這些作法會在無意中導致心理傷害:
◎當我們為孩子做他們已經可以自己做的事。
◎當我們為孩子做他們幾乎可以為自己做的事。
◎當我們的教養行為,是從我們的自我出發。
雷文說,當我們採取這種教養方式,就剝奪了孩子發揮創意、解決問題、發展應對技能、建立韌性、思考什麼會令他們快樂,以及明白他們是誰的機會。簡而言之,這剝奪了他們成為一個人的機會。雖然我們過度干涉以保護孩子,實際上也達成了短期效益,但這樣的行為其實傳遞了某種極度摧毀靈魂的訊息:「孩子,沒有我,你根本無法做任何事情。」這會加重孩子的憂鬱與焦慮,甚至使他們成為攻擊者,或抱有自殺的念頭。
當雷文說完這些,室內的氣氛已經從緊張轉移成更濃重的「我們全都身陷其中」的感受。我也意識到,或許有些人已經找到勇氣,在自己家裡的餐桌上——也就是我所說最根本的基石——做出一些改變。在餐桌上,父母可以相當程度影響孩子的生活品質,即使我們不能改變家門外的社會規則。
內文試閱4
這是父母的權利和責任,請不要退縮

「工作倫理」是要照料好基本事務以外的事。這意指主動投入以協助某種情況,即使那對你沒有直接的好處。這也跟我母親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老話有關:「如果一份工作值得做,就值得把它做好。」如果建立生活技能意味著,你知道孩子可以為自己倒些柳橙汁,萬一灑出來了,他也會清理乾淨;那麼工作倫理就是指,你知道孩子會在別人灑出一些東西時,主動投入、提供協助,而不是暗想著「這不關我的事」,然後轉身走開。
我們如何要讓孩子萌生這股衝動,想去幫忙基本上跟他們無關的事?除非他們是那種難得一見,天生充滿同情心或有助人義務感的孩子,否則他們都需要被教導。要讓孩子放下做越少越好的安逸想法,轉而善盡自己的職責,以下是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做的事:
1. 以身作則。不要叫孩子去做事,而你自己卻躺在長椅上。教導工作倫理最好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則。主動幫忙是每個家庭成員都該做的事,不論年齡、性別或頭銜。讓孩子看到你工作,要求他們主動幫忙。當你準備在廚房、院子或車庫裡做點什麼,把孩子叫過來:「我需要你幫這個忙。」
2. 期待他們的幫助。身為父母的你不是孩子的管家,而是第一個老師。在孩子身上灌輸工作倫理的最大障礙,可能就是我們自己,尤其我們如果一向是教養光譜上放縱╱放任的這一邊,十分重視孩子的幸福和享受,也深切意識到他們的家庭作業和課外活動有多麼繁重。但我們正努力要養出成年人,孩子會需要從家務中學到的技能。家事就像是職場裡的「蠢工」——那些枯燥無趣,但他們為了善盡職責、爬上升遷階梯必須做的事。他們可能會不喜歡被要求或被告知做東做西,而且肯定比較喜歡掛在手機或3C產品旁邊,或去找朋友、做其他的事,但他們會因為完成你請他們做的工作,而產生成就感。
3. 不要道歉或過度解釋。今日現代都會家庭的教養特點,就是父母一直說—說—說。正如之前所說,談論孩子在學校的一天,以解析他們體驗和學習的事物,是建立批判性思考能力的絕佳方法;和孩子討論問題,也是幫助他們做出決定、展現你關心的良方。但是,家事是威信型父母闡明家庭規則和價值的場域。喋喋不休地說明你請他們做家事的原因和道理,或者你知道他們有多不喜歡,但他們真的需要做,還是你請他們做家事時自己感覺多抱歉,都是毫無用處的。過度解釋會讓你像是需要為自己的要求辯解。而如果你在要求孩子時、孩子執行的當下,或是孩子做完後道歉,都會削弱你身為父母的權威,因為父母有權利和責任要求孩子幫忙。短期內孩子可能會抱怨,但長遠來看他們將會感謝你。
4. 給予清楚、直接的指示。找出你想做的事,並且說出來。當這項任務對孩子是陌生的,先解釋步驟,然後退到後面。他們做的時候,不要在旁邊徘徊。不要做微觀管理。你不需要他們完全用你的方式來做,你只是讓他們去做這件事。如果你在那裡推著他們這樣做、或者那樣試,他們就學不會自己做。如果不是由他們真正親手完成,他們就不會有成就感,也不會希望再做一次,或者做更多。如果你在那兒下指導棋,他們也不會學到積極主動。讓他們嘗試、失敗,然後再試一次。告訴他們:「完成的時候讓我知道,我會過來看看你做得如何。」除非這件事有危險性而需要你的監督,不然便走開。
5. 給予適當的感謝與回饋。不要過度讚美。當孩子完成最簡單的事,例如倒垃圾、收拾碗盤、餵狗,我們常會發出:「幹得好,小子!」或「太完美了!」這種誇張的讚美。然而,一句簡單、溫和、明確的「謝謝你」或「你做得很好」就已十分足夠。把你的甜言蜜語保留下來,等到他們真的有所超越與突破,或者締造真正不同凡響的成就再來說。
也許他們做了一件不錯的差事,甚至可能做得相當好,但他們還是需要一些建設性的回饋,知道下次如何精益求精,將來在職場上也是如此。你有很多時間,能指出一、兩件他們下次可以換個方式做的事:「如果你這樣拿垃圾袋,小東西會掉下去。」或者,「你有看到你灰色襯衫上的條紋嗎?這是因為你把它和新的牛仔褲一起洗。新牛仔褲第一次最好單獨洗,不然會讓其他衣服染色。」
如果孩子沒有確實完成任務,或者做完了但品質不夠好,你需要讓他們知道。你可以說:「晚餐後的清潔工作是個好的開始。我看到你洗了碗,但那些鍋子還是得手洗,而且流理台要用抹布擦乾。」然後微笑。你不是氣他們,而是在教他們。然後再回去做你正在做的事。
當孩子越來越習慣幫忙家裡的事、開始主動投入,就更要好好運用言語、眼神接觸和肢體動作來傳達:「我注意到妳做了什麼,我真的很感激。」即使在這個時候,這樣做也就夠了。不用加油添醋。只要走開或回去做你正在做的事,你會知道孩子心裡其實很開心。
6. 讓它成為例行公事。如果你設定期望,有些家事是每天做,有些是每週做,其他的是每三個月做一次,孩子會習慣生活中總有些事需要完成,而主動幫忙會讓他感覺自己有用、愉快,並得到認可。如果你一直對孩子說:「嘿,我想要你伸出援手,幫我這個忙。」而你看到他們遭遇困難時,也主動幫他們的忙,那麼,當你的孩子發現其他家庭成員、朋友、鄰居或同事有需要時,也會開始設法主動協助。

茱莉.李斯寇特-漢姆斯Julie Lythcott-Haims 茱莉.李斯寇特-漢姆斯(Julie Lythcott-Haims)
畢業於史丹佛大學文學院,同時也是哈佛法學院法律博士,目前正攻讀加州藝術學院藝術創作寫作碩士。李斯寇特-漢姆斯曾在史丹佛大學擔任新生與大學部輔導主任,並因其卓越貢獻榮獲該校教學最高榮譽「丁克斯皮爾獎」。她以本書主題在TED論壇所發表的演講,已累積250萬次點擊率,文章也常見於《富比士》《紐約時報》《時代雜誌》《赫芬頓郵報》等媒體。她與丈夫、母親和兩個正值青少年階段的孩子,定居於舊金山灣區。
本書網站:www.howtoraiseanadult.com

譯者
游淑峰
花蓮人,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曾任地理雜誌採訪與編輯,目前為自由譯者。譯有《如果,不是舒曼》(合譯)《我從人生谷底悟出的快樂致富法》《愈跑,心愈強大》《跑者之道》《生而自由,寫而自由》等書。認為能透過譯筆與讀者分享作家的心靈,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