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窪地:一部內亞主導東亞的簡史
 
作者: 劉仲敬 
書城編號: 1303995

原價: HK$120.00
現售: HK$114 節省: HK$6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 2017/10
頁數: 288
尺寸: 14.5x21.5
ISBN: 9789869541824

商品簡介
帝國不過是窪地!
儒家士大夫眼中的帝國盛世,正是內亞秩序抵達中國的起點,
當它被中國窪地消耗之後,就變成文明的灰燼。

劉仲敬解構中國系列
「秩序輸出論」的古代中國版和演講版
附大量插圖

中國從古至今都是秩序窪地
「中國窪地」是一種隱喻,它指的不是中國所處在歐亞大陸東端上的地理低地,而是指和內亞相比,中國在政治秩序和文明上一直是被輸入區域,是技術、文明發和秩序的窪地。中國只能向朝鮮、日本輸出,而無法向西方輸出,這本身就說明了中國政治窪地的性質。

這和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的看法大不一樣。中國怎麼會是秩序窪地?中國不是四大文明古國且唯一存續至今嗎?中國不是具有五千年文明,擁有燦爛的文化和科技(四大發明)嗎?中國不是只有到了腐敗顢頇的晚清,才在鴉片戰爭所代表的西方帝國主義勢力的入侵下,屈辱地衰落了嗎?

實際上,上述「歷史事實」僅僅存在一百多年,是由晚清的華夏士大夫階層「製造」出來的神話,屬於事後建構,「中國」作為國家存在至今也只有一百多年,古代東亞從來不存在一個叫「中國」的國家。

古代中國史,是被內亞秩序主導的歷史
東亞大陸上目前可證的最古老國家,是商周。而商周的出現,是居住在草原邊緣的殷人部落和居住在周人部落,各自扼住內亞通道、憑藉內亞的軍事技術才有機會崛起,整合周圍的華夏部落的結果。其中最核心的技術是馬拉戰車(軍事技術)和祭祀(組織技術)都是來自內亞,經由草原通道而傳播。

作者認為,華夏諸國所在的東亞大陸,一開始是沒有能力產生強大秩序的,其文明開端就被來自內亞的政治秩序所主導。而這一幕場景,在後面的千年中一次一次上演。一部東亞大陸的古代史,幾乎等同於內亞主導東亞的歷史。

秦國和趙國的軍國主義,是內亞先進軍事技術輸入使然(胡服騎射)。北魏隋唐,本質上是來自內亞的鮮卑國家主導了東亞大陸而建立的朝代。即便是最有中國屬性的宋代,也是建立在晚唐五代內亞武士的殘餘秩序之上。而元帝國和清帝國不用說,則是覆蓋了東亞和內亞的大型超級帝國。

在劉仲敬看來,東亞古代歷史上存在一個「蠻族替代模型」。隋唐時期的人口,已非漢魏人口,這個人口替代和政治重建是第一個模型,此後成為東亞古代史常態。時間越來越快,週期越來越短。可以用該模型解釋的政權有:隋唐、遼金、蒙元、滿清,合計累計千年之久,佔了中國史一半以上的時間。

其步驟是:一、邊界外組織力量強大的胡人部落,闌入組織力弱、瀕臨崩潰的中國;二、游牧轉為定居,原有的部落結構變為封建結構,長老和武士自動變成領主。三、用儒家士大夫的衣缽掩蓋自己的蠻族出身,用官吏管理順民,武士變成官僚體系的一部分。

鮮卑人的北魏隋唐,契丹人和女真人的遼金,蒙古人和滿洲人的元清,都是內亞秩序進入中國這塊巨大的秩序窪地後而建立的政權。同時也因為巨大窪地的文明腐蝕作用,而不可避免地費拉化。所謂費拉化,就是皇權專制大一統制度下的臣民散沙,無組織性,無戰鬥力,技術演化停滯。這些大一統政權一旦封閉鎖國,切斷了內亞的技術輸入通路,就是其衰落之始,只能再次被內亞新來的秩序所主導。當然到了晚清,新的政治秩序來自海上。

為什麼貌似落後的內亞可主導東亞呢?
而為什麼內亞會主導東亞呢?一則是內亞處在兩河流域文明中心向外擴散的旋轉門上,本身就承受著巨大的技術更新和秩序更迭,從而成為輸出中心。內亞一點都不落後,它的技術更新能力非常強大;二則是內亞的地理形貌,是一望無際、暢通無阻、便於騎馬民族流通的草原「海洋」。

在劉仲敬看來,其實有兩個海洋,一個是大航海通道,一個是橫跨歐亞大陸、西至波蘭草原東到滿洲利亞的內亞海洋。在近代西方文明入侵東亞之前,秩序(技術和文明)就是從內亞海洋通道抵達東亞,入侵並主導中國。換言之,歷史上東亞政權被征服、被迫西化(胡化)的鴉片戰爭已經多次發生了。

今天的中國,依舊被共產秩序主導
近代西方秩序借道海洋而抵達東亞,用所謂的船堅砲利打開國門。這就是西方對東方的軍事技術優勢,而這種技術優勢,在古代內亞則是馬拉戰場、胡服騎射等等。而軍事技術的背後則是政治秩序。近代以來,西方主導中國的秩序有兩種,一直是殖民主義,一種是共產主義。

在反帝愛國的宣傳下,我們通常把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視為惡,當然中國的官方教育,則把同樣來自西方(蘇聯)的共產主義的入侵,視為對中國的拯救。然而在劉仲敬看來,無論其善惡,它們同樣都是在內亞勢力主導的東亞天下秩序解體後,一波秩序替代另一波秩序繼續主宰東亞的結果。

在劉仲敬的解釋體系裡,晚清以來東亞的政治秩序之所以被殖民主義和共產主義主宰,更能彰顯出東亞乃是秩序的窪地。因為大自然厭惡真空,秩序生產力強的地方,自然而然的就會被秩序生產力弱的地方造成的低氣壓所吸引,導致秩序從一方輸入到另外一方。所以,殖民主義在因為歐戰的因素而逐漸撤離中國之後,只有蘇聯才有辦法填補東亞這塊巨大的秩序真空。

共產主義秩序在短短幾幾十年就主宰了東亞的中國、朝鮮和越南,然而,共產主義秩序卻沒辦法主宰歐洲國家。為什麼呢?這裡面隱藏的,就是東亞歷史上從來沒有人提及的大哉問,這個大哉問又和東亞歷史的真相密切相關——那就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秩序的窪地,而西方的歐洲正是秩序的源頭。

目錄
第一講 外伊朗黃金時代的內亞
1、內亞是文明輸出的旋轉門
2、雅利安洪水後的世界
3、三種組織形態:蠻族和文明的化合產物
4、薩珊王朝的王中王結構
5、教團的治國術和儒生的治國術
6、粟特突厥共生系統的出現
7、鐵礦的經營者和推銷者
8、突厥入侵波斯的真相
9、一個中亞玻璃碗吃掉梁武帝國家財政
10、阿拉伯人征服波斯
11、伍麥亞王朝很像早期滿洲人
12、伊斯蘭國際主義vs.阿拉伯部族主義
13、征服者君主和降虜的聯盟
14、突厥人的軍事兄弟會制
15、安史之亂是內亞輸出革命
16、波斯文官和突厥禁衛軍
17、內亞古老多樣性的喪失
18、內亞的包稅制和東亞的單一稅制
19、蘇菲主義的盛行和內亞的費拉化

第二講 內亞海洋與帝國秩序
1、最初的文明產生於西亞
2、高地型和濕地型文明
3、草原型文明的特點
4、戰車:商周替代的內亞因素
5、秦趙軍國主義和內亞的技術輸入
6、換個角度看統一和分裂
7、內亞海洋的形成和回鶻的經紀人角色
8、內亞武士輸送線的中斷和唐朝的滅亡
9、義子體制
10、遼金元清的雙元帝國
11、楊家將,最後的內亞武士
12、大清和內亞的關係
13、海路取代草原的近代
14、東亞史上多次發生「鴉片戰爭」
15、儒家歷史學者的粉飾和無視

第三講 從華夏到中國
1、中國是非常晚近的發明
2、華夏文明本身的遲滯性
3、文明東擴的兩條主要路線和兩條次生路線
4、殷商體制消減了東亞文明的複雜性
5、周人的和平禮儀
6、戰國末期到漢魏:大一統在東亞的形成
7、漢唐之間沒有連續性
8、府兵制、僱傭兵和藩鎮之亂
6、再度打通東亞和中亞通路的元帝國
7、明清上層社會的創新枯竭
8、晚清的華夏士大夫發明民族
9、國共兩黨的組織資源由蘇聯輸入
10、新中國的本質是外來組織對本土社會的征服
11、國共兩種神話體系
12、歷史必須為中國重新定位
13、只能在世界史框架下思考東亞
附錄:劉仲敬答讀者問
內文試閱
第二講
9、義子體制
但是唐朝的滅亡,並不是中亞武士體系的結束。實際上,後來的遼金元清最初的起源,也都是一個特殊的邊區社會,它們的組織形式跟殘唐的藩鎮非常相似,由小型的部落武士組成,而這些部落武士不必然依靠部落內部的人員,而往往是依靠收養義子的方式,建立一個類似於埃及馬木留克的軍事專業集團。這個專業集團比較突出的體現,就是被朱全忠殺光的所謂魏府牙兵三千人,只要魏府的牙兵不被消滅的話,那麼魏府的節度使是不可能被消滅的,後來穆罕默德·阿里對埃及的馬木留克集團也是採用同樣的手段,通過斬盡殺絕來消滅他們,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的話,那麼這種體制無法結束。
一直到明末,像毛文龍在皮島這個地方,仍然是用類似的方式來維持的。後來袁崇煥殺毛文龍的時候,罪狀之一就是,他讓手下的將領都要改姓毛,當毛大帥的義子。袁崇煥的這種看法和宋代儒家文人歐陽修是一致的。歐陽修修五代史的時候,專門修一個《義兒傳》,批評說:「嗚呼!世道衰,人倫壞,而親疏之理反其常,干戈起於骨肉,異類合為父子。」就是要攻擊那些藩鎮。但是始終攻擊不掉,原因很簡單,這個義子體制,它是有來源的,它在草原部落中是一個軍事訓練體制。舉個不大恰當的比喻,一個學徒到木匠師傅或者其他手工業師傅那去,通過當學徒,學習他的技術,最後變成師傅。草原上的軍事技術也是這樣的,當義子並不是儒家文人所想像的是件可恥的事情,恰恰相反,甚至是一件光榮的事情。如果你不是技術出眾或者在決鬥和其他活動中,贏得了勇敢聲名的武士,原先的部落酋長是不會收養你的。只有你值得栽培才會被收被收養,從而讓你加入軍事兄弟會,而這個軍事兄弟會就是未來統治者的核心。這種在中亞草原上產生的軍事體制,在西亞的伊斯蘭文明和東亞的華夏文明中間,都發揮著異常核心的作用。

10、遼金元清的雙元帝國
可以說,唐代滅亡以後,東亞王朝的統治中心從西北移向了東北,而宋以後歷代王朝的統治體系是從哪來的?恰好是被歐陽修這種儒家文人所瞧不起的那些安祿山、史思明等藩鎮負責人的後代,是這些藩鎮鑄造了後來遼、金、元、清的憲法體制,而不是像歐陽修、王安石這樣的儒家文人。而遼、金、元、清所代表的憲法體制,意味著東亞歷史進入一個最新的發展階段,它的意義可能跟周人入侵殷商以後,開闢了周人的封建貴族制度是差不多一樣重要的。
簡單的說,遼元明清建立一種雙元的帝國體制。但這只是比較簡化的說法,實際上這個雙元帝國的核心是內亞體系,它的戰鬥力來源、它的憲法結構來源都是來自於內亞的部族武士集團。它對它的佔領地,比如燕雲十六州(遼)、整個中原(金)和整個東亞(元清),對這些定居地帶實行郡縣化的統治。按照當地的習慣法,用儒家士大夫的政治體制來統治它。這個體系類似於後來的英國統治印度的大英帝國體系。
然而中原王朝方面的歷史記載,基本把這兩半割裂開來,而且把東亞的一半看得非常重要,實際上從政權本身來說,內亞那一半毫無疑問是重要的多。滿清帝國的統治重心是什麼?不是禮部,而是理藩院,理藩院要重要的多。準噶爾戰爭是清朝最核心的、關係到命運存亡的戰爭;它跟朝鮮,跟俄羅斯,跟內亞各部族之間的交涉,是清代皇帝用滿語跟他自己的核心大臣進行的,漢大臣無法介入。而尼布楚條約,是只有滿文而沒有漢文的。從滿洲皇帝的角度來看,南方的十八省其實就是英印帝國的印度,屬於被統治、被征服的土地,是把他們的錢拿出來供養這些部族武士的降虜。他容忍、沿用南方的行政制度即郡縣制繼續存在,僅僅因為這是最省事的方法。這是多元帝國利用習慣法來降低統治成本的慣例。從憲法的角度來講,郡縣制這種統治結構是異常單調的,可以說是按照一個機械化程序自動展開就可以了,基本上影響不了政局的核心。
而政局的核心,涉及到最關鍵的問題,也就是繼承權和法統的問題,則是依靠部落傳統產生出來的。像蒙古帝國,即使在忽必烈以後的元朝,一定程度上背離了蒙古傳統以後,它仍然可以出現皇族的兩支達成協議、輪流執政的情況,今天這一支的後代執政,下一屆皇帝又恢復到另一支的後代,這種做法其實在日本天皇和歐洲的封建君主中其實是非常常見的。然而這在中原王朝是不可能的。比如宋朝,在宋太宗趙光義的後人執政以後,就無論如何也不能再冒皇位動搖的危險,把皇位還給哥哥宋太祖趙匡胤的子孫去,一直到靖康之難,宋太宗的子孫完全被女真人捕至黑龍江,再也找不到繼承人時,才通過收養的方式還給太祖這一支的後代。
為什麼在中原王朝很難行得通而在蒙古卻可以?因為蒙古的各個宗王,就像歐洲的封建領主一樣,各自都代表了獨立的部族勢力或者政治勢力,不是說我這一支暫時當不上大汗或者皇帝我就銷聲匿跡,任人宰割。我即使不當皇帝,仍然是領主,在下面仍然有相當的政治勢力,你大汗或皇帝如果不履行對我領主原本的合約,會在部族各個領主的平衡中引起不利效果。但中原的皇帝不一樣,如果親王當不上皇帝,那就只能領取津貼。也許你領取的津貼比別人要多得多,但你卻是個軟弱無力的、毫無政治價值的親王而已,皇帝隨便殺你也沒有反抗能力的。但是大汗是不能夠隨隨便便殺掉別的部落酋長的。即使他的汗位是纂權而來,其他領主和酋長的權威仍然會代代相傳,仍然能夠對他實行有效的制衡,仍然有資格競爭汗位。

如果從中原士大夫的角度來看,會說那是部落簡陋之習,遠遠不如我們的皇帝制度,皇帝掌握一切權力的方法整整齊齊、沒有枝蔓。但是實際上你要是對照歐洲的封建歷史就會明白,憲政就是起源於這樣的結構。無論在哪個地方,最初的憲法都跟普通民眾沒有任何關係,它都是大貴族和王室之間的角鬥,就是因為大貴族和王室之間長期相持不下,他們之間才會慢慢達成像大憲章那樣的分權協定,逐漸形成了對彼此有效的規範,最後,這個規範漸漸擴充到沒有貴族血統的人身上。
這種早期的貴族相互制衡的情況,在內亞各部落中是常見和正常的,但是在中原王朝中卻已經消失了。如果從規則和組織資源的角度來說,內亞體系才是真正的秩序之源。而中原王朝是一個秩序已經被消耗完的灰燼。它在西周的孔子時代,曾經跟蒙古部落或者內亞部落一樣,有自己的貴族制衡體系,所以孔子才會如此懷念周禮,在孔子看來,周天子是文明而仁慈的,不是暴君。為什麼不是暴君呢,因為周天子和貴族諸侯之間存在著分權和制衡的關係。然而這種分權和制衡的關係,在秦始皇實行秦政、推廣郡縣制以後趨於消失,在宋代以後基本上就不存在了。
而在草原的各部落中,它們仍然像征服商代以前的周朝一樣,存在著這樣的分權和制衡體系,各部落有其獨立性,各部落貴族不斷進行軍事創新,並透過他們對內亞海洋這一通衢的掌握,而掌握到內亞的先進技術。在蒙古征服中亞的過程中,基於實用主義態度,蒙古人很少屠殺工匠,因為工匠就是他們的技術來源,因此是他們的寶貴財富。蒙古人有三個部門只用回回人或者色目人,而不大用宋代的工匠。第一個是財政專家,第二個是火炮和軍事技術專家,第三個是修築城牆和碉堡體系的專家。這三個系列的人,都是中亞的色目人和穆斯林。而蒙古在攻陷汴京時期得到的漢地工匠,有很多都是以製造各種精巧的奢侈品或消費品見長,這些東西對於蒙古人來說不是很重要。

11、楊家將,最後的內亞武士
為什麼蒙古人覺得汴京的工匠沒有競爭力?因為宋代在它成功建立的幾百年時間內,它通向內亞的道路被切斷了,而使自己陷入技術落伍的境地。這件事情,沒有翔實的史料記載,而只能從若干條草蛇灰線中找出原因來。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的文人士大夫一直有一個共識,事情之所以搞糟,就是因為前幾任皇帝,特別是唐玄宗,不應該引用異國文化,不應該用蠻族將領。白居易在《胡旋女》這首詩裡說:「祿山胡旋迷君眼,兵過黃河疑未反。貴妃胡旋惑君心,死棄馬嵬念更深。從茲地軸天維轉,五十年來制不禁。胡旋女,莫空舞,數唱此歌悟明主。」他把龜茲的音樂舞蹈和安祿山的反叛聯繫起來,認為這都是胡人的東西。皇帝如果不那麼熱愛胡人文化的話,就沒有楊貴妃的胡旋舞,也不會有安祿山之亂。所以今後我們要糾正這個錯誤。
宋朝果然要糾正這一個錯誤,宋朝的立國精神,就是要糾正唐朝重用藩將的錯誤,它要把這些藩將排除出去,而被排除的藩將當中就包括民間傳說中的楊家將,因為楊家將恰好是北漢系統留下來的藩將。宋朝要糾正殘唐五代的錯誤,也就把傳說中的楊家將變成犧牲品。

一般談到宋朝時都會說宋代重文輕武,這是什麼意思?我們不能僅僅從職業分工的角度看問題,因為在殘唐五代,文武之別就是種族之別,這點其實陳寅恪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在南北朝時代,武將多半是鮮卑人或者是胡化的漢人,而文臣多半是漢人,或者是儒化的鮮卑人(或其他族群)。雙方都有對方替代不了的作用。所謂殘唐五代的藩鎮之亂,就是內亞雇傭兵的叛亂。而士大夫階級要重文輕武,就是要壓住這些異族勢力,最終把他們排出去。宋人為什麼積弱呢?就是因為它排除了內亞的蠻族軍事集團以後,宋代的軍隊不再像是郭子儀時代,招徠契丹人李光弼,龜茲王族後裔白孝德之類的胡人武士打仗,只有這些胡人武士才能打得贏安祿山和史思明所代表的另一批胡人武士。
宋朝在消滅了楊家將這批內亞武士的傳承後裔以後,完全採取了招市人為兵的做法。市人是什麼,就是沒事幹的流氓無產者,能找到事情做的話,他可能就不願意去送死,連找工作都找不到,只有去當兵吃皇糧了。宋代開啟了晚期帝國當兵吃皇糧的傳統,也造成了這個軍隊一點戰鬥力也沒有。當然宋代沒有戰鬥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很多人提到的沒有內亞的戰馬。但是內亞的戰馬是內亞軍事體系的組成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內亞的武士團體,內亞不斷的軍事技術輸出之間有不可分割的聯繫。技術輸出不是靜止的,它是不斷演變和改革當中的。如果你處在連綿不斷的部落戰爭中,這個技術演變對你來說就是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但如果你切斷內亞通道,把這些東西都排斥在外,全靠招募流氓無產者去當兵的話,你當然就沒有戰鬥力。
所以我們說,靖康之恥和宋代的滅亡都不是偶然的,它實際是宋代切斷了內亞道路,切斷了技術輸出路線的一個必然結果。遼、金、元、清以內亞的部落為中心,重新接通了這個線路,暫時恢復了優勢,但是一旦它接管了漢地,一旦產生了重建專制大一統王朝的希望和可能,那麼這個同樣的過程就又要重演了。


劉仲敬 劉仲敬
四川資中人,生於一九七四年,畢業於華西醫科大學,二一二年在四川大學獲得世界史碩士學位,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候選人。作者目前旅居美國。著有《遠東的線索》、《民國紀事本末》、《經與史:華夏世界的歷史建構》、《近代史的墮落:晚清北洋卷╱國共卷》等書。譯有大衛•休謨的《英國史》、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所著的《麥考萊英國史》等書。

劉仲敬 作者作品表

逆轉的文明史:羅斯大地-成為歐洲而不能,逃離亞洲而不得的俄羅斯演化史

阿姨,我不想努力了!?那些勵志書不會告訴你的人生真相

逆轉的文明史:美索不達米亞----古老的人類文明曙光如何熄滅,墮落成今天伊拉克窪地?

逆轉的東亞史:給台灣人重上一堂東亞歷史課( 套書全五冊)

逆轉的東亞史( 5 ):非中國視角的東北(滿洲國篇)

逆轉的東亞史(4):非中國視角的上海(上海自由市篇)

逆轉的東亞史(3):非中國視角的華北(晉、燕、齊篇)

逆轉的東亞史(2):非中國視角的西南(巴蜀.滇與夜郎篇)

逆轉的東亞史(1):非中國視角的東南(吳越與江淮篇)

中東的裂痕:泛阿拉伯主義的流產和大英帝國的遺產(劉仲敬.民族發明學講稿03)

歐洲的感性邊疆:德意志語言民族主義如何抵制法蘭西理性主義(劉仲敬.民族發明學講稿02)

叛逆的巴爾幹:從希臘主義的解體到斯拉夫主義的崩潰(劉仲敬.民族發明學講稿01)

文明更迭的源代碼:「阿姨學」輕鬆入門,世界文明演化史一次搞懂!

滿洲國:從高句麗、遼金、清帝國到20世紀,一部歷史和民族發明

近代史的墮落:民國文人卷(劉仲敬點評近現代人物)

經與史:華夏世界的歷史建構

中國窪地:一部內亞主導東亞的簡史

在歷史生態場裡掙扎:劉仲敬精彩點評近現代史六十人 (近代史的墮落‧晚清北洋卷+國共卷)

遠東的線索:西方秩序的輸入與中國的演變

近代史的墮落晚清北洋卷-劉仲敬點評近現代人物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