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的女兒:少女們的明治維新之旅
 
作者: Janice P. Nimura 
譯者: 鄭佩嵐
書城編號: 1380745

原價: HK$150.00
現售: HK$142.5 節省: HK$7.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抱歉! 此商品已售罄, 不能訂購

如此商品日後有貨, 請通知我, 我的電郵/用戶名稱是:
 
 
出版社: 麥田
出版日期: 2018/01
頁數: 392
尺寸: 14.8x21
ISBN: 9789863445302

商品簡介
透過歷史與傳記的迷人編織,作者講述一個島國面對現代化勢不可擋浪潮的生動故事⋯⋯關於日本女性教育和解放的啟蒙,獨特而優雅。──Kirkus Reviews
作者寫出一部精緻細膩的集體傳記⋯⋯傳記愛好者、對美國鍍金時代或明治末期日本感興趣的讀者,以及《藝伎回憶錄》的書迷,都會愛不釋卷。──Library Journal
作者細心地串起通訊信件與檔案文章,在這部關於內戰後三位武士之女被送到美國的傑出傳記中,講述巾幗英雄的真實故事。──Publishers Weekly
《武士的女兒》讀起來有如真實故事的小說:三名女孩在命運的捉弄下失了根,成為連結優雅舊日本和機會國度美國的橋梁。作者以電影的筆觸呈現歷史,生動難忘地再現一段被遺忘的故事。──Arthur Golden《藝伎回憶錄》作者

《紐約時報》年度選書、明治維新150週年必讀精采故事
明治政府努力學習西洋文明的同時,決定派掌理家庭教育大權的女性出國留學。三位血統純正的武士後代,因此成為日本第一批出國接受教育的女孩。這是一個明治維新時代女性,如何在困苦的留學生活中、同時兼顧工作、友情與愛情中的成長故事。也詳述他們如何成為日本第一位獲得大學學位、建立女子學校,甚至成為兼顧教學工作的職業婦女先驅。

明治維新不只是國家改革運動,也是家庭、性別地位更新的關鍵時刻
武士家族所給與的訓練,是否能讓女孩們面對未來的一切挑戰?

一八七一年,五名女孩被日本政府送到美國。她們的任務是學習西方之道,歸國後幫助培育開明先進的新一代,領導日本走向富強。五個女孩中,最終只有三個留在美國。生於內戰時代傳統武士家庭的山川捨松、永井繁子和津田梅子,離開家鄉時,分別是十一歲、十歲和六歲,她們以典型美國女學生的身分度過了十年成長歲月。

自抵達舊金山起,這些女孩的旅程和傳統裝扮便受到媒體報導與關注,成了美國境內的某種名人。美國人畢竟是第一次看到日本女性,在此之前,日本女性連在自己的社會中都不輕易拋頭露面。在政府的安排下,她們各自被分派給一個美國家庭,學習英文和西方文化。三人性格各不相同,但學業表現都相當優異,幾乎是徹底融入美國社會。十年來,分住各地的女孩們不僅保持緊密聯繫,而且共同贏得許多美國友人的喜愛。

學成歸國,故鄉日本對她們而言已是全然陌生的國度,和十年前她們懵懂踏上的美國無異。不僅語言、文化需要重新適應,而且日本在她們留學期間拋棄了明治維新初期的徹底西化路線,轉而主張維護日本傳統,使她們貢獻所學的理想與作為顯得格格不入也格外艱辛。然而,這三個女孩不曾忘記國家的栽培,儘管有志難伸,仍意志堅定地為日本的女性教育注入活力與改革,培養日本女孩成為有獨立思考能力但不逾越家庭領域的明治模範「良妻賢母」——負責幫先生打點家務並栽培先進子女的女性。

本書根據大量日本與美國的檔案寫成,包括三個女孩和美國寄宿家庭及友人之間數十年的書信往返,故事流暢有如小說,呈現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之交,日本與西方文化交流的衝擊與適應,更是日本女性走向現代化的歷史濫觴。

目錄
作者的話
序章
第一部
第一章  武士的女兒
第二章  龍年之戰
第三章  酵母的力量
第四章  使節團遠征

第二部
第五章  有趣的陌生人
第六章  尋找寄宿家庭
第七章  在美國長大
第八章 瓦薩學院
第九章  返「鄉」之路

第三部
第十章  兩場婚禮
第十一章 獨自前行
第十二章 艾麗絲來訪東京
第十三章 前進與後退
第十四章 女子英學塾
第十五章 尾聲

謝詞
參考書目
注釋
參考書目
圖片出處

作者序
  這是一個關於三位女孩的故事。她們雖然出生於某地,卻在不可抗拒的外力下被迫到另一個世界長大成人。就像所有的小孩一樣,她們迅速地吸收了環境所給的一切。雖然她們每個人都是血統純正的武士後代,但卻因時勢變化的緣故成為了混血兒。十年後,她們才再度回到那個已全然陌生的祖國。
  我自己是在同一個城市出生及成長的,就和我的雙親及祖父母一樣。但後來我的人生與這三個女孩的故事出現了交集。上大學的第一天,我遇見了一位出生於日本的男孩。當他年紀還很小時,全家就離開了東京搬往西雅圖居住。但當他十六歲時,家人們卻決定要返回「家鄉」。然而對他而言,美國就是家鄉。因此他選擇了留下來。
  畢業後兩年(也是我們結婚兩個月後),我們倆也搬到了東京。就許多方面而言,我在日本的生活比丈夫輕鬆很多。隨著日文不停的進步,大家都開始稱讚我的口音和禮儀,也很高興我能欣賞海膽及醃梅子的味道。因著西方臉孔的緣故,我做不好之處都可以被原諒──畢竟我是個外國人。但丈夫就沒有受到如此寬容的對待。他看起來像日本人,聽起來也像日本人──那為什麼不能在各方面也表現得更像個日本人呢?
  三年後,我們回到了紐約。我攻讀了東亞研究所,並因而愛上了日本的明治時期。那時,這個太陽帝國終於願意將眼光轉離過去,並開始注目於西方的工業文明。某天,在一間古老圖書館的地下室裡,我發現了一本薄薄的書,有著綠色封面。這本書叫做《日本回憶錄》(A Japanese Interior),作者是艾麗絲.梅柏.培根(Alice Mabel Bacon),她是一位康乃迪克州的教師。這是她於一八八○年代晚期在東京旅居一年的回憶錄。書中描述她當時與「日本朋友住在一起,而且這些人是她在美國時就已熟識的親密好友」。這聽起來非常奇怪,因為在十九世紀美國婦女不太可能認識什麼日本朋友,更遑論是在美國遇見的。
  艾麗絲是紐哈芬人,而紐哈芬正是我就讀大學的地方。後來她搬到東京旅居一年,不是和外國人住在一起,而是住在一個日本家庭裡,就和我一樣。她曾在日本的第一間女子學校教書,而該學校創建的年分,只比我在紐約就讀的學校的創建年分早一年。她坦率風趣的文筆,會讓我聯想到自己的老師,她們也同樣是直言不諱的女學者。在艾麗絲的帶領下,我漸漸發現了三位日本女性的故事。大山(山川)捨松曾寄居在艾麗絲家裡與她情同姊妹,同時也是日本第一位獲得大學學位的女性。津田梅建立了一所打破傳統的女子學校,並且深受捨松與艾麗絲的幫助。瓜生(永井)繁在生養七個小孩的同時,還能兼顧繁忙的教學工作,是現代「職業婦女」的先驅。
  在這些女性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知道在語言不通的狀況下來到日本是什麼感覺,還有那種亟欲融入日本家庭的心情。我也知道面對日本對待女性的態度時,那種有點牴觸的心境。我的丈夫不會用日本人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雖然他的家人從沒想過要撫養出一個美國小孩。今天,「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已成為每間公司及所有學校的目標,但早在一百年前,這三位日本女孩就已橫跨了極遠的距離,並同時融入了兩個不同的世界中──她們與他人如此不同,只能彼此惺惺相惜。而我將永遠無法忘懷她們的故事。

第一章 武士的女兒
  五位前往美國的女孩中,年齡正好居中的是山川捨松,她也是跋涉了最遠距離的那位(無論是實質上的距離,還是記憶中的距離)。一八六○年二月二十四日,山川捨松出生於一個武士家庭,此時的日本是平靜無戰亂的。她的父親山川重固是會津藩的首席家老,而她則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捨松小時候被叫做咲子,意思是「像花朵般盛開的孩子」。在這充滿山峰峻嶺和梯田的北方山谷中,與她差不多同齡的武士後代們,後來也成為了仍保有日本武士儀文習俗的最後那一代。
  鶴城建立於一座山坡之上,有閃閃發光的白色城牆和層疊而降的飛簷。它是若松城的重心,也是會津藩領袖的居所。內護城河包圍著城堡本身,而外護城河則圍繞著一塊約五百英畝大的土地。在這片土地上有穀倉、畜棚以及最高階層武士們的居所。建築群聳立在內側的河岸上,周圍共有十六道門守護著。
  山川家位於鶴城北方的城門附近,占地好幾英畝。這種傳統的武家屋敷(武士居住的寓所),就像是由蜿蜒的牆壁圍繞成的迷宮。它們全都是一層樓的建築,還有各式庭院,是武士家族世世代代的居所。這個大宅院裡,新建的部分是備用的,裡面有許多優雅的房間,房間內鋪著帶有乾草香的榻榻米墊子,除了些備用的東西之外,基本上什麼都沒有:只有坐墊及塗漆的低矮飯桌,晚上睡覺蓋的厚重被子,以及木製的硬枕頭(他們不用軟枕頭,以免睡覺時壓垮了精心梳好的髮型)。唯一的裝飾是放置在壁龕中(日文稱為「床間」),在這壁龕中可能會掛著適合當季的古董書畫,或是將從花園裡摘來的花朵插在陶製花瓶裡。
  雖然室內擺設較為單調,但花園中卻有不少景致。隱於地裡的泉水流出來形成了小瀑布往下湍流,匯集成一個小湖,湖中則有金魚穿梭於粉色與白色的蓮花叢中。另外還有細心堆造的幾座小山圍繞著湖水,更讓這些景致增添了些許富貴之氣。木造的橋橫跨過小河,通往一間茶屋。當氣候較為溫暖時,他們會拉開主建築外圍的格狀紙製拉門(日文稱為障子),讓微風吹進每個房間,並讓屋中人可欣賞花園中精緻的美景。
  這些景色或許看起來寧靜又優雅,但這畢竟還是武士的居所。首先,這座大宅院的大門,本身就是個頗為壯觀的建築,而且隨時都有人看守。它有瓦磚蓋成的屋頂,和厚實木材的牆垣。隱藏在牆後的是一間候見室,也是隨時都有人警守著。廁所的屋頂是由沒有支撐的瓦磚蓋成的,如果有入侵者想要趁人之危襲擊如廁者,將會從屋頂掉落到地面。
  對於捨松這樣的小女孩而言,這個大宅院的牆壁就是世界的盡頭。她認識的每個人都住在這裡面:不論是母親、祖父、兄弟姊妹和嫂嫂,或是管家、女傭、男侍、園丁、守門人和奶媽(奶媽在庭院裡有間自己的小屋。)這些僕人就像是家人一樣,其中很多人也是從小在這宅院裡長大的。
  每當建造了新房子時,較舊的屋子就會被擱置不用。初來乍到的訪客很有可能會在這裡面迷路,而孩子們的想像力也可以在這裡面無限漫遊。捨松和其他小孩會在入夜後,聚集在一間被擱置的空屋裡玩百物語遊戲。他們會坐在破舊的榻榻米地板上,聚集在一盞燈前,每個孩子輪流講怪談(過去流傳下來的恐怖故事):如狐屋敷、雪女、食人鬼等等。每當說完一個故事,就會將燈弄暗一點,直到燈完全熄滅為止,而孩子們雖然在黑暗中怕到發抖,卻因為想保持武士精神而努力忍住。
  日本的武士是一種世襲的戰士階級,雖然在捨松那個時代,戰爭幾乎已經過去了,然而武士精神仍然傳承了下來,這是個以勇敢、服從、克己以及英勇無畏為中心情操的文化。在當時的日本,武士約占了三千萬總人口的百分之七,但他們不從事與日本經濟相關的工作。他們主要負責管理公共生活,以及鑽研藝術(包括戰亂與和平時期)––––例如詩詞、書法及學術研究。他們的薪餉由該地藩主供應,而武士則對他們的主人絕對忠誠。由於武士們全心全意專注於培養自身崇高的忠貞信念及各項品格,因此日常生活中的製造或貿易等工作就留給平民們去處理了。
  根據日本神話的說法,第一位天皇是兩千多年前日本天照大神的後裔。然而幾百年來,實權早已落在將軍的身上。將軍是由天皇所直接指派,擁有軍事大權的獨裁者,而天皇則僅是神格與地位上的象徵。德川家康是德川家族第一位將軍,他在十六世紀末將自己的權力中心設置於江戶地區(即現在的東京)。那時,德川家統一了幾百位大名(各地的軍閥),並掌握大權;而天皇則只是日本神性傳承的象徵,並無實質上的權力。日本天皇不常出現在公眾場合,而是和幾位廷臣居住在與世隔絕、如「雲端之上」般平靜的京都地區(日文以「雲上」一詞來表示地位高貴或宮中貴族)。將軍則在距離京都東北方約三百公里處的江戶,掌握實權統治整個國家。
  在獲得統一大權之後,當時德川家族的首要任務就是要鞏固自己的地位。因此他們精心策劃了一種管理制度,以維持位於江戶的將軍和幾百位大名之間微妙的平衡。這些大名位處日本各地,每位大名都有自己的領土、城池以及忠於自己的武士家臣。大名可以自由收稅、制定自己的律法和建立自己的軍隊,只要他願意進獻金錢和人力給德川家,並參與各種公路、採礦及宮殿等建造工程即可。將軍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國際事務上,因此留給大名許多自主的空間。
  雖然給予許多自主空間,但並不表示完全放任自由。他們有個精心設計的管理制度叫做「參勤交代」。根據此制度,將軍要求每位大名在江戶必須建造第二處居所,並強制每隔一年就必須到江戶居住一年。雖然每隔一年大名就可以回到自己的領地,但是妻子和孩子則必須留在江戶,待在將軍可掌控之處。
  參勤交代基本上就是個精心設計的人質制度,而且還有其附加功用:這制度非常的耗費貲財。每位大名不只要在江戶保有一棟居所,並維持裡面的各種人員及所有裝備,以顯示自己的地位;此外,每當往返於江戶及自己領地之間時,沿路的住宿及交通也是一大筆開銷––––因為這是展現自己權勢和尊榮的機會。而這也正是此制度的用意之一:當這些渴求權力的大名將錢財都花費於參勤交代的相關事務上時,他們就沒有錢用來發展軍事和武力。
  此制度還有許多意料外的好處。當大名及其數量龐大的隨行人員往返於江戶時,不僅需要建設良好的道路,也為沿途的旅館和茶屋帶來許多商機。各種消息、意見及流行的事物,也不停的從熱鬧的江戶傳播到遙遠的各城各鄉。而且每位大名的子嗣都可以在熱鬧的江戶長大(無論他的先祖原本是住在多偏遠的鄉下),並與日本各地的菁英分子們分享各種資訊。
  捨松的家鄉會津位於本州稍北邊,同時遠離了京都的傳統優雅與江戶的熱鬧煩囂,在氣候與文化方面都顯得較為嚴峻粗糙。而因為被群山包圍,會津的地勢顯得極為孤立,這種特別的地形讓交通和資訊交流都變得特別困難。進出會津地區必須攀爬過高山峻嶺,這些山路上野鹿和猴子的蹤影比人跡還多,出沒的大熊與野豬比盜賊還可怕。也因為它是塊如此被隔絕之地,當地的方言對偶爾經過的旅人來說特別難以理解。
  松平家是德川家族的一個旁系,而會津正是松平家的領地。德川家到一八六○年為止已經統治了日本長達兩個世紀半左右,是一段相對而言平靜的日子。當時,各個藩國常常彼此爭競比較武力權勢,而會津正是以其英勇善戰的特質、堅固的常備軍、無論軍階一視同仁的規條,以及其對德川幕府的忠心耿耿而聞名。會津家訓第一條就指出:「當以一心不二之忠侍奉將軍,不可以他國之例為標準。」松平家與德川家同樣以三葉葵為其家紋,並以若松城為其據點,就在江戶北邊約一百英里處。這裡也是日本本州島東北邊五條道路的會合之處,因此具有戰略性的地位,讓德川家的要塞能夠和(地理及政治距離都)偏遠的北方地區銜接起來
  就像若松城俯視著這塊土地般,會津的家訓也規範著領地內武士家庭們的生活。除了有儒家思想的規範(例如男尊女卑、孝順父母、仁君忠臣等)外,也有軍隊般的階級制度。會津家訓中寫著:「不得怠惰武軍裝備;不得混亂上下分際;必須尊敬兄長愛護幼弟。違反法規者不得寬容。」身為會津家臣,不論是護送主君前往江戶時,或是待在藩內處理國內事務,都必須拋開一切個人私務,時時遵守規定並為了服事大名而盡心盡力。另外還有一條家訓是:「婦人女子所言,皆不可聽從。」
  每當新的一年開始,所有家臣都會聚集在主君面前,並由藩校首長宣讀會津家訓。會津的藩校是「日新館」,位於城的西邊。會津武士的子弟從十歲起(包括捨松的兄弟)就會進入日新館就讀,並學習中國古典文學、戰術,以及數學、醫學及天文學。這些學問在當時是很先進的,並與當時的西方學術知識相通(這些知識是從位於南方的長崎港傳進日本的,它也是當時日本唯一的荷蘭通商港口)。在德川幕府時代,每個藩國都建立了自己的藩學校。而擁有兩層樓校舍以及天文台的日新館,是這當中最好的學校之一。
  進入日新館學習的孩童,基本上都會加入一個稱為「什」的小團體。這是一個被官方認可的集團,他們宣示對彼此忠心,並對其他「什」的小團體抱有競爭之意,基本上就是日本藩國政治形態的縮影。每個團體的領袖會在早上聚集所有成員,然後一起出發到學校,並指揮成員們於上課期間將其刀劍放置於刀劍架上。放學後,領袖又會帶領大家回家。就算在校外,大家仍然要嚴格遵守規範,而領袖也會時常大聲誦念「什之規」──這就像是會津家訓的少年版,也是會津人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3
  1.不得違反長者之言
  2.必須對長者遵行禮儀
  3.不得說謊
  4.不得表露怯懦之態
  5.不得欺負弱小
  6.不得在戶外飲食
  7.不得在戶外與女子交談
  此時,男孩們會異口同聲的回答:「不可為的事就是不可為!」然後就可以解散了。之後,他們會去彼此家中玩,或是去湯川裡游泳,或是墊著空米袋往長滿松木的山坡滑下去。那些違反規範的人通常會被排擠或遭受一頓責打。
  女孩們的管教雖然較不公開,但並沒有因此而被輕忽。有一套包含十七條規則的「幼童守則」,要求所有孩童必須早起洗漱,並且在父母動筷之前不可用膳,在長輩面前打呵欠也是被嚴格禁止的。雖然會津武士家庭也鼓勵女孩們藉由讀書培養品格,但是她們必須在家中學習讀寫。因此和兄長不同的是,捨松的活動範圍很少超越大門以外。
  用過早餐之後,大人們會聚集在捨松母親的房間喝茶。當大人們聊天時,小孩有時會拿到一種叫做「金平糖」的糖果。這是一種表面有許多凸起的糖果,是當時上層社會常吃的甜食。接著女孩和年幼的男孩就會前往學堂,那裡有老師正在等候他們。
  男孩們會背誦《孝經》裡的文章,而女孩們所學習課程則包括一套十八世紀的著作《女大學》,此書教導女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儒家思想的規範。書中寫道:「有益於女子的品德就是順從、貞節、寬容以及嫻靜。」也就是將對父母、丈夫及公婆的順從列為第一重要。然而順從並不表示柔弱。會津女子出嫁時會收到一支匕首當作嫁妝,而她的母親也會教導她知道如何使用這支匕首:它不只是用來自衛而已,在名節可能遭受威脅時也可用來自盡。
  平時,捨松和她姊姊會一起大聲背誦:「對女人而言,最糟糕的五種缺失是不順從、不滿足、造謠、嫉妒和愚蠢。」其中愚蠢也包含虛榮,因此「婦人應該維持自身及穿著的整齊清潔,且不該過度惹人注目。」至於練習書寫的部分,女孩們會把剛剛才背過的章節抄寫下來,並把它當作真理深深的烙印在心裡,即使她們可能會因為年紀太小而無法完全了解其意。
  在漫長的課堂時間裡,孩子們會規矩的跪坐在榻榻米上,他們只被允許能動手和嘴唇。當天氣寒冷時,即使紙門內的室溫降到和戶外一樣低,也不能在火缽內點燃木炭禦寒,而且也沒有人敢將手伸進和服內側取暖。而當夏日豔陽將和室烘烤得像火爐般炎熱時,也沒有人伸手搧扇子。因為磨練身體就是鍛鍊心靈。
  然而,也不是所有的傳統規矩都如此嚴苛。在每個武士家庭內,世世代代女兒們都會從母親那裡繼承一套珍貴的人偶娃娃,這些人偶身穿精緻的衣服,其模樣正是宮廷人物的縮小版。山川家所收藏的人偶超過一百多個,因此需要一整個房間來放置它們。這個房間平常是女孩玩耍的地方,她們可以在這裡和最喜愛的人偶一起玩或是辦家家酒,且不擔心受到兄弟的打擾。然而到了每年第三個月的第三天,就是令人興奮的「雛祭」,也就是女兒節。這一天人偶會被放在鋪著紅布的階梯形擺座上,然後被安置在會客室裡最顯眼的位置。最上層是天皇和皇后,接下來擺放的是大臣、奏樂者和衛士等等,其中還有一層擺放的是迷你的家具、轎子和許多裝著真實佳餚的小碟子。既然這些人偶本身無法品嘗美食,那麼只好由站在旁邊的小女孩們代勞了。
  會津的生活就是如此依循著節奏和儀式,井井有條且遵循禮節,因此他們幾乎無法想像其他種生活方式。然而在經過兩個世紀半左右的太平日子之後,一場宛如地震般激烈的政治改革即將衝擊當時的日本。
  在德川幕府的統治下,日本一直維持著平靜的日子。到了一六○六年,第一代德川幕府將軍德川家康正式宣布禁止基督教。因為基督教要求教徒將對神的忠誠放在首位,這對重視階級的儒家思想來說是一項威脅,而且當時德川家康的政權仍然脆弱,就更難容許基督教的存在了。此外,基督教宣教士也有可成為替歐洲開拓殖民地的先鋒,就像在菲律賓所發生的狀況一樣。
  因此,德川幕府也開始驅逐從一五五○年代就來到日本傳教的葡萄牙及西班牙宣教士。他們還大幅縮減與歐洲的貿易,甚至最後只剩下一艘荷蘭船隻每年能在長崎港的出島(這是一座人工建立的小島,且受到極嚴密的防衛)靠岸。此外,在之後的四十年間,有好幾萬改信基督教的日本人遭受處決。
  之後,德川幕府反對外國勢力的傾向變得越來越劇烈。在一六三○年,德川幕府通過法律禁止人民坐船出國或從海外歸國。因此若有倒楣的漁夫出海捕魚時不小心遇到暴風浪,並被沖到異國的海岸觸礁,當他好不容易回到祖國時,將會立刻被逮捕。日本雖然一直和中國及韓國有貿易往來,而且每年荷蘭也會將歐洲的消息帶到日本一次,但基本上日本仍然重視自己國家的安全更甚於貿易利潤以及與世界交流的魅力。在經過了好幾世紀的領土爭奪內戰後,德川家終於能統一日本,並維持一段長時間的和平。
  然而,到了十九世紀初期,即使是日本也越來越難以忽視這廣大世界帶來的影響。當時俄羅斯亟欲獲得日本北部蝦夷地區(即今日的北海道)豐富的漁獲及木材。而英國和美國的捕鯨船也已將範圍擴展到太平洋區域,他們有時會出現在日本的港口欲尋求補給,且不希望吃到閉門羹。當一八四○年代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的消息傳出後,西方國家武力侵略的威脅也變得越來越真實。
  捨松的家鄉會津位在遙遠的內陸,因此似乎離這些事情很遠,但會津武士們並沒有置身事外。早在一八○六年,幕府就曾派遣了幾百名會津武士駐守於沿海地區長達好幾年時間,這些駐守地點往北遠至蝦夷,往南則延伸到江戶地區。而且會津藩主必須自行負擔這些派駐費用,因此除了必須向藩國內的商人借取重金之外,還必須刪減武士們的薪餉。
  隨著時間過去,德川幕府的專制統治開始漸漸失去其強大的勢力,平靜的日子也開始出現裂痕,舊的社會體制逐漸傾倒毀壞。為了支付武士的薪餉,平民必須負擔沉重的稅金壓力,但商人們卻在此時開始積攢大量財富,甚至可以用金錢買得武士的身分。傳統的武士家庭則因薪餉被刪減,因而再也無力負擔與自己地位相稱的衣飾或場面。這群從小就無需為金錢擔憂的男人,現在卻發現自己必須借錢過活,或甚至得出外賺錢。因此那些原本就對德川幕府忠誠度較低的外圍藩國,逐漸開始擁有自己的意見而不願順服於將軍。當諸藩國發現外國船隻出現在國境周圍的海面上時,他們開始對所謂的「蘭學」產生興趣,特別是其中關於西方軍事技術的知識。
  從十八世紀中期開始,日本的知識及改革分子開始對「蘭學」(指從荷蘭傳進來的西方學問與知識)產生極大的興趣。雖然幕府一直對外國人抱持著很大的戒心,但是西方書籍(包括天文學、地理學、醫藥學及各種科技書籍,但基督教相關書籍除外)卻很受到歡迎,並且被妥善的收集與保存著。當時日本一些最優秀的學者開始將他們的學習對象從中國改成荷蘭,不僅取了荷蘭文綽號,學習荷蘭文,甚至還畫出點綴著風車的荷蘭風景畫。7雖然當時的日本在名義上仍然不開放與西方的通商,然而許多菁英分子其實都對西方知識相當了解。只是在大部分日本人民的心裡,他們仍然認為外國人就像是天狗的遠親,有著長鼻子和醜陋的臉孔,而且住在森林與深山裡。


Janice P. Nimura 姓名:Janice P. Nimura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碩士。書評家、獨立學者,和先生住在紐約,育有二子,是日本家族的美國媳婦。《武士的女兒》是她第一本著作。

譯者
姓名:鄭佩嵐

國立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畢業。譯有《灌溉,總是在深夜》、《理性選民的神話》(合譯),以及各類型文章。賜教信箱:joyce_rayla@yahoo.com.tw


Janice P. Nimura 作者作品表

eBook: Doctors Blackwell: How Two Pioneering Sisters Brought Medicine to Women and Women to Medicine (DRM EPUB)

武士的女兒:少女們的明治維新之旅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