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教養:危險的乖孩子、控制狂媽媽和缺席的爸爸
 
作者: 長谷川博一 
譯者: 馬淑媛
書城編號: 1435263

原價: HK$100.00
現售: HK$95 節省: HK$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世茂
出版日期: 2018/11
頁數: 224
尺寸: 14.8x21
ISBN: 9789578799493

商品簡介
商品簡介


AMAZON讀者5顆星好評「最希望家長閱讀的書籍」
教養的原點,來自於幼時體驗

幼兒期的親子關係,會影響現在的信念與行為
為什麼一句「都是為你好」令人感到窒息?
媽媽的過度束縛,源於她童年的創傷與無助

「壞掉的孩子」是因為缺乏「管教」嗎?
為何許多「乖孩子」背後,都藏著令人喘不過氣的嚴格管教和幸福家庭的假象?
總是缺席的爸爸,導致媽媽承受過多的壓力,只能用孩子的表現做為評估自己價值的依據。
被灌輸過量期待的孩子,為了拯救父母,只能帶上「乖孩子」的面具。
而在帶著不安的孩子長大後,惡性的連鎖依舊將下一代緊緊纏住…

如何避免「管教後遺症」?
關鍵是避免「過度教養」!
家長們,請再偷懶一點!
只要一句「沒關係」,親子都能擺脫沉重的情緒勒索。
關懷、尊重、支持與肯定孩子的成長節律,
療癒原生家庭造成的不安,終止代代相傳的負面循環,
就從了解孩子,原諒自己開始。

★專業人士誠摯推薦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諮商心理師╱作家 陳志恆
關懷婦幼律師╱賴芳玉

★AMAZON讀者熱烈迴響
讀來有全新的感受,吹送一股溫暖和熙的風…~by inamama
我是兩個高中生的母親,如果這本書早點出版,或許孩子會變得更不一樣……孩子無法選擇父母,無法選擇家庭環境,生下來就很努力地希望能獲得母親的愛。這本書希望,因為愛小孩而去打罵的母親;因為相信這是為孩子好,而去管教的母親;無法喜歡自己的母親;對孩子感到自負的母親。所有的母親和小學老師,一定要閱讀此書。這一本書有多次接受諮商的效果,非常值得一讀。

改變的契機…~by Kasutama
我有4歲和1歲半的孩子。每天帶孩子總是充滿著怒氣,我討厭這樣的自己。閱讀這本書後,我能越來越理解自己,如接受諮商般……之後,對孩子的態度完全改變,能更輕鬆看待,一面「不管教」地育兒中。

停止當個好媽媽!!…~by Bogeboge
好孩子的好媽媽,一直是我的目標,但現在終於明白在不知不覺中卻給了孩子不必要的壓力。要感謝拒絕上學的孩子,給了我思考人生方向與生活方式的的機會。也謝謝這本書的相遇,相信今後會更溫柔地看待孩子。

希望感到困擾的人都能閱讀此書…~by Mirufui
對孩子的管教所說出的話語「你是個壞小孩」,就像「信念」一般深植孩子的心,孩子也依此「信念」而生……光這一點的提出,我認為此書就有閱讀的價值……這本書不是在責備家長,是在育兒的同時,關注父母自身的幸福,能讓人跨越困難、成長的一本書。

了解少年犯罪的「為什麼?」…~by Kasutama
名為「為了孩子好」的父母之愛,事實上是對孩子還說造成相當大的精神負擔。因為孩子總是看著父母,回應父母的期望!在教養過程中,父母對孩子所做的事造成孩子的負擔,說出傷害孩子、否定孩子的話語,傷害親子間的信賴關係。母親的父性化,造成一家有兩位父親,孩子在成長過程不斷地嚴厲管教之下,累積情感的傷害,終而爆發,殺人、自殺、殺害雙親……做出凶殘的犯行……。推荐給少子化時代父母親、祖父母值得一讀的一本書。

具衝擊性的一本書…~by RIYO RIYO
從沒有想過孩子的問題行為,是自己加諸於孩子身上的「管教後遺症」,真的感到震撼。不管教的育兒,輕鬆愉快,以全然不同的方式努力。朝沒有任何「快去做」、「怎麼不會」、「你到底在做什麼啊」、「丟不丟臉啊」等等帶給孩子壓力的管教, 沒有成長不安、焦躁、不耐的目標邁進。

可實踐、具說服的一本書…~by YURI
直指出現代少年犯罪、親子問題的嚴重性,與上一代生長環境不同的關鍵。閱讀此書後,今後只想要5歲的女兒,將來不需要多成功、做什麼大人物,希望她今後能每天過著快樂、心靈滿足的日子。而現在,每天有餘裕地與女兒相處,珍惜這段親子時光。

閱讀此書,人生有改變的可能…~by SF-Kujira
強力推薦不是母親的人也可以閱讀此書!!單身的我因為對教育問題感興趣,且一看到書名就喜歡而購買此書。作者說閱讀此書也有臨床諮商效用的觀點,我深表贊同。一直以來我潛藏著「危險的乖孩子」的症狀,閱讀此書後,不僅讓我整個人輕鬆了起來,也開始了連自己都無法置信的改變。請給孩子過得「像個孩子」吧!有這樣後遺症的人絕對要閱讀此書!

目錄
前言
這種人請不要看
歸還「管教帳單」
1管教與少年事件
長崎來的悲訊
最近的凶惡少年事件
讀懂事件的關鍵是「管教」
事件前的管教姿態
母親是主角
發達障礙兒與母親們
「好孩子」與「壞孩子」的同居
支撐母親的社會
2管教的單向性
從管教的深層探討
陷入犯罪的拓也
暴走管教
媽媽的強烈管教的秘密
讓孩子不上學的母子關係
對母親而言的「為了孩子」
不跟母親說話的直太
優等生健一
割腕自殘的少女們
自殺未遂的女兒與母親、戀人
3阻擋「信念」的銅牆鐵壁
「家庭的教育力」與「管教」的不同
對於「請不要管」的迴響
面對「信念」的困難
管教交棒
「嬌生慣養論」的適當性
笨拙的訓斥方式會陷入「惡性循環」
4發生在「普通媽媽」身上的事
「臨床」與「普通」的境界
被蹂躪的偽裝「好家庭」
缺乏「了解、認同」的母性
憤怒來源是「撒嬌不足」
母親們的「父性化」
5教養的後遺症
父性化產生「支配—從屬」關係
沒有「強迫」孩子嗎
強迫性障礙的孩童增加
「普通的孩子」的強迫性
與「自我強迫」打交道
小孩的「脾氣」是腦的興奮
ADHD與管教的關聯
6管教過度的孩子們
班級崩壞是家常便飯
欺負與被欺負的孩子
欺負的質變化了
不上學的「原因」與「誘因」
家庭內暴力的積極性
7沉重的「管教的後遺症」
社會退縮
對孩子被壓抑的心
分心的孩子
「寄生蟲」的生活
不剝下「所謂職務分工的假面」
成為「人格障礙」的大人
8對「請不要管教」的反論
管教全部都是不好的嗎
帳單會傳給下一代
跟不上時代的老爸
時代動搖的年輕父親
看年輕媽媽們的眼神
在大街上看到的「懶惰的孩子」
電視遊戲不好嗎
9媽媽們的心情
對孩子的依戀
被凝聚「唸書」的媽媽的態度
對孩子的憤怒及自虐
競爭的媽媽們
「強迫自己辛苦」的愛情
對感情淡了的丈夫的期待
10讓媽媽走上「父性」一途
歷史上首次迎接少子時代
世代連鎖產生了變異
「管教」與「虐待」的關係
育兒手冊沒有效用
三代同堂的功過
價值的多樣化
11媽媽的急救箱
急救箱裡面
從「這樣做沒關係」開始
父母原諒自己
「管教失敗」是當然的事
在協商中獲得「失敗」
把管教丟給爸爸看看
12用端正儀容來打開「覺悟」(?)
認同「一路走來」的自己
「斷念」所產生的變化
不可以讀育兒書
對他人的建言保持距離
選個能互相發牢騷的朋友
對丈夫死心──夫婦吵架的影響
父母的離婚話與女兒的罪惡感
13 對孩子過度關心與不關心
最後的高牆……應該要放棄哪個才好?
讀書是跟在「小孩之後」
放任背後的心
把不關心與「沒關係」相連
管教偷懶才能恢復平衡
管教雙親的腦
14疼愛心中的「孩子」
「好希望爸媽能了解我喔!」
一天十五分鐘,「小孩」活過來
談話的好
遲來的反抗期
快樂「觀察媽媽」
「問題」是孩子送給父母的禮物
後記

前言
如果你這麼想
「媽媽不要管?這是什麼呀?根本沒有道理嘛!」
看到書封上的文字而覺得刺眼的人應該很多吧!孩子如果不好好教養,不讓他學會必要的生活態度,以後就會成為學習怠惰,碰上討厭、難處理的事就會躲得遠遠的大人吧!當這種大人一多,社會就會變得腐敗……。
不,不,不!絕不會有這樣的情形發生。就是要讓孩子健康地成長,成為社會上有用、有自律性的大人,才會要媽媽們停止教養。所以,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的人了解到這件事。
因為現在孩子所處的環境,已經和從前有著非常大的差異。而「教養的後遺症」,正以各式各樣的問題,呈現在大家的面前。而這些後遺症特別會發生在媽媽熱心管教的孩子身上。
我想透過本書,對媽媽們的「想法」與「心情」兩方面發出我的呼籲。可能的話,我想對更多的媽媽說明我的想法。
我深信單單閱讀,在媽媽們的心裡一定會引起相應的「變化」。也許這個變化並不是眼睛看得到的,但最終一定會看到孩子在樣貌上的改變,這個改變甚至會影響整個家庭。
反過來說,接下來的這些人,我得要先斷然地拒絕你們,請你們不要讀我的書!因為讀完之後,萬一產生了意料之外的改變,而怪罪我說「為什麼要這樣教我?我根本不打算這麼做!」的話,也只是事後諸葛了。
所以如果你剛好符合接下來我所列舉的「不要讀的人」,那麼就請你看到這裡為止,把書闔上吧!這是來自有實戰經驗的諮商師忠告。
我希望你「不要讀」的人,是指對於「孩子的存在」,堅信下列所舉的五個項目是必備的,並且完全無法放手不管,對此不認同的人。心中堅信「這是為孩子好」,並自覺對自己要改變這件事有所抗拒的人。
但是,即便現在有以上這些想法,卻又想著要看看情況再說,或許可以試著挑戰「放棄原來的想法」,那麼你應該可以繼續閱讀本書。
我的「教養論」完全超越單純的個人經驗,是由長年的臨床經驗得來,不過還是脫離不了我的一貫主張。所以,也歡迎想要看看不同的見解,想要藉此回顧自身經驗的媽媽們!因為諮商的工作充其量就是協助冀求改變的人們。

下面五個想法,你能放手嗎?
1為了孩子的將來,從小就應該讓他努力學習。
2孩子要學會努力和忍耐,一定不能造成他人的困擾。
3孩子要時時尊敬父母師長,並要遵從他們說的話。
4人不應該隨便哭泣、生氣,任意將情緒發洩出來。
5父母不可以對孩子的話言聽計從,這只不過是寵孩子的行為。

相反的,無法順利依照前面這五個想法教養孩子,每天過著下頁所寫的痛苦日子的父母們,無論如何,請務必讀下去,也許你會發現效果很顯著。

6正在煩惱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教養孩子。
7孩子有一些「問題」與「症狀」出現,感到苦惱。
8有時很討厭不擅教養孩子的自己,感到沮喪。
9很在意家人關係的不圓融。
歸還「教養帳單」
前面所提到1至5的項目中,大多數的媽媽常常不知不覺就對孩子伸出食指指責孩子,因為在教養當中充滿了這樣的誘惑。用這樣的期待去教養孩子,你會沒有時間停下來,回頭去想想自己的教養方式,那麼,想要免除「媽媽對孩子的強烈期待轉化為仇恨」的悲劇是很困難的。接下來我要說的或許聽來像是威脅,但持續這樣的教養方式,說不定幾年後,媽媽跟孩子就需要找心理諮商了!
因此,想下決心將這五個想法翻轉的話,那麼這就是我說的「現代版的教養奧義」。
如果你正好處於6至9項目,那麼你已經站在「翻轉」的起點位置。因為你已經開始起心動念地「想要改變自己」了!
又或者,煩惱的你,孩子還很小的話,那麼現在就是你從「零」開始的機會。妳可以開始把「幸福」擺在最優先,輕鬆快樂地育兒。
如果孩子剛從幼稚園畢業,或還是小學生,那麼教養之路雖然已經過了一半,但如果你還有點耐心,那麼勇敢回去面對你之前累積的「教養帳單」,孩子會有很大的轉變。只要越早做就越能以最小的力氣達成。
現在開始做,就相當於你與孩子相處時間的「重來」。累積的「帳單」越厚,回到原點所要投注的能量也越大。
如果孩子已經是國中生或高中生的話,教養已接近「完成」階段,我想,教養所累積的「帳單」應該已經累積到非常厚實。這時候要重來,想要修正人生的軌道也並不是不可能的。即使無法完美地重設,卻也非得部分面對不可。因為帳單不會在一個世代就結束;比較危險的是,帳單會隨著世代累積而逐漸加增。
想想看,青春期以後的孩子,依帳單大小以及內容的不同,親子之間總會展開一場激戰吧!我特別想強調的是,最大最強的帳單是「危險的好孩子」!當這樣的孩子被要求重新做個「符合孩子的孩子」時,他們經常就會非得有個不符合年齡的幼稚時間來療癒自己。例如,讀高中的女兒像小嬰兒一樣要求與媽媽抱抱親親的肌膚之親;而兒子執拗地「就要這麼做,就要那麼做」地發脾氣耍賴、強烈反抗……。
關於隨著年齡的增長,迎接自立期的小孩(=成人)的大帳單,本書盡量不涉及。因為,那已經不是「教養」的領域,而是「臨床」或「病理」的層面,單靠媽媽們努力做些什麼,也很難去處理。我想這部分還是需要仰賴專業的協助。
符合後四個項目,正站在變化起點的母親們,我想應該正面臨著符合不同年齡孩子的「帳單」吧!但是,無論怎麼說,光是能從中發現自己該做的事,就已經純屬難得。這全然歸功於你能接收到孩子所發出的訊號。
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趟「教養」的主題之旅,出發吧!

內文試閱
暴走的教養
我第一次和拓也見面是在少年拘留所。送至刑事法庭時,他才十七歲。對於初次見面的我,他伸直背、正視我,很有禮貌地對我鞠躬說:「請多多指教!」他那種「我會反省」、「我不想再犯同樣的錯」的有禮樣子,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然而,這可以說和真的更生相去甚遠,而且讓人覺得非常痛心。「教養後遺症真的是很嚴重的啊……」這是我那個時候的印象。
因此,我這樣告訴他。
「如果真的想要改過,不能只是反省!你能不能告訴我,小時候辛苦的故事?」
他愣了一下,之後,他滔滔不絕地說出年幼時期悲慘的親子關係,也就是說從媽媽那裡所受到的「教養」(體罰)。
原來現在的父親是繼父,和他幾乎碰不上面,拓也還有個大他四歲的哥哥。哥哥已經自立,有工作也能適應社會生活。拓也和哥哥之間的差異,我認為是媽媽「太過強大的愛」所造成的。
媽媽強勢教養的秘密
事實上,拓也和哥哥之間還有另一個哥哥(二哥)。二哥兩歲的時候,在媽媽不注意的情況下跌落水溝不幸身亡。而拓也就是在媽媽被悲傷打垮之際誕生的。對媽媽而言,拓也是上天送給她「轉世二哥」的禮物。
「這個孩子要一直留在身邊好好地養大。」媽媽回想道。
因此相較於對哥哥的放任,拓也則一直在媽媽的監督下成長。而原本就容易焦躁的媽媽,當然無法讓拓也安心地以孩子原有的樣貌長大。面對拓也的惡作劇、失敗、任性,一定當下嚴厲地訓斥,一旦不見改善,就再加重體罰。
當拓也在幼稚園一有什麼問題發生,回家後,媽媽就會邊說「不可以這樣做」,邊用掃把柄打他,或綁在柱子上。當媽媽要離家的時候,由於擔心萬一他外出會有危險(避免二哥事件再發),甚至曾把門鎖起來,長時間將他關在家裡。
拓也遭到逮捕之後,我試著詢問母親當時管教(體罰)的事情。她給了我這樣的回答。
「那是愛呀!因為我要他成為好孩子,所以我才打他!」
直到現在,媽媽還是認為自己育兒的方式是「管教(愛情)」,並且堅信不移。然而,拓也從媽媽那裡學到的,卻是使用暴力,讓對方照自己的意思去做的人際關係。這是因為媽媽所傳達出強烈的愛扭曲了,所導致的結果。所以,如果沒有二哥不幸的死亡,而讓媽媽以像大哥一樣放任方式養育的話,一定不至於走到送進監獄的地步。
從拓也的案例來看,我想說的是「媽媽請不要管教」。
現在,用體罰來教養子女的媽媽還是很多。在四年前我的調查當中,三十歲左右的年輕媽媽,有三十四%曾回答「自己曾打過或踢過孩子」。
優等生健一
另一個事例的主角叫做健一。他是典型的「單方溝通」的類型。上學前他就進補習班學習,在小學時他已經獲得頂尖的成績。在生活態度上是模範生,而且又是班級、學生會的幹部……。就一般的媽媽來看,健一是很讓人羨慕的孩子,不過像他那樣的孩子,存在著不會讓人注意到的問題點,反而更難解決。
我決定從健一的「之後」開始寫起。他一進當地的升學高中,突然遭遇「大混亂」的狀態。他被自殺所折磨,最後只好選擇退學(我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升上高中需要獨立自主,並且要在和自己想法不同的同儕間和諧相處,這對於從小就照著媽媽的期許做任何事的他,完全不知道該如何在人際溝通時,取得「主張」與「讓步」的均衡。
以前做任何事都以讀書為優先,和朋友玩的時間也有限制。也就是說,不惜花費時間和金錢,全心灌注在和讀書相關的事情上。健一一直戴著優等生的面具,他跟父母親說他在學校多麼地努力讀書,讓母親感到非常高興,但是這個代價非常地大。
健一的媽媽是個「賢妻良母」,她把家事和照顧子女都做得非常好,是個非常能幹的主婦。因為自己從小就處於「單方溝通」的親子關係,所以她深信這種親子關係是幸福的。讓這位母親前來諮商的契機是,她認為孩子之所以會變成這樣,這一切的一切全是她的「疏忽」所造成。
割腕自殘的少女們
大阪府河內長野市發生了少女們割腕事件,引起社會廣大的關注。但我認為社會對這事件反應出來的態度是「事不關己」,很令人感到灰心沮喪。割腕自殘這種現象是從幾年前開始的,在年輕女性中蔓延開來。我因為工作的關係,七、八年前開始頻繁地與這些少女們接觸。想要從中脫離的她們,需要強大的支持與後盾。
應該有人知道有個化名「南條阿雅」的高中女生。她三歲的時候父母離婚,之後就由爸爸撫養長大。一九九八年,她在網頁上公開她的日記,並在其中記述了她作為「割腕者」的生活點滴,並且在少女間成了專家,相當具有影響力。高中畢業不久她自殺了!她的遺稿經由父親交給了出版社,出版了《卒業式死》(高中畢業前不會死,新潮社)這本書。她現在仍然是許多人「憧憬」的對象。
在這本書裡,出現了割腕的細節,諸如「知道割腕後要『包紮』嗎?為了止血,要用脫脂棉吸血,要在傷痕上敷藥,還要用繃帶包起來」等。
在這裡再次提及割腕,是因為我認為這也是親子「單方溝通」所引起的現象。特別是非常普通,甚至是外表看起來「不錯的家庭」會發生這樣的事。
三年前我做了全國七所大學的學生調查,調查所得到結果是女生中有百分之七.六、男生中有百分之三.四回答「有過割腕自殺(自殘)的經驗」。事實上,這表示女大生每十三個人中就有一人曾經割過腕,而這並不是例外的現象。
女兒進入青春期之後,母親也許沒有再察覺到女兒真正的樣子。為什麼呢?因為「不能讓媽媽知道」的這個心理,正是割腕自殺的一個病理特徵。
關於「單方溝通」,以下我再做更具體的說明。
媽媽不了解女兒的心理是所謂的「心理抗拒」,如果媽媽知道女兒對她的陽奉陰違,是會斥責、輕視她的。女兒為了要抑制心中的苦痛,只有割腕。而那心中的苦痛怎麼也傳達不出去,只有向割腕逃去了……。陷入這種的惡性循環後,想要再從中跳脫出來,就會變得越來越不可能。
陷在這苦痛中的少女,大多勤勉向學,她們想要和媽媽的心有所連結,而這只是他們為了喘不過氣的努力所顯現的行為。女兒經常在探索母親的心,用回應母親的期待來保持表面上的好關係。
母親是可以「評價」女兒的成果的,但是卻在想法的「接受」上踩了煞車。在另一方面,雖然保有「希望母親能夠了解我」的一絲希望,但這卻又成為選擇自殘的另一個理由。手腕上畫個小縫,是要「讓人能夠看見」,但又不至於致命。
活用那一絲希望(母女會面)的機會是很困難的,但是,也並不是完全不可能。
自殺未遂的女兒與母親、男友
真弓第一次割腕是在高中三年級的時候。在那之前,一直保持著的全學年優異成績的紀錄正面臨危險。
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護士。從小就看著父母忙碌工作的身影,因此她想「不能讓父母擔心」、「要讓父母高興」,於是努力地往優等生的路邁去。她幫疲累返家的媽媽解悶,聽媽媽吐吐工作中的苦水,媽媽完全不用教,她就已經做得很好了。
這種貼心女兒的努力,媽媽卻一點也不知道。因為她已經長成這麼棒的女兒了。一個重要的「相遇」,成了真弓第一次割腕的開始。她交了一個能設身處地為她著想,能傾聽她感覺的男友,那種不被母親接受的「小孩的、幼稚的」想法,全都可以對男友傾訴。
剛開始男友完全接受她的任性,但隨著時間的過去,她的任性漸漸成了男友的負擔。第一次有個交心的朋友(男性),但卻漸漸感到彼此的界限。就在男友想要與她保持距離時,是她感到「背叛」的瞬間,也是使她猶豫地割腕的契機。手腕與手臂內側這些血管浮出的兩個地方,就成了她的目標。
我在這裡讀到三個心理。對背叛的絕望,還有仍希望能留住男友心的掙扎(期待),然後是處罰讓重要的人困擾的「不好的自己」的心……。
之後,真弓和男友的關係,陷入了泥沼。衝突與和解反覆地上演,兩人互相依存的關係維持了很長的一段時間。舊傷上又有新傷,結痂是又黑又大,還高高地隆起。
直到有一天,一直對不太注意女兒的媽媽終於發現女兒手上有著割腕的傷痕。而母親對她說的話也如同預期。
「為什麼做這種事」、「妳在諷刺我嗎」、「我不記得我有養過這樣的孩子」、「真是太丟臉了」、「妳要不要去看精神科」……。
因為知道媽媽一定會這麼說,所以一定不能被媽媽看見。對真弓而言,她一直把「不讓媽媽煩惱」視為是她的信條,媽媽一句沒有同理心的話讓她自責不已。她一面要讓父母看到她是個「再也不會犯了」的好孩子,一面又對男友激烈地洩憤,勉強她過著兩面生活。最後,男友終於拂袖而去。
於是,她自殺未遂,進入了精神病院……。
無論是被父母親嚴格管教的孩子,或是自己決定要當好孩子的孩子,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在單方影響的關係中成長。「小孩的想法」不被父母所接受。或是因為父母離婚、感情不睦,這些大人的事情,而不允許他們有小孩應有的撒嬌。
「當事者」的父母,在發生事情之前,從沒有想過自己的孩子會發生問題。
其實,這種事在任何家庭發生,都不足為奇。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長谷川博一(Hirokazu Hasegawa)
1959年生於日本愛知縣。心岐阜()臨床心理中心主任。專攻領域包括心理治療法、犯罪臨床心理學(鑑定)、兒童虐待、家暴、自殺、自傷行為、輟學等。由於與作家柳美里的諮商內容收錄在作品《家族秘密》(日本講談社)中,而受到關注。主要著作有《沒有無能的孩子》(子)(日本新潮文庫)、《連結親子情感的魔法》(親子気持結魔法)(日本PHP文庫)、《救命啊!我不想虐待孩子》(!私子虐待)(日本徑書房)、《都是為你好:揭穿原生家庭的幸福謊言》(世茂)等。

譯者簡介
馬淑媛
東吳大學日文系、東吳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畢。曾任東吳大學推廣部、救國團、親民工商專校進修部日語教師。目前為專職譯者。

長谷川博一 作者作品表

過度教養:危險的乖孩子、控制狂媽媽和缺席的爸爸

都是為你好:揭穿原生家庭的幸福謊言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