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廬佛學著述三種
 
作者: 周曉安 述 
書城編號: 1440975

原價: HK$176.00
現售: HK$167.2 節省: HK$8.8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 2018/12
頁數: 348
尺寸: 14.8x21x1.3
ISBN: 9789574323418

商品簡介
商品簡介


本書以大乘佛教經義為中心思想,論述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的方法,及淨土法門,得到解脫。
全書共分三部分:「心性悟修論」、「幻廬隨筆」、「修學精華錄」,皆為作者修佛解法所悟心得,或直解經義,如《金剛經》、《華嚴經》、《圓覺經》等;或應於實用,探討「真心與妄心」、「因與果」、「佛學與哲學」、「漸修與頓悟」、「事生與往生」等,並舉諸事例,令讀者深入淺出,多有所得。


作者簡介


周曉安(1900-1973年),又名周孝庵,法名智盦,江蘇青浦縣人。孝庵幼年聰穎,孔孟之書四書五經過目成誦,後考入上海法政大學,獲法學士學位,為早期新聞學教授之一。他所著的《最新實驗新聞學》一書,兼治理論及實際,風行一時。
1949年政府播遷臺灣,孝庵以家族人眾,不便遠行。三年後母沒悲慟之餘,潛心研讀《金鋼經》及其他佛典佛刊,繼而輾轉赴香港,申請入境臺灣定居。抵台後息影林下,禮佛誦經之餘,鑽研真理,先後著《幻廬隨筆》、《修學精華錄》、《心性悟修論》三書,均編入獅子吼文庫,付由臺灣中華書局印行專集。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1.本書所論深入三藏十二部經,條理分明,層層演進。
2.全書共分三部分:「心性悟修論」、「幻廬隨筆」、「修學精華錄」,皆為作者修佛解法所悟心得,提供我輩日日修行之參攷。


書籍目錄


弁言
總目次
第一種 心性悟修論
自序
再版自序
目錄(共分十五章)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同歸一心
第三章不識本心
第四章佛歎奇哉
第五章本來面目
第一節眾生心圖表
第二節真如不變隨緣圖表
第三節真心
第四節妄心
第五節淨念亦是妄心否耶?
第六節性淨妙常
第七節明照廣淨
第八節離相見性
第九節佛典心字
第六章修空談空有
第七章信解行證
一、信
二、解
三、行
四、證
第八章真悟真修
第一節悟與修
第二節自性自度
第九章修心
第一節略談止觀
第二節繫心修定
甲、生死大事關鍵在此
乙、常當繫心修此二字
丙、修四種觀
丁、日常生活中亦修定
第三節三種法門
第四節止觀八要
第十章修慧
第十一章因地法行
第一節一切如來的因地法行
第二節我們為什麼應以不生不滅心為本修因
第三節結論
第十二章 不立文字
第一節其言是耶?非耶?
第二節不立文字出自何典?
第三節佛世及禪祖
第四節不立文字之註腳
第五節禪宗六祖之呵斥
第十三章 金剛經的四句偈
第一節先談上兩句
第二節次談下兩句
第三節結論
第十四章 佛最後開示秘密藏
第一節猶如日沒還照高山
第二節如來寶藏不付與聲聞弟子等
第三節佛過去世受持常樂我淨之法
第四節佛就世間法說
第五節佛就出世間法說
第六節涅槃之因果
    一、涅槃因即是佛性
         二、涅槃惟有了因無有生因
第七節出世間法從世間法修起
第八節常樂我淨與大涅槃
一、大涅槃即是常樂我淨
二、不見佛性,無常無我,惟見樂淨
三、大涅槃從般若波羅蜜出
四、諸佛從六波羅蜜,三十七道品,十一種空觀,來至大涅槃
五、常樂我淨之意義
六、大涅槃之意義
第九節如何修習?
甲、修十法得見佛性
乙、眼見佛性與聞見佛性
丙、觀修定得見佛性等二十事
丁、佛身常樂我淨之由來
戊、魔眷屬
己、乳酪生熟酥醍醐
庚、修戒定慧親近大涅槃
辛、何因緣故受持禁戒?
壬、修三十七道品入大涅槃
1.四念處
2.四正勤
3.四如意足
4.五根
5.五力
6.六覺支
7.八正道
第十五章 結論
一、識本心
二、修無念
三、行中道
四、修出世常樂我淨
五、識路歸家

第二種 幻廬隨筆
自序
再版自序
目錄(連附錄共二十五篇)
學佛八種人
佛說空義與弘修般若
色即空,空即色──從一對聯句說起
  (一)景色  
(二)此身  
甲、緣起性空  
乙、「色即是空」,約性說  
  丙、「空即是色」,約相說  
丁、色空不二,諸法實相  
(三)殊途同歸
修十想法能得涅槃
眾生被一個「我」字困縛著
 (一)一語道破  
(二)妄想執著  
(三)仗自力解縛  
甲、解縛須般若 
  乙、「我」從何來?  
丙、我空與法空  
丁、致力四句偈  
戊、無縛即無脫  
  己、理論與實踐  
(四)仗佛力解縛  
甲、佛開淨土法門  
乙、佛力自力不同  
  丙、念佛決定成佛  
丁、止觀念佛法門  
(五)結論
佛教因果論
  (一)兩種邪見  
(二)諸法因緣生  
(三)一個大原則  
(四)果報三時  
(五)因果轉變  
(六)見福見禍  
(七)來踪去跡  
(八)結論
眾生十重迷悟
  甲、悟有十重  
乙、迷有十重
佛說十二因緣名為佛性
  (一)引言  
(二)世尊成道實況  
(三)最後付矚  
(四)三世因果  
  (五)菩提種子  
(六)結論
孝道──中國文化實質
  (一)「以孝治天下」是儒家的最高理想
(二)佛觀六道眾生都是父母  
  (三)物質上的孝  
(四)精神上的孝  
(五)繼志述事等的孝
(六)父母子女間的相處  
(七)結論
受家戒
  (一)業海船筏  
(二)五戒  
(三)十善戒  
(四)八關齋戒  
(五)菩薩戒
  (六)戒果
持戒故事
在戒與持戒
  (一)業力可怕  
(二)狂禪狂慧  
(三)酤九捨戒
盜戒
相妄性真的故事
二白法能救眾生
二乘輪轉生死的主因
壽命長短
  (一)長生  
(二)算命  
(三)轉業  
(四)實事  
(五)夭壽
  (六)結語
佛弟子 魔弟子
  (一)入門  
(二)邪正  
(三)事佛三輩  
(四)始覺
可畏哉一言一字的果報
  (一)一句話,六萬世沒有舌根  
(二)十三歲,忽然閉口不說話  
  (三)一個字,五百世得野狐身  
(四)結語
外道與扶乩
  (一)邪正分明  
(二)靈鬼假托  
(三)略舉史實  
(四)結論
讀臺灣僧團訪日報告後
品德第一
記先母二三事
吃虧是福(附錄)

第三種 修學精華錄
自序
開場白
目錄(共分十大類)
第一類 佛教史略
(壹)釋迦牟尼佛的家系
(貳)佛的一生事蹟
(参)佛教之南北傳
(肆)中國佛教的兩大時期
(伍)梵僧初來譯經的兩大系統
(陸)中國佛教大事表
第二類 佛教宗派
(壹)大小各宗
(貳)性相二宗
(參)禪宗之世系
(肆)宗下教下
(伍)宗門教下不可支離
(陸)道與文字
第三類 學佛法要
(壹)佛學與學佛
(貳)佛法非哲學
(參)老莊等思想不能混入佛法
(肆)略明佛教遠超儒道之上以辨真假
(伍)聞思修三慧
(陸)三身四土
(柒)一切法門與行門(世出世間之理事)
(捌)佛教宗旨──悲智
(玖)發菩提心
(壹拾)頓、漸、悟、證
(壹拾壹)共業與不共業
(壹拾貳)業報可轉
(壹拾參)誰入地獄?
(壹拾肆)二死永亡
(壹拾伍)每天摩頭三次
(壹拾陸)真正信佛之信條
(壹拾柒)兩種無明──根本、枝末
(壹拾捌)煩惱與菩提
第四類 佛教五乘
(壹)五乘法門
(貳)求正法
(參)求善知識
(肆)多聞與精進
(伍)超出生死的開示
(陸)菩薩修行的方法
(柒)菩薩何故得壽命長?
(捌)菩薩層次及其修行時間表
(玖)菩薩斷惑世間果報表
(壹拾)魔所攝持
(壹拾壹)參方須具眼
(壹拾貳)天王空中聽讀經
(壹拾參)真供養佛
(壹拾肆)慈舟三拜(禮佛)
(壹拾伍)近世行人之通病
(壹拾陸)學人歧錯
(壹拾柒)讀經閱經的方法
第五類 心性
(壹)佛說法為度一切心
(貳)三界所有惟是一心
(參)諸法實相
(肆)三因佛性之義
(伍)心之妙用
(陸)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柒)中道
(捌)什麼叫涅槃
(玖)一粒粟中藏世界
第六類 唯識
(壹)解生死之迷
(貳)唯識百法略釋
(參)八識心王表
(肆)五十一心所表
(伍)心王心所相應表
(陸)八識與本性
(柒)轉識成智
第七類 修戒
(壹)佛為眾生作保證
(貳)不墮三途,證聖果,從持戒開始
(參)戒之緣起
(肆)乘戒俱急
(伍)各種佛經中支持戒明誨
(陸)戒律的起源及制度
(柒)遮戒性戒
(捌)大小乘戒之同異
(玖)戒法、戒體、戒行、戒相
(壹拾)護世譏嫌
(壹拾壹)不非時食
(壹拾貳)居士受戒後的生活規律
第八類 修定
(壹)世間定、出世間定
(貳)四禪八定、九次第定
(參)修禪定──初禪至四禪
(肆)如幻三昧、金剛三昧
(伍)入涅槃惟此門
(陸)臺宗一心三觀的修法
(柒)六妙門修法簡要
(捌)大小乘之數息觀
(玖)奢摩他、三摩鉢提、禪那
(壹拾)修觀和念息法
(壹拾壹)修定下手方法
(壹拾貳)宗門的參公案,看話頭
(壹拾參)坐禪須知
(壹拾肆)如何證性?
(壹拾伍)妄說勝境界
第九類 修慧
(壹)般若綱要
(貳)智慧成就為第一義
(參)真空妙有
(肆)大乘佛法之真精神
(伍)請學長不死
(陸)照見蘊空之「照」
(柒)諸法緣起性空
(捌)二十種空觀略釋
(玖)覓心不可得
(壹拾)金剛經中之「即非」與「是名」
(壹拾壹)對治心疾──人我法我
(壹拾貳)般若不可失一句
(壹拾參)邪見人自誑其身
(壹拾肆)見道
(壹拾伍)福德與功德
(壹拾陸)福慧雙修
(壹拾柒)預備二十年窗下功夫
第十類 淨土
(壹)念佛了生死
(貳)兜率內院與西方淨土
(參)愛不斷不生淨土
(肆)乘戒俱急生品最高
(伍)念佛三品人
(陸)西方一念即生
(柒)蓮宗列祖表
(捌)念佛法門(十六則)

增選:  緊要關頭


文章試閱


心性悟修論
第一章 前言
去年四月間,明道法師自汐止蒞臨敝寓。順便問及:「尊者幻廬隨筆,何時再版?」余答:「承讀者不棄,書早無存,再版容後再辦。」法師又問:「尊作『為什麼不放捨重擔?』一文,隨筆初版時,未曾列入,未免遺憾。」余答:「當時因篇幅關係,臨時抽去。」法師別去後,余檢閱舊作。其中有佛說的一段:

有一次,佛對諸位弟子說:「一切善男子,善女人,為什麼還不放捨重擔?」很多沙門都回答說:「我沒有什麼重擔。」佛說:「貪愛自己的身體,偏計自己的壽命,便是你的重擔。自恃聰明,慢視愚人,輕藐別人,便是你的重擔。兇狠暴戾,剛愎自用,不受別人的勸諫,便是你的重擔。吃東西沒有節制,飲酒貪味,便是你的重擔。外表雖像如法修行,心裡卻存著諛諂,便是你的重擔。倘不放捨重擔,後入地獄。」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