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槍與帳簿: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中國與東亞世界
 
作者: 李伯重 
書城編號: 1591762

原價: HK$150.00
現售: HK$142.5 節省: HK$7.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聯經
出版日期: 2019/10
頁數: 408
ISBN: 9789570853933

商品簡介


本書榮獲第6屆韓國坡州亞洲出版獎著作獎!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現今東亞正經歷快速全球化及高速發展,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回顧歷史以及從中吸取教訓至關重要。

李伯重將東亞視為整體進行分析,並把晚明時期的中國與東亞格局變遷,放在早期經濟全球化的大時代背景之下,加以解析考量。

本書橫掃整個東亞的變革潮流,總結東亞獨有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提出了一個框架清晰、內容充實的嶄新歷史敘述。

15世紀末至17世紀是經濟全球化大潮出現和迅速發展的階段,即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

這個時代的特徵是「火槍與帳簿」,火槍代表了軍事革命導致的新型暴力,帳簿則意味著對商業利益的積極追求。

早期經濟全球化的出現和發展,導致東亞世界原有的秩序被打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變局。

在這個歷史的十字路口,中國未能抓住機遇,從而不得不再等上兩個世紀,才又在新的國際環境中重新開始近代化的進程。

17世紀,歐洲各國在政治、經濟、宗教、外交等方面的各種矛盾和衝突集中爆發,出現此起彼落的政治革命、貴族叛亂、民族起義、宗教衝突、農民暴動,以及城鄉騷亂等。此時的東亞世界也未能倖免,中國的明朝出現了崩潰的變局,最終未能通過這場危機,淪為失敗者。

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東亞世界的「火槍與帳簿」,導致了諸多在今天不能容忍的惡行出現和滋生。但是這些惡行不僅是該時代的產物,也是經濟全球化賴以進展的必要條件。換言之,這種惡行是推動人類社會從傳統邁向近代發展的動力。

從經濟的角度來說,絲綢之路雖然曾經是最主要的國際商路,但在15世紀之前,世界各主要地區之間並沒有緊密的經濟聯繫,直到大航海時代才把世界歷史帶入了新階段。李伯重用扎實的數據分析,從商品、商人、白銀三個角度分析了中國在全球化時代中的角色和定位。在軍事改革方面,反駁了人們通常認為的中國自發明火器之後就停滯不前的觀點,認為在16世紀之前,西歐和中國兩個地區各有千秋,中國尚未落伍,同時主張經濟的變化促進了社會的變化,為文化和政治力量的滲透與傳播鋪平了道路。另外,也認為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以及儒家四大宗教圈的擴大和深化,造成東亞世界文化版圖大洗牌,其中的武力征服、文化傳播和商業擴張,也伴隨著海陸角力出現東亞國際間的各種紛爭。這樣的紛爭持續了兩個世紀,直到19世紀,中國才又在新的國際環境中,重新開啟了近代化的進程。

名人推薦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孝悌(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
胡川安(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gushi.tw〕網站主編)
涂豐恩(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文博士)鄭重推薦

好評推薦

作者從全球化的角度,探討15世紀以後的全球經濟化、火藥革命、軍事革命和晚明東亞世界的四大戰爭。全書行文流暢簡明,用豐富的資料,帶給我們一個全新的中國歷史。──李孝悌(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

《火槍與帳簿》透過經濟史將中國史放在全球史的脈絡中,並以公眾史的書寫方式貼近大眾,在新的歷史風潮中豎立了里程碑。──胡川安(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gushi.tw〕網站主編)

李伯重先生是當代中國最出色的經濟史學家,研究享譽國際。這本書為一般讀者而寫,既宏觀又深入,充分展現了作者深厚的學養與功力。──涂豐恩(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文博士)

作者

李伯重

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曾任美國哈佛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和英國劍橋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等機構的客座教授或客座研究員,以及國際經濟史學會執委會成員。主要著作有《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1990)、《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2000)、《發展與制約:明清江南生產力研究》(2002)、《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1250-1850》(2003)、《中國的早期近代經濟:1820年代華亭─樓縣地區GDP研究》(2010),以及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zi Delta, 1620-1850(1998)等。

目錄



前言 本書的寫作緣起與若干說明

第一章 這是一本什麼書
一、新史潮
二、全球史
三、公共史學
四、東亞、東北亞、東南亞與東亞世界
五、15至17世紀中期:世界歷史大變局的開端

第二章 「貿易打造的世界」
一、全球化、經濟全球化與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
二、絲綢之路:15世紀以前的世界貿易網絡
三、大航海時代:經濟全球化的開始
四、舞臺: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世界
五、道具:早期經濟全球化時期國際貿易中的主要商品
六、演員:早期經濟全球化時期國際貿易中的商人
七、主題曲:早期經濟全球化時期國際貿易中的白銀

第三章 「早期軍事全球化」: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軍事革命
一、軍事與經濟全球化
二、「火藥革命」:16世紀以前世界火器技術的發展
三、16世紀的歷史轉折:近代早期西歐的軍事革命
四、「中學」外傳:16世紀以前軍事技術的傳播
五、「西學」擴散:16、17世紀軍事技術的傳播
六、中國尚未落伍:明代中後期火器技術的進步
七、「早期軍事全球化」與早期經濟全球化

第四章 大洗牌: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東亞世界
一、文化圈及其演變:15世紀以前文化視野中的東亞世界
二、伊斯蘭教第二波東擴浪潮:15至17世紀東亞世界的區域整合之一
三、「佛教長城」的形成:15至17世紀東亞世界的區域整合之二
四、儒家獨尊:15至17世紀東亞世界的區域整合之三
五、基督教到來:15至17世紀東亞世界的區域整合之四
六、文化圈大洗牌與早期經濟全球化

第五章 角力海陸: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東亞國際紛爭
一、「愛恨交織」與「恩怨並存」:經濟全球化與國際關係
二、多姿多彩: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國家
三、舊「北狄」與新「南蠻」:陸上強權的爭鬥
四、「東洋」與「南洋」:東亞世界紛爭的新場所
五、中華朝貢體系的失效:東亞世界傳統的國際關係格局的變化
六、「祖國在危險中」:處於亂世中心的中國

第六章 戰略與軍隊:晚明的國家安全形勢與軍事改革運動
一、「劃疆自守,不事遠圖」:中國國家安全的傳統國策
二、孰為勍敵?──明朝的國防戰略
三、不堪大任:問題叢生的明代軍隊
四、應對挑戰:晚明軍事改革運動
五、成功與局限:晚明軍事改革運動的結果

第七章 烽煙四起:晚明東亞世界四大戰
一、強敵壓境:晚明時期東亞主要強權的軍力對比
二、西南戰事:中緬邊境戰爭(1576-1606)
三、東方戰事:中日朝鮮戰爭(1592-1598)
四、東北戰事:明清遼東戰爭(1616-1644)
五、東南戰事:中荷臺海戰爭(1633-1662)
六、「餘威震於殊俗」:晚明軍事改革的歷史遺產

代結語 「歷史書寫真的是可怖的」
一、「火槍加帳簿」:早期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特徵
二、「惡創造歷史」: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歷史發展的動力
三、置身新世局:晚明中國國家的責任與失敗

圖目次
圖1.1 東北亞
圖1.2 東南亞
圖1.3 全方位的亞洲超級大國──19世紀的中國
圖1.4 亞洲各大區
圖2.1 絲綢之路路線圖
圖2.2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圖2.3 馬六甲
圖2.4 地理大發現
圖2.5 達伽馬航行圖
圖2.6 香料之路:從東方運送香料到歐洲的貿易路線
圖2.7 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島)
圖2.8 坎貝:印度洋貿易的中心
圖2.9 亞洲東部海域貿易網
圖2.10 倭寇入侵路線
圖2.11 雙嶼位置圖
圖3.1 暹羅大城王朝
圖3.2 緬甸入侵暹羅圖
圖3.3 鳥銃、鳥嘴銃、魯密鳥銃
圖3.4 亞洲最早的燧發槍──自生火銃
圖4.1 今日亞洲主要宗教文化區
圖5.1 明代蒙古各部
圖5.2 安南的擴張
圖5.3 中南半島上的超強王國──緬甸東吁帝國
圖5.4 明代中國的北方威脅
圖6.1 歐亞大陸草原沙漠地帶
圖6.2 明代九邊圖
圖6.3 火銃的三排輪射方法
圖6.4 弩的三排輪射方法
圖7.1 明緬邊界
圖7.2 萬曆援朝戰爭
圖7.3 明清戰爭形勢圖
圖7.4 明末遼東形勢圖
圖7.5 山海關之戰作戰經過示意圖

序/導讀



作者和出版者之間,存在著一種奇妙的關係。一個作者的精心之作,倘若得到一個好出版者的青睞從而得以刊出,就是一段「李將軍遇高皇帝」的佳話。否則,不免令人「歎年光過盡,功名未立,書生老去」。

我和聯經已有近三十年的緣分。1990年,蒙劉石吉先生向林載爵先生推薦,我將我的博士論文修訂稿《發展與制約:明清江南生產力研究》寄給聯經,聯經請劉翠溶先生審查。劉先生進行了精心審閱,對拙作予以肯定,同時提出了非常精當的修改意見。我根據這些意見,對原稿進行了認真修改。之後,又蒙吳承明、斯波義信兩位老師惠賜序文。因責任編輯兩度易人,出版之事一度暫時停頓。之後編輯工作進展順利,拙作最終於2002年刊出。

時隔近二十七年,在2017年韓國坡州舉行的第六屆坡州亞洲出版獎著作獎(Paju Book Awards)授獎大會上,又與林載爵先生相遇。蒙林先生厚愛,願意將拙作《火槍與帳簿: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中國與東亞世界》由聯經出繁體字版。由林先生主持的聯經出版,我自然欣然同意,聯經胡金倫先生也對此予以大力關注。經林先生、胡先生和聯經同仁的努力,本書遂於今年順利出版。可以說,我和聯經之間的緣分歷經三十年而不衰,確實是一美談。

正如我在本書簡體字版前言中所言,本書的寫作,是我力圖把自己認為有價值、有意義的史學成果介紹給大眾的一個嘗試。嘗試本身就是一種快樂,至於它是否會成功,倒是次要的問題。在本書中,我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自覺尚未成熟,因此也希望能夠通過此書,向讀者求教,從而使得我的研究得以不斷完善,這也是本書寫作的初衷之一。因此,倘若本書繁體字版讀者讀後提出寶貴的意見,我將深為感激。

前言(節錄)

我過去幾十年都一直從事中國經濟史研究,重點是明清江南經濟史。但是到了近幾年來,研究興趣發生了改變,研究領域從經濟史擴展到了政治史、社會史和軍事史,研究地域從江南擴展到了全國乃至東亞世界,研究時期則從明清縮小到了晚明。這個改變始於2008年我在加州理工學院教書時。在那裡,交流最多的同事是現任美國經濟史學會會長的霍夫曼(Philip Hoffman)教授。他是一位著名的經濟史學家,主要治近代早期歐洲經濟史。我們可謂每天朝夕相見,無話不談。當時他正在做近代早期西歐(特別是法國)軍事與經濟之間的關係的研究。聽了他對該研究的看法,不禁喚醒了兒時的記憶。像大多數男孩子一樣,小時候我也喜歡玩「打仗」和「探險」的遊戲,到了中學時代,又讀了不少中外的邊塞文學和戰爭文學,對歷史上的戰爭情景充滿想像。蘇聯作家瓦西里.揚的《成吉思汗》,至今依然印象深刻。因此之故,我在經濟史研究之餘,也開始做些明代軍事史的研究,作為調劑。不料對軍事史的興趣越來越濃厚,研究也從此一發而不可收。2009年,我在倫敦經濟學院教書,期間去劍橋看望友人麥克法蘭(Alan MacFarlane)教授。他是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家和人類學家,其著作《都鐸:斯圖亞特時代英格蘭的巫術》(Witchcraft in Tudor and Stuart England)、《英國個人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English Individualism)、《近代世界的搖籃》(The Riddle of the Modern World)等都已成為名著。但是他近年來卻轉向與以往非常不同的新研究領域,寫出了《綠色黃金:茶葉的故事》(The Empire of Tea)、《玻璃的世界》(Glass: A World History)等與過去研究非常不同的新著。我問他何以做出如此巨大的改變。他回答說:在原來的研究領域中工作了多年,思維方法已經定型,很難再有新的想法。但是如果沒有新想法,那麼研究就成了一種習慣性工作。日復一日地做習慣性工作,沒有挑戰,難免喪失研究帶來的樂趣。轉向新領域,必然面對新挑戰,從而激發思維,獲得樂趣。做學問是為了獲得真正的樂趣,至於成敗利鈍,並非主要考慮的內容。我非常佩服他的這種精神,也十分贊同他的看法。雖然我沒有他那樣的才氣,但是至少在自己多年從事的領域之外嘗試一下別的研究,也不失對自己的一個新挑戰。

在進行晚明軍事史的研究中,我發現這項研究遠不如我先前所想的那樣容易。對我來說,這不僅是一個全新的領域,而且涉及諸多方面,其中之一是晚明這個時期的特殊性。在這個時期,經濟全球化已經開始。不把中國的歷史放進這個大過程中去研究,就會陷入一種「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境地。然而在晚明時期,世界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這個問題是今天學界的一大熱點,但是尚未有共同的看法。沒有這種共識作為依靠,進行研究就很困難。因此對於我來說,這又是一個重大挑戰。

新領域、新問題帶來的挑戰,是每個歷史學者都會遇到的挑戰,正如年鑒學派大師布勞代爾(Fernand Braudel)所說:「對於歷史學家,對於所有的社會科學家,對於所有客觀的科學家,前面有如一個新大陸,永遠值得探索」。如果面前沒有一個新大陸去探索,史學家的工作可能就會像英國歷史學會前會長巴勒克拉夫(Geoffrey Barraclough)所說的那樣:「當前在歷史學家當中的一個基本趨勢是保守主義」,大多數歷史學家在工作中「完全沿襲傳統」,「只滿足於依靠繼承下來的資本,繼續使用陳舊的機器。這些機器儘管低於現代最先進的標準,卻仍然能夠使企業在盡可能少地追加資本的前提下,提供一定數量的擁有現成市場的老牌傳統產品」。

除了這兩個挑戰外,還有其他挑戰。歷史學家夏伯嘉在一次訪談中,談到他當年在耶魯求學時對他影響最大的兩位老師,其中之一是史景遷(Jonathan Spence)教授。他說:「史景遷文筆非常好。在中國史專業裡,有些人認為他寫的東西不夠專業化,有些人則覺得很有啟發性,因而產生了些爭議。但是我覺得他給學者的啟發在於:歷史不能寫得很枯燥。怎麼把歷史寫得有意思,這是對我們所有歷史學家的一種挑戰。」要寫得雅俗共賞,不僅需要改變寫作套路,而且也要改變寫作的語言。正如經濟學大師薩繆爾森說:「能用簡短的言詞就能說明的問題,為什麼要用冗長的詞句呢?抽象的思想需要通俗易懂的例證。」這些改變是非常困難的。大多數史學工作者習慣了專業論文的寫法,積重難返,要改變文風,確實是一個重大挑戰。

就我而言,治史數十年,也寫了不少專門的史學著作。如今要把一些體現國際史學新潮流的看法、想法寫成一本面向大眾的小書,就必須改變習慣了的寫作方法,但是由於我從來沒有做過這樣的工作,因此這對於我來說,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各種挑戰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更大的挑戰。在國際中國歷史學界,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做「衝擊─回應」(Impact-Response)理論,是美國的中國學大師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提出的,在西方影響很大,在中國也得到廣泛的贊同。這裡姑且不談這個理論,只是借用這個說法,即從生物進化論的角度來看,如果沒有刺激,就不會產生反應,機體的潛力也就得不到發揮的機會。在治學方面也是這樣。沒有挑戰,日復一日地做同樣的工作,研究工作就將會變得如巴勒克拉夫批評許多歷史學家所說的那樣:像老牌發達國家的某些工業部門一樣,只滿足於依靠繼承下來的資本,繼續使用陳舊的機器,生產出與過去一樣的產品。如果這樣的話,一個學者的學術生涯也就接近於尾聲了。

在我接受了自己提出的新挑戰後,多蒙復旦大學給了我一個機會,讓我得以和復旦的同行和學子們一同探討這項研究中所涉及的若干問題。2013年,復旦大學邀請我去做「光華人文傑出學者講座」,講座的題目是「商戰與實戰: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中國與東亞世界」。為了做好這個講座,我把這兩年來對相關問題的思考做了一個梳理,將其整理出來,分為五個專題,做了講演。在這個講座的基礎上,寫成這本小書,書名也改為《火槍與帳簿: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中國與東亞世界》。這本書只是我的新研究的一個初步成果,還很不成熟,而且主要是想寫給大眾而非寫給專業史學家看,因此在專業史學家眼中,可能不夠學術化。《後漢書.馬援傳》有云:「良工不示人以璞。」我本當如此,但是因為這是一項新研究的開始,我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自覺尚未成熟,因此也希望能夠通過這本小書,向讀者求教,從而使得這項研究得以不斷完善,同時也向大眾提供相關的知識,促進更多的人跟上新的史學潮流,從全球史視野來看中國的歷史。這就是本書寫作的初衷。

由於本書的寫作對我是一項新的挑戰,因此我必須從成功者那裡學習寫作經驗。我近來讀了哈佛大學科學史教授謝平(Steven Shapin)的《科學革命:一段不存在的歷史》(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覺得深受啟發。他在致謝詞中說:「本書不是原創性的學術作品,而是由我集合各家說法的綜合性著作。過去10年或15年來已累積許多有關『科學革命』的歷史研究,雖然這本書的目的是呈現對科學革命的最新詮釋,但仍非常倚重多年下來各家學者的成果。我最感謝的是諸位歷史學家,我任意地借用他們的成就,並把他們的著作和論文放在本書最後的參考書目裡。毫無疑問,這本書不只有我一個作者,還有他們。但我必須承認,我用我的方式詮釋了他們的作品,用我的方式組織他們互異的發現和說法,這都反映了我個人的觀點。因此,我必須對此全權負責。」本書的情況與上面謝平所說的情況頗為類似。本書力圖體現國際史學新潮流,從全球史視野來看中國歷史,因此也是一部集合各家說法的綜合性著作。也和謝平一樣,我在本書中也用我自己的方式詮釋了其他學者的作品,用我的方式組織他們互異的發現和說法,這都反映了我個人的觀點。不僅如此,本書的主線和主要觀點也是我提出的。因此我一方面非常感謝前人的工作,另一方面也要說明我對本書全權負責。

 
你可能也會喜歡
崩盤:金融海嘯十年後,從經濟危機到後真相政治的不穩定世界
 
宋美齡文集 第一卷
李伯重 作者作品表

火槍與帳簿: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中國與東亞世界

新史觀新視野新歷史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