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百味臺灣菜:黃德興師傅的料理人生
 
作者: 黃德興口述 
書城編號: 1631146


售價: $140.00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玉山社
出版日期: 2019/12
頁數: 200
ISBN: 9789862942451

商品簡介


從臺菜宗師黃德興的經歷,認識美味的臺灣史


料理過高級宴席、酒家菜、小吃,近年來更指導後進廚師再現傳統臺灣菜,他的從業經歷就是一段美味的臺灣史。

他是「德興師」,1936年出生於北投,12歲進入大稻埕名店蓬萊閣後,開始了他的料理人生。從小學徒到五星級飯店主廚,他曾經在東雲閣、北投酒家、來來飯店、臺中晶華酒店、康熙苑等餐廳任職,既見證1960-1970年代北投的繁華;之後更經歷了臺菜把庶民小吃轉為國宴料理的過程。

佛跳牆、紅蟳米糕、掛爐燒雞、筍乾封肉……德興師不僅擁有精湛的烹調技藝,也看遍了臺灣料理在各個時代的變遷風貌。

他自創「中菜西吃」的用餐規則,把擔仔麵攤帶進五星級飯店的餐廳,讓臺灣料理的內涵越發豐富。而他的努力學習、自我惕勵,也讓他成為引領潮流、創新臺菜的重要人物,以及傳授臺菜精髓的名師。

本書根據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曾品滄對黃德興的訪談而成。除了講述德興師的生平,也記錄了他對臺灣料理的記憶和思考,是認識臺灣生活史不可缺少的重要參考。

本書特色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曾品滄,口述訪談現年83歲的「德興師」,呈現他的掌杓歲月,以理解臺灣料理的演進,細數背後的故事。

◎三杯雞、香酥鴨、豆酥白鯧、芋棗、乾煎豬肝、金錢蝦餅……隨書附有34道臺灣料理食譜,掌握臺菜界傳承數十年的美味秘訣。

◎吃一口臺灣菜、讀一頁臺灣史;從德興師的料理人生,回味被歲月掩蓋的臺灣記憶。

作者

黃德興

一九三六年出生於北投,曾在臺灣知名酒樓蓬萊閣學習廚藝,之後又在東雲閣、北投文華莊、來來飯店、臺中晶華飯店、康熙苑等知名餐廳擔任主廚,之後更協助創立臺菜餐飲業職業工會、美食展,並指導山海樓手工台菜餐廳重現知名臺灣手路菜,對於保留、發揚臺灣料理文化卓有貢獻。

曾品滄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研究領域為清代臺灣史、臺灣飲食史。擅長透過清末到日治時期臺灣的史料,以及相關口述資料,建構臺灣料理的歷史紀錄、推廣臺灣飲食文化。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

目錄

推薦序‧千味一心,臺菜傳香七十年 李福登
推薦序‧臺菜文化的重要資產 翁肇喜
淡水河畔的童年
成為蓬萊閣學徒
蓬萊閣的盛饌
婆娑世界的消失
北投的溫泉旅館
當兵的生活
大稻埕的藝旦間與日本料理
在板橋擺攤
結婚成家
百樂匯飯店
從旅館到酒家─北投的變遷
北投酒家菜
五星級的歷練─來來飯店主廚
突破傳統的經驗
走入凡間
臺灣料理新舞台─康熙苑
「中菜西吃」的概念
更創高峰─臺中晶華酒店
臺菜廚師的養成
北投出總鋪
臺菜公會的創設
從美食研究會到美食展
老總舖的用心與苦心
註釋
黃德興師傅口述臺灣料理選粹

序/導讀

推薦序

千味一心,臺菜傳香七十年

李福登(高雄餐旅大學副校長校長暨東方設計大學董事長)

臺菜是臺灣人生活歷史中重要的一部分,無論是紅蟳米糕、五柳居、金錢蝦、筍乾封肉,還是清粥小菜,總是為我們臺灣人當年簡樸、刻苦的日子,留下了令人垂涎的美好記憶。令人遺憾的是,戰後經過幾十年來的發展,我們現代的生活變富足了,餐館到處林立,各國美食應有盡有,臺菜料理反而不容易尋找,即使有少數的餐館被稱為「臺菜餐廳」,很多菜色原本的材料、烹調方法與味道也都已經變得陌生了。

臺菜發生變化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烹調的食材、設備,乃至於飲食環境等都不一樣了,風味也就有所不同。另方面則是臺菜太少傳承。許多人不了解臺菜,認為臺菜只是鄉下「大碗大箸」的辦桌菜,或是酒家供應的酒家菜。偏頗不全的印象使得後進的廚師不願學習臺菜,消費者也視其為落伍,臺菜自然因此而沒落。

二十多年前(一九九五年)我受教育部聘用擔任「國立高雄餐旅管理專科學校」(今高雄餐旅管理大學前身)校長,負責全國首次設立餐旅學校的任務。因為有感於臺菜的沒落,為了振興臺菜,我特別邀請臺菜的名師黃德興師傅前來任教,將臺菜的精良技法、豐富的內涵傳承給中廚系的學生。這大概是歷史上第一次臺菜進入正規廚藝教學的紀錄。

黃德興師傅出身自臺北蓬萊閣酒樓學徒,年輕時歷經臺北、北投各大餐館的磨練,後來陸續擔任來來飯店臺菜餐廳「福園」的主廚、「康熙苑」的總監,是極少數具備五星級飯店資歷的臺菜主廚,其精湛的手藝備受各方肯定,可說是臺菜料理界的宗師級人物。當他接到我的邀約後,欣然同意,風塵僕僕地遠從臺北到高雄傳授臺菜,其毫不保留、傳承後進的無私精神,令人十分感動。而其豐富的經驗與出神入化的技藝,更受到學子們熱烈的歡迎。大概也就是從那時起,臺菜越來越受重視,甚至成為國宴餐桌上的主角,雖然這和大環境的變化有關,但黃師傅努力保存、傳承、發揚臺菜的精髓,也是臺菜可以再次抬頭的重要因素。

即使到今天黃師傅已經年逾八十,仍然熱心傳授臺灣料理,使得一些原本已經快要失傳的老菜餚,像是金銀燒豬、掛爐燒雞、白雪潭蟳等料理可以重新在著名的餐館被發揚光大。事實上,黃德興師傅不只是有一身的烹調技藝,他近七十年的餐館經歷,更是一部鮮明、生動的臺菜歷史。黃師傅願意將這些生命故事用口述歷史的方式加以傳承,這本書將是我們臺灣飲食文化發展的重要瑰寶,值得後輩們好好閱讀並且學習,而書中展現的歷史視野,更是日後學者們研究臺灣料理的重要材料。

臺菜文化的重要資產

翁肇喜(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德興師是臺灣珍貴的文化資產。不只是因為他擁有精湛的臺菜烹調技藝,更在於他經歷過蓬萊閣、東雲閣、北投酒家、來來飯店、康熙苑等臺灣具代表性餐飲業的職業生涯。從一位十二歲的小學徒,到五星旗飯店的主廚,德興師不僅深刻體驗、了解臺菜在各個時代的變遷風貌,他也努力學習、自我惕勵,終成為引領潮流、創新臺菜的重要人物,也是傳授臺菜精髓的名師。德興師的故事,可說是戰後臺灣料理發展史的重要篇章。

早在三十年前,我因為慕名到康熙苑,品嘗當年名聞遐邇的臺灣料理,因而與主持康熙苑的德興師結識。自此之後,我不只是康熙苑的座上客,品嘗各種精心別致的「中菜西吃」套餐,更經常與德興師閒話家常,請教臺菜的烹調原理和典故。對我來說,德興師所擁有關於臺菜的豐富經歷與知識是臺灣文化的一大寶藏,而他對於料理的熱誠與執著,並致力於將臺菜精緻化的精神更令人感動與欽敬。

一九八○年代的臺北因為經濟繁榮,餐館林立,無論是中式、西式、日式以及臺灣本土,各種料理琳瑯滿目。然而,無論是政府單位或是私人機構,卻絕少人有從事飲食文化調查、保存、研究以及推展的想法,這使臺灣的飲食固然美味、可口又多樣,卻少了點文化的內涵。一九八九年我基於對飲食文化的興趣,想在臺灣推展中華飲食文化的研究、傳承等工作,在三商企業的支援下,先是以我個人私藏的各種中華飲食古籍成立飲食文化圖書館,繼而成立「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德興師雖是位專業的職人,但卻對飲食文化的保存與發揚有著強烈的使命感。在基於相同理念下,他慨然捐出他個人的資料,包括各種料理的圖片和報導,以及他在小學徒時就收存,珍藏數十年之久的《蓬萊閣菜譜》給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圖書館。現在,不只是這些照片、報導對想要烹調臺灣料理的人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這本一九三○年代出版的《蓬萊閣菜譜》更成為當前研究日治時期臺灣料理最重要的一份史料,也是中華飲食基金會圖書館最珍貴的館藏之一。

如今,年逾八十的德興師,已不再執勺調鼎,想要一嘗當年康熙苑的美味已屬難上加難,這固然是一大遺憾,但他願意將充滿臺菜馨香的生命故事娓娓道來,對於臺灣飲食文化的發展更是意義重大。我希望這些故事可以永遠流傳,使臺灣的料理文化可以獲得良好的傳承,本書中所附數十種臺灣菜的烹調方式,也可對後進者有借鑒的價值。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