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大學最終演講:我與都市共學的這條路
 
作者: 西村幸夫 
系列: 綠蠹魚ReadIt
書城編號: 1633851

原價: HK$107.00
現售: HK$101.65 節省: HK$5.3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遠流
出版日期: 2020/01/15
頁數: 240
尺寸: 20.9/14.8/1.55
ISBN: 9789573287155

商品簡介


近40年的街町保存、社區營造與都市計畫經驗,
沉澱粹鍊出與都市共學所得之10項心法。
本書總結著西村幸夫教授對都市、對社區營造的心血經驗。
既是十個接續的心法,也是社區營造的青年世代值得借鏡的一個整合的態度、一以貫之的價值。

臺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秘書長 丘如華
臺北市政府產發局局長 林崇傑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名譽教授 夏鑄九
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所教授 曾旭正
臺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董事長 陳郁秀
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 龔書章
熱烈推薦(推薦人按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之所以特別想寫給年輕朋友,最主要的緣故就是來自於二○一八年三月在東京大學的退休演講。雖然我不很擅長講述自己的故事,但在這場演說中,我決意將我從都市身上一路所學分享給年輕學子。
研究生涯最初的階段,我跟其他多數初出茅廬的研究者一樣,對自己從事的研究沒什麼自信。對我而言再重要的問題意識,一旦放在這個社會上,會不會只是件無關緊要的小事。而今回想,畢竟當時實際經驗不足,會缺乏自信也是無可厚非。
日後親身前往各種大小都市,有機會與在地前輩接觸,日夜與都市空間搏鬥的過程中,才發現所有的自我懷疑一一都轉變為確信。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改變,回首過往,我想是因為都市無形中教了我許許多多的道理。
把這些基本態度交棒給下個世代,我相信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也是我將此書付梓的最大動力。──摘自後記

作者

西村幸夫

神戶藝術工科大學教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1952年出生於福岡。東京大學工學都市工學科、研究所畢業。曾任教於明治大學,1996~2018年任職東京大學教授,目前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神戶藝術工科大學教授,為都市計畫、都市保存計畫、都市景觀計畫專家。
著有與編著多冊都市計畫、都市保存與社區營造主題專書,主要著作有《縣都物語》(有斐閣,2018年)、《西村幸夫文化‧觀光論》(鹿島出版會,2018年)、《都市保存計畫》(東京大學出版會,2004年)、《環境保護與景觀創造》(鹿島出版會,1997年)等。已翻譯成繁體中文版的有《故鄉魅力俱樂部》(遠流)、《大家一起來!打造觀光城鄉:從城鄉之傲開始的地域管理》(天下雜誌)等作品。

譯者簡介

廖怡鈞

1992年生,政大日文系、雙主修新聞系畢業。
曾任職於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現於東京上智大學攻讀新聞學碩士,研究日本鳥取縣以「書本」為中心的地方情報網絡,課餘時間在東京舉辦中文讀書會與各界交流,增廣視野。

目錄


前言:我與都市共學的這一路上
從都市身上的所學
有關都市
之一 都市承載了世代傳承的寄託
之二 都市是一本接力撰寫的書籍
之三 都市空間的構想力
之四 形形色色的都市面貌
有關都市的居民
之五 充滿魅力的人與都市
之六 立足於日常生活的自信
給求教於都市的你
之七 通往最佳解答的路
之八 因應變化而準備
之九 傾聽來自過去的託付
之十 帶著想像力與他人共鳴

照片中的都市空間構想力
街道風景
親水風景
都市的小空間
三叉路
斜坡風景
人潮群聚的風景
參道風景
河畔與池塘風景
飛驒古川的景色變遷
拱廊風景
巷弄風景
結語

序/導讀

中文版序

一九九七年二月,我的著作《故鄉魅力俱樂部(町並物語)》在日本付梓。同年十一月此書在台灣得以翻譯出版,也是我個人著作中第一本海外翻譯的作品。還記得當初中文版發行時,我的內心其實十分忐忑不安。擔心「社區營造()」這個在日本文化背景下誕生的社會運動,究竟能否得到台灣讀者的共鳴。於今回想仿若昨日,一轉眼就過了二十年以上的歲月。

慶幸的是《故鄉魅力俱樂部》在台灣得到諸多好評,甚至有幸能夠再版。最初透過丘如華老師的引介,讓遠流出版王榮文先生決意出版此書,也有幸邀請到夏鑄九老師、丘如華老師替拙作撰寫推薦序,更因此結識了許多台灣的朋友。很高興看到「社區營造」一詞逐漸在台灣普及,並且根植在台灣的社區工作者心中。甚至更勝日本,我在台灣各地一次次地被諸位對於社區的熱力所深受感動。

在前著《故鄉魅力俱樂部》中介紹的十七個聚落,我和它們大多數仍保持著聯繫。在這期間,聚落一一成熟茁壯,我也增長了不少年歲。在二○一八年,也從任職超過三十年的東京大學卸下教職。藉著屆齡退休的機會,彙整出我從各個都市身上收穫的十個心得。最終誕生的,就是各位手上的這本書。

書的內容主要奠基於二○一八年三月在東大舉行的退休講座。但在書中,將我個人的人生故事稍稍壓縮,而把重點放在從都市身上得到的教誨。

此外,在本書中也放上和文字相同份量的照片。這些照片都是由我親自拍攝,裡頭的主角則是日本各地帶給我啟蒙的聚落與街區。我想比起言語,任由街區空間以它們最原始的模樣來說故事,才最具有說服力。希望透過這些照片,也能將這些街區的魅力傳達到讀者心中。有時空間所能傳達的訊息絲毫不遜色於語言。所以我們才必須好好重視都市和社區。

每個都市身處的狀況各有不一,但從每一個人真誠面對都市的姿態,卻能找出共通性。我相信這是跨越國境的普世真理。雖然我們不能選擇自己出生的地方,但我們能夠選擇以什麼樣態度與都市共處。並且在過程中,必然能夠從都市身上得到收穫,這也是共通的真理。

很榮幸能透過遠流出版,讓我的新書以中文版的姿態再次呈現在各位眼前。很期待有一天能帶著這本書,與台灣的朋友們再次相聚,共同討論社區營造下一步的可能性。

前言

我與都市共學的這一路上

接下來我想向未來有志投入社區營造的各位,介紹我從都市收穫的十個心法。這十個心法,是我個人經驗中可以斷言、也有實際體悟的感想。但在進入正式篇章前,為了讓年輕讀者更容易理解書中的內容,我想先說明我是如何開始求教於都市,以及這一路的歷程。在前言中,我將簡單地回顧年輕時的經歷,以及這些經歷和這十個「教誨」的密切關係。

在東京大學都市工學科的時光

二○一八年三月屆齡退休,我任職於東京大學都市工學科近三十年的日子劃下了句點。同年四月,轉至神戶藝術工科大學任教,雖然還稱不上完全離開教壇,但在這個時間點上,很適合回顧我與都市為伍至今的種種。

從小總覺得自己大概會成為一個理科人。但在一九六九年高中一年級的冬天,發生了日後所稱的東大紛爭事件。東京大學學生集體佔領安田講堂,當年度的東大入學考試也因此停辦。而彼時不遜於醫學系,工學系都市工學科同樣挑起極為激烈的「鬥爭」。也因為這件事,讓我注意到這個學科的存在。

升上高中後我開始關注起社會議題,不只理科,也對介於文理之間的學門漸漸產生興趣。那時回想起東大紛爭事件,忍不住想:「或許正因為都市工學的核心就是都市問題,才促成了學生們對社會現狀的強烈反動吧。」也因此,更加深了我對都市工學的好奇。

之後考上東大理科一類,也順利進入第一志願的都市工學科都市計畫組。但當實際踏進教室、開始上課後,反而覺得課堂的內容和我的想像有些出入。

我在一九七三年進入都市工學科就讀,理所當然地,當時的師資多半是在戰後復興期接受教育、於高度成長期活躍於教壇,並且在人品道德上相當值得信賴的知名教授們。只是,當時的都市工學科著重於如何有效率地解決都市問題,這樣的學術風氣卻一直讓我不太適應。

當時提到都市計畫,多半聚焦於都市開發所伴隨而生的種種問題。比如說道路與下水道等硬體設施的整備、如何舒緩通勤交通流量、改善過度密集的木造住宅環境,或是解決大氣汙染或水質污濁等問題。確實上述問題各有其嚴重性,但除此之外,其他看似不那麼急迫的問題如:住宅區或商店街的社區議題,儘管不至於被完全無視,但也近乎到了乏人問津的地步。還有,像城跡與寺院等地方上的歷史性據點,因為隸屬於文化財的保存範疇,長久以來被排除於都市計畫討論的對象之外。

當然也不乏一些新的都市空間提案。但當時能引起眾人注目的,普遍都是全新打造而成的都市空間設計。都市的生活型態或歷史或許過於稀鬆平常,很少有受到討論的機會。

另一方面,犧牲在地社區的現象愈發嚴重。市中心一頭熱地執行再開發計畫,而為了解決市區人口飽和問題,當時將興建郊區新市鎮視為有效的解決辦法。於是,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歷史悠久的傳統社區,在都市裡面臨可謂「蹂躪」般的殘忍對待。彼時提到地區開發,多半只是為了解決市中心開發所衍生的問題,都市的脈絡往往被棄之不理。

當時翻開報章雜誌,每天都可以看到都市問題登上新聞版面。這些問題固然有其急迫性,但身為學生的我十分憂心,如果每一個人都埋首於相同的事情,都市記憶的傳承該如何是好。

再進一步,為了解決這些都市問題而採取的對策,會不會成為未來的隱憂呢?可惜的是,當時活躍於第一線的專家學者,似乎不太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也多少可以感受到專家們的「矜持」。當然他們有解決難題的使命感,但也可能正因如此,面對像我這樣默默無名的學生,他們雖然不至於態度高傲,卻也確實鮮少傾聽弱者的聲音。

因為我的性格向來常與時勢背道而馳,所以越是被視為小眾,我也就越擔心都市的記憶將就此消失。

想當然區區一個大學生就算再怎麼心急,也不可能撼動社會風向。但因為實在無法在課堂上得到共鳴,我漸漸地開始缺席,把目光放到校園之外,也被系上視為不合群的一份子。

與歷史街區的相遇

「都市計畫難道只是為了解決都市問題而存在的嗎?」我抱著這個大哉問,日復一日度過苦悶的日子。一九七七年四月,比應屆的同學晚了兩年,我終於考進碩士班,加入了大谷幸夫教授的都市設計研究室(當時稱為大谷研究室)。

大谷老師在五十多歲時完成《空地的思想》(北斗出版,一九七九年)一書,是其生涯代表作之一。這裡的「空地」指的是留白的意思。身為建築師,不應貪婪地承攬所有空間的設計規劃,必須心懷謙卑地替後進留下些許的「空白」才行。傳承給後世的留白,正是大谷老師一直以來提倡的理念。正因大谷老師用如此寬容且謙虛的態度看待自身建築師的角色,我才能義無反顧地選擇大谷研究室。

進入大谷研究室後不久,日本建設省成立了組織,討論都市計畫範疇內該如何擬定歷史環境保全的對策。我們研究室為了這個計畫成立小組,我也加入其中,前往奈良縣橿原市今井町進行個案研究。

這個計畫被稱作歷史環境保存市街地整備計畫策定調查,以一九七七年建設省國土綜合開發計畫經費為基礎,召集了日本關東和關西數個大學共同加入。當時我們研究室的大谷教授和渡邊定夫副教授都參與其中。

作為碩士班學生、研究室小組的一員,在參加這個調查過程中,我發現大學時期一直擺脫不了的格格不入感倏地一掃而空。

接受時任大阪市立大學工學系副教授的福田晴虔老師的指導,我們小組來到了今井町。主要針對町家建築的空間結構,以及町家和寺內町街區構造間的關係,反覆前往現場踏查。在這個過程中,於我自身有兩個收穫。首先,實際調查「町家」這種日本典型的都市型住宅後,才深刻體悟到都市型態與住宅樣式間的緊密關係。

町家設有中庭,透過這個聯外空間使得建築能不受方位限制,保持室內一定程度的日照、採光與通風需求。也因為有這個對外開口,讓町家能夠對腹地外部或面向道路保持封閉性。

因為町家的封閉性質,所以它不用設置圍欄,建築壁面就能直接與街道比鄰。這也是町家能成為都市型住宅的主要理由之一。

於是,町家作為日本都市型住宅的一種基本單位,複數並排後便形成我們所稱的「町並」。一棟棟的町家正面開口窄小,但往內部延伸,成為狹長狀的建築。特別的是,每一戶人家的門面寬度不一,在一定的範圍中呈現些微差異。而雖然所有町家都有屋頂、屋簷、拉門、窗戶、壁面或格子窗等共通要素,但細看會發現,每個立面都各有巧思。

雖然在細節上有所異同,但放眼而去整體卻形成一種協調感。也是在此時,我才領悟了都市型住宅的精髓——「多樣性與協調性並存體現」的道理,這也是我與歷史街區首次邂逅的瞬間。

以町家建築為主的街區,確實有防災安全的疑慮,結構上也不符合汽車代步的現代社會。所以我們小組當時的問題意識之一,就是試著創造一種樓層數低、密度極高的住宅,一方面保持多樣性與協調性,同時又能夠解決上述町家無法處理的問題。

(節錄)

綠蠹魚ReadIt

愛自己的小日子雙書組合:內向小日子+愛書小日子

內向小日子:害羞、古怪、尷尬,這樣的我其實再正常不過了

愛書小日子:快樂、感性、做自己,還有什麼比看書更美妙的事?

作弊─安德魯.克萊門斯6

人類大宇宙:抬頭望向天空尋找答案的人們,以及隱藏在星空中的歷史

午餐錢大計畫─安德魯.克萊門斯4

去你的博士學位:文憑掰掰,我要重新拿回人生主導權

不服從的藝術:有效的心理策略使你順利反抗主流,提出優質異議,與眾不同

勝出99%人的成癮式學習法:同步提升邏輯思維、記憶力和專注力,輕鬆成為「會學習的人」

剛剛好的優雅【最美好禮物‧限量璀璨書衣版】(加贈「手寫美字手帳貼」)

穿西裝的蛇

海權經濟大未來:國旗跟著貿易前進,掌控貨櫃運輸,軍備戰略,電纜數據及海底能源才能成為世界霸權

有溫度的溝通課:透過聲音理解對方的思維慣性,使你的表達真誠有力量

心態致瘦:諮商心理師的21堂身心減重課

火柴人圖解大全:超有梗、好簡單、最靈活的視覺溝通工具,盡情享受表達的樂趣

天生就是超級咖:這些動物的驚人祕密—我很奇怪但很可愛2

練習不聽話:30代女子的心靈獨立之旅,成就自己,也找回剛剛好的母女關係

妻妾成群

歐洲演講比賽冠軍的德國式邏輯陳述法:使你的發言溫暖、有說服力又受歡迎

善良是一種選擇:只想做有意義的事,不活在別人眼光中

... [顯示此系列所有商品]

西村幸夫 作者作品表

東京大學最終演講:我與都市共學的這條路

故鄉魅力俱樂部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