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經濟學及其社會學
 
作者: 約瑟夫‧熊彼德(Joseph A. Schumpeter) 
譯者: 藍元駿
書城編號: 1291191

原價: HK$240.00
現售: HK$228 節省: HK$12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聯經
出版日期: 2017/06
頁數: 592
尺寸: 17x23
ISBN: 9789570847109

商品簡介

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熊彼德智慧深邃,歷久彌新。

與凱因斯齊名、深受現代管理學之父杜拉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海耶克推崇
提倡「創新」與「企業家精神」的20世紀經濟學大師──約瑟夫‧熊彼德
深入剖析資本主義危機、探討私人企業的未來

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社會系教授理察‧斯威德柏格(Richard Swedberg)選輯了二十世紀的經濟學天才暨現代企業思想之父熊彼德(Joseph A. Schumpeter, 1883-1950)在經濟專論以外所著的文獻或演講內容,呈現出熊彼德如何嘗試由其他社會科學(如社會學)或人文科學(如歷史)的角度思考經濟學問題。
《資本主義經濟學及其社會學》的重心,主要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待熊彼德的經濟學作品,因而也將他一些社會學和史學方面最重要的作品,一併收入本書。書中主題均涉及資本主義的衰落,對於民主理論、馬克思的分析以及社會、階級間的社會流動性等對現在經濟仍有重大影響並值得借鏡的理論。
熊彼德深受韋伯影響、馬克斯啟發,注意到資本主義是個永不休止、不安定的動態系統,而核心便是具備「創新」功能的企業家,他們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而唯有能籌組「新的組合」──新商品、新市場、新生產技術等,成功的創新者,才得以於殘酷競爭中勝出。其提倡的「資本主義的創造性破壞」、「商業週期」、「企業家精神」、「創新」與「菁英民主理論」等重要概念,於今成了主流經濟學的基本架構,和現代經濟學用以理解創新與技術的工具。
主流經濟學看似已與其他社會科學領域切割開來,然而熊彼德的研究提醒我們,經濟學始終與歷史、社會學、政治科學相通,而這正是他得以與世代進行永恆而關鍵對話的主要原因。

國際贊譽
(熊彼德)是提倡「創新」與「企業家精神」的先驅創新。
──《經濟學人》

凱因斯才氣縱橫,橫掃當代;熊彼德智慧深邃,歷久彌新。
──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

熊彼德古往今來最深諳資本主義者,他能窺見他人無法預見處。
──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湯瑪斯‧麥可羅(Thomas K. McCraw)

兩位我認為相談一晚將會最為有趣的人,就是凱因斯與熊彼德,這兩位經濟學家都是最優秀的談話對象,也是我所知最博學多聞的人物──兩人之間的差異就是,熊彼德深諳經濟學的歷史,凱因斯則無。
──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目次
推薦序—
一、馬克‧勒瓦(Marc Leroy)教授
二、葛楚‧密柯霍克(Gertraude Mikl-Horke)教授
三、克里斯汀‧賽爾德(Christian Seidl)教授
四、馬丁‧唐頓(Martin Daunton)教授
五、海因茨‧庫爾茲(Heinz D. Kurz)教授
六、佐佐木伯朗(Norio Sasaki)教授
七、陳南平(Tran Nam Binh)教授
八、長尾伸一(Shinichi Nagao)教授
九、米蘭達‧史都華(Miranda Stuwart)教授
十、黃世鑫教授

編者序
導讀 其人及其作品

壹、租稅國危機(The Crisis of the Tax State)
貳、帝國主義社會學(The Sociology of Imperialisms)
參、馬克斯‧韋伯的作品(Max Weber’s Work)
肆、相同種族環境中的各種社會階級(Social Classes in an Ethnically Homogeneous Environment)
伍、政治經濟學的晚近發展(Recent Developments of Political Economy)
陸、資本主義能否存活?(Can Capitalism Survive?)
柒、社會科學中理性的意義(The Meaning of Rationality in the Social Science)
捌、我們當代的經濟解讀(An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of Our Time: The Lowell Lectures)
玖、現代社會主義浪潮下私人企業之未來(The Future of Enterprise in the Face of Modern Socialistic Tendencies)
拾、評論一份研究創業精神的計劃(Comments on a Plan for the Study of Entrepreneurship)
拾壹、轉型社會之工資與租稅政策(Wage and Tax Policy in Transitional States of Society)
拾貳、美國的制度與經濟進展(American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Progress)

熊彼德生平年表
熊彼德作品
譯跋
中英對照表

導讀(節錄)
要了解他個人著作以及作為一偉大經濟學家的一面;很重要的一點是,在他的著作中有一個十分特別共通點。此本論文集即依此共通點所編纂而成。此書的《資本主義的經濟學與社會學》(TheEconomics and Sociology of Capitalism)其實引自《景氣循環論》,而它一再出現於熊彼德許多其他作品之中。
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此一共通處,大概就是他本人所謂的「視野」(vision)。誠如熊彼德在《經濟分析史》所言,任何經濟學家均被一種「預分析性」(preanalytic)的世界觀所驅使著;而所有偉大的經濟學作品也都本著此一視野以及作者的分析所形成。而熊彼德的視野確實異常寬廣:除了經濟學之外,更涉及社會學、歷史,與(更廣泛地說)政治科學的領域。正因熊彼德此一宏大的視野,使得他一些哈佛的同事將他的紀念論文集,名之為《社會科學者,熊彼德》(Schumpter, Social Scientist)。
在主流經濟學在本質上已與其他社會科學領域切割開來的今日,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忘記它仍為社會科學領域的一支,並與歷史、社會學與政治科學有著共通之處。此一論文集的目的之一,便是我們想起這件事。它收錄的主要是熊彼德關於社會學的作品,其他則是與歷史和政治科學直接相關。然而,如果讀者認為,熊彼德不過是以「跨領域角度」在進行經濟學研究;因而我們應向他為當代經濟學帶來的影響致敬;那可就大錯特錯了,這未必過於簡略,而且熊彼德的定位也不易。我們即將見到的是,熊彼德投注大量心力於分析經濟學與其他社會學科的關係,而他持續地在其具體分析中,嘗試找尋各種整合的方法。另值注意者為,他以一特定的經濟對話方式為之,在今日卻多為世人所遺忘。而在半世紀後嘗試接觸他的作品,以重新建立熊彼德作品的一個適切智識脈絡,不啻為一艱鉅任務。
我們將見到的是,熊彼德盡可能地用德奧經濟學中一個獨立的領域來說明他的「視野」,在當時被稱為社會經濟學(Sozialökonomik),它興起於本世紀﹝譯註:20世紀﹞初,直接回應了當時的方法論戰(Methodenstreit)。熊彼德曾多次提出各種方案,以歸整經濟學,並從而解決「抽象經濟學」(abstract economics)與「歷史經濟學」(historical economics)的此種因方法論的論戰所引致的人為劃分。

內文選摘(節錄)
拾、評論一份研究創業精神的計劃(Comments on a Plan for the Study of Entrepreneurship)
創業活動的經濟本質、總額和報酬分配等,構成另一組問題,而我們需要的答案,也許可從柯爾教授的計劃工作中找到。對抗真相發掘的艱難度更高,但在此之前我們得先面對概念性的困難。彌爾在分析薪資管理、風險溢價(premia risk)、自有資本利息時,發現英國古典「利潤」指的是正常商業活動的報酬;雖然企業獲益多寡本來就會影響利潤大小,但與我們平常定義的成功企業獲益有差異。我舉下面特殊案例,應最能說明什麼是成功企業獲益。假設有一個人,知道如何用木屑來製造市場可接受的魚子醬。他設立「木刨花魚子醬」公司,結果成功大賣。假設這家公司規模太小,無法影響產品價格或是生產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這個人就會以現行價格來賣產品、買生產要素;如果他因為使用較低廉原物料而製 造出比競爭對手便宜的魚子醬單價,在競爭者抄襲他的製作方法前,他都能取得(基本上從短期來看)盈餘獲益。而這項利益是他自己個人努力的結果,因此可稱作工資。同樣地,這段時間的獲利也可說是來自他個人獨特製法的緣故,因此亦可稱為壟斷。但無論是工資或壟斷獲益,我們都得立刻補充說明這屬特殊工資或特殊壟斷獲益,與一般重要情況所用的名稱有別,最好稱之為創業型獲益或利潤。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這項事業代表「財富」,那這筆財富的產生並非來自典型的實際淨收入,如那些因儲蓄或投資於相同或其他事業而得的淨值收入。重要的是,這是一種資本收益(capital gain),也就是未來報酬來源的折扣價值(discounted value)。
以下例子很簡單,僅包含一種類別,那就是研究調查員只要面對發掘真相的困難;同時,盈餘收益(surplus gain)的情況也十分清楚:在這裡,創業型獲益為企業家所有—如果有事實支持—我們還能看到「進步的果實交由消費者和工人掌握」。這種「交替」過程的速度改變雖大, 但像這個正在討論的獨立個案,總隨著產品價格跌到新低點時開始產生作用,因為競爭對手面對該公司的成功,一定會採取低價做法來相抗衡。在此,創新者則會採用專利和其他手段來維持報酬獲益。除此之外,創新者還會加上目的性的競爭限制,造成的另一獲益。當兩者獲益融合為一體,有時變得很難判斷。所以,最好的解答方式就是仔細分析歷史案例,並累積分析案例,以提供理論家策略假設,消除標語口號。
如果創新不是件小事,或非偶發事件時,一切就變得複雜棘手。一開始,創業活動不但影響工資和利率,也成為經濟景氣和蕭條的因素(就我的觀點,應該說是基本因素)。這解釋為何創業型獲益不是淨報酬,但這並非唯一的原因。創業型獲益本(a)不是所有想從事創業的人之淨報酬;(b)也不是有發生創新的產業之淨報酬;(c)更不是資本家投資活動之淨報酬,或全體資本家階級之淨報酬。關於第一點(a),我可以把之前的案例變得更貼切,假設許多人都在製造魚子醬,但只有一個人能做出銷售產品,這成功範例最後成為其他人抄襲的對象。當資本家投資這個成功案例,所得的利息便從創業型獲益中支付,這對我們了解利息現象十分重要。這個成功企業家和投資他的資本家均獲益,並不是因為他個人的努力和他們的借貸而已,而是與所有嘗試過卻失敗的企業家和資本家都有關係。獲益的存在對企業影響深遠,以至於從社會角度來看,我們覺得它太驚人、太不合理,於是所有企業家和資本家的整體收益必須是負報酬才算合理。有關第二點(b),同樣地,對整個產業的報酬來說,創業型獲益不是個淨增值。新產品或方法會衝擊「墨守成規」的公司,造成他們的損失。實際上,人類真正有效的競爭是在最後引發產業革命,產生重要的低成本曲線。這個過程可能需要許多形式,但其投資細節也許能教導我們許多有關資本主義的運作,因為資本主義概念對我們仍很模糊。關於第三點(c),我們有足夠資訊了解工人階級在經濟變化過程的處境,如實質工資和就業情況等,但我們對「資本」卻知道較少,因為資本是難以捉摸的實體,被摧毀後又創造出來。理論學派說,資本會從黃昏產業「轉移」到新興產業,而顯然理論家所言不切實際。資本「投注」在鐵路不會轉移到貨車運輸或空運上,只會跟隨鐵路同起同落。對產業、公司、行號的研究,包含對調查各行業以指出一般公司能在業界(business)待多久,以及他們退出的方式和原因,都可能釐清許多先入為主的錯誤觀念。
在現代的公司裡,創業型獲益通常與其他許多元素結合起來,成為利潤項目。擔負創業功能的人會避開獲益的部分,以領薪水和其他主管必要加給為主,而非獲益。然而,也有些有趣的例外。如果一間公司成立是為了取代一些現行公司行號,那現行公司的合併「價值」和新公司「價值」之間的差值,理論上應該符合創業型獲益,來自所有構成新公司相關的企業表現。過去有一理論是這麼說的,優先股(preferred stock)和債券(bond)是代表這些現行公司的組合價值或買這些公司的金額,而普通股(common stock)則代表增加的價值。但實務上,這理論沒什麼作用,因為根據創業型獲益大小和分布相關的指示設計,看得出幾乎沒有價值。
最後,容許我來多談一談另外一些問題,而我們希望從歷史分析中得到啟發。這些問題出自以下題目範圍內:創業功能的重要性是否隨著時間走下坡?我有理由相信答案是肯定的。創業表現一方面涉及察覺潛在機會的能力,因為這些機會在採取行動的當下,是無法證明它們有潛力;而另一方面也涉及意志,足以打破阻力以利社會環境改變。但是,當可證實的事物範圍擴張時,原先以靈感和直覺來辦事的行動,也漸漸被「想出來」(figuring out)的行為所取代。與過去相比,現代社會環境可能對新方法和新事物的排斥少了許多。所以,以現狀來看,個人直覺和力量的元素變得較不重要;預期這能提供專家團隊更多的發展空間;或換句話說,進步將變得愈來愈自發。我們覺得其他活動領域的平行現象也會強化這種影響:例如,與過去指揮官相比,現代指揮官較少與戰爭的結果有關連;同樣的原因,人們變得更能預測戰役(campaigns),而個人領導力也變得較無發揮之地。
但現在這也只是個感覺,這得靠歷史學家去證明或推翻才是。但若禁得起研究證實,這將是極重要的結果。我們應當期待未來經濟開發的機制會發生重大改變。此外,經濟會逐漸地官僚化,實際上,這有許多徵兆。而且結果還會延伸超出經濟現象的範圍。好比戰士階級(warrior classes),自從戰爭開始愈趨「機械化」(mechanized)後—特別是在戰地軍隊的管理方面—其重要性便已下降;同理,商業階級也可能會下降,因為當中最重要的角色,也就是企業家,逐漸喪失他最主要的功能。但這會意味著另一種社會結構。

約瑟夫‧熊彼德(Joseph A. Schumpeter) 作者簡介
約瑟夫‧熊彼德(Joseph A. Schumpeter, 1883-1950)
生於奧匈帝國晚期,曾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甫建國的奧地利擔任財政首長。在波昂大學待了數年後移居美國,成為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且為第一位以非美國人身分被選為美國經濟學會(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會長的經濟學家。熊彼德影響後世眾多經濟學家與管理學者,包括現代管理學之父杜拉克(Peter Drucker)、聯準會前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索洛(Robert Solow)等。著有《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經濟發展理論》、《經濟分析史》等書。

編者簡介
理察‧斯威德柏格(Richard Swedberg)
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社會系教授,專長經濟社會學與社會理論,著有The Art of Social Theor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4)、Theorizing in the Social Sciences: The Context of Discover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等書。

譯注者簡介
藍元駿
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目前研究課題為什一稅與歐盟稅制,夢想是編輯一套平易近人、能夠整合財稅法相關領域知識之多語言專業辭典,供不同學科背景需要或有興趣之人自由運用。喜歡翻譯,也開設相關課程;近期譯作收錄於〈納稅人權利保護─稅捐稽徵法第一章之一逐條釋義〉、〈租稅正義與人權保障──葛克昌教授祝壽論文集〉。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