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明清中國士人信徒對祭祖禮的探討——以耶穌會羅馬館藏明清士人信徒祭禮文獻28篇為考察範圍
 
作者: 陳文寧 
書城編號: 1383535

原價: HK$98.00
現售: HK$93.1 節省: HK$4.9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抱歉! 此商品已售罄, 不能訂購

如此商品日後有貨, 請通知我, 我的電郵/用戶名稱是:
 
 
出版社: 青森文化
出版日期: 2017/12
頁數: 296
尺寸: 15cm x 21cm
ISBN: 9789888490134

商品簡介


「相信上帝是唯一的神,獨一的主,可以跪拜祖先,獻上祭品嗎?」

這個問題在華人教會引起的爭拗,至今未息。

許多信徒仍然惶惑矛盾,許多未信者仍然因此抗拒基督信仰。

陳文寧博士為讀者提供另外的角度去理解這個問題。




陳文寧博士從多個角度去研究和探討祭祖禮,讓讀者進一步思考這課題,包括:




耶穌會羅馬館藏明清士人信徒於觀點與立論方式上的異同並對其研究之評議;
從經學史的角度,了解他們與明末清初經學主流在祭祖禮相關討論上的異同;
從跨文化研究的角度,了解他們與17世紀來華傳教士、教廷在相關討論上的異同。



本書並附有圖表,清晰展示內容,包括:



明清士人信徒論祭28篇對儒家十三經的徵引的圖表;
17世紀各修會來華傳教士、教廷與祭祖禮相關之文獻的圖表。


楊慶球牧師序

陳文寧博士把她的論文《論明清中國士人信徒對祭祖禮的探討——以耶穌會羅馬館藏明清士人信徒祭禮文獻28篇為考察範圍》傳送給我,確是一份鉅著。研究明清天主教與中國文化對話的書籍不少,大部分以當時著名的儒者基督徒為主。本書從羅馬館藏28篇信徒的著作,是前人少有甚至未有的研究,它的價值讓我們看到信徒具體的思想和信仰深度。



誠如陳博士所說,這些信徒之所以同意祭祖,不是因為與拜偶像妥協,而是對祭祖有新的理解。祭祖禮存在的原因及其重要性,不過是先王先聖出於對「情」、「德」、「治」三方面現實需要的考慮。



從「情」的角度協助生者表達對已逝親人的懷念之情,從「德」的角度教化後代子孫以孝敬之道,從「治」的角度維繫家族乃至社會的人倫關係。



中國祭祖禮的「祭」與天主教祭祀上帝的彌撒大禮不同,前者並不存在如部分傳教士所指責的,視受祭祖先有如神明般向之求福免禍,又或認為先人靈魂會來到祭祀現場享受祭品等觀念。



可見,這些明清信徒很清楚看到祭祖是倫理的而非宗教的,他們的看法秉承了利馬竇的思想,也直接展現了孔子的精神。「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予祭,如不祭。」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對神靈的存在不是知識論的問題,而是人的感情問題,因此祭祖時要誠心懷念先人,這是倫理,不是宗教。所以不涉及宗教上的神鬼臨格享受祭品。



陳博士以當時經學、士人的討論,比較28篇及耶穌會傳教士的祭祖思想,明末清初經學者於祭祖禮的觀點,仍是尊奉朱熹學說,但大體來說對祭祖禮的理解多是一致的。即是仍受秦漢的影響,人死後有延續的生命力,即「氣」的暫時存在。因此並不否認祖先有賜福的能力,能藉子孫祭祀時的誠敬之心,招聚祖先的魂魄來格於祭祀現場、得以安頓。



28篇的作者認定祭祖禮並不會向祖先求福,祖先也沒有賜福予人的能力,相信人死後雖仍具有知覺、但因受限於上帝而不能隨己意來格來享。這樣看來,28篇的思想更切合孔子的原意,甚至擺脫了漢儒的鬼神觀。



可惜後來其他修會的傳教士並未有深入考據,從民間宗教現象判定祭祖為拜偶像,最後教廷下令中國信徒禁止祭祖,引起康熙的禁教,以致天主教中斷了在華活動百多年,殊為可惜,這是後話。



本文對基督教與中國文化對話,如何從基督教觀點看中國傳統的孝道、宗教、政治,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耶儒對話由上世紀至今百多年,然而,願意委身深入研究、細心聆聽對方的仍是鳳毛麟角,盼望本書給學術界耳目一新,無論天主教徒及基督徒,甚至誠實的儒者,皆有廣闊胸襟,進深審視我們的信仰。




任敏兒牧師序


「相信上帝是唯一的神,獨一的主,可以跪拜祖先,獻上祭品嗎?」



這個問題在華人教會引起的爭拗,至今未息。許多信徒仍然惶惑矛盾,許多未信者仍然因此抗拒基督信仰。



教會一向從神學向度去回應這個問題,觀點因應對上帝的認識而有差異。信徒即使立場堅定,每當面對未信家人的質疑,往往未能得著理解體諒。



作者的牧者心腸讓她敏感到這個問題的重要,她的國學素養則促使她嘗試從中國文化的向度入手。透過闡釋明末清初經學主流對祭祖的觀點,透過考究當時士人信徒對祭祖的觀點,揭示了祭祖禮的源流變化,作者為讀者提供另一個立足點去理解整個問題。



除了明清士人信徒和經學主流的觀點,作者同時對17世紀來華天主教不同修會的觀點逐一檢索,為讀者指出教廷和修會的立場,其實有著傳教實務的考慮,而非純粹基於聖經對獻祭吩咐的闡釋。



中國士人的觀點,相比西方神學家的觀點,無疑更能回應中國信徒的疑惑。雖然對稍欠國學根底的讀者,本書或者略嫌艱澀,但一定不會難倒認真尋問的人。



作者的研究並沒有為華人教會提供完美答案,不過憑著作者的研究,今日華人教會思考如何回應祭祖問題的時候,可以不停留在判斷對錯的層次,而是同時擁抱基督徒和中國人雙重身份,學習用不同向度去處理信仰和文化的互動,理解教會傳統的歷史背景,辨認出分別為聖的界線,更新祭祖禮。




自序


當東與西,陌生的、卻同是千百年來於人心世情擔綱重任的兩種文化相遇,前輩們代代的求索、尋問,為後世建起了可行之路,讓我們可以走近彼此,在源自古遠心靈的德性光輝裡,更具智慧地審視、搭建今天與未來。



惟願,一點的研究,能成為築路工程中的一顆小石頭,接續前人的努力、為後人提供方便與參考。



七年來,在全職工作、半職攻讀學位的歷程中,最深的體會是:若說,我們能達成了甚麼的話,沒錯,個人的勤勉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不能忘記,每步人生路,其實是多少人的扶助、付出,才能得以完就此刻的自己。



今日,將博士論文稍作校正、付梓出版,特願在此感謝伴我同行的眾位師友、家人:



悉心引領我雕琢於學術的論文導師羅秉祥教授、向我勉之以人生召命的吳有能教授、多方並多番鼓勵關心的楊慶球牧師、自大學起便如師如父的郭鵬飛教授及鄭滋斌教授,在我尚年少時已是傾心而教的傅雪漪老師、古兆申老師、張麗貞及蘇思棣老師,感謝他們學術、藝事之扎實與真誠,感謝他們以生命為榜樣;



陪伴我於幽谷裡反得以開悟生命之美的任敏兒牧師,給予空間與體諒的同工、執事們,成長天空下一起面對、經歷風與雨、樂與悲的好友、一眾青少年與導師們,感謝他們讓我的內在更為淬煉、更為寬廣;



帶我走進詩詞世界的祖母、教我以書法練心的祖父、開啟我對中國文化與社會無盡好奇的父親、身教更勝言教導我思想人生而為何的母親、對所愛之戲曲數十載熱忱如初的姑母、於我於家都是支柱的丈夫,更重要的,是家人們自始至終的疼愛與信任,給予面對人生路最需要的底氣。



當然,尚有紅出版的編輯與設計師,在出版過程中的細緻與體貼、成熟與專業,讓人深感安心。



儒家教人以報本,基督教常言感恩,詩人的那一句,最能代我作結:



以恩典為年歲的冠冕,的路徑都滴下脂油。

生死命題 同類商品


宗教的死亡藝術

超自然經驗與靈魂不滅

生與死的雙重變奏

無生死之道

美國人與自殺

輪迴與轉生

或許,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在時光靜止的孤獨死模型屋裡,一位遺物整理師重現「死亡終將造訪」的生命場景

18種微型死亡:建立美國現代法醫制度的幕後推手與鮮為人知的故事

命案現場清潔師:跨越生與死的斷捨離.清掃死亡最前線的真實記錄

死亡與生命手記

死亡是什麼?給孩子的生命教育課

死亡解剖檯

死亡九分鐘

死亡教育

死亡學

死亡與喪慟-青少年輔導手冊

死亡的禮物---有關復活及傷慟的探討

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

如果死亡靠近你

媽媽,死亡是什麼?

還有... [顯示所有書籍]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