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為何是哲學的問題呢?:一場沒有標準答案,卻又對人生至關重要的辯證
 
作者: 青山拓央 
譯者: 高彩雯
書城編號: 1429203

原價: HK$117.00
現售: HK$111.15 節省: HK$5.8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麥田
出版日期: 2018/09
頁數: 240
尺寸: 14.8x21
ISBN: 9789863445890

商品簡介
幸福是什麼?
為什麼一定要幸福?
要怎麼做才能得到幸福?

這三個大哉問,幾乎構成了現代人類生活所追求的一切。


苑舉正(臺大哲學系教授)◎專文撰序
孫效智(臺大哲學系教授暨臺大生命教育中心主任)
徐茂瑋(麗山高中教師)哲學新媒體(哲學推廣新創企業)
陳正菁(浮光書店店主)
廖育廷(「沃草烙哲學」寫手)
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齊聲推薦



所謂「真正的幸福」,意謂著你的幸福與我的幸福之間,兩者必有高下。「每個人追尋各自的幸福」這句話,便顯得可疑了。某種幸福的追求,被看作只是追尋仿冒的幸福。另外,也可能出現「邪惡的幸福」與「正確的不幸」這樣的組合。──青山拓央

每個人談到幸福時,都具有某種程度的排他性。
因為幸福既主觀又客觀,既需要自我,又不能沒有他人,
是立於現在,而腦中同時在和過去的鬼魂與未來的可能性對話。

人類的本質是追求幸福的──但幸福的定義究竟為何,無時無刻都在變動。幸福作為一種容器所具有的可塑性,使得人們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不斷地和各種內在與外在條件擦身,在冷靜與激情間上下擺盪。

如今幸福已成顯學,坊間充斥各式「幸福論」,自覺不夠幸福的人們更加努力尋求處方箋,亦把幸福的量尺交由不同領域的成功人士來掂量,但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哲學教授青山拓央以幸福的三個大哉問為起點,援引各家說法,指出真正的幸福,並非為了任何目的,而是為了它自身而去實踐與完成的事物。



徐茂瑋(麗山高中教師)
任高中導師第四十年,我的教學核心為安身立命,是故一直探究什麼是安身立命?怎麼才能安身立命?為什麼要安身立命?藉各種教材、情境,引領學生思考、討論並實踐之。
趨吉避凶,離苦得樂,該是大多數人的傾向,因此「幸福」成為人們懵懂中的人生目標,本書提出關於幸福的疑問:幸福是什麼?怎麼做才能幸福?為什麼一定要幸福?正與我的教學主軸契合。作者層層嚴謹推論,讀者亦得耐心思繹,書中未必有答案,卻開拓好幾扇哲學思考的窗戶,是一本啟發人探索安身立命的好書。



廖育廷(「沃草烙哲學」寫手)
由於我目前研究的哲學主題即為「幸福」,因此對本書所引用的文獻頗有共感。我發現這本書有兩個令人驚豔之處,一是青山拓央淺談的西方哲學文獻,大多是著名文獻。所以,讀過這本書,你也大概對幸福的各種哲學議題有了初步理解。二是青山的幸福說從特別的角度出發。不同於傳統的幸福三理論,青山探討的不是幸福的本質,而是怎麼在個別的選擇情境中,權衡哪個選項更能帶來幸福。這是其「三階段」幸福說的一大特點。

總體而言,對初探幸福哲學的讀者,這本書能帶你入門。對幸福哲學具一定程度理解的讀者,青山的三階段幸福說也具有啟發性。



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幸福,是現代人追尋的目標,但人們往往搞錯方向,越走越遠,不斷追尋一些立即卻短暫的快樂,但帶來更長遠的痛苦,還一直以為幸福就在不遠的前方。在一直無法如預期般獲得幸福之後,當你對現有的生活方式心生懷疑,並感到迷惘時,試著仰賴智者們兩千年來苦思的哲學智慧吧!讓青山拓央教授帶著我們走入各種關於幸福的哲學世界,一起思索,何謂幸福?究竟如何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序言
  「幸福是什麼?」這問題不管怎麼回答,都不免招來批判。斬釘截鐵地回覆,必定遭受質疑,籠統地回答「幸福的定義因人而異」,又不免遭到反駁。那是因為幸福一方面是多義的,另一方面又有種能消解多義性的奇妙力量,自然而然地將這些定義推翻,或彼此削弱。
  本書是關於幸福的哲學書,書中將與讀者共同思考:幸福為何物?為何幸福為何物這個大哉問沒有完美回答?並於第二章和第六章深入探索幸福。但若因此只閱讀那些部分而略過其他更有人味、更日常、更片段的章節,未免可惜。因此,身為本書作者,希望大家可以從最初的章節依序閱讀。
  不過,所謂哲學,有別於市井廣傳的形象,並不是說些小聰明式的警句迷惑人心或是巧辯欺人。哲學是質疑自己所言是否正確的同時,慢慢連結起那些思考的線索。在這個意義下,被認為充滿「哲學」性的多數幸福論,都「不夠哲學」。像是阿蘭(Alain)的《論幸福》(Propos sur le bonheur),雖是一本帶給人們勇氣的好書,但很難說是一本哲學書(見第六章:為什麼要幸福?)。
  特地思考幸福,下筆討論幸福,是在理論化或片段化之間進行拔河。只將腦袋裡創作的單一幸福奉為絕對圭臬,或只是描繪日常生活裡閃現的幸福,都不能說是善盡了作者的責任。對我而言,只能在竭盡所能將所知所想化為理論的同時,又留下那些片段的靈光──若無法坦言自身的無能為力,本書便會成為說教或文學作品了(那倒不如老實乾脆地撰寫該類作品)。即使力有未逮,作者我已經盡力了,至於那些理論和片段間的空隙,則請讀者們自由填補吧。
三個問題
  關於幸福的疑問,最少有下列三種:幸福是什麼?怎麼做才能幸福?為什麼一定要幸福?這些問題環環相扣,回答任何一個問題都無法避免提及其他問題。
  我們最想知道的是第二個問題,但是對於研究者──包括和我一樣的哲學研究者來說,這問題很難回答。要回答「如何」的問題,某種程度也非得答覆「什麼」的問題不可,很多學術研究光是探討到這裡,就已耗費許多時間。因為如何精確地定義幸福,展現出測量幸福的「量」的方法,是非常困難的。
  從研究人員的角度來看,不輕易給出「什麼」的解答,而是反覆仔細地推敲,才是學術上誠實的表現。但是,比起誠實的追索,現實中渴望幸福的人們,更想要的是某種幸福指南。就算是天啟式的指南,有總比沒有好。也因此,尋求「如何才能幸福」的解答時,人們總是會尋求人生論或宗教的指引。
  心理學試圖在學術上解答「如何幸福」的問題已經漸漸有了成績,重要的理由之一是因為不再執著於鑽研「什麼是幸福」。也就是說,測量某人的幸福「量」,是以當事人自行列舉出怎麼做就能幸福(滿足)作為測量的方法。如此一來,就能知道在什麼樣的條件下,幸福「量」容易增減,同時為了「如何幸福」這問題提供一定的答案(見第三章:心理學的建議)。
  但是,即使採用這種方法,大多數的心理學家也十分明白「幸福是什麼」這問題的重要性。而且,根據當事人自行列舉項目的測定法,常會因為某些無關宏旨的原因──例如思考當下的房間美醜會影響判斷內容等等──而造成誤差,影響測定結果。
「為什麼」的對立
  我剛才說過,關於「如何得到幸福」的天啟式指南,經常歸向人生論或宗教的解答。兩方給出的具體回應也經常是從上而下的天啟式回答。也就是,幸福是和他人的連結、幸福是心靈平穩之類的答覆。
  在這裡,請思考一下。當我們接收到幸福是有錢、幸福是健康……等等幸福是「什麼」的指令型回答時,若接下來有人告訴我們該「如何」贏得金錢或健康,我們就會接受那是「如何」獲得幸福的要領嗎?似乎未必。真的很不可思議。同樣在談「如何」獲得幸福,為什麼當「與他人連結或是心靈平靜」被置換成「賺大錢或是促進健康」時,人們就難以接受呢?
  我想,會造成這情況有兩個可能理由。第一,和他人的連結或心靈平靜是抽象而無實體的事物。因為很抽象,讓人感到深刻與沉重,和個別而現實的話題所給予人的感受不同。如果關於和他人的連結,要更進一步談到具體上「如何」實踐,像是如何變得健談的訣竅等,原本那種深遠的感覺就會消失了。
  第二,更重要的理由是關於「什麼」的疑問。為什麼要幸福呢?這個問題乍看很奇妙。當然了,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幸福,我們不是因為應該要幸福所以想要幸福,而是因為想得到幸福所以想要幸福,簡單說來就是追求幸福。但是,基於「什麼」是幸福的提問去重新檢視「為什麼」要幸福,事情就不是那麼簡單了。
  什麼是幸福?從抽象到具體,可列出千百種答案,然後從各式各樣的「什麼」中,去思考「為什麼」。也就是,幸福一、幸福二、幸福三……將這些個「什麼」列出來後,再去思考:為什麼應該要得到幸福一?為什麼應該要得到幸福二?……以此類推。
  有錢和真正的幸福是不一樣的,說出這種話的人們,並非在否定金錢是幸福的要素之一,而是拒絕以「所有人都得有錢」去理解幸福,尤其是要犧牲其他的幸福要素──比方說人際關係──來累積財富。人們表面上是爭論「何」為幸福,但實際上爭辯的仍是「為何」的問題。否則,大家各自闡述各式各樣的「何為幸福」即可,也不需要特地批判「真正的幸福是不一樣的」。
  正因如此,回答「幸福是什麼?」這個問題的一方,不管怎麼說,總不能避免被反駁。無論幸福有多麼主觀、私人,只要有人提到「幸福」,聽者就會嗅到其中「為什麼」的強迫性質,不由得為各自的「為什麼」挺身質疑了(第二章將以幸不幸福概念的「規範化」或「正邪化」來討論這個問題)。
主觀與客觀
  哲學家湯瑪斯.內格爾(Thomas Nagel)寫過一則故事:有名聰明的成年男性腦部受傷,退化到幼兒般的精神狀態。但他是很滿足的「幼兒」,大家都溫柔地照顧他,他要吃就吃,想玩就玩。就他的心情而言,他是被幸福感包覆的。
  別人給他什麼他都很滿足,由衷感到喜悅。如果說,一個人的幸福與否取決於當事人的感受,那麼,他也許是幸福的,但我們一般人卻不這麼認為。相信如果被問到想不想成為他,或是希不希望身邊重要的人變得和他一樣,大概極少人會表示贊成。這就是主觀幸福和客觀幸福的差距(見第二章:拍手)。
  通常,在主觀和客觀不同調的情況下,可說主觀是錯覺而客觀較為真實,但關於幸福,卻不盡然如此。我們來思考一個與剛才截然不同的例子。試想一名聰慧、身材姣好、健康又富有的女性,不但被身邊的人所愛,在工作上也十分活躍,卻不知為何陷入了精神上無法滿足的困境。主觀上她覺得自己非常不幸,旁人客觀上看來卻很難找到她不幸的理由,但即使如此,也仍不能說她真的很幸福。
  要以教科書上的理論來解釋的話,現代哲學上關於幸福的討論,有三種代表性學說。其中「快樂說」和「欲望滿足說」的立場都是從主觀觀點來理解幸福的,「客觀清單說」則一如其名,是由客觀的觀點來理解幸福(見第六章:為什麼一定要幸福?)。
  根據快樂說,是肉體及精神的快樂造就了幸福。關於快樂是什麼,也有各式各樣的見解,但前提都是──快樂是很主觀的。至於欲望滿足說,不說得到快樂而說滿足欲望或需求才是幸福,但欲望亦是個人的主觀。因此,在這些主觀的學說中,不管是得到了哪種快樂或滿足了哪類欲望,當事人都是幸福的。客觀看來,無論是多麼奇妙的快樂或多麼有問題的欲望滿足,我們也沒有任何根據能斷言那不是真正的幸福。
  另一方面,根據客觀清單說,要達到幸福的人生,存在著一份應該打勾的「客觀的美好」清單。像是住在安全的房子裡、人際關係良好等條件,可能都在清單中。但是,該怎麼列清單?清單裡的項目含有脫離了快樂和欲望的獨立性質,因此對當事人來說,清單裡也有可能包括了令人不快或不樂意的項目。在這意義上,客觀清單說便很有可能成為一種強迫,如果要讓它不是強制性的外加事物的話,就得回答「為什麼」的問題(第六章著眼於「為什麼」與「什麼」的共振問題)。
提升與滿足
  書店裡堆滿了琳瑯滿目關於「得到幸福」的著作。有些是全球長賣暢銷書,也有一些書曇花一現,不論內容良莠,那些書籍的精神大概可分為兩類:「提升」和「滿足」。
  所謂的「提升」,指的是提高收入、地位或其他,包括技術或健康等。「滿足」則是認識現在擁有的事物的價值,充分感覺並品味滿足的心情。從滿足的立場來看提升,總覺得像被追著跑一樣,提升的欲望永無休止。這樣得到的幸福,既表面又容易破滅。但是從提升的角度來看滿足,則像是自欺,彷彿從我們手上奪走了社會成功的原動力。
  主觀幸福和客觀幸福的區別,和現在所看到的「滿足」和「提升」的區別,有部分相對應。在現處環境中感到滿足的人,即使環境不夠好,也能獲得主觀的幸福感,而在社會上地位持續高升的人,則在客觀上不斷改善自己的處境──這正是「改變觀看世界的方法」以及「改變外在世界的方法」的差別。期待幸福生活的人們,常常被迫面對是要「提升」或是要「滿足」的微妙選擇。應不應該繼續現在的工作?要不要和現在的情人結婚?等等,底下都埋了提升或滿足的具體選擇。多數「要幸福」的書籍之所以只能帶來短暫效果,是因為太過偏向提升或滿足的某項觀點(而這常常反映出作者本身的價值觀)。當然理想狀態是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但這正是困難之處。取得平衡說來容易,但處於每個選擇的當下,我們往往不知道如何是好。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將倫理學定義為「習慣」(ethos)的學問(見第一章:中庸與習慣)。尤其是「中庸」,他說,若想擁有幸福生活,最需要的不是說理的證明,而是必須經過習慣的精鍊。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也能被視為接近客觀清單說的一種菁英主義,但我認為在提升和滿足的平衡取捨之間以及主客觀的權衡方式上,他的中庸論是正確的。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一個人的資質、所處環境及運氣,大大左右了他如何在提升和滿足間取得平衡,除了在日常生活的成功和失敗中精進個人的「習慣」以外,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平衡方法了。
  也因此,不需天啟式的答案,「如何幸福?」這疑問如此難回答,是因為在各種人生論裡常常只採用敘事者成功了的經驗談形式,藉此訴說平衡法門的「如何」之道。那樣的「如何」,總不免偏向結果論,若要作為一般論的話,有其局限(見第四章:成功者的建言)。
關於本書
  關於幸福的三個大哉問裡,本書大約有一半篇幅在討論「幸福為『何』物」,剩下的則是「『如何』達到幸福」與「『為什麼』要幸福」。我不使用一般學術論文的寫作格式,但各篇章間也穿插了對專家學者而言具參考價值的說法。書中引述的參考文獻或論文,大多是市面上較常見也易懂的文本,或在網路上搜尋得到的資料。書中無特別標出頭銜的人名,大多是哲學家。
  前文已提到若干第二章和第六章的內容,至於第一章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篇章,討論了某個重要但非唯一的「幸福」的意義。第三章和第四章是在寬鬆的連結下,於散落的片段章節裡並置了具有連貫性的討論(我有留心讓它們不要太過具象),接下來的第五章則是給小朋友的「附錄」。
  最後的第七章不是所有人都必須閱讀的。事實上,本書內容原本只到第六章,增補了第七章,是為了讓大家知道我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理解這是一本是什麼樣的書,同時本章也是筒井康隆的小說《單子的領域》的另類書評。
  (關於〈序言〉裡介紹的心理學見解,請參照〈第三章:心理學的建議〉裡所舉的數本著作。另,現代哲學中關於幸福的三種區分(亦即上述快樂說、欲望滿足說、客觀清單說的區分)在〈第二章:世界與時制〉中所引用的德里克.帕菲特〔Derek Parfit〕作品是先驅之作。)




青山拓央

姓名:青山拓央
1975年生。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並取得哲學博士學位,現為山口大學時間學研究所副教授。專長是以哲學的觀點考察時間、言語、自由及身心關係。2006年,獲日本科學哲學會第一次石本獎。2011年,於文部科學大臣表章科學技術獎上以研究團隊得獎。主要著作有《分析哲學講義》(筑摩新書)、《新版 時間旅行的哲學》(筑摩文庫)、《哲學化〈我〉的哲學》(講談社,共著)、《時間學概論》(?星社厚生閣、共著)、《現代形而上學論文集》(勁草書房、共同編譯)等。


譯者
姓名:高彩雯
臺大中文系所畢業,東京大學亞洲文化専攻,博士課程修畢。現為中日文譯者,有時寫專欄。喜愛文史、散步與貓咪,家有二貓。譯有《山口,西京都的古城之美:走入日本與台灣交錯的時空之旅》、《跟貓咪快樂同居》。


哲學 同類商品


哲學史話

哲學概論(五版)

哲學思考遊戲02 - 情感,是什麼呢?

哲學與哲學家-西方篇

哲學十大問題

哲學輕鬆讀:哲學在哪裡?

哲學健身館 【 The Philosophy Gym 】

哲學辭典(新版)

哲學辭典(新版)

哲學教程─嚴密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哲學研究

哲學與權力的談判

哲學是愛智慧

自願被吃的豬:100 個讓人想破頭的哲學問題(新版)

哲學家的工具箱:如何論證、批判、避開邏輯謬誤?一套現代人必備的理性思考工具

哲學課的逆襲:60堂探索人生意義、道德、世界與知識的思維課

尼采:其人及其思想

尼采忘了他的傘:這些傘,撐出一個時代!那些你沒聽過的生活、文學、歷史、藝術中的傘

尼采‧佛洛伊德‧愛因斯坦(1MP3)

尼采詩集星星的碎片

還有... [顯示所有書籍]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