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步登公寓:台北最普遍的住宅類型從何而來
 
作者: 林君安 
書城編號: 1444232


售價: $140.00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田園城市
出版日期: 2018/11
頁數: 192
ISBN: 9789869533966

商品簡介


《台北步登公寓:台北最普遍的住宅類型從何而來》


為什麼台北有這麼多長得很像的公寓,都是同年代蓋的嗎?

「步登公寓」是指四、五層的無電梯集合住宅,源自一九二○年代的現代主義社會住宅,其中的雙拼梯間型後來也大量出現於台北,多數建於六?至七?年代,成為最普遍的都市住宅。

本書不僅回顧了「公寓如何被生產」,也是對「公寓為何」的提問。我們以「步登公寓」一詞,使台灣此種公寓類型被理解為一種國際式樣、現代住宅類型的在地版本──台北步登公寓是原生於台北,並與其他國家的步登公寓都有所關連的住宅建築。

公寓至今仍是台北最常見的住宅形式,其價值不在於形式的偉大或細部的精雕細琢,而是空間所收納的常民生活。我們對公寓的印象是融合在街景中的、鑲嵌在每日作息與步行韻律裡,家的附近、辦公室周遭,經過的、去訪友的,那些日常的所在。

透過凝視公寓,便能理解這座城市的空間史;希冀藉由書寫常民住宅建築,從生活空間開啟反省的可能性,一起思考我們想要的住宅與城市。

名人推薦top 各界推薦

王俊雄/台灣現代建築學會理事長、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
建築大叔/《不用工作的城市》、《Taipei 1/2》作者
徐明松/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建築史學者
夏鑄九/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名譽教授
劉真蓉/衍序規劃設計主持設計師
共同推薦(按姓名筆畫序排列)

本書梳理台灣戰後住宅發展極為重要的「樓梯型公寓」發展脈絡,視角寬闊、資料詳實也清晰好讀,絕對值得建築專業界與相關愛好者閱讀與參考。
──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

步登公寓是歐洲二十世紀初城市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也是現代生活的新容器,該書則是台灣第一本就此主題作出細膩探討的文本,值得推薦。
──徐明松/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建築史學者

在電梯還?有普及的年代,步登公寓以一道公共樓梯作為垂直的連結,這種非以機械設備定義的空間尺度,已悄悄地開展了鄰里陌生的垂直化現代社會的序幕,然而經過了不同年代的城市涵構轉變與都市記憶的複雜情緒下,我們終究會懷念著這種「理想」的都市環境原型。
──建築大叔/《不用工作的城市》、《Taipei 1/2》作者

作者top 作者介紹
林君安

建築師。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美國奧瑞岡大學建築碩士,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士。研究興趣是近現代集合住宅的建築史,本書是由博士論文改寫整理而成。
跟許多人一樣,住過一些台北步登公寓,最早是童年假期裡的台北親戚家,那是新店區四層合院公寓的四樓。起先不可能知道,之後會花了好些年光陰在這種房子上,寫論文時住的則是北投區五層連棟公寓的二樓。關於公寓,有喜有嗔,有一點牽掛。

目錄 top

台北步登公寓:台北最普遍的住宅類型從何而來-目錄導覽說明


作者序──台北日常
前言

Chapter 1 公寓:名詞溯源與多重意義
公寓一詞的語言源流
區分所有權制度
為何稱作步登公寓?

Chapter 2 台北步登公寓的原型與國際性
步登公寓的發展脈絡
步登公寓的原型特質
國際案例
兩個矛盾:公寓原型的政治意涵與反都市性

Chapter 3 步登公寓在台灣:分類與源流
在地集合住宅源流
台北步登公寓的規劃類型
台灣其他縣市的步登公寓

Chapter 4 步登公寓立面材
從現代、純粹的立面到拼貼的外牆
壓花玻璃:不透明的現代都市住宅
鏤空花磚:現代主義、地域主義與遮陽格柵
洗石子:日治時期引進的仿石表面
馬賽克磚:耐久價廉樣式多彩
類型平面的在地化
風土與現代的拉鋸

Chapter 5 公部門的作為與步登公寓的生根
台北都會人口、職業與家庭型態變遷
公部門做了什麼?
由政府出版的類型圖面
私部門進場初期的經濟情勢

Chapter 6 私部門的作為與步登公寓類型定位
公寓的增量與複製
戰後台灣空間生產者的在地性
建築師眼中的台北步登公寓

Chapter 7 結語
公寓的集合住宅內涵
公寓與其階級意涵
公寓與城市
公寓與街廓
公寓作為借鏡

序/導讀 《台北步登公寓》top

【作者序──台北日常】

住在台北的年月已經超過成長的故鄉,早已經不是故鄉人,卻也還無法自認是台北人。在台北住過五幢步登公寓,也從一樓到四樓都住過了。住過的空間承載了那一段生活裡的成長與衰老,記憶中的場所始終無法退為中立的空間幾何。拜訪過難以計數的其他公寓,對特別的空間留下好些印象,但若未與舊友重逢再問,是尋不回公寓的位置。例如,有間大安區的邊間獨棟公寓外牆全是洗石子,一公尺的窄陽台環繞著建築物的兩面或三面,全部沒有加蓋、沒有鐵窗,樸素幽雅至極;室內除臥房衛浴外,為一個大敞間,以落地窗臨接陽台,透亮透亮,就連三十年以上、條塊拼起來的櫸木地板也在發亮??現在想起來真像是夢裡的房子。當然更多的是面目模糊的公寓,不容多記得什麼,就是,公寓而已,台北的公寓。

這本書是由我的博士論文改寫而成的,當初為何想要研究台北步登公寓,中間有些轉折,儘管冥冥中好像有條堅韌的絲線串連一切。說起來,打從想要學建築的那場起心動念,關於住宅的許多事情就佔據了很大的份量;或許這點很多人都一樣,畢竟,住宅是大部分人勢必經歷的設計與非設計的空間啟蒙。什麼樣的住宅在心中留下印象、造成感動,那又是非常個人的了。可住宅從來都不會只是家宅,而一定是某個地方整體鄉鎮市景、地景的一部分,就好像我們對於台北步登公寓的印象,有一大部分是融合在街景中的、鑲嵌在每日作息與步行韻律中的,家的附近、辦公室的附近,經過的、去覓食的、去訪友的,那些日常的存在。

這般日常、這般平凡、形式過於普通,這是台北步登公寓宿命般的特質,也是它作為建築史研究題目的挑戰。挑戰,是因為傳統建築史的史觀,鮮少張開雙臂歡迎「很不特別」的建築物。這不是個新問題,但在眾人前仆後繼對風土民居《沒有建築師的建築》的熱愛以外,在《向拉斯維加斯學習》以外,「很不特別」的當代常民住宅之於建築史,看起來就是很不重要,缺乏歷史價值、缺乏設計意涵,也就是,很不值得研究。當然,研究本身就是一種追尋與創造意義的過程,也許沒有不值得的研究,只有看不到資料,或是不會論述的人。挑戰到最後,發現我還真的是不會論述的人,還好,台北步登公寓其實是個好題目。

在將步登公寓作為論文主題以前,我並沒有認真看待它們。最深的感受是公寓街區所形塑的台北都市經驗,如此稀鬆平常,但也獨屬於台北,不是嗎?所以,好奇首先來自於普遍性與建築物的斷代,「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相像的公寓?都是同年代蓋的嗎?」然後是台北這些公寓的外表所呈現的氛圍,很像小時候在南部成長所經驗的各種房子,儘管類型歧異,台北公寓與南部眷舍、街屋、別墅的外表所散發出來的某種氣氛幾乎是一樣的。那種氛圍氣很吸引我,屬於材料、屬於色彩、屬於時代,也屬於台灣,不獨屬於台北。然後我以建築人的常識想,這應該是外來的吧?是來自早期現代主義那群人的那批公寓吧?若是如此,在那麼現代的來源與那種地域性的氛圍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大概是這樣的疑問,使論文從無到有。

那篇論文現在成了這本書,大抵是提醒大家認識自己的常民住宅,也是認識自己的城市史與空間史,認識上幾代人所面對的一些情境,甚至也許,略知群眾住宅、都市地景之生成大要,也就多少知道台灣的生存奮鬥經歷過哪些事情,有過哪些奔放的發想、小小的創造、斑斕的發色,有徹底執行、認真地做,也有差強人意的糊塗與蒙混。但都要知道,因為如果不知道這些過去,如同文化沒有空間,記憶失去了場所,地方便不成為地方。

這本書的出版,感謝所有相信這題目值得研究的人,感謝所有協助本書內容的老師、單位、專家與前輩。感謝耐心的出版社、專業的編輯與設計。

僅此紀念半世紀以來的台北日常。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