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設計教學筆記
 
作者: 陳書毅 
書城編號: 1527965


售價: $193.00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田園城市
出版日期: 2019/01
頁數: 272
ISBN: 9789869717601

商品簡介


《金門設計教學筆記》


建築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適應未來的建築專業人才。在環境省思、設計目標和工具等因素已然鉅變之下,大學建築學系五年的課程,希望帶領給新生代甚麼樣的面貌?

作者將十餘年的建築設計教學整理成冊,透過各式題目和體驗路徑,分享對於環境、歷史和時代觀察,試著為來者打開一扇島嶼教室的大門。

作者介紹
陳書毅

國立金門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級專案教師(2009年~迄今)
金門縣珠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2014年~迄今)
金門縣村落復興協會共同創會人(2018年)

出生於臺北艋舺,少年成長於南機場整宅,在淡水暮色和府城臺南唸了建築學九載。2005年之後定居金門島,專長為建築與景觀設計、再利用設計、聚落保存。長期投入閩南文化與島嶼環境等研究,持續著在地教學與創作實踐。

因為在金門傳統聚落裡生活得久,偶爾能發現未知的新鮮事。比如老天賞賜有了改建「里院」自宅的機會;2013年底與李秀秀老師共寫《金門閩南傳統建築圖鑑:合院》一書;2015年獲得金門大學校內傑出優良教師。2018年初受邀參加深港城市建築雙年展策展。

隨著不惑之年的到來,特別想為設計和教學之間搭橋串接。

目錄

金門設計教學筆記-目錄導覽說明


島鄉自序
推薦序
在溫潤的瓦礫堆前行/龔書章
回望與邁進/陳建民
跨島鋼索藝人的特技/黃信穎
落地而生根,當代建築人的「真實」課題/吳宜晏
大海、藍天與磚瓦廊間的教學筆記/賴芷儀

第一章 初出茅廬
一 轉折點
二 改造系空間
三 地下社會
四 白色走廊

第二章 體驗與感知
一 浯江溪口的探索
二 2D to 3D
三 懸挑
四 從坐到輦的狂想
五 浴廁空間

第三章 類型與地景
一 集合住宅設計
二 建築系館設計
三 避風塢改造設計
四 鄉村客廳設計競賽
五 渡輪口再生設計
六 殯儀專區規劃設計

第四章 城鄉遊蹤
一 青年建築人的旅行意義
二 探索路線
三 社區活動中心設計

第五章 都市再生
一 Fun Garden-大同之家育幼院設計
二 書寫地景-軍事島嶼轉化與再生設計
三 技擊館區域都市填充再生計畫

第六章 傳統建築測繪
一 國內建築系的歷史與文化類課程
二 課程開設的目的與任務
三 課程發展沿革與操作
四 角色與回饋
五 結論

第七章 島嶼札記
一 測繪心中的菁桐坑
二 錦帶環抱的徽州聚落
三 給陳縣長的一封信
四 金門合院的新生命
五 南機場的美麗與哀愁
六 迷宮王國-Geoffrey Bawa可倫坡宅院

序/導讀 《金門設計教學筆記》

作者序
島鄉自序
陳書毅 / 國立金門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及專案教師

我們正經歷在一個快速且膨脹的時空,縮小的世界,可即時拋棄的社群之間,建築的樣貌不免已模糊了。「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查爾斯.狄更斯的《雙城記》開頭這麼述說著。究竟,我們身處在甚麼樣的時代?時間沒有停下它的腳步,一個世代終會過去,又迎來另一個世代的省思與探究,但是否有個時代能夠掙脫線性的單向觀看,雜揉過去與未來之後,發展出適切新時代的建築想像?曾經聽聞某位前輩形容這個臺灣的好時代:當今是房地產蓬勃發展的下坡,泡沫開始破滅之後,已進入開發的衰退期,建築案在國內產量小而少,建築師很難找到理想性的案子,來大展身手。然而,是否你也跟我一樣有相同感受,從初出社會、赤手空拳要出場去拚搏,反身卻猛然發現其實限制重重。

建築早已脫離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所主張的三要素—堅固、實用和美觀,從而步入象徵、隱喻、指涉與解構的烏托邦世界。正因為建築發展紀錄了社會文明的變革,因此,從建築本體上多樣演進的意象看來,建築或多或少即是為了供人閱讀而建造。另外從科技與網路的支撐面向上,建築的移動性、瞬時性、微小性和可替代性等當代特徵,也逐漸能被社會所理解與接受,也可以說這些多元發展,無疑解構了建築自身巨型而統一的論調。

建築的教育始終在傳遞一種夢,如何造夢,解釋夢的起源,對於夢的態度是什麼?我們的教學科目,但凡從建築設計與歷史、敷地計畫、結構系統、永續節能建築和城市共生等議題上,一如既往在傳遞一種想像的追求。我們的社會各界仍然以模仿西方為榮,但卻忽視現代化早已帶來的警訊,臺灣選擇跳過陣痛期後,直接生吞活剝般落地將美歐日的文化植入,沒有機會在時間中去醞釀和思考。反觀歷史之中,義大利的文藝復興時期在以復興古羅馬為名的宣言下開展,但並非將古羅馬的環境重現原樣,實際上是朝向一種徹底的新型態的文化變革,重塑一個時代的巨大創新。另一方面,亞洲的日本明治維新則在十九世紀中起步,倡行脫亞入歐的目標,百年來的變革確實加速城市集中化和階段性的繁榮,但明顯地在巨大的資本引力下,也造成城鎮和鄉村環境的凋敝;更具體的反思,發生在如日本311地震與海嘯之後,眾多建築師們開始評估和質疑自己,選擇拋棄自我而重新審視災後重建以及建築與人類社會的關係。

四十歲的臺灣建築家和教育家們,恐怕是正在揪心經歷著必需每日奔跑的時間點吧!面對不斷縮小的世界,剛剛從磕嗑碰碰的三十來歲之間,我們一不小心似乎邁向了相對穩定的職業生涯,開始發展設計、從事教學和年度研究案等事件,每年每月砥礪和鼓舞自己,追求著相關領域的參與和能見度。然而,對著而立之年的從業跑道上的一些辛苦歷程,事務所、學校和家庭一同成長的狀態間,其箇中滋味如人飲水,但其成長的道路卻鮮少有人知道。

金門在近代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國際情勢的對峙趨緩下,悄然地蛻下戰地前線角色,卻相對因凍結而保存了豐富的歷史與動人的文化景觀。二十七歲的我剛離開了建築師事務所,隻身從台北來到前線金門就業,在同輩中的抉擇選項之間,顯然這是一個極為少見的決定。當時的金門前線剛過開放觀光近十年,連縣長都還未能舉行民選,古厝民宿的修繕與運營也才剛起步,廢墟成片,聚落保存和營造風潮方興。於是乎,有一波新職業的需求產生,金門正在向具有研究與規劃傾向的新人類們招手入場。起初個人以專案助理的身份,投入「金門縣環境景觀總顧問」和「文化資產研究」兩類工作項目,成為個人在金門規劃與研究工作的起點。事實上,研究助理的職務的確豐富而有趣,在原有的建築與景觀背景養成後,更深化了對時空和文化的理解;我也不負使命,努力地面對它們的特殊價值,以及研究過程帶來的成就感,接連與同事們完成了幾個年度的重要報告與出版品。

奇蹟似地,在花崗石滿佈的前線島嶼上面有了一個驚喜,國立金門技術學院於2004年改制成立了!接連又在2006年搶灘式地創設了一個建築學系。在我到職的第二年,立即隨著拓荒般的創系任務,成為核心小組的一員,參與了此段建築系教學與設計共構的另類之旅,義務地將系上各個空間逐一改造,儼然擔綱了營繕組長的角色;三十一歲之時,有機會回到學校擔任專案教職,在備課與研究領域的案牘間,在講堂與小組教學的環境,這一晃眼竟來到了第十年。

關於這書的體例,我要聲明一點。簡單地說,除了記敘個人教學經歷、設計課題,與學生的互動情形,更重要地寫作理由是:希望提供建築教育者入手的參考,分享一些有趣且在地化的教學經驗,作為在大學建築學系的執教生涯,以及四十歲人生的一個記錄。這本書收集了2009年以來,我個人在國立金門大學建築學系中任教,所發展出的階段性研究與教學心得,筆者近期有意識地透過講學和交流的多次場合,逐漸整理出一套屬於金門島的課程筆記。概因第一個職涯的十年,檢討起來思路略顯生澀,甚至概念偶爾跳躍,但帶點幽默感是必須的,而且經過反覆地咀嚼著,有信心可以看到一些新的想法和嘗試。

由於長時間生活在金門島上,陸續擔任過大學部幾個年級的設計課召集人,以及數屆畢業設計指導者,也開始對於建築設計課的內容,有了特別關注和情感濃度。本書內容在編排上,首章以「改造系空間」為出發點,敘述金門大學建築學系空間改造的過程。第二章「體驗與感知」中,為蒐羅一年級基礎設計課中緊湊而多樣的題型,教學通則是從自我身體的經驗出發,自奇想的奔放操作到空間創作的收斂,企圖對建築是什麼而發問。第三章「類型與地景」是三年級操作課題,導入從集居住宅的現代生活起始,至建築類型的各種研究,連結到金門島上生活與公共議題的探討。第四章「城鄉遊蹤」所載是四年級的小組專題設計,參與者在學期前半部,必須遍讀臺灣某地理區域內的新建築案例和議題,試著找到一個探討方向,並設計一套專屬的建築旅行為起點,返校後隨即發展自我主張的公共建築規劃與再生設計。我稱之為「孤獨的建築師之旅」。第五章「都市再生」,挑選歷來指導畢業設計的幾例學生成果,選組定位上朝向於公共建築的探討。

第六章「傳統建築測繪」作為系上的特色課程之一,在學習測繪的觀念和方法中,運用身體尺度之認識為起始,累加經驗、由小而大逐步繪製完整的建築測繪圖,並對該建築的歷史背景進行初步調查。第七章「島嶼札記」,摘錄個人從學生時期的菁桐坑測繪經驗、金門傳統聚落的長駐觀察、少年成長的臺北早期整建住宅群、南亞地域性現代建築的走訪和省思。

最後說點心底話,現代建築師的責任十分巨大,我的生涯過程甚至是在自我摸索與試誤之下展開的。但翻開幾年來苦心刻畫的課程大綱,沉心靜氣地想想,應該有一些好方法、一些路徑可供未來入場的教育者們參考。這十年經驗不應該被關起門來敝帚自珍,僅成為喃喃囈語,至少在提升整個社會美感和建築價值的作為上,一個本土的高教工作者必須得責無旁貸。近期五月初,建築詩人王大閎先生剛剛離世了,若我們不健忘的話,稍早台灣法院接連出現對建築師們相當晦暗的判決,眾人皆唏噓世道乖漓。五十年後的臺灣建築各界,如今已孕育了幾代人才,在美麗與醜惡並存的太平之世當前,以及國際化的來臨,但願這本書能給建築教育者們作材料,給實踐家開生路,可幫助未來的你,在建築之道上有一些呼應。

陳書毅 2018年7月
寫於金門珠山.里院自宅

推薦序
在溫潤的瓦礫堆前行
龔書章 / 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日本建築家安藤忠雄曾經對著一群他的東京大學學生說:「年輕,雖然具有脆弱的一面,但是也有勇往直前的堅強力量。」對一個同時教書和從事建築已經二十五年的我而言,當年我在淡江建築系畢業班的學生陳書毅,今天為他的學生和他的夢想完成了這本書《金門設計教學筆記》,當中所描繪的一切—設計教學的多層建構、面對金門歷史聚落的凝視再現、以及回望自身的往昔今在等,幾乎在我心中引起了一層又一層的激動和迴盪,讓我能深刻地感受到「設計.教學」這兩件事,在當時年輕的我心中、和在今天也是老師的書毅心中,其實都是一種感情的真心投射、一種面對自己的方式、更是一種不變的價值信念!

我所認識的書毅,其實是從他在淡江建築系的那個安靜的建築青年開始—他有著堅定的眼神,雖然看著我們這些老師們高談闊論著當代建築的種種新浪潮的設計實驗風格,但是會發現他好像凝視著另一個遠方的建築!然而,真正地讓我認識書毅卻是在2012年的一個研究漢學文化和歷史的「徽州歷史文化研習」工作營。在和他跟隨著一群歷史學家,日以繼夜地在充滿文化記憶的徽州聚落的舊瓦礫當中,我真正感受到書毅常是沈靜但也激動地走在一群群的聚落之間,找尋著他心中歷史文化和建築山水之間的那些我們總認為過時的印跡和記憶。那時的他,讓我才看到蘊藏在他真正內心凝視的所在,也才了解為何「金門」是他在如此青年時期選擇定著的島嶼!
另外,在2014年的第二屆ADA新銳建築獎擔任現地勘驗評審之中,我和一群評審走著走著竟然自然地在他和秀秀金門的家—「里院」的斜屋頂前露台上,停了下來,也閒聊起來。我們一點都不像在評審作品,反而慢下來跟著書毅的眼光,既遠望著金門老村莊的層疊院落,也俯瞰著這處有機而自在生活的家,既輕鬆又隨性,而大家久久不願離去。從他為自己設計出這麼自在而且自然的「家」,完全可以感受到書毅如此看似嚴肅的身影之下,一直存著如此浪漫的情懷;而且這份浪漫看起來完全是受秀秀和金門所激發出來的,讓人羨慕不已!

今年2018年,我又有幸地回到金門大學演講,書毅帶著我第一次走在後浦的熱鬧街弄之間,看著群群落落的民宅和廟宇;他熱情地指著幾棟頹敗的舊屋,說著他們帶一群學生量測著這些街弄院牆的老建築群,也描繪著對它們更新後的美麗想像。這幾年,書毅經常帶著學生們,一尺一寸地描繪著這些空間場所的建構文化,也因此在2013年和李秀秀共同完成了《金門閩南傳統建築圖鑑—合院》,更獲得了當年國家圖書館的最佳年度代表出版品,真的令人刮目相看。

當我走入他們近期在後浦街屋所改裝的研究室,一邊牆上貼著滿滿未完成的老房子測繪細部圖,另一個角落則是裱著日本京都和希臘雅典衛城的兩張古城復原輿圖—這讓我們看到他總是藉以對於「老城市」的極大意象之感知,或者「老建築」的極小細部之描寫,來回應他心中關於文化歷史的追憶,或者關於社會在地的回應,也進而完成自己的青春夢。

這讓我深切地感受到,對書毅而言,描述「老建築」就好似有著一個非常細膩動人、隨身在側的一位老朋友一樣。有了它,就可以一起勇敢面向文化,從一個角落的改變開始!有了它,就可以通過工作和思考的小心關照,塑造著心中的真實!透過它,也是一個自省的過程,可以一步步尋找他自己心中的答案!

就像中國建築師王澍曾說的:「我寫作,造房子,藝術活動,甚至生活都以某種回憶為基礎」。陳書毅的這本《金門設計教學筆記》中的一切真實,建構於一路走來的獨特思考、空間實踐,以及藉以文字的歷史追憶與再現。就如同金門島一樣,它經由層層疊疊的石瓦堆積,的確強烈地呈現出一種看似日常卻又溫潤的文化情懷和無盡熱情。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