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現實.凝視人間─鄉土文學論戰四十年選集(修訂版)
 
作者: 王智明, 林麗雲, 徐秀慧, 任佑卿 等主 
書城編號: 1534294

原價: HK$120.00
現售: HK$114 節省: HK$6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聯合文學
出版日期: 2019/04
頁數: 288
尺寸: 14.8x21
ISBN: 9789863232995

商品簡介
商品簡介


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發生於一九七七年四月至一九七八年初,是一場以「文學」之名展開的意識形態論戰,也是台灣境內第二次以「鄉土」之名展開的意識形態鬥爭。發生於一九三○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其「鄉土」所指涉的是殖民地台灣、其所欲鬥爭的對象是日本殖民政權。發生於一九七七年的「鄉土文學論戰」,則是以「反帝」、「反資」以及「民族主義」為核,向反共親美的國民黨政權進行挑戰。
本書收錄文章是以一九七七年的「鄉土文學論戰」,主要是鄉土派一方的文章,並包含一篇寫於一九七四年,該文是提供鄉土派理論資源的重要作品;另一篇是討論一九三○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的文章,以及之後論戰二十周年、三十周年的反思選文。


作者簡介


編者簡介:
王智明
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校區文學博士。現任台灣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清華大學人社系與交通大學社文所合聘副教授。研究領域為亞裔美國文學、文化研究以及學術建制與思想史。著有專書Transpacific Articulations: Student Migr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Asian Americ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3);編有Precarious Belongings: Affect and Nationalism (London: Rowman and Littlefield International, 2017)出版。目前正在進行關於外文學門學術建制與思想史的相關研究。

林麗雲
法國巴黎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EHESS)人類學博士研究,現任台灣交通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研究員。譯有非洲小說《阿拉不是一定要》、《等待野獸投票》等。2013年起參與「台灣戰後左翼運動口述史研究調查──以陳映真為線索」的多年期研究工作。著有:《尋畫:吳耀忠的畫作、朋友與左翼精神》(2012)。

徐秀慧
淡江大學中文系碩士、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現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學所副教授。研究專長為戰後初台灣文學、左翼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以及近代文藝思潮,曾獲文建會「現代文學研究論文獎助」。出版有《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1945─1949)》、《跨際的臺灣文學研究──鄉土、左翼與現代性的反思》。

任佑卿
韓國延世大學中文系博士,現任韓國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教授。研究領域為東亞的國族主義與性別研究,目前正在進行關於日軍慰安婦問題與中國抗美援朝時期國民動員的研究。著有專書《現代中國之國族敘事與性別》;編有《冷戰亞洲的誕生:新中國與韓戰》、《流動的亞洲:後冷戰與建交之文化政治》;譯有戴厚英小說《詩人之死》、張愛玲小說《赤地之戀》、賀照田論文集《當代中國的思想無意識》等。


書籍目錄


輯一:脈絡

談談台灣的文學 / 郭松棻
中國人立場之復歸──為尉天驄先生《鄉土文學討論集》而作 / 胡秋原

輯二:論戰

文學來自社會反應社會 / 陳映真
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有關「鄉土文學」的史的分析 / 王拓
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 / 葉石濤
「鄉土文學」的盲點 / 許南村
談民族主義與殖民地經濟──訪胡秋原 / 《夏潮》雜誌
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文化 / 尉天驄
到處都是鐘聲─「鄉土文學」業已宣告死亡 / 南亭

輯三:反思

想像鄉土‧想像族群─日據時代台灣鄉土觀念問題 / 施淑
本土之前的鄉土──談一種思想的可能性的中挫 / 林載爵
鄉土文學與台灣現代文學/呂正惠
鄉土文學中的「鄉土」/ 呂正惠
鄉土論述的中國情結──鄉土文學論戰與《夏潮》 / 晏山農
二十年來的鄉土文學 / 彭瑞金


推薦序/導讀/自序


序(節選)╱林麗雲

「鄉土文學論戰文集」選文說明

本書原初的編輯構想,不僅希望能呈現論戰雙方的文章以及之後40年針對論戰反思的文章,同時也希望能呈現鄉土派一方關於民族意識的分歧。然而,由於編輯小組未能取得反鄉土派作者的同意轉譯,因此本書只能收錄鄉土派一方的文章。另一方面,論戰中的鄉土派一方關於民族意識則出現了雙重矛盾,第一重: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簡單的說就是反共與不反共的矛盾;第二重是中國與台灣的矛盾,尤其是第二重矛盾,於論戰結束後不斷擴大,成為今日台灣社會內部的主要矛盾。這個課題因本書焦點在於鄉土文學論戰,在篇幅限制下無法充分展開,希望將來有機會針對此一議題另編他書以饗讀者。本書結構分成三個單元:脈絡、論戰與反思,分述如下。

第一單元:脈絡
此單元收文兩篇,第一篇為郭松棻作品〈談談台灣的文學〉、第二篇為胡秋原作品〈中國人立場之復歸-為尉天驄先生「鄉土文學討論集」而作〉。先簡述收錄第二篇文章且安排於此單元的理由。從篇名即可理解此文是專為討論集一書而寫,但胡氏卻從民國初年發生在中國的「新文化運動」及「新文學運動」談起,說明中國在鴉片戰爭之後,知識份子選擇西化運動為救國圖存之道的限制與弊病,進而肯定鄉土文學運動立基於「民族主義」的傾向。選錄胡氏文章意在提供讀者兩個視野:其一,發生於70年代中期的鄉土文學論戰,與因西潮衝擊而來的中國新文化運動間的承續與斷裂關係。其二,以中國民族主義為中心的抵西方(de-westernization)思考。不僅反帝同時也反共,在反帝的向度上與鄉土派結盟,但卻在反共的向度上與鄉土派分流,只是在當時政治的高壓下,民族主義成為讓反共主張和階級意識濃厚的現實主義文藝得以結盟的共同基礎。
脈絡單元的第二篇文章〈談談台灣的文學〉,作者為郭松棻。此文於1974年以筆名羅隆邁發表於香港《抖擻》雜誌的創刊號。2006年人間出版社將該文收進《鄉土文學論戰三十年-左翼傳統的復歸》一書,作者署名郭松棻。
〈談談台灣的文學〉發表時間早在鄉土文學論戰之前,編輯小組之所以將此文收進本書中,且作為論戰的起首文,原因有二:其一,此文觀點為鄉土派的論述基礎;其二,此文作者與鄉土派所形成的跨域左翼社群網絡,將海外的保釣之火延燒到台灣的鄉土文學論戰。陳映真曾為文說明兩者的關係:「釣運中評論台灣當代文學,評論『鄉土文學』的文章不少,但直接地易裝上場,直接成為王拓的『殖民經濟』論、現代主義批判論、現實主義文學論、參與了鄉土文學論爭者,只有羅隆邁的文章可以證明釣運對鄉土文學論爭的直接影響。」
台灣文學研究者簡義明在其書寫的〈冷戰時期台港文藝思潮的形構與傳播-以郭松棻〈談談台灣的文學〉為線索〉一文中,以第三地概念說明〈談談台灣的文學〉的生產背景,以及與台灣左翼社群發動現代詩論戰、鄉土文學論戰的共振效應。簡氏在文中表示,郭松棻因參與保釣並接受中國政府聘用進入聯合國工作,被台灣當局列入黑名單,無法返台也無法在台發表文章,因此「只好選擇在當時所有華人地區言論相對自由的香港發表」。香港即是簡氏所論的第三地。第三地概念對於理解台灣戰後左翼文藝運動至為重要,因為戰後台灣在歷經過二二八事件以及白色恐怖的政治肅殺後,基本上與左翼相關的傳播與傳承幾近斷絕。60年代中期從台灣本土自行發展起來的左翼社群,其思想資源有部分即是來自境外的第三地,例如日本、香港及美國等地。
綜言之,〈談談台灣的文學〉一文,不僅提供讀者理解鄉土文學的基礎論點,同時也提供讀者理解鄉土派社群與第三地的共振網絡,以利讀者將鄉土文學運動放進更寬廣的視野中進行理解。

第二單元:論戰
關於鄉土文學論戰文章,在論戰發生後兩年間,有兩本選集在台出版。第一本由彭品光主編的《當前文學問題總批判》出版於1977年10月,書中共收集76篇文章。此書官方色彩濃厚,選文目的顯然意在打壓鄉土派,因此不列為選文材料。第二本《鄉土文學討論集》則出版於隔年4月,由鄉土派作家尉天驄擔任主編,全書共850頁,從1976年4月至1978年2月,共收文75篇。該書根據論戰文章的性質分成四輯、三附錄以及二篇特別轉載,每輯收錄鄉土派作品,但其後附錄則是反鄉土派的作品,此單元所收錄的文章即是以《鄉土文學討論集》為選文來源。
此單元收進六位作者七篇文章,其中許南村為陳映真筆名,其中六篇文章取材自《鄉土文學討論集》一書,尉天驄的文章〈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文化〉於1977年7月發表於《中國論壇》第八期,隔年改以篇名〈我們社會和民族教育精神〉收進由其主編的《鄉土文學討論集》一書。此單元選取的鄉土派論戰文章,意在呈現鄉土派一方的兩個辯詰,其一是對「鄉土」指稱的辯詰;其二是關於中國與台灣兩種民族主義的辯詰。
關於鄉土一詞的辯詰,首先是論戰期間一再被提及的兩位作家:黃春明和王禎和,不接受他們的作品被歸為「鄉土」文學。鄉土派作家與論者王拓在〈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一文中,也將階級意識從鄉土文學概念中提煉出來,強調文學的功能與價值是為現實中的底層民眾服務。以南亭為筆名的王杏慶,其文呼應了胡秋原對於中國近代新文學運動的考察,但以台灣的反殖文學為論述主軸,並宣告鄉土文學已死,因為鄉土概念在運動過程中,早已被更大的潮流-民族主義與階級意識-吸入腹中。
再者,關於中國與台灣兩個民族主義的辯詰。本書收文中由作家葉石濤所寫的〈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一文,雖然是將台灣文學史放在中國文學史的大框架中論述,但著眼於1604年荷人入侵至日本據台的歷史經驗,由此強調台灣文學中反帝、反封建的特殊性。此文發表後陳映真以筆名許南村隨即發文〈鄉土文學的盲點〉,指陳葉文是「用心良苦的分離主義議論」,意圖將「台灣人意識」推演至「台灣的文化民族主義」。
  從後續發展可以得知,當時關於鄉土一詞的辯詰,在進入80年代中期以後的爭論重點,已經不是「鄉土」的內涵及其與現實主義文學的關係,而是與第二個辯詰聯繫在一起,也就是「鄉土」指向何方、指向何地。本書的第三個單元雖名為反思,但在未能收錄反鄉土派作品的情況下,無法同時呈現論戰雙方的作品,而是聚焦於「鄉土」意象經歷多重演繹後的歷史轉化。

第三單元:反思
  反思單元選文六篇,包含三個議題:鄉土與反殖╱帝、鄉土與本土、鄉土與第三世界。首篇是施淑的文章〈想像鄉土‧想像族群-日據時代台灣鄉土觀念問題〉,該文首刊於1997年《聯合文學》雜誌,隔年收進《台灣鄉土文學‧皇民文學的清理與批判》(人間出版社)。此文以發生在1930年前後的「鄉土文學論戰」為主軸,闡述台灣文學界關於鄉土觀念的發生,實來自於日本殖民經驗造成現實世界的破裂,因此鄉土一詞已內含族群認同與在地主體的成分,表現為第三世界的臺灣文學。但在後續因應戰爭需要所提出的殖民政策下,鄉土文學凸顯了地方的特殊風貌,卻失落了主體精神。收錄此文意在提供讀者理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的歷史縱深,鄉土一詞之所以能有多重演繹的空間,正因其反映了台灣自身的歷史演變。
  以施淑的文章起頭,旨在帶出以下三篇文章:林載爵的〈本土之前的鄉土〉,此文發表於1997年台灣社會科學研究會舉辦的「回顧與再思-鄉土文學論戰20年討論會」,後收於《台灣鄉土文學‧皇民文學的清理與批判》一書。接著是呂正惠在不同時期書寫但卻相互關連的兩篇文章〈鄉土文學中的「鄉土」〉及〈鄉土文學與台灣現代文學〉,前者發表於1997年12月出刊的《聯合文學》雜誌,後者發表於2012年4月出刊的《澳門理工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5卷2期,此兩文後收錄於呂正惠專書《台灣文學研究反省錄》(2014)。此三篇文章提供讀者進一步理解「鄉土」概念,以及其內涵如何在論戰結束後繼續被申論闡發。
收錄晏山農的〈鄉土論述的中國情結-鄉土文學論戰與《夏潮》〉,以及彭瑞金的〈二十年來的鄉土文學〉,則是試圖提供讀者關於鄉土文學論戰的其他視角。前者發表於1997年10月由「春風文教基金會」與官方文化部門共同舉辦的「青春時代的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二十周年」研討會上。此文以鄉土派作戰基地《夏潮》雜誌之流變為論述核心,提出鄉土文學論戰的核心價值正在於第三世界觀點。然而在1980年代後,不論是強調本土意識的獨派,或是將統一置於人民和土地的需求之上的統派,都刻意遺忘第三世界這個重要資產,由此使得鄉土文學論戰的批判精神隨之失落。
彭文於一九九七年十月二十六日發表於《台灣日報》副刊。此文相當簡短,與其說是論述,不如說是抒情。70年代,台灣在政治、社會、文化各方面都發生巨大變化,論戰期間被陳映真質疑有台灣意識或分離意識的葉文,在論戰結束後快速發酵,鄉土意識轉化成台灣意識,發展出另一種鄉土敘述,其中與70年代鄉土派共享日據時期的「鄉土」資源,成為臺灣意識的敘述源頭。此時「鄉土」想像發展出有別於30年代和70年代的內涵,由「鄉土」而來的國族認同、統獨論爭,成為80年代至今台灣境內的主要矛盾,收錄彭文即意在呈現台灣意識主張者的情感內涵。

代結語:為何重提「鄉土文學論戰」

論戰結束後,每隔十年,鄉土派一方或承繼者都會以各種形式再現和再詮釋這場論戰。只是自解嚴之後,重提論戰時所設定的對手,已經從對現實主義立場抱持反對態度者,轉換為堅持台灣意識或台灣民族主義的文論。由此,「鄉土」隨著台灣政治演變發展出兩條迥異的敘述軸線,第一條是將「鄉土」聯繫上中國百多年來反帝國、反壓迫的革命史觀;第二條則是將「鄉土」聯繫上台灣近百年反殖民、反壓迫的反抗史觀,這兩條史觀所形成的衝突,構成今日台灣的政治現實。
其次,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進一步介入東北亞經濟與軍事事務,台韓兩地在共同經歷過日本的殖民統治後,又共同經歷了美國的新帝國主義經驗。從專制統治到經濟依賴,台韓兩地的社會性質及其發展,有諸多相互參照的可能。鄉土文學之所以可以形成論戰,正是在反殖、反帝的基礎上開展出來,同樣受制於冷戰體制和跨國資本雙重支配下的韓國,其反抗運動又是如何展開呢?希望不久的將來,台韓兩地在此議題上能有更多的交流與討論。
最後,如果我們將二戰前的壓迫與反壓迫關係以殖民史來界定,那二戰後的壓迫與反壓迫關係就是以第一、二世界與第三世界來界定,鄉土文學雖以一地的文學意識形態啟動論戰,但其立論基礎卻是全球的第三世界視野。在1970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中,雖然已經提出第三世界的視野,呼應了當時韓國對「民眾文學」和「民族文學」的討論, 但在反共親美的政治高壓下,那怕是鄉土的議題都無法充分展開,更遑論第三世界觀點的討論。時光流轉,四十年過去,台灣在統獨爭議之下,第三世界仍然是邊緣的視野。希望本書的出版,能有助於台韓兩地對於第三世界觀點的討論,進而重新連結第三世界的思想資源。

王智明 作者作品表

落地轉譯:臺灣外文研究的百年軌跡

從科學月刊、保釣到左翼運動:林孝信的實踐之路

林麗雲 作者作品表

磺溪文學第25輯彰化縣作家作品集—瘠土之華

尋畫

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5

磺溪文學第16輯彰化縣作家作品集-無言的愛

台灣傳播研究史─學院內的傳播知識生產

如何照顧高齡人士

徐秀慧 作者作品表

前衛的理想主義:施淑教授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

台灣文學史長編13:光復變奏:戰後初期臺灣文學思潮的轉折期(1945-1949)

戰後初期(1945~1949)台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