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復觀的政治思想
 
作者: 陳昭瑛 
書城編號: 1552584

原價: HK$167.00
現售: HK$158.65 節省: HK$8.3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臺大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 2019/03
頁數: 518
ISBN: 9789860578805

商品簡介
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於2009及2013年分別舉辦「徐復觀學術思想中的傳統與當代」及「徐復觀的政治思想」兩場學術研討會,就徐復觀先生的思想史、文學史、藝術史、政治思想等各方面進行研究與討論。兩次會議論文合併考量,編輯成兩冊。第一冊定名為《徐復觀的思想史研究》,本書為第二冊《徐復觀的政治思想》。

全書共收錄論文十四篇,為分「儒學傳統的政治思想」、「與西方政治思想的對話」、「徐復觀的在地實踐」三篇,評價徐復觀先生在政治思想上的精闢論述,並將他與當代生活世界及臺灣草根社會的作深刻連結。

作者

編者簡介
陳昭瑛

1957年生,父親臺灣嘉義民雄人,母親臺南市人。臺灣大學中文系學士、哲學研究所碩士、外文研究所比較文學博士。現任臺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曾任臺灣大學儒學研討會召集人、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特約研究員、臺灣大學語文中心主任(2009-2010)、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短期客座教授(2002年4月)、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人(1998-1999)。曾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2016)、臺灣大學教學傑出獎(2015)、臺灣大學教學優良獎(2005、2009、2013)、第二屆五四文藝評論獎(1999)。

著有小說集《江山有待》(1980)、《臺灣詩選注》(1996)、《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1998)、《臺灣與傳統文化》(1999)、《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2000)、《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2005)、《荀子的美學》(2016),譯注馬庫色《美學的面向》(1987),主編《徐復觀的思想史研究》(2018),另著有馬克思主義美學論文多篇及東亞儒學論文多篇。

目錄

編者導言/陳昭瑛

儒學傳統的政治思想

經濟自由與富國強兵──以《鹽鐵論》及徐復觀先生的評論為思想資源/盛洪
  一、戰爭公共物品與民眾的生產積極性
  二、《鹽鐵論》:一個漢代的例子
  三、徐復觀:對《鹽鐵論》的思想梳理
  四、如何將經濟自由與富國強兵協調起來
  五、對中國現代歷史的解釋

試論儒林傳統與現代中國民主政治的內在聯繫:書徐復觀先生〈中國知識分子精神之回向──壽張君勱先生〉文後/姚中秋
  一、對張君勱的定位:儒家的書生政治家
  二、傳統文士與政治:以古喻今
  三、儒士道德與政治主體性之成立
  四、儒士政治主體性的傳統表現:政治的與社會的進路
  五、儒士政治主體性之現代轉進:社會為自己立憲
  六、結語

從「植根論」到「支援論」:對徐復觀融合儒家與民主之理論建構的當代反思/肖濱
  一、檢討兩項理由:質疑植根論
  二、審察三重進路:否定植根論
  三、重解歷史難題:走向支援論

徐復觀〈大學〉政治思想的創造性詮釋與省思/林碧玲
  一、前言
  二、徐復觀〈大學〉政治思想的創造性基本論斷與省思
  三、徐復觀「格物致知」創造性「原義」詮釋及其「時義」調適
  四、結語
  後記

徐復觀先生(1903-1982)論政治人物的道德修養/黃兆強
  一、前言
  二、徐先生論政治人物的道德修養
  三、結論

禮俗互動傳統中徐復觀農本政治觀的提出與反思/耿波
  一、徐復觀「道德政治」觀的深入闡解與局限
  二、徐復觀對「殷周之變」闡釋的偏頗與中國政治傳統中的禮俗互動
  三、徐復觀「農本政治」觀的提出歷程
  四、從「農本政治」觀重新理解徐復觀思想

與西方政治思想的對話

儒家社會主義,還是儒家自由主義:從徐復觀看現代新儒家「平等」觀念的不同向度/高瑞泉

隱喻與公民論述:從王者之治到立憲民主/鄧育仁
  一、導言:由徐復觀對先秦儒學的立論角度說起
  二、故事思考裡的隱喻
  三、君子之言到謬悠之說
  四、公民論述的位置
  五、民主別傳
  六、結論:永恆的鄉愁到能實現的理想

從政治學方法論的摸索反觀徐復觀教授的「論述轉向」/徐振國
  一、前言
  二、東海學生時代的啟蒙
  三、開始摸索政治學方法論
  四、留學時期的方法論學習與資料庫認識
  五、論述分析研究與方法論的深層爭議
  六、徐復觀的「論述轉向」
  七、文體和文類的分辨:對論述分析的回饋
  八、結語

政治文化的綜合創新:徐復觀的政治思想探析/劉鴻鶴
  一、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
  二、秦漢以來儒家的妥協與抗爭
  三、對西方經典自由主義的評析
  四、作為自由主義重要因素的個人主義

在休謨與康德之間:論徐復觀政治哲學的基本走向──以其對先秦儒家政治哲學的研究為例/謝曉東
  一、徐復觀對先秦儒家政治哲學的基本詮釋
  二、介於休謨與康德之間的孔孟荀政治哲學
  三、徐復觀政治哲學的基本走向:依違於休謨與康德之間

徐復觀的在地實踐

緬懷徐復觀先生:從傳統「智謀之士」到現代「公眾知識分子」的轉向/洪銘水

《民主評論》的民主想像:儒家/民主的多重詮釋/李淑珍
  一、前言:流亡者的「建國方略」
  二、徐復觀與《民主評論》
  三、中國傳統與民主政治:徐復觀與錢穆的思想歧異
  四、學術與政治之間:徐復觀與唐君毅的君子之爭
  五、結論:廿一世紀初的省思

徐復觀與臺中學人/楊儒賓
  一、前言
  二、從遺民到臺中學人
  三、莊垂勝的獨特地位
  四、百年儒學兩盛會
  五、結論

跋/陳昭瑛

序/導讀

編者導言
陳昭瑛(臺大中文系特聘教授)

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以下簡稱「高研院」)於2009年和2013年分別舉辦了兩次徐復觀(1903-1982)的學術研討會,兩次會議皆由我向高研院爭取經費並負責籌辦。第一次會議於2009年12月5日、6日舉行,會議名稱為「徐復觀學術思想中的傳統與當代」,共二十二人發表論文,內容涵蓋徐先生的思想史、文學史、藝術史方面的研究與思想。因感於徐先生的政治思想深具特色,又是他的學術中與其生命史不可分割的部分,於是在2013年9月28日高研院又召開第二次徐復觀的會議,會議名稱為「徐復觀的政治思想」,共發表七篇論文。2013年之後關於這兩次會議論文的結集出版事宜也由我負責。但由於家事與教學工作太過忙碌,造成論文集的拖延,我實難辭其咎,必須向所有與會者致上最深的歉意。在拖延中稍感有益的是部分學者得到更多時間修改論文或先行將論文發表於期刊,獲得學界的回饋。

目前特將兩次會議論文合併考量,分為兩冊。第一冊定名為《徐復觀的思想史研究》,第二冊為《徐復觀的政治思想》,第一次會議中較偏重政治思想的論文則收入第二冊。兩次會議的論文或許尚不能涵蓋徐復觀的全部研究領域,但已經達到相當全面的地步。論文發表人為一時之選,其中多位為徐先生弟子,亦能在客觀的角度上進行研究與評價。因此兩次會議之論文集的出版不僅是紀念徐復觀對中國思想的偉大貢獻,也是現階段徐復觀研究的一次跨學科、跨領域的成果展現。徐復觀在兩岸學術界的地位逐漸提昇,就學術系譜而言,徐先生主要被納入民國新儒家(或「港臺新儒家」);作為熊十力的弟子,徐先生經常在「唐、牟、徐」的敬稱中被提及。徐先生地下有知,應不會反對這些定位,但我們卻不能忽略徐先生於生前即經常提及他與熊先生、牟先生、唐先生之間的差異。一個有活力、有未來性的學派必然在共同主張之下包含諸多異質的元素。若要以學術關懷來凸顯徐先生的思想特色,大概是他的反形上學立場,他的思想史論,他在文學藝術上的絕高造詣,他對政治思想的精闢論述,以及他與當代生活世界及臺灣草根社會的深刻連結。上述這些特色皆能在這兩冊論文集中表現出來。

茲就第二冊《徐復觀的政治思想》中的論文略作介紹。本冊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題為「儒學傳統的政治思想」,第二部分為「與西方政治思想的對話」,第三部分為「徐復觀的在地實踐」。

第一部分「儒學傳統的政治思想」包含六篇論文。盛洪的〈經濟自由與富國強兵──以《鹽鐵論》及徐復觀先生的評論為思想資源〉從徐復觀對漢代典籍《鹽鐵論》的研究中,發現具有現代意識的重要命題,即如何協調經濟自由與復國強兵。《鹽鐵論》記載了漢武帝時期賢良文學一派與御史大夫一派的辯論,辯護核心問題是為了抵禦匈奴,政府能否對鹽、鐵、酒等產品加以壟斷?賢良文學一派代表儒家思想,反對此種壟斷中官商一體的現象,因此等與民爭利的政策將造成「商工市井之利,未歸於民」。作者以經濟學家的學養看出徐復觀在《鹽鐵論》研究中所顯現的現代意義。

姚中秋的〈試論儒林傳統與現代中國民主政治的內在聯繫:書徐復觀先生〈中國知識分子精神之回向──壽張君勱先生〉文後〉從徐復觀紀念張君勱七十壽慶的短文出發,探討儒士的政治主體性,作者認為徐復觀提出一個重要命題:「由文苑傳統而回向儒林傳統者,常表示個人生命之向上,社會亦常因而得一轉機。」此一轉向,即成就儒士之政治主體性,與一般文士、官僚有所不同。作者同時指出徐復觀還進一步將此儒林傳統與中國的民主政治加以連結,徐復觀認為儒家其實「已突破了專制政治,形成了民主治理的理念」,而儒家的民主理念的缺陷在於缺乏限制君權的制度規劃。

肖濱的〈從「植根論」到「支援論」:對徐復觀融合儒家與民主之理論建構的當代反思〉將有關於儒家傳統與民主理論之間關係的各種論述區分為兩種:「植根」與「支援」,並且探討植根論的不足,提出支援論以取代植根論。作者質疑「植根」將儒家精神視為「根」,將民主政治視為「花」,既是如此,對於不開花的現象並無法提出有力解釋。作者因此提出「支援」,主張儒家足以在民主政治的制度中,對政治人的責任倫理、道德情懷、自律意識等方面提供具有支援功能的文化資源。

林碧玲的〈徐復觀〈大學〉政治思想的創造性詮釋與省思〉聚焦於徐復觀對〈大學〉政治思想的研究,指出徐復觀的努力在於將孟子「性善思想」和現代「民主體制」加以會通,同時強調徐復觀對「格物致知」的創造性詮釋,認為徐復觀除提出對「格物致知」的「原義」詮釋,也有所謂的「時義」調適,亦即將「格物致知」之原義轉化為「現代時義」,亦即以修治工夫提升民主政治的素養、道德與公民生活品質。文末作者作詩緬懷徐先生,詩云:「用時立義明新善,憂患當仁勇抗言」,頗能彰顯徐復觀的精神。

黃兆強的〈徐復觀先生(1903-1982)論政治人物的道德修養〉梳理了徐復觀雜文中多篇評價當代政治人物的文章,這部分的文章是較少受到注意的,作者從中發現徐復觀一以貫之的論述,即是從儒家思想出發,提出對政治人物道德修養的要求。作者指出徐復觀對美國、日本、蘇聯、希臘、韓國、越共、柬共等政治的領導人物的評價,一方面是指出某些人物的反民主作用,另一方面是指出某些人物是反政治中的道德,作者引用徐復觀一句精采的結論:道德因素「是民主政治的靈魂」。

耿波的〈禮俗互動傳統中徐復觀農本政治觀的提出與反思〉亦涉及「道德政治」相關問題。作者認為徐復觀的「道德政治」觀雖然深入,卻有侷限性。作者認為徐復觀提出的「憂患意識」是卓越之見,「沿著內聖而外王的思路」,便出現了「道德政治」,亦即「德治」。作者進一步指出此一德治在儒家傳統中亦表現為「禮治」,當士人群體由「憂患意識」而形成禮治,農民群體亦由「崇敬意識」而形成民俗傳統。作者強調此一「禮俗互動」才是周代禮治政治的整全含意。

本書第二部分為「與西方政治思想的對話」,這部分既包含徐復觀本人參酌西方傳統而立論的思想,也包含學者從西方政治思想出發對徐復觀思想進行的比較研究。

高瑞泉的〈儒家社會主義,還是儒家自由主義:從徐復觀看現代新儒家「平等」觀念的不同向度〉具有敏銳的問題意識,即徐復觀究竟是社會主義,還是自由主義?作者並嘗試釐清具有現代新儒家特色的「平等」觀與西方平等觀的不同。作者認為包括徐復觀在內的現代新儒家的平等觀包含三個向度:人格平等的原則,如「人皆能為堯舜」之說;再者是平均主義,如「有教無類」之說;第三是人倫關係之「對等」,如「友道」,是有差異而又互補的關係。而這一項與當代社群主義有所共鳴。作者最後主張徐復觀是儒家自由主義者,強調群己和諧,與西方基於原子化個人主義的自由主義不同。

鄧育仁的〈隱喻與公民論述:從王者之治到立憲民主〉從徐復觀將孟子與莊子並論的思想史脈絡出發,嘗試將孟莊合觀,將兩人的思想置於西方「著重論述與推理的哲學場域」,探索《孟子》與《莊子》的推理特點。在方法上,作者援引認知科學中「隱喻」(metaphor)研究的分析模式,藉以深入《孟子》、《莊子》的推理脈絡。另一方面,作者也以羅爾斯的理論為參照系,指出孟莊思想與當代立憲民主中之公共論述的可能聯繫。作者指出此文旨在成全徐復觀莊學中所掘發的多元寬容的政治內涵。

徐振國的〈從政治學方法論的摸索反觀徐復觀教授的「論述轉向」〉包含一小部分個人與徐復觀私誼的回憶,以及個人就讀東海大學政治系的學思歷程,全文正是基於上述兩項回憶而發的學術思考。作者嘗試將徐復觀文學理論中對「文類」、「文體」的辨析結合於西方政治學中的「論述轉向」。作者指出當代政治科學逐漸從借重統計調查的實證研究,轉向著重綜合論述性格的「詮釋社會科學」。作者身為政治學者,對此一轉向相當敏銳,提出深入的觀察,並強調徐復觀的「追體驗」工夫對思考此一轉向具有啟發。

劉鴻鶴的〈政治文化的綜合創新:徐復觀的政治思想探析〉探討徐復觀融會中西方政治思想的綜合創新,作者指出徐復觀對於經典自由主義取其精華,而去其糟粕,即反對自由主義中之原子化個人主義,而主張個人與社會的調和,徐復觀並將自由主義著重個體公民意識與權利意識的精華,與古典共和主義相融合,並將此二者與先秦儒家的核心價值如仁政、德治的思想互相融合,同時作者也指出徐復觀早年對馬克思主義的吸收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作者稱這樣的努力為「政治文化的綜合創新」。

謝曉東的〈在休謨與康德之間:論徐復觀政治哲學的基本走向──以其對先秦儒家政治哲學的研究為例〉將徐復觀定位為「自由-保守主義者」,並認為徐復觀政治哲學的基本走向是介於休謨和康德之間。作者全文圍繞著自律、優良政府和正義立說,主張這三者是儒家政治哲學的關懷。作者認為徐復觀論政的思想資源主要來自於自由主義,尤其接近休謨的自由主義(重視道德的情感起源),但作者亦強調徐復觀主張心為道德主體,此則近於康德的自律道德。最後作者強調徐復觀的政治哲學為儒家政治哲學的現代重構,指出了明確的方向。

本書最後一部分為徐復觀政治思想的在地實踐,作為政治參與者的徐復觀是一位「公眾知識分子」,是政治刊物《民主評論》的創辦人,更是一位與一群經歷日據時代的臺灣知識分子聲氣相通的外省知識分子。對徐復觀而言,這部分的三篇文章幾乎足以曲盡其在地實踐的精神與故事。

洪銘水的〈緬懷徐復觀先生:從傳統「智謀之士」到現代「公眾知識分子」的轉向〉將徐復觀思想從早年擔任蔣介石的「智謀之士」到後來成為「公眾知識分子」的過程娓娓道來,從中可以看見徐復觀早年鄉村生活中的經歷如何影響他後來生涯中處處以生民為念的政治關懷。作者強調徐復觀終其一生並不滿足於做一個智謀之士或書齋學者,而是志在成為公眾知識分子,通過作者細數,我們知道徐復觀不僅為鄉土文學作家申冤,也為林義雄家命案落淚。作為徐復觀的入門弟子,作者的回憶非常生動而且充滿溫情。

李淑珍的〈《民主評論》的民主想像:儒家/民主的多重詮釋〉聚焦於徐復觀創辦的《民主評論》,一方面為這份刊物的創辦、發展與結束寫大歷史,另一方面也探析這份刊物中表現的儒家民主的多重詮釋。作者指出《民主評論》通過刊載徐復觀、錢穆、唐君毅、牟宗三的著作為中國文化傳遞香火,同時也辨析徐復觀與其他學者在民主認知上的差異。作者認為徐復觀對「儒家式民主」充滿信心,並且徐復觀的「常民主義」與其他學者的「菁英」取向實大相逕庭。不論內部差異如何,作者認為《民主評論》為華人民主實踐奠定了理論基礎。

楊儒賓的〈徐復觀與臺中學人〉是一篇溫暖的文章,作者雖然與徐復觀並無私人情誼,卻彷彿親眼目睹徐復觀與他的臺中友人的交往。作者特將徐復觀與每位臺中友人的交往一一細數,並將葉榮鐘日記中提及徐復觀的部分列表呈現,確實令人對如此頻繁的交往感到驚奇。作者認為擁有共同的文化語言自然是雙方結交的基礎,而徐復觀於這些交往中表現的不尋常的主動態度,可能是出於救贖的心情。作者觸及文化心理的深層,雖無文獻佐證,卻是相當合理的推斷。從此文,我們可看到徐復觀以臺中為家,以臺中學人為家人的一段他人生中難得擁有的寧靜美好的歲月。

陳昭瑛 作者作品表

徐復觀的政治思想

徐復觀的思想史研究

荀子的美學

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

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

臺灣與傳統文化〔增訂再版〕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