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爾特.最初的歐洲:被羅馬與基督教覆蓋的文化水脈
 
作者: 原聖() 
譯者: 鄭天恩
書城編號: 1553393

原價: HK$183.00
現售: HK$173.85 節省: HK$9.1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 2019/06
頁數: 432
尺寸: 14x21x3.3
ISBN: 9789578654655

商品簡介
「最初的歐洲人」──凱爾特,他們建立了西方文明的基底,
卻被羅馬和基督教文明覆蓋,視之為邊陲的「野蠻」文化。

凱爾特不只專屬於愛爾蘭!而是歐洲世界共通的文化遺產。
找尋最原始純粹的異教文化,從民俗學、語言學、歷史學全面解讀歐洲的起源!

一九八○年代後半,歐洲掀起了一波重新發現「凱爾特」的風潮。當時蘇聯勢力衰退,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九三年歐盟誕生,在歐洲逐步邁向大團結、重獲新生之時,凱爾特文化被視為是全歐洲共通的遺產,受到各國矚目。

雖然長久以來認為歐洲文明的基礎是羅馬與基督教文明,這點非常具有正統性,但這兩者並非歐洲所獨有。若再往更早之前追溯,在羅馬與基督教出現之前,幾乎遍及整個歐洲,可作為歐洲獨特認同基礎的,正是凱爾特文化。

「最初的歐洲人」凱爾特,在經過漫長時光後,仍在歐洲文化之中深植了某些如今我們依舊熟悉的元素,像是妖精、巫女、小人族、巨石文化、亞瑟王傳說。本書將以布列塔尼、愛爾蘭為中心,掌握其未受時代渲染的真實樣貌,帶領我們踏上尋找歐洲根基的知識之旅。

■獨一無二、首次出現全面的「凱爾特歷史」!
 凱爾特文化是了解世界史、尤其是西方文明關鍵的最後一塊拼圖。

在凱撒的時代,凱爾特人這個稱呼,是指以高盧地區為中心生活的人群,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字,只能在主流文明中被書寫。更久遠之前的古代,從不列顛群島、伊比利半島,乃至中、東歐到小亞細亞的一部分,都存在著與高盧人語言相通的集團,這就是我們大致可用語言範圍所定義的凱爾特文化圈。本書便是闡述這一文化圈的人們遭遇了何種歷史變遷的通史。

「凱爾特」一詞最早出現在西元前五世紀,並於西元前一世紀成為該族群的自稱。只是,這樣的稱呼也只用到西元五世紀為止。七世紀的神學家聖伊西多祿在著作中,還曾提及過去伊比利半島上存在凱爾特人,但當時這個民族的蹤影已消失不見。到中世紀後期,高盧人、凱爾特均已遭遺忘。

至十六世紀以降,「凱爾特」這個稱呼當作自身民族的起源與文化認同的展現,被歐洲人再次使用。故此,「凱爾特」重新復活登上歷史舞台。存在於歐洲文明之中,時而潛伏、時而外顯的「凱爾特水脈」,是貫穿西方文明的關鍵。

■「說到凱爾特的話,就是愛爾蘭!」……真的是這樣嗎?
 現今認識的凱爾特,已是重新解讀的產物──回歸凱爾特的真實脈絡。

目前多數關心凱爾特文化的人必會造訪之地是愛爾蘭。有關凱爾特歷史與文化的概論書籍,主要都是以愛爾蘭為中心。雖然一般都認為,從歐洲大陸移住到不列顛群島的古代凱爾特人,被羅馬人與基督教徒追趕,獨自在愛爾蘭島艱苦地生存下來,但是最近的研究正在否定這種常識。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愛爾蘭把凱爾特文化當成國家認同的基礎來加以主張。愛爾蘭是因為在近代成為獨立國家,需要面對如何追溯歷史斷裂的課題,才尋求將凱爾特文化作為起源;這不過是二十世紀,乃至於最近發生的事。

但是實際上,對凱爾特文化進行實證性的歷史檢驗時,愛爾蘭的分量反而降低了;甚至可以說,它和古代的凱爾特之間完全沒有關聯。本書釐清了從語言學與歷史學兩方面看見的「凱爾特文化圈」之間的奇妙「錯位」關係,展示了包括法國布列塔尼、英國的康威爾、曼島在內的凱爾特文化之分佈。

■妖精、巫女、小人族、巨石遺跡,與歐洲家喻戶曉的亞瑟王傳奇──
 發掘有別於基督教文化、凱爾特在歐洲留下的豐富元素。

相較於我們今日對歐洲的進步印象,透過凱爾特文化所呈現出的「歐洲」還有另一個面相,那就是被羅馬文明與基督教所壓抑,視之為野蠻、雜亂無章的文化。這些文化要素包括,以英國巨石陣為代表的巨石文化、及妖精、巫女、惡鬼、小矮人等等今日仍常在電影小說中借題的地方傳說。這些我們熟悉的要素,其實源自在古代一直被視為邊陲文明的凱爾特人。

今日凱爾特人最知名的故事,便是九世紀時出現、到了十二世紀前半化為文字而記錄下來的亞瑟王傳奇。「亞瑟王」代表的角色,便是日耳曼人大遷徙、入侵大不列顛島時,當地人之中奮勇抵抗侵略者的英雄。即便無法從史實上證明他的事蹟,但亞瑟王的形象經過多次傳承、再生,已成為無比真實的存在。

■經過漫長歷史潛伏的凱爾特水脈,最終在近代形成「凱爾特學」,
 也成為歐洲在二十世紀末創建共同體的思想基礎。

長久以來因為基督教文明覆蓋,而被邊陲化的「凱爾特」,成為「異教」般的存在。然而,凱爾特文化並未因此被消滅,而是以地方民俗、傳說的形式保存下來。透過近代民俗學的成立,有關凱爾特的文化要素被重新挖掘、蒐集。另一方面,隨著民族國家的出現,凱爾特人也被法國視為是「我們的高盧祖先」而被正式納入正史之中。

到了二十世紀初,愛爾蘭以凱爾特當作建構自身民族起源的基礎之後,凱爾特一直以來被壓抑的文化水脈在二十世紀噴發出來,透過語言學、考古學、歷史學、文學的建構,「凱爾特學」於焉成立。跨越世紀之交,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成為歐洲共同的珍貴文化資產。

然而,此時充滿活力、具有豐富內涵的「凱爾特」,已經距離「真實」的面貌相距甚遠,成為結合歷史與虛構、事實與想像的學科。本書透過語言學、考古學、歷史學,試圖客觀地掌握凱爾特穿越漫長時光留給後世,清晰卻又模糊的文化遺產。

====================

■《凱爾特.最初的歐洲》能夠帶給台灣讀者什麼啟示?

從古代延續至今的「凱爾特文化水脈」,雖然在歐洲史中超脫了國家疆界與民族框架,且被當成建構歐洲共同體的文化基礎,在進入二十一世紀時,掀起重新解釋的熱潮。然而,凱爾特人在漫長的歷史中,一直處在主流文明之外,被視為是「邊陲」的野蠻文化。如今,歐洲似乎又再度面臨分裂的命運,未來凱爾特的水脈,會再度成為團結歐洲的關鍵角色嗎?

本書的啟示是:
台灣的地理位置,處在亞洲大陸的外緣,東南亞文明的前線,長久以來也受到中華史觀所桎梏。凱爾特在被無數次的解釋後,不但成為可塑性、包容性極強的文化,當中一些「異教」元素,反過來深深融入主流的西方文明之中。台灣是否能像凱爾特一樣,釋放出自身的文化潛力,同時發揮出中心與外緣、文明與野蠻、大陸與海洋、正朔與悖逆等,彼此矛盾卻又相容的力量?

====================
■來自日本講談社的全球史鉅獻

《凱爾特.最初的歐洲──被羅馬與基督教覆蓋的文化水脈》屬於日本講談社紀念創業一百週年,所出版的「興亡的世界史」套書第8卷。這套書的出版是希望跳脫出既定的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用更大跨距的歷史之流,尋找歷史的內在動能,思考世界史的興衰。八旗文化引進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著台灣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從東亞的視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義。

◆本書系由21卷構成,陸續出版中――

興亡的世界史──全書系書目

01《人類文明的黎明與黃昏》
青柳正規(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著
02《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
森谷公俊(帝京大學教授)──著
03《草原王權的誕生》
林 俊雄(創價大學教授)──著
04《迦太基與海上商業帝國》
栗田伸子(東京學藝大學教授)、佐藤育子(日本女子大學學術研究員)──著
05《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
本村凌二(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著
06《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
森安孝夫(大阪大學名譽教授)──著
07《伊斯蘭帝國的聖戰》
小杉 泰(京都大學教授)──著
08《凱爾特.最初的歐洲》
原 聖(女子美術大學教授)──著
09《義大利.海洋城市的精神》
陣內秀信(法政大學名譽教授)──著
10《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
杉山正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著
11《鄂圖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
林 佳世子(東京外國語大學教授)──著
12《亦近亦遠的東南亞》
石澤良昭(上智大學特任教授)──著
13《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
網野徹哉(東京大學教授)──著
14《歐洲霸權的光和影》
福井憲彥(學習院大學名譽教授)──著
15《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
土肥恆之(一橋大學名譽教授)──著
16《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
羽田 正(東京大學教授)──著
17《大英帝國的經驗》
井野瀨久美惠(甲南大學教授)──著
18《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
平野 聰(東京大學教授)──著
19《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
姜尚中(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玄武岩(北海道大學准教授)──著
20《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
生井英考(立教大學教授)──著
21《人類該往何處去?》
大塚柳太郎(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應地利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等著


作者簡介


原 聖
女子美術大學藝術學部教授,專長近代語言社會史、文化人類學、比較民俗學。精通布列塔尼方言。著有《周緣性文化之變貌》(三元社,一九九○)、《〈民族起源〉的精神史──布列塔尼與法蘭西近代》(岩波書店,二○○三);編著《凱爾特諸語文化的復興》(三元社,二○一二)、與平田雅博共編《帝國‧國民‧語言:來自邊境的視點》(三元社,二○一七)等等。


譯者簡介


鄭天恩
台大歷史研究所碩士,曾任出版社日文編輯,現為專職譯者。譯有《文明的遊牧史觀》、《二十世紀旗手》、《來自擇捉島的緊急電報》、《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等作品。


相關作者簡介


【審訂、導讀者簡介】
楊明蒼
台灣大學外語系教授,專長中世紀文學、亞瑟王傳奇的研究。


書籍目錄


【序 言】話說從頭──凱爾特是什麼?
最初的歐洲──凱爾特人╱用來療癒的凱爾特╱凱爾特別緻的文化水脈╱歐洲的凱爾特旋風╱日本的凱爾特旋風╱凱爾特是什麼?╱凱爾特與高盧╱與鄰近集團的差異化╱專有名詞的自稱╱本書的意圖

【第一章】「異教徒之地」的信仰
◎崇尚自然信仰的布列塔尼
稱為「異教徒之地」的地方╱上天的保佑╱聖約翰之火╱水的恩賜╱對樹木的情感╱槲寄生的習俗
◎異界的居民們
妖精與妖怪╱另一種妖精──「korrigan」╱世界共通的「小人族」╱神明凋零的末期現象
◎異貌的基督教
特異的祭典──「德洛梅尼」╱名為「迪亞烏爾」的鬼╱會變身的鬼╱女巫(Sorcières)╱死神(Ankoù)╱特殊的死後世界╱「夜晚的洗衣女」與轉世成為動物╱陽世人們的對應方式

【第二章】歐洲的巨石文化
◎最初的人類與印歐語系的起源
布列塔尼的舊石器時代╱農耕文化的起始
◎巨石文化的時代
歐洲最古老的巨大堆石墓╱卡爾奈克大墳墓群╱稱為「石桌」的支石墓╱單一的立石──「menhir」╱環狀列石與太陽信仰╱卡爾奈克列石群╱巨石的紋飾
◎巨石文化與現代
巨石的破壞與保存╱是天文台?還是神聖的靈場?
◎巨石與習俗
妖精與巨石╱祈求良緣╱求子與求治病╱巨石的基督教化╱巨人

【第三章】古代凱爾特人
◎墳墓的時代
金屬器的到來╱鐘狀壺的文化╱阿莫里卡文化╱金製飾品╱骨灰甕文化╱不列顛島的影響
◎凱爾特人的出現
哈爾施塔特文化╱阿莫里卡文化的持續發展╱拉坦諾文化與凱爾特語╱第一次出現「凱爾特」史料╱凱爾特人的自我認知╱凱爾特語的文字使用狀況╱伊比利文字與希臘文字
◎凱爾特人的大遠征
侵略義大利的凱爾特人╱入侵希臘╱裝飾美術

【第四章】羅馬對高盧的征服
◎全盛期的凱爾特人
傭兵的時代╱加拉太─凱爾特人的形成╱與羅馬交戰的高盧人╱高盧的凱爾特人╱未伴隨遷徙的文化融合
◎羅馬的征服
阿莫里卡地區與拉坦諾文化╱高盧人和羅馬的同化╱凱爾特的祭司──德魯伊與畢達哥拉斯派╱德魯伊集團的衰退╱人祭與女德魯伊╱德魯伊和偽德魯伊的混淆╱偽德魯伊的衰退╱維欽及托列克斯戰爭╱拉丁文字的凱爾特語╱凱爾特語族的分類╱布立吞語和戈伊德爾語
◎不列顛群島與阿莫里卡
不列顛尼亞群島與凱爾特人╱不列顛尼亞與高盧的文化交流╱對抗拉丁文化的歐甘文字╱羅馬支配下的阿莫里卡╱阿莫里卡的信仰生活╱羅馬帝國的危機

【第五章】不列顛尼亞島與阿莫里卡半島
◎民族大遷徙的時代
民族的實際形貌╱民族大遷徙的開始╱列島在凱爾特語圈的名稱╱布立吞語和高盧語╱是民族遷徙?還是傳播吸收?╱民族遷徙與語言╱凱爾特人真的有移居到不列顛尼亞島嗎?╱民族起源的傳說╱布立吞人移居阿莫里卡的起源傳說╱真正開始移居阿莫里卡╱地名的共有╱移居的理由
◎從聖人渡海傳說看「移居」
多神教與一神教╱基督教化的開始╱揭露移居事實的聖人傳說╱聖桑松傳╱創始七聖人傳╱布列塔尼的守護聖人╱擁有三個乳房的聖女╱被水淹沒的城市──伊蘇的傳說╱布立吞人和法蘭克人的關聯

【第六章】海伯尼亞與北方之民
◎海伯尼亞與基督教
關於海伯尼亞文化圈╱對文化圈外傳教╱加利西亞的布立吞人╱海伯尼亞的史前時代╱羅馬文明的外緣╱基督教的到來╱與偽德魯伊的對決╱三大守護聖人╱巔峰期的海伯尼亞系教會
◎方言書寫文化的誕生
凱爾特諸語文學的興起╱文化的邊陲性與獨立文字的出現╱書寫字體的共有
◎北方之民的侵入
羅馬對不列顛支配的終結╱盎格魯撒克遜人的侵入╱亞瑟王的原型╱七王國的形成╱海伯尼亞系基督教與盎格魯撒克遜人╱羅馬教會的征服╱丹麥人來襲╱曼島與海伯尼亞╱曼島與北方之民╱正式展開襲擊╱阿爾巴王國的誕生╱卡姆利的建國╱凱爾諾的歷史整體性╱海島凱爾特文化圈中的凱爾諾

【第七章】諾曼王朝與亞瑟王傳說
◎加洛林王朝與阿莫里卡
查理大帝的加冕╱阿莫里卡獨立國的布立吞人╱諾曼第的形成╱布列塔尼的兩大特徵╱語言文化的盛衰
◎諾曼征服與布列塔尼
丹麥人的「北海帝國」╱諾曼王朝的建立╱橫跨英法的安茹帝國
◎詩歌、口傳與書寫
島嶼文化圈的吟遊詩人╱安茹帝國的吟遊詩人╱書寫和口傳╱韻文詩的傳統
◎亞瑟王傳說的傳播
傳說誕生的背景╱對於「亞瑟王歸來」的信仰╱《不列顛諸王史》╱體現騎士精神的圓桌武士╱聖杯傳說擴及全歐╱亞瑟王傳說中的異教世界╱森林之神米爾汀(梅林)╱預言者斯科朗(阿斯科朗)

【第八章】凱爾特文化的地下水脈
◎法蘭西化的布列塔尼
安茹帝國的瓦解╱書寫文化的確立╱百年戰爭期間的布列塔尼╱和法國合併╱布列塔尼的黃金時代
◎英國與島嶼文化圈
英國支配下的愛爾蘭╱威爾斯的英國化與「創氏改名」╱抵抗英國王室的蘇格蘭╱曼島與康瓦爾
◎異教性的殘存與基督教
堂區的確立╱聖人與奇蹟治癒╱聖遺物崇拜╱與死亡相伴╱魔法師與女巫╱布列塔尼的反宗教改革╱傳教與傳教士╱與迷信戰鬥╱傳教的手段
◎高盧與凱爾特的發現
《高盧戰記》的翻譯╱被視為法蘭西起源的凱爾特╱布列塔尼的歷史意識╱凱爾特迷╱新德魯伊信仰

【第九章】凱爾特的再生
◎民俗學與凱爾特學的誕生
凱爾特學會╱民謠採集與浪漫主義╱歷史教育與對古代的印象╱布列塔尼的民謠採集╱圓桌武士傳說的起源論爭╱人類學與凱爾特人╱凱爾特學的確立
◎近代的凱爾特語文化圈
文化的維持與衰退╱愛爾蘭的獨立╱語言復興的凱爾特語圈╱二十世紀的凱爾特學

【尾 聲】結果,凱爾特到底是什麼?
「凱爾特」的三個區分╱關於德魯伊╱「復興」的凱爾特文化╱布列塔尼的基督教是什麼?

學術文庫版後記
參考文獻
主要人物一覽
年表


文章試閱


〈異界的居民們〉
◎妖精與妖怪
「人死後會前往另一個世界」,這樣的想法在人類當中非常普遍。至於那究竟是幸福的國度,還是不幸的世界,則隨信仰的宗教觀而異。

歐洲在基督教傳來之前,表現出生死觀的神話,主要是藉由希臘羅馬的古典世界,以及日耳曼、凱爾特這些異教民族來傳播。本書之後會提及,在凱爾特人的世界中,有很多神明都是從希臘羅馬世界移入的。對於這種交流應該不需要有合理的思想解釋,例如說明佛教與神道兩者關係的「本地垂跡說」,因為他們在作為前提的文化上有相似之處。這種相似性,有可能是源自同為印歐語族,在語言上的類似,也有可能是來自普世的自然信仰。

無論如何,不管就希臘與羅馬之間神明的相互對應關係,還是羅馬和凱爾特之間神明的相互對應關係來考量,都可以清楚發現,希臘與羅馬、日耳曼與凱爾特,其信仰型態與其說各自不同,還不如說相當接近。本書中也會探討此點,這和凱爾特的祭司──德魯伊的定位也有關係,並且迫使我們必須修正長久以來的學說。當這樣的古代世界被基督教滲入之後,人們的世界觀、生死觀也隨之產生了變化。如前所述,像是對火與泉水的信仰,便可反映出基督教傳入之前的信仰。

保羅.賽比略認為,法國各地、尤其在布列塔尼,流傳著一種關於「lutin」(小妖精)的傳說,而「lutin」是一種存在於基督教傳來之前的人種。他的兒子波伊夫.賽比略更進一步指出,凱爾特民間傳說中出現的「妖精」,是古代凱爾特女巫(女德魯伊)的變形。根據他的說法,在十九世紀法國的中古史家阿弗雷德.莫里(Alfred Maury,著有《中世紀的信仰與傳說》〔Histoire des légendes pieuses au Moyen âge〕等書)的著作中已經寫道,妖精其實是被基督教打敗的德魯伊神官;這類傳說中鮮明地殘留著德魯伊思想,也可以說是他們最後的身影。

至於柳田國男則是認為,妖怪是「前代信仰凋零的末期現象」(《妖怪談義》,一九三六年)。接著他更進一步說,這種想法「當然不是我的獨創之見」,「但我們也無須盲信外國學者,而是要去檢驗自己身邊的現象、解釋自己心中的疑惑;我認為,有必要將這件事時時惦記在心」。換句話說,雖然這種想法是來自外國學者,但不需要被外國人的論述牽著鼻子走,而是要從日本的事例當中加以辨明,並且將此道理牢記在心;柳田的基本思想,在這裡充分展現出來。只是,他口中的「外國學者」究竟是誰,書裡並沒有明說。

柳田在很多時候,都會參照一八七八年於英國設立「民俗學協會」的民俗學者,喬治.勞倫斯.戈梅(George Lawrence Gomme)的看法。戈梅也和賽比略一樣,主張「妖精是傳承昔日小人族(俾格米人〔Pygmy〕、希臘神話中的小人族)而來的形象,這樣的理論在民俗學者間受到廣泛的支持」(《民俗中的民族學》〔Ethnology in Folklore〕,一八九二年)。亦即,在十九世紀後半的西歐,雖然不知道是由誰率先提倡,不過這種看法已算得上是普遍的定論了。

歐洲的妖精、小妖精、小人族、巨人等等,不只可以和日本的妖怪相互比較,在布列塔尼,更是有許多和妖精接觸的故事流傳下來。這種記錄的內容,是和基督教全不相干的精神世界。在這樣的精神世界裡,我們得以一窺基督教傳來之前的信仰形態。

所謂的「異界」,指的是和人類生活的世界相異的「另一個世界」。因此,並非是人死去之後所前往的、基督教所謂的天國或地獄。在異界過活的居民,生活形態與人類極其相似,且經常跨足人世。大部分情況下,他們在人世出沒的地點都是固定的。妖精或小人族等等,便是此等異界的居民。

在古、中期愛爾(愛爾蘭)語傳說故事系列中登場的「達南神族」(Tuatha Dé Danann),是一個被稱為「異界(sidhe)之人╱地下妖精」的神話集團。他們棲息在地下、山中,乃至於墳墓之中的異界裡,而他們原本的身分,是遭到新來的人類驅趕,不得不躲進地下過日子的眾神。這個傳說,正好體現了基督教傳入之前的異教人後來的命運。而「sidhe」,也同樣被譯為「妖精」。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