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傳今註今譯 (上)
 
作者: 李宗侗 
書城編號: 1587686

原價: HK$233.00
現售: HK$221.35 節省: HK$11.6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台灣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 2019/08/15
頁數: 736
ISBN: 9789570532234

商品簡介


《春秋左傳》——
先秦歷史的重要文獻,史學經典名作。
被譽為是「商周以來史界之革命」。
文辭精煉,歷史散文之祖,更為文學經典。
讀古籍必不容錯過的精采之作!

《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簡稱《左傳》,是寫於先秦時期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儒家將其列入十三經,並認為它是解說《春秋》的著作。但自古亦有學者認為它原本是一部獨立著作,而不是為春秋作傳而存在。左傳所記內容,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迄魯悼公三年(公元前的四六四年),前後共二百五十九年事蹟。除魯國歷史外,更記述當時若干諸侯國之史事,尤以晉國為主。司馬遷認為《左傳》是春秋時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但現在一般皆認為本書是集合各國的史書而成,非出於一人之作。

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稱揚《左傳》是「商周以來史界之革命」,開創了許多典範。在中國史學史上,諸如編年體史書的成熟、保存上古珍貴的史料、開創「史」「論」結合的體裁、奠定史家直書的精神等,皆足見《左傳》在史學上的重要地位。

《左傳》同時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長於敘事,尤善於描寫細節,關於戰爭的紀錄尤為經典,被譽為歷史散文之祖。

本書是依《隋書.經籍志.春秋左氏解誼》及《春秋左傳經傳集解》所編,分為三十一卷(共上中下三冊)。由史學名家前臺大歷史系李宗侗教授譯註,前臺大中文系葉慶炳教授校訂。

本系列「古籍今註今譯」是由臺灣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文化總會、國家教育研究院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為了便利閱讀,把一部一部古書用今天的語言,以今天的解釋,整理編印起來,稱為今註今譯。每部書所約請的註譯者都是學識豐富,而且對其所註譯之書有深入研究的學者,他們從事註譯工作的態度也都相當嚴謹,有時為一字一句之考證、勘誤,參閱與該註譯之古籍有關書典達數十種之多者,絕對是值得珍藏的經典古籍權威大作!

作者

校訂者簡介
葉慶炳 (1927-1993)

浙江省餘姚縣人。早歲治學,由元明戲曲入手,其後擴及漢魏詩賦、魏晉唐宋小說,以及批評理論、比較文學之研究,《中國文學史》一書最稱專擅。歷任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研究所所長,輔仁大學專任教授。著有《中國文學史》《諸宮調訂律》《唐詩散論》等多種論著,另有名著《晚鳴軒愛讀詩》風行一時。

譯者簡介
李宗侗 (1895-1974)/註譯者

字文伯,河北省高陽縣人。自幼聰明過人,十七歲時到法國留學,畢業於法國巴黎大學。一九二四年返國,受聘於國立北京大學,兼法文系主任,曾出任故宮博物院秘書長等職。一九四八年,受聘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後歷兼國史館史料審查委員、編譯館編審委員、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顧問、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委員等職。對中國古代史頗有研究,在學術上時有獨特見解。

目錄

卷一 隱公
卷二 桓公
卷三 莊公上
卷四 莊公下
卷五 閔公
卷六 僖公上
卷七 僖公中
卷八 僖公下
卷九 文公上
卷十 文公下
校訂後記

序/導讀

序言

王雲五先生近年有古籍今註今譯的提議,嘉惠後學實在並非淺鮮。今註這兩個字實在是十二年前,我對張曉先生注資治通鑑時所建議的,經過十一年的工夫,由我及朋友同學生合力完成,但後任教育部長並無充足的校刊費用能將全書刊行,於是就商諸商務印書館,王雲五先生欣然答應為之完成。就是因為這種原因,他也用今註這個名字。至於今譯乃為王老先生所獨創。我所擔任的是春秋左傳今註今譯,對此書我當在序中略有說明。

(一)隋書經籍志載有春秋左氏解誼三十一卷,漢九江太守服虔注。他所分卷數與杜預的春秋左傳經傳集解三十卷不同。杜預書亦載於隋書經籍志,自唐作正義就用了他,遂為唐後學者通用的書。今也照服虔例分為三十一卷,所不同的是莊公杜預只有一卷,而我分為二卷,其餘如僖公三卷,襄公六卷,昭公七卷,與杜預相同。我固然不能詳悉服虔的分卷方法,但我只能想到莊公可以分為二卷而已。

(二)至於左氏春秋的作者,是否即論語公冶長篇之「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所說的左丘明?據姚鼐說:左氏之書,非出一人所成。自左丘明作傳以授曾申,申傳吳起,起傳其子期,期傳楚人鐸椒,椒傳趙人虞卿,虞卿傳荀卿。蓋後人屢有附益,其為丘明說經之舊,及為後所益者,今不知孰為多寡矣。余考其書,於魏氏事造飾尤甚,竊以為吳起為之者蓋尤多。夫魏絳在晉悼公時,甫佐新軍,在七人下耳,安得平鄭之後,賜樂獨以與絳?魏獻子合諸侯於位之人,而述其為政之美,詞不恤其夸,此豈信史所為論本事而為之傳者耶?國風之魏,至季札時,亡久矣,與邶、鄘、鄶等,而札胡獨美之日:「以德輔此,則明主也」。此與「魏大名」「公侯子孫必復其始」之談,皆造飾以媚魏君者耳。又明主之稱,乃三晉篡位後之稱,非季札時所宜有,適以見其誣焉耳。自東漢以來,其書獨重,世皆溺其文詞,宋儒頗知其言之不盡信,然遂以譏及左氏,則過矣。彼儒者親承孔子學以授其徒,言亦約耳,烏知後人增飾若是之多也哉!若乃其文既富,則以存賢人君子之法言,三代之典章,雖不必丘明所記,而固已足貴,君子擇焉可也。(見左傳補注序)

(三)孔子春秋與左氏春秋實在是兩部書,所以顧炎武日知錄也說:「春秋因魯史而修者也;故所書晉事,自文公主夏盟,交於中國,則以創列之史參之,而一從周正;自惠公以前,則間用夏正,其不出一人明矣。」左氏春秋是集合各國的史書而成,此種議論實由唐朝趙匡發其端,他在「春秋集傳纂例」書中說:「蓋左氏廣集諸國之史釋春秋,傳成以後,蓋其弟子及門人見嘉謀事 多不入傳或有雖入而復不同,故各隨國編之而成此書,以廣異聞爾。」所說集諸國之史甚確,但說「以釋春秋」則非,然較為春秋作傳比較更近於真象。不如說他們是兩部書更可靠。並且左邱明雙姓與左氏春秋的左不同,所以朱熹在「語類」中就以為「左氏倚相之後」,所以後來記載楚事甚多。並且比如隱公元年,春秋所記共七條,而左氏春秋就有十三條,有時春秋有而左氏春秋沒有的。也有相反的時候。這些皆能證兩書的不同。

細看春秋與左氏春秋皆開始自魯隱公,而所書紀年只以晉國事而論,亦始於晉文侯,早過於曲沃莊伯,而杜預曾見過真本紀年,他在後序中說:「曲沃莊伯三十一年十一月,魯隱公之元年正月也。」就是公元前七百二十二年,從此以後各國史料始見豐富,這也不足為奇怪的事。觀詩經中,雅多作於西周,彼時東方列國尚無國風,衛武公所作抑篇尚用雅的詩調,即因衛尚無他自有的詩調。國風的開始在於平王東遷以後,由此可見。東遷是在公元前七百七十年。再以出土的銅器而論,東周時代者多屬列國的作品,與西周銅器多屬王室者不同。由此觀之,東遷以後,文化中心也隨著政治中心而漸向東方轉移,列國的史料開始愈加發達,這也是自然的現象。漢書藝文志尚載有「公羊外傳五十篇,公羊雜記八十三篇,穀梁外傳二十篇」,內容雖然不能詳細知道,大約也是記載同左氏春秋相類的故事。

(四)再細研究,兩書不太相連,並非如公羊傳穀梁傳的為的解釋春秋而作。茲舉一兩條為例作證據比如桓公元年末尾說:(1)「宋華父督見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艷。』」而二年開首就說(2)宋華督攻孔氏,殺孔父而取其妻。」可見(1)同(2)兩條本來相連,後經劉歆或杜預兩書相合後,始有現在的現象。又如桓公五年(1)「冬,淳于公如曹,度其國危,遂不復。」六年就說:(2)「春,自曹來朝,書曰『實來』,不復其國也」此類尚多,舉此例以概其餘。

所謂左氏春秋是「以列國之史參之」,這話甚有道理。比如宋國的事常舉六官的姓名,晉事常舉三軍或六軍帥佐的姓名,必是抄自宋晉各國史官所記載的。

至於漢以後又發生劉歆請立左氏傳於學官的問題,見漢書三十六卷楚元王傳,劉向是楚元王的玄孫,而劉歆是他的兒子。他移書太常博士書責讓他們,他又將左氏傳與公羊穀梁二傳並列為釋經的傳。其實漢朝學官已近於功名的途徑,多立一科目則舊者必有所畏懼,因此必引起爭端,所謂「利祿之途然也」就是這種理由,書甚長現在不能博引,閱者可翻楚元王傳即能明白,所以在此不必細講。因為這種原因,劉歆必須將左氏春秋改為春秋左氏傳,而博士弟子必說「左氏不傳春秋」,以不抵制。至西晉杜預更「分經之年與傳之年相附」(見杜預春秋序)遂成現行的體系,杜並解釋為「故傳或先經以始事,或後經以終義(見上序中)以辨別兩書的不同各點,而不欲說他們是兩部書。自唐以後遂相仍而不改,商務此書也不好例外;若獨創一格,反使讀者莫名其妙了,只在序中略說明我的見解。

至於編纂的經過亦當略述如後,最初今註由我口述而由文長徐女士筆錄,至於今譯則由劉翠溶女士擔任,這是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戰以前的情形。這時劉女士往美國哈佛大學讀書,自隱公元年至僖公二十八年共九十一年,恰與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三分之一相近。以後我自己寫了幾年就由我口述而由李敏慧女士筆錄,輔以其妹李素貞襄助抄寫,以底於成,特記於此並誌對諸位的感謝。後又請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黃慶樂技士為畫得春秋時代全圖,以成全書。


民國五十九年二月夏正元旦高陽李宗侗序

李宗侗 作者作品表

春秋左傳今註今譯 (上)

資治通鑑今註(第十冊)(總統專文推薦)

資治通鑑今註(第十一冊)(總統專文推薦)

資治通鑑今註(第十二冊)(總統專文推薦)

資治通鑑今註(第十三冊)(總統專文推薦)

資治通鑑今註(第十四冊)(總統專文推薦)

資治通鑑今註(第十五冊)(總統專文推薦)

春秋左傳今註今譯(下)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