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
 
作者: 凱特.曼恩 
書城編號: 1632107

原價: HK$173.00
現售: HK$164.35 節省: HK$8.6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麥田
出版日期: 2019/12
頁數: 416
ISBN: 9789863447177

商品簡介


▎本書特色 ▎

◎近年來討論厭女(misogyny)結構最有力、最深刻,且提出開創性觀點的一本著作。
◎本書出版後即刻席捲西方性別學術圈,國內外女性主義學者競相拜讀,引發討論風潮。

為何厭女始終不死?
為什麼一個厭女反撲最劇烈的社會,
往往會出現在表面最文明、最進步、最重視性別平權的國家?

厭女(misogyny)不是病態心理、不是人格問題,更非「男性專屬」
它是結構的打手、父權的機器──
厭女,是一套迫使每個人不得踰越其位的階級劃分法則
因此,99%的人都深受其害,無論男女

近年拆解「厭女現象」唯一重磅經典 ◆ 性別學術界公認突破過往論述之作


楊婉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審訂

尤美女(立法委員)、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王曉丹(政治大學法律系特聘教授)、游美惠(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康庭瑜(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齊聲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厭女從不是個人問題,乃是結構使然。

厭女情結的本質是一種父權階序下的管控機制,更接近社會結構問題,而非個人心理狀態
也因如此,厭女者不需要厭惡女性,他們甚至可以表現得像是充滿了愛
「我是為妳好」「女人就是該……」
當柔性勸慰不管用,當女性硬要強出頭
當社會大眾誤以為「如今女性享有的權益都比男性更多了」
潛藏在表面和諧社會之下的厭女機器,就會大批出動


◇為什麼在談性別歧視之外還要談厭女現象?兩者有何差異?
◇為何在越現代化、越強調性別平等的國家,厭女的反撲就越劇烈?
◇厭女者聲稱他們並非厭惡全體女性,只是厭惡「擁有某些特質、做出某些行為舉止的女性」,謬誤何在?
◇厭女情結與性別歧視如何攜手合作,將女性分為好女人與壞女人,獎懲並行、分而治之?
◇為何女性特別容易敞開心房原諒厭女者?
◇厭女如何巧妙地偽裝成「理性中立客觀」潛藏於女性意識裡?
◇政壇作為「有害的男子氣概」(toxic masculinity)之傳統典型場域,女性政治人物面臨何種厭女敵意?

本書出版後即刻席捲西方性別學術圈,國內外女性主義研究學者競相拜讀。作者凱特‧曼恩是康乃爾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其論述揉合了社會哲學與分析哲學,且另闢蹊徑,提出前人未曾發表過的開創性觀點,直指厭女情結與性別歧視作為父權秩序左右護法的實質功能,將過往許多曖昧難辨的性別現象解析得更為透徹。本書內容不僅翻新了社會大眾對「厭女」一詞的既定刻板印象、指出過往相關論述的箇中謬誤與不夠準確之處,更讓我們真正理解為什麼破除厭女情結是每一個現代公民的責任,更是未來數十年間推動民主社會最重要的關鍵。

作者

凱特‧曼恩Kate Manne


康乃爾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自2013年起任教至今,其研究集中於道德哲學、社會哲學與女性主義哲學。《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Down Girl: The Logic of Misogyny)為其第一部著作,探索現代生活中公共場域和政治場域中的厭女現象。

譯者簡介

巫靜文


台大社工系、斯德哥爾摩大學社工碩士,專注於性別與性別暴力問題。於網路書寫性別議題多年,曾任性別部落格「Queerology」和性暴力寫作計畫「如果你也聽說」作者。

目錄

目錄

【序】出錯
【前言】吃下她的字
壓制
消音
改變說法
目標
無痕 
概述
遺憾

第一章 威脅女性
伊斯拉維斯塔殺人案
「厭女情結是什麼」是一個什麼樣的問題?
厭女情結可能是什麼

第二章 改良厭女情結的解釋
拉許.林博評論珊卓.福魯克
一個改良的、交織性的提議
厭女情結與父權,形而上的從屬關係
厭女敵意的多種形態
厭女情結的認識論
(潛在的)厭女情結作為一種傾向
當厭女情結作為一種體系,並且屬於另一個更為廣大(許多)的體系
本分析揭示了厭女情結內含的道德特質
厭女情結可與厭女者共生或獨立存在
無人區

第三章 歧視性的性別主義
性別主義Vs. 厭女情結
厭女情結與性物化
打壓的藝術
慈愛的母親,抹煞其他
拒絕(的)女性
厭女情結作為一種反撲

第四章 奪取(抹煞)他的所有物
厭女情結與理所當然的權利
她所能付出的
他所能取用的
剝奪生命:羞恥感和家庭消滅者
展望

第五章 人性化仇恨
運轉中的人道主義思考
釐清人道主義
人道主義的問題
一個社會脈絡下的替代選擇
支配他人
女性,她們太像人類了

第六章 赦免男性
如何逍遙法外
男孩殺死女孩
證詞不正義作為階級維繫
同理他心
更衣室對話
運轉中的厭黑女情結

第七章 懷疑受害者
關於所謂的受害者文化
受害者為何?道德敘事的角色
扮演(輕描淡寫)受害者
獨立的人:一個個案研究

第八章 落敗(給)厭女者
當男性與女性競爭:相對性別偏見
社會拒絕乃由噁心驅動
針對希拉蕊的噁心表現
噁心如何陰魂不散
保持距離
製造關心
性別化的撕裂觀感
假裝

結論 付出的她

參考書目

試閱


「在這草地上,我的思緒顯得多渺小而不重要,就像一條魚,如果被一個好漁夫抓到了會被放回水中,好讓它可以長得更肥美然後有朝一日值得被烹煮與食用……但是不論它多渺小,它仍舊具備一個獨特的神祕特質──當它被放回心中時,就立刻變得令人興奮且重要,而隨著它衝刺又沉沒,四處飛馳,它激起了如此奔流以至於無法再沉靜下來的思緒。那時我正急速穿過一片草地,突然間一名男性起身攔截了我。這名對象表情奇特,穿著長禮服外套與襯衫,而一開始我並未意識到他的手勢乃是針對我,他的臉上是驚恐與不滿。直覺對我伸出援手,而非理性:他是一位教區執事,而我是一個女人。這裡是草地,那裡是小徑。只有研究員和學者被允許踏在草地上,碎石路才是我的地盤。這樣的思緒是一個當下的產出。」──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

「女人什麼時候才會成為人?什麼時候?」女性主義者與法學理論家凱薩琳.麥金儂(Catharine MacKinnon)在一篇寫於一九九九年的論文中這麼問道。類似問題也曾經被其他人提出過,例如哲學家瑪莎.納思邦(Martha Nussbaum, 1995;2001)和瑞.朗頓(Rae Langton, 2009)在討論女性的性物化時,以及廣受歡迎的作家亞瑟.朱(Arthur Chu)與琳蒂.魏斯特(Lindy West)針對厭女威脅和暴力的著作中。這個問題在性侵害、跟蹤、親密伴侶暴力和其他型態的殺人事件上引起共鳴,這些犯罪的受害者主要(儘管絕非總是)由女性而非男性構成,而其行為人主要──或有些時候幾乎全部──皆為男性而非女性。

為什麼這樣的模式持續不斷呢?即使是在世界上被稱為後父權(post-patriarchal)時代的地區,例如現代美國、英國及澳洲。針對其他將在本書討論到的多種厭女情結類型──從隱晦的到厚顏無恥的、從慢性而逐漸積累的到急性且具有爆炸性的、從那些因為集體(或「鄉民」)活動,以及純粹的結構機制而生的,到個人主體的行動,我們可以提出同樣的問題。借用約翰.奧利佛(John Oliver)的話說:為什麼厭女情結仍然存在?

毫無疑問的,在這些社會裡,伴隨著女性主義運動、文化變遷、法律改革(例如:禁止性別歧視的法律),以及制度政策上的改變(例如:優惠性差別待遇,在美國的主要受益者為白人女性),性別平等已經有了相當的進展,女孩與女人在教育狀況上的改善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如同本書將揭示的,厭女情結仍然存在你我之間。

這些持續存在、甚至在某些人眼裡正日益崛起的難題提出了一個棘手、令人費解,並且緊急的疑問。我相信道德哲學可以在此扮演一個非常珍貴的角色,儘管最終我們還是需要一整個村莊的理論家才能夠對此現象有完整的了解。在本書裡,我希望能夠針對我們如何理解厭女情結的本質做出貢獻,包括它的一般性邏輯,以及它在運作時的一個(儘管只有一個)主要動力,也就是男性透過不對稱的道德支持角色利用女性。(我的討論將局限於前文所提到的文化脈絡,但我歡迎其他人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進行歸納、修正和應用。)

這些道德支持關係等同於什麼呢?為了有助於理解,首先,我們可以設想一下那些享有最多特權的男性們,舉例來說,亦即那些白人、異性戀(也就是「直」)、順性別而非跨性別、中產階級,且沒有身心障礙的人。和其他相較之下沒有那麼多特權的同伴們相比,他們的行動會因此受制於比較少的社會、道德和法律限制。接著,我們可以設想一群多元的女性,而上述的男性會默認自己有資格可以仰賴這些女性提供照顧、安慰、關心,以及性、情緒和生殖勞動。或者,她可能代表「某一類型」或曾服務於這種目的,或被招募來服務這種目的,的女性。

當然,只因為一個人被社會默許可以用這些方式或類似方式仰賴女性,並不代表那個人就會想這麼做,也不代表即使他想這麼做,他就會成功(亦即得以利用這個機會)。同樣的,儘管和較無特權的同伴們比起來,他的行為所受到的外在限制比較不嚴格,他仍可能觀察到這些或其他類似的規範,並且認定自己在道德原則和良心上是受到限制的。然而,在其他的情況下,這類限制的不足與這些權利的存在將會影響他如何看待並對待那些存在於他的社交圈中的特定女性。具體來說就是:他會認定,她應該將她特有的人類服務和能力貢獻給他或他的哥兒們,但反過來卻遠非如此。

這種不對稱道德支持關係的例子於多處可見,包括在親密且相對穩定的社會關係中──她作為他的母親、女友、妻子、女兒等等;或者這類關係也可能發生於職場,將他置於消費者的位置之上,或出現在他和女孩與女人的臨時互動中,而他試著透過不同手段懇求對方的注意,從在街上對著她吹口哨、在網路上發表惡意評論,到男性說教(mansplaining)。

我的看法是,在我所處的社會環境裡,很大一部分(雖然遠非全部)的厭女情結乃是用來監督與執行這些社會角色,並且從這些女性身上取得道德好處和資源,以及用來抗議她的不參與、她看似輕忽的態度或背叛。某些(雖然再一次的,遠非全部)仍舊留存的厭女情結型態,例如針對女性公眾人物的反應,很有可能是這種情況的衍生。這反映了一種剝奪感心態,認為女性應該是奉獻、關心、慈愛與體貼的,而非渴望權力、冷漠,並且支配的。這也涉及了一種獨占心理,用來為那些一直以來都是受益者的男性們保留某些假定的集體道德認可和讚揚位置。那些企圖爭奪這類角色的女性往往會在至少三個方面被看作一名道德嫌疑犯:她對那些在她的社交圈裡被視為弱勢的人們不夠關心與體貼、她試圖不正當地取得她沒有資格獲得的權力,以及因為違背上述兩種角色,而使她在道德上不可信任。

這樣的看法錯誤並有害,但從很多方面而言卻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就歷史上的不良性別協議來說,它們是正確的。她在道德上是錯誤的,因為我們在進行測量時使用了錯誤的道德標準,換句話說,他的道德標準──這個道德標準致力於保護長期以來擁有特權與權力的男性們免於面臨道德垮台。它們也保護男人免於蒙受羞恥感所帶來的侮辱、內疚感的腐蝕性影響,以及道德譴責所造成的社會和法律成本。它們讓男人得以根據這個「他良善、有理且正確」的預設來形成看法並提出訴求,而在道德上受縛於他的女人們則不得反對。

結果便是,上述這些女性反而可能在道德上比較不可靠,在她們遇到許多自身可能虧欠了更多(往往是擁有較少特權)的人時;或遇到比起男性,她們其實更應該相信的人,尤其當對象是這些較少特權的女孩與女人時。

凱特.曼恩 作者作品表

厭女的資格:父權體制如何形塑出理所當然的不正義?

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