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心理學的尋語路
 
作者: 宋文里 
系列: Master系列
書城編號: 1672029

原價: HK$260.00
現售: HK$247 節省: HK$13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 2020/05/18
頁數: 600
重量: 720 grams
ISBN: 9789863571803

商品簡介
‧心理學家宋文里畢生研究精華集結,從語言的源頭之處刨土扎根,為文化心理學的拓荒。
‧借竅、碟仙、卜卦……,說出「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的種種,所謂「心理治療」,更像是一種「心靈療遇」(healing encounter)。

語言是我們的居所,
我因此必須提出一條在「療遇」之中的「尋語之路」,
來作為它可居可行的動態空間。
──宋文里

本書作者宋文里教授是精熟於中外哲學、語言學等多個領域的心理學家,在他眼裡,以實驗、統計為基礎的主流心理學不僅無法銜接人們「置身在境」的生活,還一直處在對語言本質低度敏感的窘態中。在西方心理學界反省了科學典範、且文化心理學也方興未艾之際,國內雖不乏意識到西方理論難以套用華語文化的學者,但像宋文里這樣義無反顧,隻身從語言的源頭之處刨土與扎根的者,卻是寥寥可數。

宋文里認為,不管在哪個文化傳統,從起源處流傳下來的意義庫存,最具體的表現就在語言之中,因此心理學必須轉向文化,將「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的種種說出來。尤其,對於說漢語、寫漢文的我們來說,當遭逢苦難時,往往轉向自身的民俗傳統尋求撫慰,從中獲得支持的力量。由此,所謂的「治療」,更像是一種「療遇」(healing encounter),所謂的心理學,實為探討人如何打理其心的「理心術」。

這本書是宋文里教授數十年來為文化心理學拓荒的精華集結,他反省了現代漢語學圈裡的種種盲點與謬誤,並以嶄新的眼光觀看了庶民生活中關於性別、宗教、苦難之療癒/療遇等面向的種種,期能促動心理學加速轉向,以尋求有意義的語言之路,來邁向更貼近人心的下一頁。

翻頁之後的心理學沒有固定的起點,
它更像是自古以來即有的,能面對困苦的心理學。──宋文里

作者

宋文里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Urbana-Champaign)校區諮商心理學博士,國立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天主教輔仁大學兼任教授。專長領域為文化心理學、藝術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宗教研究、批判教育學等。1986年起在清華大學社人所、社會所先後開設文化心理學、論述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乃至其他跨學科專題,後來也延續到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至今。

宋文里勤於著述立言,著有《心理學與理心術:心靈的社會建構八講》。他於2018年精選十餘篇未曾中譯的佛洛伊德作品,嚴謹翻譯、評註編成《重讀佛洛伊德》一書,帶給漢語讀者閱讀佛洛伊德之全新經驗。宋文里也翻譯多部重量級著作如《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Carl Rogers),《人類本性原論》(Edward Wilson),《教育的文化:從文化心理學觀點談教育的本質》(Jerome Bruner),《宗教的動力心理學》(Paul Pruyser),《正常人被鎮壓的瘋狂:精神分析44年的探索》(Marion Milner),《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Kenneth Gergen)、《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Sheila McNamee & Kenneth Gergen)等,另有多篇專文著作及文化藝術評論刊載於各種學術期刊及雜誌。在學術研究之餘,也喜歡畫畫,或寫寫童話、寓言和詩。

目錄

序論:以尋語路走向心理學的下一頁

卷一 意義主體的展開
【01】第三路數之必要:從本土論轉向文化論的心理學
【02】文化心理學的承諾:從布魯納的轉變談心理學的下一頁
【03】文化主體與文化主體性:文化心理學的反思
   【03.1附論】象論的前奏:思者,什麼的主體?

卷二 主體之為方法
【04】以象成型:徵象學的型擬與「符號學」的誤擬
   【04.1附論】象論的餘音:沉思兩則
【05】穹窿:重寫一個關於性的象徵初型
【06】物的意義:碟仙研究的徵象學續篇
【07】研究與實踐:理心行動所為何事

卷三 療遇時刻:理心術的漢語行動
【08】負顯化:觀看借竅儀式的另一種方法
【09】療遇時刻(一):理心術與療癒的兩種文化交叉論述
【10】療遇時刻(二):批判自療社群的展開
【11】臨床、本土:理心術的尋語路

卷四 尋語路上的敘事法
【12】講故事說道理:如果在雨天一個客人
【13】敘事、意識與事事之法
【14】主體與他者:話語與關係中的太初液/異化
【15】地面、桌面與顏面:用三個關係介面來講文明的故事

後話 翻開下一頁之前的一則故事
【16】自我工夫:哲學精神治療的首要基調

試閱

序論:走向心理學的下一頁

心理學作為大學裡的一門學科,和作為知識世界裡的一門學問,其光景大為不同。就學科訓練的觀點而言,這門學科除了一般通用的教室之外,還有兩種不同的訓練基地,一是擺滿測量儀器的實驗室,另一是著重人際關係的諮詢室以及兒童遊戲室。用醫學來比擬,前者像是用來做基礎醫學的理論研究,後者則是做臨床醫學的應用研究──這只是表面上看來如此,實際上,心理學號稱為「人(心)的科學」(而不是「人體的科學」),因此,在談「人」或「心」的時候,以上兩種訓練基地到底孰輕孰重,應該有個不同於醫學的斟酌。但當今的心理學(通常是指「主流心理學」)卻似乎沒辦法作出自己的衡量,以致在心理學教科書上都宣稱「實驗室」的誕生才標誌了現代心理學的濫觴,而創造心理學實驗室的威廉馮德(Wilhelm Wundt)就被稱為(現代)「心理學之父」。這種教科書式的心理學史敘事法,其實已含有很多選擇性的偏見,譬如沒有(或很少)把心理諮詢的歷史包含在內。我們使用了許多不明其義的語言來指稱自己的學問,而這並不只是心理學的問題──整套「科學」就是最嚴重的誤名。

我在剛踏進師大教心系館的那年,當然還無法看出其中的奧妙,但迎面看到的是一間教室和遊戲室的合體,用單面鏡作為隔間,在教室裡可以觀察遊戲室那邊發生的事情,反過來說,遊戲室這邊看不到鏡子後面坐著滿教室的人在盯著看他們遊戲。這就是一所心理系的訓練基地之中最吸引人的光鮮門面。只不過,幾年下來,好像不見有人進去過那間設計美妙的遊戲觀察室。最常使用的反而是在二樓的實驗室──我當時很想知道:那樣一間擺滿儀器的實驗室為什麼經常人滿為患?而這間看來更可能發生很多新鮮事情的遊戲觀察室為什麼反而被冷落了?

進入一個帶有「心理系」名稱的學系不到一年,我就發現所有各校的「學院心理學」課程都差不多──所有的研究都會用一些取樣而得的受試(subjects),經過實驗觀察後編碼轉化為一堆數據,然後就用來計算出「研究發現」──這個由來已久的事實正可解釋那兩種訓練基地的不同命運:儀器會讀出很多數據,讓研究很快有結果,因此大家對此趨之若鶩;可遊戲室要看的則是人,蒐集到的是一些兒童行為的描述或研究者和他們的對話,而這些材料幾乎無人能讀。這樣看來,心理學課程中的「觀察」既沒看到人,也不需用心。這些發現已經違背了我想來讀心理學的初衷。後來我沒轉系,還有一個更大的理由:在我們的整個大學體制裡所謂的「學科訓練/規訓」(discipline)都和我想尋求的人心之學不在同一條路上,所以,轉不轉系就淡出了我的問題感。從大二開始,我已經明白:我要讀的書只能自己讀。我要走的學問之途,就說它是我的問學之路吧──尋語路、沉思路、第三路、正路岔路的這一切──我仍把它稱為廣義的、跨領域的「心理學」,但我也可以把它喚作別的名稱,譬如先前不久出版的一本書上,我就把它定名為「理心術」。「心理」這個語詞倒過來唸成「理心」,我的意思是要讓「受試」(subject)轉變為「主體」(subject),讓心理學可用同一個軸心而翻轉到下一頁。

用平常話來說吧:這就是要脫離被實證主義綁架的心理學,把實驗室的觀察轉向人在生活世界的體驗,因此,「心理學」一詞,在我看來,就必須經過轉化而變成同時包含著「心理學/心理治療學」的學問。這樣的心理學不必再稱為「心理科學」或「科學心理學」。就知識的整體來看,新一代的心理學必須借道人文心理學,轉向文化心理學,繼而再演化為更廣義的心理與語言/文化研究,並且在每一步的轉化過程中總是不脫離哲學基礎的思辨與討論。但以一般人慣用的「學科/規訓」(兩者都是discipline)或「領域/跨科際」(field/interdisciplinary)的概念來看,還是有很多人會問:「這樣的轉變到底會搞出什麼東西來?」事實上,我常提的問題毋寧就是在反問:「心理學本身到底又是什麼東西?」──因為對於目前的「心理學」,我有很多根本的懷疑,而這個大哉問所需的回答就得動用屬於哲學根基的方法論去不斷探索。在我的學術生涯中,哲學和方法論的思考會發展為一支指北針,對準了追求學問的初衷:「心理學這東西裡頭到底有沒有(能思的)作者?」或換用另一種說法:「人究竟能不能自理其心?」

Master系列

聆聽的力量

懂得的陪伴

存在催眠治療

是與有

臨在與不死

鬼神‧巫覡‧信仰

家是個張力場:歷史視野下的家庭關係轉化

存有的光環:馬賽爾思想研究

找回家庭的療癒力

歐文‧亞隆的心理治療文學

文化心理學的尋語路

照護的靈魂

談病說痛

融入宗教與靈性的心理諮商

關係的責任:永續對話的資源

神話與日本人的心

夢之心理學

我們之間

當我遇見一個人

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典藏版)

... [顯示此系列所有商品]

宋文里 作者作品表

文化心理學的尋語路

心理學與理心術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