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與莫特曼管窺/Six Studies in the Theology of Karl Barth and Jurgen Moltmann
 
作者: 洪亮 
書城編號: 18675524

原價: HK$98.00
現售: HK$93.1 節省: HK$4.9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 天

 
 
出版社: 德慧文化圖書
出版日期: 2020/07
頁數: 185
ISBN: 9789887445821

商品簡介


讀者手中的這本小書輯錄了筆者的六篇習作,上編三篇分析巴特,下編三篇解讀莫特曼。六篇習作中的前五篇曾分別發表於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基督教文化學刊》、道風書社出版的《盼望倫理》以及中原大學主辦的《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收入本書時略作修訂。九十四歲高齡的莫特曼教授撥冗撰寫序言,回顧他與巴特之間的神學淵源和分歧點,為這個論文集增添了一幅饒有興味的思想山水。本書並非意圖構建特定詮釋範式的專著,它是一本篇幅不大的論文集,匯集了筆者從不同視角對兩位大師的些許管窺之見,偏重於神學觀念史,如果說這其中顯示出了某種詮釋傾向,那可能就是對「後巴特」(Post-Barthian)這個講法的保留態度了。

上編第一篇論文〈論卡爾.巴特《羅馬書釋義(第二版)》的「神學百科全書性」〉分析了早期「辯證神學」與十九世紀歐洲主流神學學科體系之間的張力,從「學科意識」這個角度重審了《羅馬書釋義(第二版)》對所謂「自由派神學」的顛覆,這個顛覆絕非憑空另起爐灶,而是一種內部顛覆。第二篇論文〈卡爾‧ 巴特與漢娜‧ 鄂蘭論惡與約〉對兩個重要概念進行了並置,一個是巴特在其創造論中提出的「虛無者」這個概念,另一個是鄂蘭在艾希曼審判基礎上提出的「惡的膚淺」這個概念,透過並置兩者,筆者試圖揭示巴特和鄂蘭在二戰之後「人道」問題上的類同性。第三篇論文〈博士論文簡介:《面向終末的生命—卡爾‧ 巴特與愛德華‧ 圖愛森早期著作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1915 年至1923 年)》〉簡要介紹了筆者的博士論文,這篇博士論文的特點在於,它從「透視主義」這個獨特角度對巴特的《羅馬書釋義(第二版)》進行了新的結構分析,並由此出發,修正了德語神學界在「辯證神學」終末論問題上偏重於「災難理論」的論述傳統。

下編第一篇論文〈莫特曼與北森嘉藏論「上帝之痛」〉呈現了兩者對「上帝之痛」的不同論述模式,揭示《上帝之痛的神學》和《被釘十字架的上帝》這兩部經典在處理三一論、終末論以及上帝主權上的方向性差異。第二篇論文為〈《盼望倫理》中譯本導言〉,它從莫特曼在《盼望神學》之後的神學發展脈絡中來勘定《盼望倫理》的思想價值。第三篇論文〈與莫特曼一起研究巴特〉濃縮性地回顧了筆者的求學經歷及莫特曼教授指導博士論文的方式,最後論述了巴特與莫特曼兩代人在涉及「上帝主權」問題上的思想斷層。

(洪亮:〈後記〉,載《巴特與莫特曼管窺》,頁170-171。)

洪亮,德國圖賓根大學博士,中國神學研究院助理教授,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員;著有Leben vor den letzten Dingen: Die Dostojewski- Rezeption im fruhen Werk von Karl Barth and Eduard Thurneysen (1915-1923) (Neukirchen-Vluyn: Neukirchener Verlagsgesellschaft, 2016)、Ernst Wolf Preis (2017) 及 Manfred Lautenschlaeger Award for Theological Promise(2017)。

 

目錄:

代序:卡爾.巴特與尤根.莫特曼 / 莫特曼/vii

上編:

論卡爾.巴特《羅馬書釋義(第二版)》的「神學百科全書性」/3

卡爾.巴特與漢娜.鄂蘭論惡與約/33

博士論文簡介:《面向終末的生命——卡爾.巴特與愛德華.圖愛森早期著作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1915 年至1923 年)》/59

下編:

莫特曼與北森嘉藏論「上帝之痛」/73

《盼望倫理》中譯本導言 /101

與莫特曼一起研究巴特/133

後記/169

參考文獻/173

論文初次發表信息/185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