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最先連載於一九七○年十月至翌年六月的《七十年代》月刊。一九七一年十二月,由《七十年代》 雜誌社推出單行本。兩次刊行時,皆署名「邱江海」。一九九九年十月,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重排本書,署名改為「舒巷城」。
這部作品寫的是,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初,香港淪陷前後,作者目睹日本侵略者蹂躪故鄉土地的血疏牷A以及他為了簡璊擳x鐵蹄,給神聖抗戰盡點綿力,一九四二至四四年間流徙中國內地,經歷悲慘的「湘桂大撤退」,親驗當局腐敗、民不聊生嚴酷現實的艱苦心路歷程。有論者因為它既迥異於「虛構情節」的「小說」,又大別於「人名不假、事件真確」的「回憶錄」,兼且語言清麗流暢,識見敏銳精闢,剪裁詳略得當,人物生動形象,場景真實廣闊,認為是香港報告文學最早湧現的傑作之一,不僅在它誕生的年代,即便現在,也啟迪年輕一代珍視歷史的教育、寶愛今日的自由,深具存世價值。
現在第三次重排的這本書屬「紀念版」,其付梓旨在緬懷離開我們已十周年的作者。這個版本加上了作者上世紀四十年代在香港、桂林和七十年代在香港撰寫此書時的照片,附錄了作者寫於一九四二至四六年的十五首短詩、在逃難途中留在書裡提到的「硬皮本子」上的數則「日記」原跡照片,還有作者的自傳。這些增補,希望有益於更深入地嬝炙赫悕M作者。
序
出版說明
本書內容最先連載於一九七○年十月至翌年六月的《七十年代》月刊。一九七一年十二月,由《七十年代》雜誌社推出單行本,定價港幣三元二角。初版本在書名《艱苦的行程》左邊,設副題《一位香港青年在抗戰期間的生活見證》,每章章目均有小幅題圖,書中並收入連載時的版畫插圖十六幅,插圖作者阿立兼負裝幀之責。本書發表於月刊及初版時,皆署名「邱江海」。
這部作品留下的是,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初,香港淪陷前後,作者目睹日本侵略者蹂躪他這誕生地的血疏牷A以及他為了簡璊擳x鐵蹄,給神聖的抗戰盡點綿力,一九四二至四四年間流徙中國內地,經歷悲慘的「湘桂大撤退」,親驗當局腐敗、民不聊生嚴酷現實的艱苦心路歷程。作者在《前記》裡說:「它並非小說。雖然為了避免平鋪直敘的寫法,它在結構上會有一點『小說』的傾向,但其中人物,除姓名有所改動之外,都是真有其人;而故事『情節』呢,也實有其事。」有人因此把它看作「報告文學」,既迥異於「虛構情節」的「小說」,又大別於「人名不假、事件真確」的「回憶錄」;還有論者兼且定時空下出現的作品,語言清麗流暢,識見敏銳精闢,宅心愛憎分明,剪裁詳略得當,人物生動形象,場景真實廣闊,認為是香港報告文學最早湧現的傑作之一,不僅在它誕生的年代,即便現在,也啟迪年輕一代珍視歷史的教育、寶愛今日的自由,深具存世價值。
一九九九年十月,新成立的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根據初版本,由作者夫人王陳月明女士親校,改正了個別錯字,重排本書,編入「舒巷城小說集」系列。再版本請內地女書法家周慧珺題寫書名,悉數保留原來的版畫插圖,刪去每章章目題圖,書前並印有二頁作者手照片,署名首次改為「舒巷城」。
現在第三次重排的這本書,和去年夏季應世的《太陽下山了》,都屬「紀念版」,它的付梓旨在緬懷離開我們已十周年的作者。這個特別版,與前述初、再版本有下列異同:版式重新設計,封面新圖採用作者五弟王柏泉再現昔日西貢海灣風物的遺畫(由其夫人王李燕華女士提供)局部;除繼續全部採用初版本的內文插圖外,增添了同一畫家兩幀當年不曾編入集子的版畫;恢復了初版本的所有章目題圖;書前加上了作者上世紀四十年代在香港、桂林和七十年代在香港撰寫此書時的照片,以及本書各種版本書影;書後附錄了作者寫於一九四二至四六年的十五首短詩、在逃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