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
 
作者: 張明志 
系列: vision
書城編號: 23074239

原價: HK$113.00
現售: HK$107.35 節省: HK$5.6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寶瓶
出版日期: 2021/08/23
頁數: 256
重量: 362 grams
ISBN: 9789864062485

商品簡介


幻聽、幻覺、發燒、做惡夢、自言自語,

看見地獄、黑衣人、已逝親人──

血液腫瘤科主任逾四十年的臨床觀察,

現代醫學難以解釋的「靈性困擾」,

陪伴瀕死親人走過生死難關。

 

▍死亡是身為人的最後考驗,一場漫漫人生的總清算。

▍此時需要的是信仰、是靈性對話,與安住彼此身心的陪伴……

 

有些人一路走得自在安穩,

有些人愈到生命末期,愈是焦慮惶恐。

現代醫學難解的心靈困境:

醫者、患者與家人如何面對即將迎來終點的生命,

給予顧全「身、心、靈」的照護?

 

科學有其盡頭,醫學也非萬能。曾任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十五年的張明志醫師,觀察到許多癌末病人所經歷的症狀,皆屬現代醫學無法解釋的「靈性困擾」。

 

諸如無名發燒、吼叫、看見黑衣人、聽見怪聲、夢見自己死亡等,許多容易發生在臨終病人身上的譫妄現象,在先進的影像檢查中,結果往往顯示一切正常;既無法以特定病理解釋,也難透過精神科藥物及治療手段解決,因而時常被誤判、忽視。病患的苦痛和恐懼真實存在,卻因科學的極限與家人的避而不談而被否定。

 

此問題的根源,要回溯到患者與家屬本身如何看待生死。張明志醫師大量列舉臨床個案為例,以其多年經驗,揉合古今各派別宗教、哲學與生死觀,引據聖經、佛典,也及老莊思想,為讀者提供安定身心、一路好走的解方──

 

死亡可以癱瘓一個人的德性或修為,但也能將一個人的思想拉回到「神」的大能上。與「神」共好,便能在信仰中求得撫慰與力量。

 

▍血腫科主任的靈性解惑,知生也知死的生命課題

 

Q:何謂靈性困擾?

A:意識或潛意識、自主或不自主、他人可察覺或不能察覺的,精神或肉體上的痛苦。

 

Q:怎樣的人容易有靈性困擾?

A:正在生死交關處,安寧病房或瀕臨死亡的病人較為多見。

 

Q:如何看待靈性困擾?

A:靈性的困擾,與病患個人的人文背景較有關。它不是大腦顳葉、額葉、枕葉的問題,也不是血管、多巴胺,或腦內啡的問題,而是病人面對生死關時所呈現之心理與靈性上的問題。

奇特的靈性困擾,多數是在提醒我們,在漫長的人生馬拉松賽跑裡,已搖響最後一圈的鈴聲:是檢討成績的時候了。

名人推薦

 

專文作序

 

何景良(三軍總醫院副院長、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長)

許禮安(高雄市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

黃軒(胸腔暨重症醫學専科醫師)

 

醫護聯合推薦

 

朱為民(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李春杏(自由工作行動護理師)

張正雄(彰濱秀傳紀念醫院醫療副院長)

楊育正(前馬偕紀念醫院院長)

鄭安理(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榮譽院長)

蔡兆勳(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家醫部主任)

謝瑞坤(前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主任)

 

專業推薦

 

張醫師以其多年陪伴末期癌症病患所體悟的靈性關懷經驗,不分宗教信仰的理論及體驗,撰寫出最接近癌末病患的臨床關懷。藉由個案討論的帶領,讓讀者可體會各種癌末生理現象的靈性表達,合理解釋各種靈異的環節,以宗教關懷的理念去完美闡釋,對專業的醫護人員也可啟發其靈性領域的教育。

其實,這些都是課堂上學習不到的體驗,是照顧癌症病患的過程中才能有的親身體會及經歷。──何景良(三軍總醫院副院長)

 

我們不能總是看著外國人的死法,來幻想自己將來必然的死亡情境。張明志醫師的這本書,正是極少數台灣本土化「臨死覺知」與「靈性陪伴」的紀錄,值得安寧療護工作人員、安寧志工,以及未來必然會成為家屬與末期病人的我們閱讀參考。──許禮安(安寧緩和醫療專科醫師)

 

編輯推薦

生死關,是患者與親人共同面臨的考驗
(文/寶瓶文化編輯小九)


多年前親人臨終時,歷經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瞻妄,無論白天或夜晚都會莫名吼叫,露出驚恐的眼神,甚至叫到累了、睡著了也會突然驚醒,接著又繼續喊叫。彼時任憑我們怎麼安撫呼喚,這位摯愛的親人都再認不得任何人,明明還吐納著溫熱的氣息,但好像就真的只剩下身體還在微弱地運轉,心、靈則已不在我們身邊。

當時年紀小,不懂那是怎麼回事,直到看了《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張明志醫師寫到,許多人在生死交關處會陷入藥物也無法緩解的瞻妄,表現方式可能是做惡夢、出現幻聽幻覺或看見黑衣人(黑白無常),我終於恍然大悟:也許那時親人的魂魄已在陰陽界線遊走。或許他看到了我們看不到的什麼,感知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卻又還不願放下、跟著那道光走,才有那些吼叫、掙扎與惶恐。



身為醫者,曾在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擔任十多年主任的張明志醫師,自言過去也和許多醫師一樣,是個只相信科學的「不可知論者」,直到臨床上看過太多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他開始將病患面臨的某些現代醫學無法解決的症狀,歸為「靈性困擾」。

《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裡,張醫師舉出他數十年來的臨床經驗:有人每到半夜就會發出男人的粗暴聲音,接著又變回女身,發出尖銳叫聲,直到禱告、念經、唱聖詩,事件才落幕。有人在病房裡聽見各種怪聲,直到這位佛教徒聽從張明志的建議抄寫《心經》,方終止怪象。這類說起來像是都市傳說一樣的事件層出不窮,在不信鬼神或凡事理性、科學至上的人聽來像是在胡謅捏造,在腫瘤病房、安寧病房裡卻是家常便飯。正如許禮安在推薦文中所說,「有些在一般病房不能說出口的事,在安寧病房卻會被列入交班事項。」

藉由信仰或宗教儀式,靈性困擾通常能獲得緩解。這也是《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所要強調的其一重點:面對臨終病人,醫療人員與親人可以藉由宗教與靈性對話,陪伴他走完人生的最後階段。佛教徒可誦經迴向,基督徒可禱告念經,無論信奉的是哪一種宗教,在信仰之中,不安的心靈終能有所依歸。



本文開頭寫到的那段瞻妄期,客觀來說並不真的很長,但經歷過的人一定明白,對家屬而言那是分秒如刀割地痛且漫長:你既不希望他再多承受一秒的折磨,但也害怕、抗拒天人永隔的那一刻真的到來。這也是為什麼張醫師在書中強調靈性困擾並不只是病人本身的事,同時也是家屬要面對的課題──如何看待死亡,決定了患者與家人能否自在走完生命的終點。

這本書不限族群地推薦給所有人,即使此刻無須面對生死議題,那天也遲早到臨。面對生死,不管有過多少經驗,是自己正在歷經疾病的折磨,抑或陷入生死關考驗的是摯愛至親或友人,永遠沒有人敢說自己準備好了。但我們依然能試著提升個人的靈性,完成人生裡知生、也知死的課題。

作者

張明志

 

畢業於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現任馬偕醫學院臨床教授、癌症安寧緩和學會監事、衛生福利部健保署共同擬定專家委員。

 

曾任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十五年,台灣癌症醫學會理事、監事,血液病學會常務理事。

 

專長:肺癌、乳癌、胃腸道癌症、泌尿道癌症及其他各類惡性腫瘤、轉移癌症、血液病、貧血、白血病、淋巴瘤。

 

著有《隨時放得下的功課──心靈病房的18堂終極學分》、《越過邊境》、《破繭》、《心靈病房的十八堂課》、《安寧的藝術》、《與血癌搏鬥》、《人生高爾夫》。

 

目錄

【推薦文】讓生死兩相安,醫病有共鳴 ◎何景良
【推薦文】臨終文化無法傳承──談靈性陪伴 ◎許禮安
【推薦文】靠近死亡,我能做什麼呢? ◎黃軒
【再版自序】知生、也知死的人生哲學
【原版自序】癌症病人的靈性困擾
【寫在前面】靈性困擾之初探

第一章 我還有多少日子
第二章 靈性困擾:面對死亡
第三章 為什麼是我?以宗教協助
第四章 看見黑衣人:譫妄
第五章 時空轉換與潛意識
第六章 聽見怪聲
第七章 預見自己死亡
第八章 容貌改變
第九章 靈性困擾的解決之道
第十章 人間的煎熬
第十一章 語重心長:現代人如何離苦得樂
第十二章 從《楞伽經》談解脫

【後記】我的信仰
結語

序/導讀

推薦文

 

讓生死兩相安,醫病有共鳴

何景良

 

「臨終前的靈性照顧」喚起了腫瘤科醫師在醫治癌症病患的艱辛過程中,最欠缺的心理治療。

 

此次應我們的心靈導師張明志醫師的邀請寫序文,張醫師以其多年陪伴末期癌症病患所體悟的靈性關懷經驗,不分宗教信仰的理論及體驗,撰寫出最接近癌末病患的臨床關懷。藉由個案討論的帶領,讓讀者可體會各種癌末生理現象的靈性表達,合理解釋各種靈異的環節,以宗教關懷的理念去完美闡釋,對專業的醫護人員也可啟發其靈性領域的教育。

 

其實,這些都是課堂上學習不到的體驗,是照顧癌症病患的過程中才能有的親身體會及經歷。

 

新冠肺炎疫情再起之際,在恐慌的情緒中,我們都感受到感染死亡的威脅,我們都祈求平安度過這個世紀的大感染,但也看到了見不到家人的痛苦。我們要有四道人生的體悟,不要留下永久的遺憾。雖然新冠肺炎台灣的死亡率偏高,這也許是靈性慈悲關懷的愛心,讓醫護人員及家屬放手,才是眾愛的表現。

 

期待這本書可以啟發醫護人員,提升對末期病患的靈性關懷,讓醫病關係產生靈性的共鳴。不但讓生死兩相安,也讓醫護人員的辛勞畫下完美的句點。

 

臨終文化無法傳承──談靈性陪伴

許禮安

 

我當醫師屆滿三十年,從事安寧療護工作初期就讀過張明志醫師的著作,很榮幸毛遂自薦而能為前輩醫師撰寫推薦序。我過去在安寧病房和「安寧居家療護」服務,遇到不少如同書中描述的「靈異事件」,可以補充個人臨床經驗與思索生死的淺見。

 

安寧療護強調「尊重末期病人的自主權與個別差異」,講求「全人照顧」,身、心、靈的完整照顧,包括:「身體、心理、社會、靈性、倫理」的全人模式。當醫療對於「治病、救命」已經無能為力,便會加強在疼痛控制與症狀控制,在身體照顧之外,還有心理、社會、靈性的困擾,也要想盡辦法去化解,讓末期病人還活著就得到安樂。可以「安樂活」,就不需要「安樂死」。安寧療護是「安樂活」而後「自然死」,要先追求「善生」和「善別」,才能順理成章得到「善終」。

 

 

我一直認為,文明與文化無法傳承的,正是臨終與死亡。「臨終經驗」的狀態是愈接近臨終,愈無法傳承,這是人類的文明無法留下的紀錄。因為人類文明與文化的傳承,必須依靠語言或文字為媒介,經由口述或是手寫,而有世代的「說書人」或留下歷史文本。末期病人還有語言、文字、眼神、肢體動作、點頭搖頭、眨眼閉眼等溝通方式時,或許還能知道他的處境,但如果末期病人昏迷三個月之後死亡,病人的身心靈在這三個月發生了什麼變化,我們完全無從得知。

 

我們連進入昏迷或植物人狀態之後的「臨終階段」都無法考察,只能從比較切近的「臨死覺知」談起。可惜專業人員有我說的「專業智障」,通常不願意承認、討論與記錄臨死覺知,只能從我臨床上安寧療護經驗的少數紀錄來拋磚引玉。我都說,恐怖電影裡面最恐怖的東西,不是那些看得見的怪物,而是一直不出現、看不見、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才最恐怖。死亡也是如此。當我們都聽而不聞、視而不見、避而不談,死亡就成為集體潛意識裡最深沉、最可怕的陰影,纏著我們不放,到死為止。

 

有些在醫院一般病房不能說出口的事情,在安寧病房卻列入交班事項。有病人對護理師說:「窗外有個穿白衣服的長髮女生走過去。」可是安寧病房在三樓,窗戶外面沒有陽台,我確定那個女生應該是飄過去的,俗稱「阿飄」。有位媳婦照顧婆婆,有天早上跑來跟我說:「許醫師,我婆婆今天怪怪的,她一直朝左邊跟我公公講話,都不跟我講話,可是她平常都朝右邊跟我講話的呀!」我問這位驚慌的媳婦:「你公公還在嗎?」她回答:「死很久了!」臨終病人可能已經看不到活人這邊,反而看到另一個世界去了。

 

這類事情在安寧病房之所以被列入交班事項,用來判斷病人是否瀕臨死亡,是因為有時候「臨死覺知」比「瀕死症狀」和「生命徵象」都來得更準確,而且可靠。我告訴大家一個合理的推論:說不定臨終的身體狀態,會讓病人打開「天眼」或「第三隻眼」而看到另一個世界。現在我們都還是健康的肉眼,只能看到現在這個世界,因此我不能跟臨終者辯論,除非我天生有「陰陽眼」。我們把這種態度叫做「存而不論」:另一個世界可能存在,但我沒有任何能力與證據足以證實或否定這種存在,因此我不夠資格跟你辯論說有或沒有。

 

 

當末期病人躁動不安而拉緊床單,看到一些幻影或說出奇怪的話,這可能是「瀕死症狀」,但也可能是「臨死覺知」。以我在心蓮病房的照顧經驗,我把它分為三類:第一種是最高段的,能「自知時至」,病人會主動告訴家屬或醫護人員,自己還有幾天或某月某日將會死亡,而且真的鐵口直斷。我經常提醒自己,修行功力不能只看表面,要知道有些人深藏不露、莫測高深。

 

第二種病人則「若有所見」,看見更高的主宰,或已經往生的親友來看他或說要帶他走,沒有多久就死了。看到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耶穌基督、聖母瑪利亞等要來帶病人走的,不勝枚舉。

 

有次,我假日在安寧病房值班,一位病人的女兒說:「許醫師,我爸爸說他看見老朋友要來帶他走。」我問:「那個老朋友還在不在?」她說:「不知道,很久沒聯絡了。」他們去打聽後才知道,原來那個老朋友已經死了。這是對家屬做「瀕死衛教」的最佳時機,知道親人死後在另一個世界有朋友陪伴,至少有些心理安慰。

 

第三種病人是「若有自覺」。生命最後幾天吵著說「我要回家」,回到家有時病情會稍微好轉,就是一般人常說的「迴光返照」,時候一到就永別。特別是老人家,習俗上要留一口氣回家,可能身體到臨終階段會發出某種訊息,讓病人覺得該回家了。

 

以上都是「臨死覺知」的現象。

 

這並非怪力亂神或危言聳聽,美國也有「臨死覺知」的例證。我十年前寫過〈最恐怖的是看不見、聽不到、又不能談論的死亡〉一文,為《最後的擁抱──來自資深安寧護士、撫慰病患和家屬的溫暖叮嚀》(野人文化出版)推薦,作者是美國的安寧護理師瑪姬.克拉蘭、派翠西亞.克莉,早年是正中書局出版的《最後的禮物》。

 

我期待有更多本土「臨死覺知」與「靈性陪伴」的著作,畢竟台灣的病人臨終時,不會看到美國人看到的「東西」,當然也不會死得像美國人一樣。我們不能總是看著外國人的死法,來幻想自己將來必然的死亡情境。張明志醫師這本《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臨終前的靈性照護》,正是極少數台灣本土化「臨死覺知」與「靈性陪伴」的紀錄,值得安寧療護工作人員、安寧志工,以及未來必然會成為家屬與末期病人的我們閱讀參考。

 

靠近死亡,我能做什麼呢?

黃軒

 

一個人一生中的最後幾天,可以稱為末期時期或瀕死階段。

 

每個人的死亡經歷不盡相同,可能很難知道一個人會在何時到達生命的最後幾天,但仍有一些常見的跡象,可以幫助您跟瀕死者,好好地說話。這時可以進行最後的溝通,或者,宗教儀式、靈性懇談,也是圍繞在即將死亡的人身邊的方式。

 

一個人即使患有絕症已有一段時間,到達生命的最後幾天,也會恐懼和焦慮。即使有了信仰,對於死亡也未必就有勇氣,我在臨床上看過太多太多人,有僧侶、有宗教師的滿滿祝福,依然有著滿滿的疑慮。因此,和病人及對他們重要的人,一起談論所發生的任何事情也很重要。

 

 

我在臨床工作中,看到很多家屬在病患生命最後時刻,都會失去和病人說話的勇氣,真的太可惜了。在死亡到來之前,大家都當有勇氣在生命即將消失殆盡的路上,進行心靈的對話。但現實情況常常不是如此。

 

「小孩子不懂,等下見到阿嬤,不要亂說話……」我曾聽到一位單親母親這樣交待她的孩子,當時她的孩子大學二年級。五年後,我遇到一個燒炭自殺的年輕銷售員,一氧化碳中毒,在我的加護病房接受治療。後來才知道,原來他就是之前那位大二學生。

 

當年媽媽禁止他向阿嬤「亂說話」,他只能默默地,眼睜睜看著一手撫養他長大的阿嬤往生。從此以後,他耿耿於懷、鬱鬱不樂,覺得自己已經長大,卻無能為力,無法在阿嬤生命的最後說愛她。於是,他憂鬱症加重,選擇了自殺。他想要去找阿嬤,跟她說抱歉。

 

我們平常都愛說話,但在一個人生命的最後,身為家人卻都不知道怎麼說了。甚至還期待,最好可以不要面對末期病人,說什麼道別、道謝、道歉、道愛的話。但同時,卻又期待末期患者能對家人道別、道謝、道歉、道愛。我稱之為「家屬在生命最後的自私」。

 

其實,在病人生命的最後階段,家人也當向這位至愛的家人道別、道謝、道歉、道愛才對。刻意阻撓其他家人道別、道謝、道歉、道愛,可視為相當不仁道。這位年輕人選擇了激烈的手段,只因失去至愛的阿嬤時,自己連最後一句話也不能說。

 

 

幾乎在瀕死邊緣的人,常常問我一個問題:「我還能活多久?」

 

其實,醫師並不能預測末期病人會在什麼時候往生。也許我們會說幾週、幾天或幾小時,例如當某人的病情每週不斷惡化,我們預測可能還剩幾個星期,而當病情一天比一天惡化,那麼病人的生命可能還剩幾天。但是每個人都不一樣。有個末期病人,我們預估他的生命只剩下三個月,結果他半年後還活著。

 

面對死亡,我們幾乎很難做出任何具體的預測,說一個人將可以再活多久。有時預測失靈,可能還會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我那位活超過六個月的病人,當末期疾病被拉長超過六個月,他和家屬沒有一個人能諒解,他們認為我在延長病人的痛苦。

 

所以,我後來發現,對於死亡將近的人,我們不一定需要回答「你還能活多久」。因為身體是他們自己的,他們最知道自己日漸消失的體力還剩餘多少。這時,更重要的是協助病人和家屬去探索他們內心的擔憂,甚至死前的願望,藉此鼓勵末期病人跟重要的人共度最後的美好時光。往往有些病人和家屬會在這時悲喜情緒反反覆覆,而有些人,還會一直想著去哪裡玩呢。

 

所以,我鼓勵大家為臨終者做最好的安排。這麼做,在病人往生後,家屬仍會有滿滿的祝福和安慰,因為在病人的生命最後一哩路,大家都有真情流露地陪伴病人。

 

 

醫生是人類,不是神類。醫學不是全部的科學,而科學,也只是浩浩學海中的一門小小哲學。我很感動張明志醫師在專業的行醫道路上,也謙恭修行於佛學,而我身為佛子一名,也願為佛祖慈悲喜捨,守護病人生命的最後一哩路。願眾生離苦得樂。

 

再版自序

 

知生、也知死的人生哲學                                                          

 

科學總是有盡頭的,可知論常會遇到無法解釋的情境。從醫者的角色成為病患最貼近的送行者,最為困擾的事情之一,包括所謂的「靈性干擾」。所以,即便本書已絕版多年,仍有值得再探討的議題。例如:如何鼓勵臨終者及家屬正面看待?如何利用醫學(科學)、心理學、哲學、宗教得到啟發,轉化煩惱為菩提?又,其他教友、蓮友如何從別人的往生過程與經驗中,自覺、覺他,進而覺行圓滿?或可說是中陰身的經驗分享。

 

本書自二○○八年出版(原名為《癌症病房沒告訴你的事》)後,多數讀者關切的議題是「靈性困擾」──什麼樣的人比較會發生?它的意義為何?可有解決的方法?

 

眾所知道,印度的德雷莎修女於西元一九九七年過世,她於一九七九年獲得諾貝爾獎和平獎,全部捐給修女會,但是生前她承認她的靈魂中有很多衝突。她對上帝深切渴望,卻不為上帝接受以致成了痛苦。(維基百科)

 

她認為她是黑暗的聖人,過世前數個月醫師報告有睡不著及譫妄的困擾,醫學上無法解釋,最後接受天主教神父很罕用的驅魔儀式而得到平靜。修女在最後的日子裡常常胸口疼痛、呼吸困難,死於心臟驟停。《楞嚴經》卷八言:「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捨煖觸……死逆生順,二習相交。」一生善惡行徑,頓時乍現。

 

「自我覺知來生的審判與去處」,這是所謂靈性干擾,臨終之人特別於常人之處,心靈上的壓抑與昇華就是兩習(習性)相交。也可以視為臨終之人也有自卑與超越的情結。譫妄也是臨終者死前之最後呼喊,希望藉此得到救贖。

 

這本增修版,增加了〈靈性困擾之初探〉以及〈從《楞伽經》談解脫〉,完成知生、也知死的人生哲學。希望可以補強另一本著作《隨時放得下的功課》有所不足之處,同時,拋出此議題與從事臨終關懷者分享經驗。也很感謝聯合報系寶瓶文化總編輯朱亞君女士促成此書之增修再出版。

 

vision

憂鬱世代

宅爾摩斯的萬事屋

我的強迫症

孝子

如何擁抱一隻刺蝟:戀愛與婚姻中的人格識別、接納與付出

給愛一個機會:婚姻諮商

羞辱創傷:最日常,卻最椎心的痛楚

你背負了誰的傷

慢性焦慮

心理防衛

每一個都是「我們的」孩子

偽魚販指南

願你擁有憤怒的自由

開刀房的溫暖

愛情創傷來自童年創傷

我不是自己的

李崇建談冰山之渴望:幸福的奧義(上下冊不分售)

百工職魂

有溫度的手術刀

了不起的硬核媽媽

... [顯示此系列所有商品]

張明志 作者作品表

菊子:客家庄的醫生娘

許自己一個尊嚴的安寧

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

隨時放得下的功課:心靈病房的18堂終極學分

人生.高爾夫

生死命題 同類商品


宗教的死亡藝術

超自然經驗與靈魂不滅

生與死的雙重變奏

無生死之道

美國人與自殺

輪迴與轉生

或許,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在時光靜止的孤獨死模型屋裡,一位遺物整理師重現「死亡終將造訪」的生命場景

18種微型死亡:建立美國現代法醫制度的幕後推手與鮮為人知的故事

命案現場清潔師:跨越生與死的斷捨離.清掃死亡最前線的真實記錄

死亡與生命手記

死亡是什麼?給孩子的生命教育課

死亡解剖檯

死亡九分鐘

死亡教育

死亡學

死亡與喪慟-青少年輔導手冊

死亡的禮物---有關復活及傷慟的探討

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

如果死亡靠近你

媽媽,死亡是什麼?

還有... [顯示所有書籍]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