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4:陸海的交會
 
作者: 壇上寬 
書城編號: 23398871

原價: HK$117.00
現售: HK$111.15 節省: HK$5.8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聯經
出版日期: 2021/11
頁數: 280
ISBN: 9789570860528

商品簡介


面對混沌局勢的明朝,
在危機中摸索一元體制

──榮獲2020年韓國坡州圖書策劃獎──


在衝突與分裂的危機中,
摸索一元統合的新體制,
確立了「中華」的明朝三百年起落。

中華與夷狄的抗爭、華北與江南的對立、草原與海洋的對峙——此三個主軸於元末交錯,使中國社會經歷激烈動盪,而明代必須直接面對此一混沌局勢,並予以回應。明代初年的國家建設過程,以統一王朝的角色,收斂了原本三個衝突的主軸,並用儒家理論所支持的一元化與標準化,規範了原本的多元性與多樣性,成為強硬的剛性體制。

本卷描繪自十四世紀元末至清朝興起的十七世紀為止,三百年間明朝興亡的歷史。明代體制從初年建立,到出現鬆動,乃至崩壞的過程,並非只是單一王朝興衰,更是凝聚了宋代以降各類課題的時代興亡。

得獎紀錄

榮獲2020年韓國坡州圖書獎(Paju Book Awards)之策劃獎(Planning Award)

名人推薦

名家推薦

 

日本各大出版社,每隔一段時間,便請史學家寫一套供一般人讀的多卷本通史,分世界史、日本史和中國史,都是小開本便利攜帶,可在通勤車上閱讀。岩波書店不同,編寫的是專題式的「岩波講座世界歷史」,比較類似《劍橋歷史》(Cambridge Histories)叢書。從1969年以來,每隔二、三十年便出版一部三十卷左右,總結截至編寫時期,各領域的研究成果;比較學術性,大本精裝,供大學師生閱讀。至今已出版了兩部,第三部正在出版中。這次岩波書店出版的中國史系列叢書,和其他出版社一樣,針對的讀者是一般大眾,而列入便利攜帶小開本的「岩波新書」系列。但仍本著「岩波講座世界歷史」的編為目標,總結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淺出地傳給讀者,而訂名《岩波新中國史》叢書。例如明清歷史,過去的同類書或稱為《最後的東洋社會》、《紫禁城的榮光》、《傳統中國的完成》、《落日的大帝國》,比較看不出時代特性,但三田村泰助教授《明帝國與倭寇》及上田信教授《海與帝國》,一反過去把中國史尤其明清史看做閉關自守的大陸國家歷史,注重明清中國已進入海洋時代,與新世界的聯繫。檀上寬教授繼他在2016年的《岩波新書.天下與天朝的中國史》之後,《陸海的交會》再一次展現他對明史的見識:明代中國是大陸與海洋交錯,互為作用的。同時也是從明初的確立傳統中國一元體制,結束中國史的「十四世紀危機」,走向一元體制鬆動的明末,而進入世界史的「十七世紀危機」。從書後附的參考書目,可知檀上教授總結了大量現代學者的新研究成果,在這本小書中傳遞了豐富的新信息,是本書的另一大特色和優點。

 

——徐泓(暨南國際大學榮譽教授)

作者

檀上寬

1950年生。專研中國近世史,現任京都女子大學名譽教授。

代表著作:
《天下と天朝の中国史》(岩波新書)、《明の太祖 朱元璋》(筑摩學藝文庫)、《明朝専制支配の史的構造》(汲古書院)、《永楽帝――華夷秩序の完成》(講談社學術文庫)、《明代海禁=朝貢システムと華夷秩序》(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

譯者簡介

郭婷玉

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現為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研究領域為日本時代臺灣地方社會勢力,並關注近代日本與東亞史、琉球王國.沖繩史、明清以降中國地方社會等議題。合著《圖解臺灣史》、《圳流百年》,譯有《這才是真實的滿洲史》、《殖民地臺灣之青年團與地域變貌》,合譯《殖民地官僚政治史》等書。

目錄

編輯前言  現在,讓我們重新閱讀中國史──《中國的歷史》書系目標
臺灣版序
導言

第一章 明初體制的成立
一、元末的叛亂與明朝的誕生
二、絕對帝制的確立
三、社會統制方策與他律型儒教國家

第二章 明帝國的國際環境
一、中華的復興與朝貢一元體制
二、永樂帝的積極外交
三、中華與夷狄的統合

第三章 動搖的中華
一、明初體制的弛緩
二、朝貢一元體制的崩壞
三、明代史的轉換點

第四章 北虜南倭的世紀
一、嘉靖新政的幻想
二、邊境地帶的騷擾
三、朝貢?還是互市?

第五章 鼎盛與顯露頹勢的明帝國
一、張居正的改革與挫折
二、流動化的社會
三、變化的東南亞

第六章 從明到清
一、政爭與混亂的結果
二、明朝滅亡
三、混沌的歸結

結語

後記
簡略年表
主要參考文獻
圖表出處一覽

序/導讀

臺灣版序(節錄)

值此「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全五卷臺灣翻譯版出版之際,應出版社編輯的邀請,謹以此短文為序。

本卷為本系列中唯一的斷代史,討論對象限於明代,幾乎未觸及前後時期。不同於向來以每一王朝為切分單位的中國史系列叢書,本系列試圖以超越王朝區分的觀點重新構築中國歷史。那麼,又是為何只在第四卷採取王朝斷代史的形式呢?由於相關理由以及本卷定位已於正文敘述,在此省略,以下僅交替敘述日本明代史研究的發展歷程,以及筆者自身歷史。

如同日本東洋史學開拓者之一內藤湖南曾說過「明朝並不有趣」,在戰前日本的中國史研究中,明朝的人氣一向低落。有不少原因導致此一情況,其中之一在於,對於日本人而言,明代既無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也幾乎沒有耳熟能詳的人物,於是一直視之為僅有時間單調流逝的平淡時代。不過,到了戰後,由於對戰前「中國社會停滯論」的反省,注重中國史發展性的「戰後歷史學」潮流興起,明末清初期亦被視為社會變革期,遂於突然之間受到注目。雖然此際受到注目的僅限於明末清初時期,但是明代史、明清史也與戰前截然不同,而變成更為熱門的研究領域之一。

當時,明清史研究者的研究取徑主要是社會經濟史,以專制國家支配農民手段的賦役制度、土地制度等題材最為受到關注。此一嘗試與時代區分相關,最終轉向研究明末崛起、獲稱鄉紳的支配階層。至此,以鄉紳支配實態、歷史定位為核心,又再興起新一波論爭。一九七○年代的明清史研究可說清一色都是鄉紳研究,甚至在一九七六年《史學雜誌》「回顧與展望」中,「明‧清」專欄的負責人還預先公告必須對鄉紳論以外的研究予以割愛。

在這個說起明清史便等同明末清初時期或社會經濟史,其中又以鄉紳論最為著名的七○年代中,筆者笨拙地開始了中國史研究。之所以選擇明代史為研究主題,純粹只是因為同學之中沒有專攻明代歷史者。同時,大概是天生愛唱反調的性格使然,甚至一反時代潮流,選擇明初、而且還是政治史為論文主題。原因無他,即是在多數明清史研究者專攻明末清初社會經濟史之中,感受到明初政治史幾乎尚未被研究過的新鮮魅力。這時,筆者所選擇的畢業論文題目,是明代的南京官員。

然而,筆者選擇研究明初時代的理由,並非僅止於此。筆者對於當時明末清初研究共通途徑的做法,抱持著巨大的疑問。日本的明末清初研究,以明初成立的專制國家為先驗背景,投注莫大精力於綜合性地理解國家與地主制度(或是鄉紳支配)間的關係。相關討論中,卻相當缺乏對於明初為什麼形成那樣的專制國家(皇帝專制體制),也就是追溯其起源的分析角度。這個問題與現代中國研究具備共通性,而抓住了筆者尚不成熟的心靈,此後便一直探討此一疑問,直至今日。本卷所展示的,即是目前筆者的部分思考。

明白地說,時至今日,如國家論一般居高臨下的研究越來越少,時代區分論業已不再流行。曾經風靡一時的鄉紳論以七○年代為界線而自然消失後,明清史研究有一段時間關注地域社會論,而今盛行海洋史研究。歷史學界整體主要關注的,不再是過往的唯物史觀,而是眾所聞名的世界體系理論、全球化歷史等共時性世界史研究。

但是,即便是在此般歷史學界趨勢之中,也不能放棄對中國、或是東亞固有理論、構造等的摸索。這是因為,每個國家、地區皆有其歷史及特徵,無視於此而逕自描繪整體圖像幾乎毫無意義。特別是近來強調民主主義與威權主義的二元對立,現代中國被視為後者的代表。從現代史觀點而言,探究其淵源相當重要。若是從明初歷史探詢其直接的起源,對於明代史研究而言,則又增添不同以往的嶄新課題。筆者認為,今後明代史研究的重要性只會越來越高,而不會有所減少。

導言(節錄)

十四、十七世紀,全球規模的氣候寒冷化伴隨世界經濟停滯與收縮,導致接連發生了災害、饑荒、社會動亂,以及戰爭等動盪。此即一般所稱的「十四世紀的危機」和「十七世紀的危機」。夾在這兩波全體危機的縫隙中的,即是明這個時代。伴隨王朝揭幕與閉幕的元末叛亂、明末動亂爆發,並非偶然出現。

在此之前,十三世紀之初崛起的蒙古,憑藉草原的軍事力量向東西方擴張。十三世紀後半,元朝併吞南宋後,也幾乎支配了整個歐亞大陸地區。交通、通訊網絡的整備,一口氣縮短了各地距離。從帝都大都(北京)出發而橫跨大陸、連結東西方的陸路,以及起自原南宋領域的東南沿海地區、經過東南亞海域而朝向印度洋、阿拉伯海之海路,透過元朝而相連在一起,歐亞大陸規模的人群、物品、資金、情報環流於其中。此前被劃分為好幾個文明圈的「世界」,在蒙古統治下獲得統一,朝向一體化發展。

然而,在進入十四世紀後,這個巨大帝國逐步分裂,最終蒙古帝國崩解後,轉而在各地出現大型帝國、展開互相對抗。鄂圖曼王朝、帖木兒王朝、蒙兀兒王朝,以及明、清王朝等都是如此。並且,這些王朝幾乎都以成吉思汗血統或蒙古權威為後盾。這是歐亞大陸全體都受到蒙古影響之佐證,其中唯一以否定蒙古為國策的,就是明王朝。明朝透過徹底排除蒙古色彩,以中國固有理論—亦即儒教理論—為基礎,來從事國家建設。對比接續明的清王朝自詡為元帝國後繼國家,更可看出明王朝的特殊性格。

明王朝的特殊性格,還不止於此。相對於其他帝國以柔性構造的統治組織管理社會,明建立的「明初體制」,亦即以重建社會秩序為目標、統制深入社會各個角落,則是相當強硬的剛性體制。透過構築此一體制,明朝成功度過十四世紀的危機。但是,發展到十五世紀中葉的明中期,明初體制也終於顯露出破綻,進入十六世紀後更步入決定性崩壞。即便明王朝力圖重新振作,卻仍無法充分應對社會變化,只得在十七世紀混亂中走向滅亡。

明朝在漫長中國歷史中,究竟該如何定位才好呢?當然,可以從各種角度探究這個問題。從政治體制面向來看,宋代成立的君主獨裁體制,到了明初受到前所未有的強化,即是很重要的一點。本書承襲三田村泰助的研究,稱其為絕對帝制。若是除卻絕對帝制,則前述的明初體制將無法實現。相關背景方面,不可忽略其之主要論據,亦即以下三種對立競爭的存在。也就是:一、中華與夷狄的抗爭;二、貫穿中國史的華北與江南(在此指稱廣大的華中、華南全體)之南北對立;三、包括草原在內的大陸中國與東南沿海的海洋中國之相剋。

不須多言,如同本系列叢書的主題「中華」(第一卷)、「江南」(第二卷)、「草原」(第三卷)所示,這三種論據即是了解中國歷史之關鍵。特別是到了宋代以後的「近世」,三種對立都更加尖銳化,像是夷狄的崛起與中華的反抗。相對於「政治的北方」,「經濟的南方」之存在感提升。從傳統農業國家傾向重視商業的海洋國家。這些傾向都在宋代以降逐漸突顯出來。這三種對立各自白熱化,其傾軋到了十四世紀臻於飽和。

簡而言之,元明革命本身便意味著從夷狄到中華的王朝交替。第一次打倒自十世紀以降相繼支配中國的游牧王朝(遼、金、元)之中國王朝,是明朝。其定都南京而發展統一王朝,唯一從南方興起而稱霸全國的政權,也是明朝。阻止宋元時代以降日益活躍之海外貿易、向海洋發展,而回歸大陸國家的,還是明朝。在十四世紀的危機中,明朝以中國式理論應對各個課題,開創了非明不可的嶄新時代。從此中誕生的堅固體制,即是明初體制。

這個體制在其後經歷什麼樣的變遷,而迎來了十六、十七世紀的變動期呢?在此期間,中國社會歷經巨大的變化,其實際情況又是如何?本書主要的課題,即是緊扣上述疑問,而概觀將近三百年的明朝歷史。經過這些討論,將會浮現什麼樣的明代歷史圖像?首先,就從元末叛亂與明初體制的成立說起吧。

2021年11月中文新書 同類商品


時日悠悠

野鳥完全圖鑑:詳盡比對辨識,盡覽鳥類之美

香港中小學中華經典詩文多媒體課程:視頻篇

香港中小學中華經典詩文多媒體課程:音頻篇

為甚麼又是中國

邯城之傾

中國的智慧:樓宇烈的北大哲學課

哲學問題論集

粵語三國演義

西方文明的未來

玫瑰與革命:民國奇女子鄭毓秀自傳

每個人的心0距離

Bonjour! 初學者開口說法語(附法中對照音檔 QR Code)

哥哥和妹妹吵架了

以茶代酒:愛在原鄉,健康促進

植栽一座文化森林:洪建全基金會50年

顯微鏡下的古人生活

愛沙尼亞・解密全數位王國:一張數位身份證就能超越GAFAM!從全球首創雲端治理成功模式,解讀數位化矛盾與未來

漢聲精選世界兒童數學叢書第四輯(11本書+1本媽媽手冊)

漢聲精選世界兒童數學叢書第三輯(10本書+1本媽媽手冊)

還有... [顯示所有書籍]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