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都人生:旗津島民
 
作者: 林佩穎, 李怡志 
書城編號: 1003636

原價: HK$100.00
現售: HK$95 節省: HK$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抱歉! 此商品已售罄, 不能訂購

如此商品日後有貨, 請通知我, 我的電郵/用戶名稱是:
 
 
出版社: 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 2016/01
頁數: 224
尺寸: 17x23
ISBN: 9789863592037

商品簡介
港都人生,討海靠港
探訪十五位職人耆老,手繪五十幅岸邊街景
紀錄島嶼的身世,刻劃時代的面容

本書探訪十五位職人耆老,或在幫傭生活流轉,或從赤貧裡翻身,或是習得一身好手藝度過時代的風雨。他們見證了日治時期的市街,經歷二戰期間盟軍轟炸,一九五五年浙江大陳遷村,眼見一九六六年前鎮加工出口區成立,一九七五年的第二港口「破港」,一九八四年過港隧道啟用。這些變化牽動了港都的發展,無可避免地左右了時代裡的小人物。

從以養殖為業,由淺灘貝類撐起生計的小漁村,到吞吐國際貨櫃的大港,再以觀光為主力,以海鮮餵養假期的洶湧人潮。旗津——是高雄港無法忽略的一頁歷史。
沿著海岸線,走進港都,逐頁嬝盲Q年的遷徙來去。登島上岸,踏入旗津,十五位職人匠師、地方耆老,從漁村到大港,自岸邊到深巷,他們窮盡畢生的技藝,說出與這個島嶼相遇分離的記憶。他們的生命故事,描繪了旗津的身世,刻劃港都自漁業至工業的發展歷史,也呈現了成為大港的代價。

港都人生,靠海而生。蚵田曾是養活一大家子的生計來源,手工漁網與手繪漁旗曾因輝煌漁業而有過風風火火的年代。淺灘曾有豐厚肥美貝類,岸邊人家划著竹筏航行,彼時污染尚未入侵。然而一九七五年高雄港第二港口開通,以水道劃開旗津與小港間的聯繫,旗津成為孤島。岸邊風貌改變,港邊人家的生存方式也因此改變。原有依海而生的養殖漁業因工業發展而逐漸消失,在地居民則各尋出路,留下來的人繼續依海而生。時代的風吹向造船業,船廠與相關行業因應而生,跑船、造船、修船,精巧的螺絲,高度專業的手工螺旋槳,養活了多少港邊家庭。

數十年間,旗津餵養的人口除了世居的家族,還來自浙江大陳、彰化、澎湖、基隆、印尼等地,外地早成在地。他們在貧瘠的漁村找到生路,於蓬勃的大港站穩腳步。

回首過去時光,成為崩隙郭水發記憶裡的蚵田,莊師傅的手工漁網,柯師傅親手調配染料繪製的漁旗,遠渡重洋的印尼女子秋娥,蔡阿世的造船廠,客家阿貞的烤魷魚……本書深入探訪在地的耆老、職人與老店,見證聚落的興衰,聽他們與她們細數日本殖民下的童年,經歷二戰時期緊縮的物資與密集的空襲,凝結大時代歷史的大陳新村。見識越戰期間的美軍停泊,記憶中的沙子地,跟著遠洋漁船出發,迎接每艘進港的船隻……,每個小人物的生活,每位職人的精巧手藝,都是旗津的歷史,這片海岸線所承載哺育的討海人,不管是老在地新住民,歸鄉人異鄉客,都寫下了港都多樣的人生。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鄭順聰(作家)
吳瑪悧(國家文藝獎得主)
宋世祥(「百工裡的人類學家」發起人)

本書特色
•以圖文細膩呈現旗津的人文風貌
•深入採訪旗津相關行業及歷史業:養殖業、造船廠、修船業
•描繪在地老店與職人匠師:漁旗、漁網、車葉等

目錄

前言

第一章漁村
從崩隙到阿根廷郭水發
指間的經緯莊碧飛
中美玻璃行的大漁旗柯炳煌
消失的童年海岸孫明詰
澎湖海產,客家大廚王淑貞
日曆紙上的旗津魏祺峰
印尼與旗津的時差吳秋娥

第二章大港
從漁家到船家蔡阿世
翻轉命運的車葉行林哲全
港邊黑手潘顯德
蚵田上的螺絲行黃秀美
大陳小事賈冬妹
港邊台生楊台生
港口的女兒官陳素蘭
通往旗津的路陳銘長

【內文摘錄】

1.推薦序
旗津的浪漫與哀愁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我所任教的學校有兩個校區,一個在楠梓。這學期,我出了個作業給楠梓的同學「請設計一條遊覽高雄的好玩行程」,其中約有百分之四十的人會到旗津,...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