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郊廟禮制與儒學
 
作者: 張書豪 
書城編號: 1587114


售價: $193.00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學生書局
出版日期: 2019/06
頁數: 417
ISBN: 9789571517834

商品簡介
本書《西漢郊廟禮制與儒學》,曾獲國科會九十八年「獎勵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補助,經作者改寫出版。書中提出「學術史楔」的研究進路,透過制度史、思想史、經學史三個層次,鉤稽中國學術史上從「先秦諸子」轉變到「兩漢經學」的發生條件。作者一方面掃除學界對於漢代學術「沒落」、「衰亂」、「黑暗」、「邪說」等負面批判,重新衡定當時學術活動的價值與意義;另方面揭示經學內部「往復論辯」的話語形態,鉤稽其中「詮釋學循環」的結構特徵。自是以降,新的經說正是在這種形態特徵持續運作中,得以不斷繁衍化生。在此意義上,西漢學術不只起著典範作用,更具備本體論性質。

作者

張書豪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現任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漢代經學、先秦兩漢諸子、出土文獻思想。撰有專書《漢書五行志疏證》,以及期刊論文十餘篇。

目錄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近人研究成果述評
壹、研究動機
貳、近人研究成果述評
一、制度史方面
二、學術史方面
第二節 研究方法:學術史楔的研究進路
壹、史楔的功能與目的
貳、史楔的步驟和方法
一、郊廟制度的沿革
二、方術思想的發展
三、話語形態的構成
四、禮學內涵的論辯
第二章 西漢郊祀禮制沿革
第一節 西漢初期的郊祀禮制
壹、 雍畤與戎俗
貳、封禪與八神
第二節 武帝時期的郊祀禮制
壹、汾陰后土的地理觀
貳、甘泉泰畤的天地觀
參、泰山封禪的神僊觀
第三節 西漢後期的郊祀禮制
壹、宣帝以後的郊祀沿革
貳、西漢儒臣的郊祀理論
結 語
第三章 西漢宗廟禮制變遷
第一節 西漢前期的宗廟禮制
壹、西漢宗廟的建制
一、高帝廟
二、惠帝廟
三、文帝廟
四、景帝廟
五、武帝廟
六、昭帝以後宗廟
七、皇廟
貳、宣帝以前的宗廟禮制
一、陵旁立廟
二、生前作廟
三、郡國設廟
第二節 西漢後期的宗廟禮制
壹、元帝以後的宗廟改革
貳、郡國廟制的廢止歷程
第三節 儒生廟議的論辯核心
壹、祖宗廟的內涵與存毀
貳、親考廟的爭論與立廢
結 語
第四章 方士理論的融攝與運用
壹、思想史的提問
貳、「終始論」考辨
第一節 「主運說」的結構與內涵
第二節 「終始說」的創造與發展
第三節 「堯後」、「火德」與王朝正統
壹、漢為火德
貳、漢家堯後
結 語
第五章 儒學話語的構成與形態
第一節 悠謬迂誕的方士話語
壹、儒生、鄒子之徒、海上方士
貳、海上方士的話語形態
一、敢為大言、驗方立信
二、虛實錯摻、以今傅古
第二節 從鄒衍過渡到董仲舒
壹、鄒子之徒的中介色彩
貳、由終始論到災異說
第三節 崇古尊經的儒生話語
壹、訴諸經典
貳、徵於實驗
參、施於可行
結 語
第六章 古代禮制的重建與詮釋
第一節 漢初禮儀與禮學授受
壹、高堂生與《禮經》的編纂
貳、后倉及其禮學內容
第二節 郊廟改制與戴氏禮學
壹、韋玄成的宗廟禮議
貳、匡衡等人的郊祀禮議
第三節 禮學話語的循環特徵
壹、禮制的協商
貳、義理的誤解
參、派系的爭論
結 語
第七章 結 論
第一節 回顧與統整
壹、制度史的回顧
貳、思想史的回顧
參、經學史的回顧
肆、各層次的統整
第二節 循環與典範
徵引文獻

序/導讀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近人研究成果述評
壹、研究動機
所謂「郊廟」,是「郊祀」和「宗廟」的合稱,前者為祭天地之名,後者為祭祖先的宮室。古代帝王藉由祭天的郊祀儀式,宣揚「奉天承運」的政治權威,是國家制度中最隆重的祭祀典禮,所謂「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於郊祀」是也。至於宗廟的設立,反映傳統「祀乎其先」、「追養繼孝」的孝道精神,因此歷代帝王莫不「分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 以營造都邑與宗廟為開國首要工作,可見宗廟禮制對於專制王朝的重要性。若由學術性質而言,兩者均是禮學的一環,在漢代以後隸屬經學範疇;就建構禮制的學者身份來看,大體以儒生為主,為西漢儒學的重要內容。

而「郊祀」和「宗廟」基本上包涵制度史、學術史兩大領域,為認識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學術文化的關鍵課題,因此引起海內外學者對於歷朝郊祀、宗廟禮制的高度興趣。然而,當學者結合出土文物與傳世典籍,力求還原殷周郊廟制度的原貌時;或是細膩地探討歷朝郊廟禮制的變革,以及其間所反映的思想衝突、禮學辯論時; 關於西漢郊廟禮制的探討,特別是制度、學術之間的聯繫方面,卻相對受到忽略。事實上,就先秦制度而論,於「秦火項焚」之後,西漢儒者首先整理上古史料典籍,力求還原古代禮制;對於後世制度來說,西漢儒者歸結出來的許多儀式、禮義,亦反覆出現在各朝相關制度或禮學辯論之中。職是可知,無論在制度史或學術史方面,西漢郊祀、宗廟制度的內涵,實具有承先啟後的研究價值。因此,筆者以「西漢郊廟禮制與儒學」為題,藉由考察西漢郊廟禮制的嬗變過程,探究當時儒學、經學的思想內涵、論述特徵,進而說明儒學興盛、經學成立的原因與條件。

貳、近人研究成果述評
學術研究欲有所突破,大抵取決於兩種途徑:一是新證據、新材料的發現,使過去的討論得以證成或修正。二是新方法、新觀點的提出,讓舊有的論題有機會在不同的立場上重新被思
考,並賦予更豐富的意義。關於本書所涉及的範圍,近期並沒有發現太多新的證據,因此筆者擬將重心放在研究方法的思索上。由於郊廟禮制跨越制度史、學術史的範圍,筆者亦據此分作「制度史」、「學術史」兩部份,分別介紹前賢關於西漢郊祀、宗廟制度,以及儒學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夠發現綜合研究西漢郊廟禮制和儒學的可能方向,以提出本書的研究進路。

一、制度史方面
在郊祀方面,凌純聲〈秦漢時代之畤〉,由形制、功能、語音的比較,認為燕之祖、齊之社、秦之畤、武帝甘泉宮中的臺觀,為異時異地對於同類宗教建築的稱呼。楊天宇〈秦漢郊禮初探〉則考察秦漢郊祀的對象、場所、時間,點明中國郊祀制度於秦漢時期正處於創制階段,至西漢末年到東漢初期才基本上形成定制。小島毅〈郊祀制度變遷〉,雖歷述西漢末年到明代的郊祀制度,但主要集中在唐、宋、明三代關於配侑帝、天地合祭分祭的問題,西漢部份僅是簡略提及,不過已注意到郊祀許多重要禮論,如祭天南郊和祭地北郊對偶成組的說法,是首發自西漢成帝時匡衡的奏議,並非出自先秦儒家經典。岩野忠昭的研究,指出《春秋繁露》中〈郊語〉到〈祭義〉等篇,與西漢成帝以降儒臣如貢禹、匡衡、杜鄴、王莽等議論內容相近,認為各篇乃當時儒者所作而附益於董仲舒《春秋繁露》中。目黑杏子分析武帝甘泉泰畤建築形制,發現泰畤的三陔結構,乃是由太一、五行、八方等所組成的宇宙架構,皇帝透過的祭祀活動,以祈願風調雨順、天下太平。甘懷真透過分析西漢郊祀禮制中,前期神祠信仰到後期儒家禮制觀念的轉變,以說明西漢郊祀禮的成立,見解頗為精闢。殷善培〈漢武帝的郊祀改制與郊祀歌〉,則詳細考證《漢書‧禮樂志》所載〈郊祀歌〉十九首,說明其整體結構與個別祭祀對象。

至於和郊祀密切相關的封禪典禮,木村英一從思想發展的脈絡,以為《史記‧封禪書》所記管仲論封泰山、禪梁父者共七十二家一段,乃是推闡《管子‧小匡》中葵丘之會的相關段落,將桓公是否「拜胙」敷衍成是否「封禪」,因而成篇。福永光司則從秦漢時期方士之說的思潮風氣,申論封禪說與神僊說的關係。凌純聲考察漢武帝泰山封禪的明堂形制,詳細說明其中「複道」、「崑崙丘」等設施的作用與意義。阮芝生〈三司馬與漢武帝封禪〉分別論及司馬談、司馬相如、司馬遷與武帝封禪的關聯,並提出封禪的四個條件:「受命」、「功至」、「德洽」、「暇給」。江明翰則先歸納學界關於封禪說的解釋,共有「祭祀說」、「巡狩說」、「方士儒生說」、「其他說法」等,最後提出「西王母說」,以為封禪起於西王母信仰中有關長生不死的追求。劉宗迪〈泰山封禪考:從觀象授時到祭天告成〉,採取天文學的角度,認為封禪起於上古「觀象授時」的天文觀測活動。池田雅典則考察武帝、光武帝的封禪儀式,闡明封禪典禮中「封土」的性質與功能。

在宗廟禮制方面,早期有藤川正數〈前漢時代宗廟禮說變遷思想的根底〉,敏銳觀察到西漢晚期儒生廟議中「尊尊」、「親親」兩項核心課題,並將二者對立起來,成為當時辯論的正反兩方,再依此說明古、今文學的派系分裂。日後日本學者許多相關討論,大抵沿襲藤川氏的論說框架,進而發展成「尊尊、今文、故事」和「親親、古文、古制」兩種經學立場的對立、辯論。高明士從治統、道統的宏觀視野,討論秦漢到隋唐的廟制系統,說明其在皇帝制度下的功能與限制。焦南峰、馬永嬴根據近期西漢都城陵寢的考古成果,配合相關文獻資料,說明西漢宗廟的種類、功用、管理、禁忌,以及廢立過程等,其中有關宗廟的分類與位置部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鷲尾祐子的〈前漢祖宗廟制度研究〉著重探討賈誼提出「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政治背景與學說理據,以及受到帝王的認同實施,成為漢家典制的理由和經過。貝克定(Timothy Baker)則是首位完整研究《漢書‧韋賢傳》所記的宗廟辯論的學者,其目的是要藉由討論儒生廟議的內容,觀察其中所反映的制度傳統(institutional trandition)與個人信仰(personal belief)之間的關聯性,闡釋皇帝的宗廟制度,同時具備私人家族的、社會群體的兩種性質。林聰舜則就統治制序與禮制革新的角度,闡述西漢郡國廟和政治形勢的關聯,並據此深入郡國廟興廢的原因。郭善兵的《中國古代帝王宗廟禮制研究》,歷述商周到隋唐的皇帝宗廟制度,西漢部份有注意到成帝、哀帝廟制變革與政治、學術的關係。

至若綜合討論西漢郊祀、宗廟的論著,可以金子修一、張寅成、王柏中為代表。金子修一自1970 年代開始,便致力於中國皇帝制度的研究,尤其是郊祀、宗廟等祭祀禮制,欲由此探究「皇帝」在帝國政治中的性質與地位,相關論文最後匯編成《古代中皇帝祭祀》一書。然其討論的時代,雖可上溯到西漢時期,但由於其專攻是在唐代禮制,在漢代部份僅有概略陳述,並無太多發揮。張寅成則作《西漢的宗廟與郊祀》,對於西漢郊廟制度的性質及變遷過程,有詳盡的剖析、敘述。不過禮制中有關秦制、方士、儒生的理論立場,以及彼此間論禮勢力的消長原因及經過,未能在制度史的研究基礎上,有更深一層的申論。王柏中對於兩漢郊祀、宗廟、社稷,以及各種祭祀禮儀等方面,有詳盡且全面的研究,可惜未能深入到儀式所反映的思想內涵,亦無涉及禮制變遷所蘊藏的學術史意義。

總結來說,目前學界對於西漢郊廟禮制的研究,在個別議題上,例如凌純聲、黑目杏子有關甘泉泰畤、泰山明堂的形制討論;高明士、鷲尾祐子、貝克定、林聰舜等對於宗廟在帝國制度的功用、其中所反映的祖宗意涵和信仰觀念,以及郡國廟的興廢緣由等,均獲得很高的成就,具有相當程度的參考價值。但限於論文主題或篇幅,尚未對西漢郊廟禮制作出全面性考察,不能為制度改革的過程,梳理出整體的變遷脈絡。另外,在楊天宇、小島毅、岩野忠昭、甘懷真、郭善兵等學者的論文中,已或多或少注意到西漢郊廟禮制與儒學之間的關係,值得循其思路作進一步的探索。以藤川正數為首的宗廟研究,更是深入到廟制辯論和經學思想的聯繫,惟逕以今、古文學劃分「尊尊」、「親親」兩種主張,似乎又稍嫌簡略,未能曲盡其實。綜上所論,就制度史的角度而言,一方面可根據《史記‧封禪書》、《漢書‧郊祀志》、《漢書‧韋玄成傳》所記的西漢制度沿革,探討郊廟禮制的思想根源、象徵意義以及成立緣由。另方面,可實際以禮制變遷為基礎,進一步討論其背後可能蘊藏的學術轉折及經過,尤其是西漢後期受到儒學主導的郊廟禮制,究竟在什麼樣的條件與原因之下,能夠取代西漢前期以秦制、方術為主的祭祀內容。由於關涉到西漢儒學的課題,以下再進一步回顧西漢儒學的研究概況,以便思索如何在郊廟的議題上,有效綰合制度與學術兩個領域。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