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洄游:客家庄的舊時記憶
 
作者: 潘樵 
書城編號: 1591473

原價: HK$110.00
現售: HK$104.5 節省: HK$5.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帕斯頓-布蘭登
出版日期: 2019/10
頁數: 240
ISBN: 9789578628458

商品簡介


一手寫作、一手繪畫,出版超過六十餘本書,
金鼎獎駐鄉作家潘樵,持續地在南投進行文化工作,
在他身上,看見的是無怨無悔,
看不盡的是對家鄉的愛。


山村的每一處,我再熟悉不過了;
曾何幾時,原來遼闊的溪床被溪堤逼成河溝的模樣,
長滿野花雜草的溪床則垃圾處處,清澈潺流的溪水也顯得污濁停滯,
於是魚蝦不見蹤影、蛙類少得可憐……

潘樵的曾祖父帶著族人從苗栗遷居到埔里北坑開墾,接著祖父又因家族人口日漸增長,便帶著妻兒搬到魚池的加道坑。後來因為父親意外早逝,母親只好帶著孩子改嫁,這才離開了客家聚落。但儘管如此,潘樵一直以身上的客家人血液為驕傲,並持續不斷以書寫、畫作將客家回憶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

「那時候,野溪裡的魚蝦與貝類極為豐富,在水流豐沛的時候,我們總會拿著竹編的畚箕去捕魚,或者是選擇有泥沙的灘地去摸河蜆。至於枯水期,低窪處的泥灘裡則還有泥鰍、鱔魚與土虱可抓, 一年四季總有不同的收穫,而當時的溪流總是對我們疼愛有加,從來不讓我們失望。」一群孩子結伴到溪邊抓魚、捉青蛙,爬到樹上採果子,滿滿的收穫還可以帶回家加菜,以換來媽媽的誇獎。這是潘樵在南投客家庄的童年回憶,相信也是很多人小時候的生活日常。

潘樵相信,有些過往總得在歷經起伏和風雨之後,才更顯珍貴及光彩,儘管當時的回憶不這麼美好,甚至有些晦澀和感傷,但時過境遷留下的只是滿滿的念想。而這些過往畫面,因為時代和環境的變化,已不復存在。除了腦海的記憶以外,他希望能用文字和圖畫,替這世代的人留下一點點能夠懷念的物件。

南投沒有海,卻有很多山、很多水,
以及很多很多屬於山水的故事。

本書特色

‧每篇散文搭配作者的畫作,以細膩溫柔且富童趣的筆觸,帶領讀者回到懷舊的記憶裡。
‧作者書寫自然、歷史、文化、教育,描寫南投各個層面的美好,為在地注入深厚的力量。

名人推薦

珍惜推薦

呂金燕 客家委員會諮詢委員
李鴻祺 客家電視台南投駐地記者
林福 國姓鄉前鄉長、國姓鄉采風協會理事長
馬文君 立法委員
張滎芝 南投縣客籍畫家
黃子堯 台灣客家筆會會長
黃義世界客家雜誌榮譽社長

作者

潘樵

本名潘祈賢,一九六三年出生於南投縣魚池鄉,三歲時遷居埔里至今。目前服務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總務處。文學、藝術、旅行及生態觀察是生活中最主要的興趣。

曾出版《埔里祈安清醮一百年》《鄉情書寫》《山城埔里步道》《感動來自土地》《鄉下老師閒賢沒事》《水沙連紅茶》《蛙現台灣》《台灣尋櫟記》《因為旅行,在台灣遇見美麗》《阿彌陀佛阿嬤》《台灣牽牛花》及《芳苑海牛》等超過六十本書。其中,《蛙現台灣》一書曾榮獲第三十五屆金鼎獎。

曾經擔任埔里鎮立圖書館第一屆及第十二駐館文學家、南投縣文化局文藝創作班及文學營指導老師和南投縣國姓鄉第一屆駐鄉作家等職,對於南投縣的文學推廣不遺餘力,貢獻頗多,因而在民國一五年榮獲南投縣玉山文學獎文學貢獻獎的殊榮,成為該獎項設立以來最年輕的得主。

曾舉辦〈廟寺埔里〉〈世間有情〉〈文史與水墨的對話〉〈親近台灣〉〈尋找清涼〉〈墨墨歡喜〉及〈典藏幸福〉等十幾場藝術個展,曾任南投縣國姓鄉第一屆駐鄉畫家並出版水墨畫冊《美麗與鄉愁》及《墨墨歡喜》二書。

目錄

推薦序 一身客家本心,一生國姓鄉親/林福
推薦序 持續書寫,發光發熱/馬文君
推薦序 懷戀南投故鄉的在地書寫/黃子堯
作者序 在回憶中,重溫客家的光彩

北坑山村
加道坑的回憶
印象中的父親
來自海邊的母親
喜歡畫畫
對山水的嚮往
捕魚的過往
捕蝶的歲月
與蛇共存的日子
釣青蛙的童年
野薑花的回憶
習慣種植
母親與麒麟花
竹下洗衣
味蕾的記憶
客家族譜
清明掃墓
太陽公與龍神
尋找長命草
客家書寫,書寫客家
客家人的驕傲
孝子的故事
伯公祠與陰公廟
社區大學采風班
勤奮的身影
客家與水鹿
溯訪國姓,走讀家鄉

序/導讀

推薦序

一身客家本心,一生國姓鄉親

潘樵老師之於國姓,就誠如潘老師國中的導師,也就是埔里已故的知名詩人、藝文家王灝所言:「他過的國姓橋比你國姓人還多。」

拜讀《山村洄游》一書,我們很難理解一個不會說客家話的人,不僅自認為自己是客家人,而且對於與客家相關的一切事務,其熱心的程度居然遠遠超乎我所認識的任何一位客家人;再者,潘老師雖然不是國姓人,然而他對國姓鄉在時間和精力上的投入,甚於許多國姓人,他對國姓鄉地方文史的紀錄維護、書寫創作以及對培植文史人才的積極態度,目前尚無人能出其右。那麼,試問潘老師對客家人口高達六成以上的國姓鄉,所圖到底為何?其實答案顯而易見,無非是對地方的關愛罷了。

的確,早在我擔任鄉長之前,潘老師的身影就已經勤奮的穿梭在國姓鄉的街道巷弄之間、青山碧水之處,當時帶領社區大學采風班學員走訪鄉內大小土地公廟,完成國姓鄉第一冊專書《斯土有情:土地公廟專刊》。而後繼續領著國姓鄉文史采風協會為國姓鄉護國宮編寫紀念專刊,當初協會成立不及一年,會員缺乏編纂訓練,僅憑著一股對家鄉文史的熱情及潘老師耐心的指導,於民國九十一年八月出版《護國佑民》一書。

民國九十一年六月,采風協會以初生之犢不怕虎的精神,貿然接下《國姓報導》的編寫工作,當時潘老師以「衝動」二字來形容,轉眼間十七年已過,從第二十四期接手到現今二二四期,環顧地震後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大小社區報,誰能與《國姓報導》相提並論?這一切只因協會背後有潘老師當推手;雖然潘老師在本書「社區大學采風班」一文中對「衝動」兩字重新詮釋為「衝力十足,動力全開」,但是不難體會,當時潘老師對國姓鄉文史采風協會的關心與掛慮。

民國九十二年鄉長任內,在潘老師的建議下,開先河之風首創「國姓鄉駐鄉作家」的活動,並敦聘潘老師為第一屆駐鄉作家,作為領頭羊的角色,隨後潘老師上山下海,深入國姓鄉山巔水際,親訪鄉內南、北港溪的山川物景,以圖文併呈的方式,於民國九十三年發表大作《溯訪國姓》。潘老師足跡所至,即便是土生土長的鄉親,窮其一生都未曾到達過;王灝老師形容該書是「用文學形塑國姓」,更讚嘆是一本富含土地情感與生命的創作。

有了第一屆,當然就有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相關國姓鄉的著作,有了《溯訪國姓》之後,接續完成的不管是老師的力作,或是指導采風協會的創作,計有《默默歡喜》《客家與水鹿》《國姓報導百期合訂紀念本一》《國姓地名初探》《在地采風與傳奇》《國姓采風》《國姓照相簿》《生命長河》《國姓報導百期合訂紀念本二》等等,對國姓鄉之關愛,無以名狀。

其實不難在潘老師新作《山村洄游》一書中看出他對客家的執著,而且更可領略潘老師關心生活周邊人、事、時、地、物的細膩度;描述童年的狀況,生動真實躍然紙上,縱然孩提時家況艱辛坎坷,但潘老師一直以正面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並將其轉化成生命的原動力。正因如此,今日方有重溫客家光彩的書寫內容;然而仔細想想,其實也不然,潘老師何須在回憶中去重溫客家的光彩,以其對客家的硬頸執著,以及對國姓鄉的狂熱付出,潘老師根本就是「一身客家本心,一生國姓鄉親」。

國姓鄉前鄉長
國姓鄉采風協會理事長 
林福


推薦序

持續書寫,發光發熱

民國九十三年,在我擔任埔里鎮長的任內,鎮公所曾經獲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的經費補助,要進行埔里地區客家的人文基礎調查,但是當時經費不多,加上結案時間十分緊迫,因此一時之間找不到相關的學者專家能夠來執行該案。後來幸好有潘樵老師願意幫忙,不但及時完成該案的執行調查與成果報告,而且事後還自籌經費來配合鎮公所的補助,額外出版《埔里客家》一書,成為埔里鎮有史以來第一本屬於客家的書籍,令人印象深刻。

因此隔年,埔里鎮立圖書館要舉辦駐館文學家的活動時,我第一個就想到潘樵老師,他對地方的長期投入以及旺盛的創作能量,無疑是最佳的人選。於是後來由鎮公所敦聘他為「第一屆駐館文學家」,而他果然沒有讓大家失望,在任期即將屆滿的前夕,便順利出版《戀戀山水間》駐館文學家作品集一書,為之後的駐館文學家的活動立下了好的開始,甚至是一種典範。

後來,我即使離開了鎮公所,轉而擔任立法委員,但是仍然不時可以從報章媒體上得悉,潘樵老師持續地進行創作,而且幾乎每年都有新書問世,甚至有作品得到台灣出版界最高榮耀的金鼎獎。後來又得知他榮獲南投縣玉山文學貢獻獎的肯定,而且還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得主時,也就不太意外了。

愛蘭橋位於埔里市街的入口處,是進出埔里重要的出入口,因此地方上流傳一種趣談,那就是一個人如果無法踏出愛蘭橋到外地去打拼,即使再有本事,那也只是屬於地方上的小成就罷了,是談不上特別厲害的,因此能夠走出愛蘭橋便成為一種更上一層樓的象徵。而潘樵老師顯然就是這樣的文藝工作者,因為他從埔里出發,將他書寫的範圍逐步擴大到南投縣各鄉鎮,甚至是整個台灣,而且不僅寫人文,也寫生態。近幾年來,還特地回到他母親的故鄉──彰化芳苑,去進行文學與旅行的創作,讓人稱羨。

今年(二一九年)是潘樵老師回到故鄉埔里定居的第三十年,他除了完成南投縣瀑布的書寫與記錄之外,還應出版社之邀,寫了《山村洄游》一書,這是一本透過回憶去書寫客家經歷的書籍。潘樵老師是客家人,雖然三歲時因父喪而隨母親離開客家山村,但是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客家人的身分,也沒有忘記對客家文化應有的責任,所以從他的字裏行間,我們讀到屬於客家人的勤奮堅強與溫柔惜福,因此讓同樣是客家子弟的我,讀來特別有感。

在《山村洄游》一書即將問世的前夕,為潘樵老師提筆寫序,一來是感謝他長期為地方文化所做的努力,二來則期許他持續書寫,發光發熱,為台灣這塊土地留下更多動人的作品。

立法委員 馬文君


推薦序

懷戀南投故鄉的在地書寫

閱讀潘樵的散文敘述,是一段溫馨又鄉土味十足的記憶,他以動人心弦的文字,再加上靈活生動的畫作,描述他記憶中山村客家人的生活文化,字句之中飽含了文化記憶的傳承,以及懷舊眷戀的思考,進而彰顯南投客家文化保留的價值,實在令人萬分感動。

除了溫暖的散文以外,作者將記憶的畫面變成畫作,讓讀者深刻感受到時代的流動。客家文化的傳承來自作者的出身及成長經驗,以及對地方文史的鑽研與體驗,甚至對南投生態旅遊的描述,都有了豐富又多元的觀察及解讀。

潘樵《山村洄游》是一本懷戀南投故鄉的書寫,充滿了濃厚的客家鄉土情懷,流暢而生動的文字與繪畫敘述,因為有了作者的用心與付出,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將讓台灣族群生活更加有文化傳統的意義,也更加活潑有趣!

台灣客家筆會會長 黃子堯


作者序

在回憶中,重溫客家的光彩

人們常說,當一個人會開始回憶起過往,通常就表示年歲已經不小了,這種說法我不否認,因為大多數的人,在經歷過生命的起起伏伏與風風雨雨之後,個性總會多些溫柔與善感,對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也就容易觸景生情,於是回憶也就自然而然地會成為生活中的一種日常。

但是對於回憶這件事,我其實還有另外一種看法,那就是所謂的回憶不一定都是精彩的,如果過往的歲月乏善可陳,回憶也就會顯得單調甚至是無聊。舉例來說,當過兵的男人都知道,服兵役的時候如果曾經吃足苦頭、歷經磨練,或是苦不堪言、痛不欲生,那麼退伍之後與朋友相聚,一旦與當兵相關的話題被提及,大家往往就會聊個沒完沒了,這時旁人是沒辦法參與或是插嘴的,即使是同樣當過兵,如果有人服兵役的過程是輕鬆愉快的,彼此也往往會有話不投機的窘況發生,因此,回憶是需要有精彩的過往。

三歲時因為父親的意外過世,讓我被迫要離開客家山村與族人,但是沒有離開的是我的客家身分,因此一路走來,我始終沒有離開客家太遠,偶而還會因為某些機緣,讓我與客家的關係緊密連結在一起,譬如進行客家文化的紀錄、客家村史的撰寫、客家產業的調查,甚至是加入客家的社團組織等等,因此回顧過往,在我記憶中若干屬於美麗或是感人的畫面裡,便少不了有客家的成分在裡頭。

其實,因為父親的早逝,也因為母親的改嫁,讓我的童年生活過得並不幸福,甚至是有些坎坷與辛酸,因此逼得我早早就要懂事以及獨立。於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生活的歷練自然比同年齡的孩子要豐富許多,但是那樣的歷練,往往是來自悲傷與艱苦的一種生活體驗,其實是無可奈何的。不過事隔已久,而且時過境遷,如今在回憶中其實已經找不到當年的酸澀或是苦楚,留下來的只是一些淡淡的感傷以及滿滿的懷念。

或許就是因為我的客家血統,也或許是基於我對自我身世的肯定與驕傲,讓我在回憶中總是能夠輕易地找到與客家相關的畫面。儘管相較之下,它所佔的比例仍然不多,然而可能是平時我對於客家文化有著比較多的關注吧,所以讓那些隱藏在記憶深處屬於客家的過往,彷彿都泛著一些亮澤,讓人很難視而不見或是刻意冷落;於是透過回憶,將那些與客家相關的點點滴滴寫下來,無疑是讓我再一次重溫客家的光彩,那是一種備感溫馨與覺得榮耀的心情。

於是我從自己的客家身世開始寫起,接著是童年時期的成長過程,因為父親的早逝,所以在那段時間的回憶主要都與母親有關,雖然母親不是客家人,但是她的吃苦耐勞、勤奮堅忍,在我看來根本就比客家人還要更像客家人。最後則是紀錄一些我從事客家文化調查與鄉土教育的點點滴滴,其內容包括人物、故事、產業與學習等等,因此藉由書寫,我除了回憶與客家相關的諸多過往,其實也有意無意地凸顯了屬於客家的精彩。

沒有錯,正是因為精彩,所以讓我的回憶不單單只是回憶而已,那也是一種人生的回味,更是一種文化的記錄。因此這本《山村洄游》的出版,首先要謝謝帕斯頓出版社云喬社長的鼓勵,也要謝謝在客家的領域給過我協助的師長及鄉親們,因為我們都知道,一件事情的完成,除了台上表演者的盡情演出之外,幕後工作人員的付出更是重要。

潘樵

潘樵 作者作品表

南投尋瀑(精裝)

山村洄游:客家庄的舊時記憶

台灣牽牛花

遨遊於生態和驚喜之間

溯訪國姓

魚池日月潭步道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