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憑什麼:一個英國記者對成熟國家的觀察報告
 
作者: 約翰., 坎夫納 
書城編號: 26265862

原價: HK$150.00
現售: HK$142.5 節省: HK$7.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奇光
出版日期: 2023/05
頁數: 352
ISBN: 9786267221228

商品簡介


疫情肆虐,美中對抗,威權主義擴張,民主價值危殆,地緣政治緊張,
但有一個國家,德國,是正直和穩定的堡壘。
本書是對德國的讚歌和剖析,值得台灣借鏡。

梅克爾時代結束,我們需要一本關於德國的好書:就是這本了!
這本書面對德國的歷史,以權威且充滿情感的敘述描繪其現代進程,
為我們所有人提供教訓。
論述精采,見解犀利,一本熱情並反映時代的好書。

★《週日泰晤士報》暢銷書★
★《衛報》、《經濟學家》&《新政治家》年度好書★


◆本書是英國資深外交事務評論員約翰・坎夫納(John Kampfner),對德國這個西方仍是又愛又恨的國度既具批判性又具娛樂性的深度探索,《泰晤士報》盛讚:「近年來對現代德國及其政治寫得最好的英文書寫之一。」

◆面對日益不穩定的世界和英國脫歐情勢,作者提出最根本的問題:「德國憑什麼?」就算德國有缺失,但仍是其他國家競相模仿的對象,而英國卻在面對當代挑戰時失敗,這一切是為什麼?

◆德國在「面對歷史」、 「重視移民」、 「關心氣候變遷」、 「對外政策」、 「重視文化」、 「面對新冠疫情的準備」上做得比別國出色。本書部分是回憶錄,部分是歷史,部分是遊記,描繪德國這永恆迷人的國家豐富又智慧的樣貌。

◆本書對德國做對做好的能力有精細的剖析及高度可信的描述,是從政者、公職人員、教育工作者、關心國際政治和公共政策的一般大眾都該讀的作品,並作為借鏡參考。

「為什麼現在才寫這本書?德國正從一段經濟成長期走出來,進入高度不確定性的時期。我長年的公路旅行和系列採訪並沒有讓我對這個國家犯下的錯誤過度美化或視而不見,好的壞的我都寫在書裡。德國人無法允許自己讚美自己的國家,對他們來說,拒絕看到自己美好的一面已是根深蒂固的習性。然而,若要與歐洲或其他地區提供的替代品相比,他們有很多值得驕傲的地方。」──本書作者 約翰・坎夫納

德國初現雛形不過是在150年前由一群城邦組成,但沒有一個國家像她擁有如此動盪的歷史,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框架內就享有如此繁榮盛景。今天,當世界上大部分地區屈服於威權主義,民主價值危殆時,德國站穩如堡壘,守住正派精神,穩定世界局勢。

這本書是作者坎夫納憑藉多年擔任駐德記者和外交事務評論員經驗,揉合個人行旅中的所見所聞與人情軼事,查訪政治家、跨國公司執行長、藝術家、難民營志工及一般民眾,在在都是有憑有據的精采論述,是作者對這個西方仍是又愛又恨的國度既具批判性又富娛樂性的深度探索。

面對世界日益不穩定和英國脫歐情勢,坎夫納提出最重要的問題:「德國憑什麼?」就算德國有缺失,但她如今是其他國家競相模仿的對象,而英國及其他國家卻在面對當代挑戰時失敗了,這一切是為什麼?本書部分是回憶錄,部分是歷史,部分是遊記,描繪出德國這個永恆迷人的國家豐富且智慧的樣貌。

德國人憑著以下六個特色,做得比別國出色:
【面對歷史】
還有哪一個國家會把紀念恥辱的紀念碑建在國內最出名的兩個地標附近?德國在靠近柏林地標布蘭登堡門和德國國會大廈不遠處建造了「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德國人果斷處理了他們的過去:學校課程徹底詳記錯誤;否認大屠殺是非法的(這與英國截然不同)。德國擁有西歐增長最快的猶太人口。對於各地皆高張的極右派問題,德國比她的鄰國有更完善的處理配套。

【重視移民】
「Wir schaffen es.」梅克爾在二○一五年難民危機最嚴重的時候這樣說,這句德文的意思是「我們做得到」。當時德國接納了全球近一百萬的難民,其中多數來自敘利亞。這個數字遠超過其他人伸出的援手,是國家大義的非凡行為,但也付出了政治代價,此舉將德國置於全歐民族主義怒火延燒的前線。梅克爾甘冒他人不敢冒的風險,但也因此加速了她在政壇上的衰落。

【關心氣候變遷】
幾十年來,德國人一直為地球的未來努力。他們比英國人更關心氣候變遷的問題(要注意,德國人對汽車是很痴迷的)。無論是再生能源發電的比例,還是決定要逐步淘汰核能,這些都表示德國人在應對急切的環境災難上處於領先地位。而德國綠黨扮演的角色也比其他各國的綠黨更重要。

【對外政策】
德國對「東vs西」地緣政治存在矛盾心理且根源已久,在心理上她與西歐一樣為歐洲中心。自統一以來,逐漸成長為規模與實力相稱的角色,她在歐盟的領導地位更成為歐盟的基礎。德國貨幣馬克是德國在戰後穩定國家與保有自尊的催化劑,但她為了歐洲統一放棄了國家貨幣,這只能說了不起。套句季辛吉的話:「如果我想和歐洲談談,我該打電話給誰?」三十年來的答案一直是德國。

【重視文化】
德國人喜歡談論文化,就像法國人一樣,人人都與公共知識份子對應自如。報紙的新聞評論沒有白痴化現象(然而電視是另一回事:週六晚上播出的節目甚至更刺眼),對藝術撥付的公共資源一貫且強大,最顯著的文化差異是學習語言的途徑,當英國陷入單一語言的平庸化時,大多數德國人在學校教授兩種外語。

【面對新冠疫情的準備】
當全球疫情來襲,德國無疑是那個準備得更好的國家,檢測儀器更完備,擁有更多呼吸器。與大多同型國家相比,他們的專責病床數更多。德國的病床與人口比例為每千人分配到的病床數為8.2,而英國只有可悲的2.7,這都要怪長期的經費短缺和只做短期規畫。德國共有兩萬八千張重症病床,英國只有四千一百張。至於醫療人員的差異同樣明顯,德國每千人擁有4.1名醫生,而英國為2.8名。隱藏在這些統計數據背後的是德國的醫療照護較好而他國較差的故事。

 

名人推薦

名家推薦

◆平路│作家
◆林育立│駐德記者
◆陳思宏│作家

◆菲利普・桑德斯(Philippe Sands)│暢銷書《東西街》(East West Street)與《鼠線》(The Ratline)作者
論述公道、對應時事、敢說真話,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好書,它提出重要的問題,讓我們思索關於歷史、我們的時代以及我們該如何因應未來。

◆詹姆斯・霍伊斯(James Hawes)│《德國簡史》(The Shortest History of Germany)作者
充滿感情卻論證細膩,這是一本必讀好書。

◆萊瑟・杜賽(Lyse Doucet)│BBC資深國際記者
隨著梅克爾時代的結束,我們需要一本關於德國的好書:就是這本了。這本書面對德國的歷史,以權威且充滿情感的敘述描繪她的現代進程,為我們所有人提供教訓。

◆大衛・利丁頓(David Lidington)│英國前大法官及司法大臣
作者坎夫納掩不住對戰後德國激賞,但這些欣賞並沒有讓他對德國的不完美視而不見。這本書充滿著犀利的分析與為人津津樂道的軼事,生動活潑,順暢易讀。

◆凱薩琳・艾希頓男爵夫人(Baroness Catherine Ashton)│前歐盟委員會高級代表,前英國上議院領袖
德國在應對二○二○年疫情大流行的成功讓眾人震驚,作者坎夫納告訴我們為什麼這些成就是過去德國應該做卻做不到的。這是一本證據力十足的論述,說明一個國家如何僅用兩個世代,不但採行自由民主原則,更能成熟運用這些原則,達到她過去該做到卻做不到的成就。現在的德國能教給我們的比我們願意承認的還要多。

◆凱・伯利(Key Burley)│英國天空新聞台節目主持人
一針見血、明智風趣,即時反映時事且迷人,它是一封情書,寫給被我們誤解甚多的鄰國。

◆約翰・辛普森(John Simpson)│BBC國際事務資深編輯
這本書對德國做對做好的能力有精細的剖析及高度可信的描述,這是英國所有從政者、公職人員及政治評論員都該讀的作品。

◆安東尼・塞爾登爵士(Sir Anthony Seldon)│暢銷書《當梅伊入主唐寧街十號》(May at 10)作者
這是對德國的側寫描述,迷人、誠摯且深入,作者生動再現了德國動盪的歷史,並解釋她對當今歐洲的深遠影響。

媒體讚譽

◆《泰晤士報》
儘管標題具有爭議性,卻是經過深思熟慮對現代德國的公平介紹。極棒的新書,是近年來對現代德國及其政治寫得最好的英文書寫之一:深思熟慮,報導深入,且有無可挑剔的公正性。

◆《衛報》
對現代德國的豐富介紹……對英國讀者來說,這本書隱含的對比令人吃驚。德國的保守主義造就了梅克爾,堂堂成為全世界最受人尊敬的民主領袖,而英國的多樣性造就了鮑里斯‧強生。

◆《金融時報》
具有高度可讀性和豐富資訊……作者坎夫納結合了歷史的全面與生動的報導,讚頌德國的實力和成就。

◆《週日泰晤士報》
寫得極好且犀利,是一本充滿熱情、反映時事的好書。

◆《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
論述細膩入微且證據力十足……作者坎夫納提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論點:若有國家忽視德國的高情商和堅定意志必是愚蠢的。

◆《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文字書籍的新成就……內容的基礎基於艱苦研究,以及經年累月穿梭德國收集到的證據……坎夫納的分析簡直無人能比。

◆《愛爾蘭時報》
生動且充滿感情的描述……這是一本對德國的讚歌。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TLS)
資料豐富,而且時機無可挑剔。

作者

約翰・坎夫納(John Kampfner)

獲獎無數的作家、廣播人,也是外交事務評論員。他入行之初替英國《電訊報》(The Telegraph)在東柏林當駐外記者(那時正是柏林圍牆倒塌期間);然後調到莫斯科當駐外記者(那時正是共產主義崩潰期間)。然後轉到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和英國廣播公司(BBC)主跑政治新聞,之後到英國《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雜誌擔任編輯。目前是電視和廣播新聞評論員、紀錄片製作人和六本書的作者,其中包括暢銷書《布萊爾的戰爭》(Blair’s Wars)。

譯者簡介

潘昱均

美國俄亥俄大學電訊傳播系畢,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譯有《恐懼的力量:為何有人捨身救人,有人惡意病態?一位心理學家探索大腦、神經和行為科學,實證揭露人性善惡真相之旅」》、《免疫解碼:免疫科學的最新發現,未來醫療的生死關鍵》、《抗癌真相:癌症代謝療法如何反轉現行療法謬誤,形塑癌症治療的未來》、《記憶:我們如何形成記憶,記憶又如何塑造我們?精神病學家探索解析大腦記憶之謎》、《好好睡一覺:史丹佛睡眠名醫親授,一夜好眠的最新科學解決方案》等。

目錄

德國地圖
寫給讀者的一封信
前言:他們與我們
 
1 重建與記憶:戰後的痛
2 老媽的溫暖擁抱:梅克爾和東德遺產 
3 多元文化:移民與認同
4 不再是孩子:民粹主義時代的外交政策
5 奇蹟:經濟奇蹟與後果
6 狗不吃狗:團結一致的社會
7 不再等閒以對:氣候與汽車
 
結語:為什麼德國人做得更好
致謝
參考資料

序/導讀

前言

他們與我們

二○二一年一月,德國迎來一百五十歲生日,但德國人民對紀念這一里程碑卻沒什麼多大興趣。從俾斯麥到希特勒這段時期的德國是軍國主義、戰爭、大屠殺和國土分裂的代名詞,沒有哪個國家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造成如此大的傷害。

然而距今最近的兩個德國週年紀念日卻講述不同的歷史。二○一九年十一月,數百萬人慶祝柏林圍牆倒塌三十週年;到了二○二○年十月,兩德統一已過三十年。現代德國的建國史一半是關於恐怖、戰爭和獨裁的故事,另一半則是關於贖罪、站穩和成熟的故事。沒有哪個國家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當今世代,當大部分人都屈服於威權主義,民主從中心敗壞,有失控的美國總統、強大的中國和復仇心切的俄羅斯,但有一個國家,德國,是正直和穩定的堡壘。

這是另一個德國,我想說的是這個德國的故事。

有些人記性較好,很難接受德國作為道德和政治燈塔的概念,所以我想將德國社會與其他,特別是我自己的國家,英國,做全方位的比較,這會讓那些仍然痴迷邱吉爾和大轟炸精神(Blitz spirit)的人感到不安。德國憲法強大;政治辯論更成熟;經濟表現是戰後大多數國家比不上的。

有哪個國家能在接受一個窮困堂弟時,把傷害控制到最小?有哪個國家會允許超過一百萬難民進入自己的國土?

德國也有很多問題要面對:難民湧入加深文化鴻溝;對執政黨的信心正在減弱;許多人轉向極端主義的簡單口號,特別是德東。基於過度注重出口,特別是對中國的出口,再加上人口老化和基礎設施惡化,德國的經濟成長正在趨緩,負擔越漸沉重。在歐洲和民主世界迫切需要領導力之際,德國一直不願履行外交政策的責任。

然後,這個國家又遭受另個危機。二○二○年初,COVID-19到了歐洲,這場疫情導致全球數百萬人死亡,動搖了經濟,傷害數百萬人的生命生計。迫使所有人,無論身處何國,無論家在何地,無一倖免皆被封鎖,也因此讓人重新評估人生大事的優先順序,重新審視國家和社會的功用。生活終究會恢復正常,但心裡有個聲音大聲問著:什麼是新常態?

為何有信心?信念從何來?衡量一個國家、機構、個人的標準,不是他們面臨什麼困難,而是他們如何克服這些困難。在此試驗中,當代德國是令人羨慕的國家,她已發展出其他各國無法比擬的成熟度。它會成功,不是因為天生注定,而是從一路艱難中學到的。

新冠疫情讓領袖的領導能力受到終極考驗。梅克爾在任職十五年之後,迎接了挑戰,以同理卻堅定的態度,詳細告訴德國人必須做的犧牲,她的政府必須實施「國家緊急狀態法」——基於歷史,這非常敏感。但她老老實實地告訴人民,什麼是她與內閣官員和科學家們知道的,什麼是他們還不了解的。她不唬人,也不誇大。她迫於時勢做出了決定,而這些決定多與現代德國堅持的理念背道而馳:邊境封鎖了,這告訴我們自由旅行的偉大夢想在一瞬間就可能輕易結束;向來害怕把私人資訊提供給國家的人不得不提供資訊以備鎖定和追蹤,但梅克爾知道她別無選擇。

反之,英國提供一個無能應對危機的相反案例。新當選首相說大話的能力與他的行政能力成反比,強生遲遲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儘管英國在二○一五年由政府公布的《國家安全策略暨戰略防禦與安全報告》中,就已經將疫情大流行列為英國最可能的優先危險之一,但政府幾乎沒有做任何準備。就憑著自由主義加上英國例外的理論(English exceptionalism),首相以一股英式硬漢的老派作風宣布:英國會度過難關的。就算目睹了病毒在義大利肆虐的慘劇,英國社會對於防疫相關措施落實的步調相當緩慢;在提供病毒檢測和防護衣等設備上也有問題。總而言之,當眼前情況需要切實執行、關注細節時,英國卻託付給一個無能應對的領袖。強生之所以能攀上權力高位,不過是靠著操弄事實和譁眾取寵。

死了這麼多人,雖讓人非常難過但一點也不意外。養老院是死亡窟。到了二○二○年五月,英國的染疫死亡人數已登上歐洲最高、全球排名數一數二的可恥位置,在疫情流行的數月中,這些令人遺憾的數據始終沒變,但經濟緊縮的速度卻在同時高於其他各國。

這場英國悲劇並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有些原因與醫療保健的決策錯誤有關,但更多問題深植於政府結構中。德國人驚恐地看著這個他們過去欽佩的國家,這個國家向來以實用主義和沉著冷靜著稱,如今卻陷入偽邱吉爾式的自欺欺人。我和德國朋友聊起來,他們多把英國當成蒙難並寄予同情的對象。許多交談都是從這同樣的問題開始的:「你們怎麼了,我的英國朋友?」他們希望有一天,英國人的理智會回來。

戰後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有八位總理,他們多有建樹。艾德諾(Konrad Adenauer)讓民主生根,將西德定錨在「跨大西洋民主聯盟」中;布蘭特(Willy Brandt)有助促成冷戰高峰期後的關係和緩;柯爾(Helmut Kohl)決心推動統一,靈活運作達成此目的;施洛德(Gerhard Schröder)主導積極的經濟改革,但也讓他的政黨付出巨大代價。二○○五年,梅克爾取代他的位置,當代德國大部分的政策都與她有關。以任期而言,目前她已超過艾德諾,如果她能活到二○二一年十二月,她將超過柯爾,成為德國任期最長的總理。我第一次見到梅克爾的時候她還是德邁齊爾(Lothar de Maizière)的謙卑小顧問,而德邁齊爾後來成為東德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民選總理。梅克爾和我約在當時東柏林的議會大樓共和國宮的交誼廳坐下喝咖啡,那裡是熱門聚會地點,周圍一片亂糟糟,我震撼於她表現出的鎮定、克制和平靜,要是我早知道就好了……

自大戰以來,有四個關鍵年份可以定義德國,分別是:一九四九年、一九六八年、一九八九年和二○一五年。我不按照時序,而是依照主題事件來審視這些偉大時刻對各個生活領域的影響。每段議題都在社會上留下深刻的印記,每個事件都使德國成為今天的樣子。

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四九年,德國當務之急是重建破敗國土。幾乎所有城鎮不是受損就是全毀了,數百萬人流離失所。徹底失敗的創傷支配了民族意識,盟軍,尤其是美國人,使這個國家重新站起來。德國公眾生活的核心是基於一九四九年頒布的《基本法》(Grundgesetz)。這部為非常時期而設的卓越法案,是德國之所以能在戰後重建與復興的最大成就之一。在適當管理下,這部法案成為既強大又能與時俱進的法案。它已經修改了六十多次,更動條件必須達到兩院三分之二的多數才能通過,但每次修改並沒有違背它的立意原則。與其他各地的類似方案相比,它可說是神妙的傑作。美國憲法受制於過去訂下的條款,而那些法條也許只適合十八世紀(例如第二修正案,授予人民攜帶武器的權利);幾乎和德國同期建立的法國第四共和僅持續了十二年;一九七八年,西班牙在後佛朗哥時代頒布的憲法在中央政府與加泰隆尼亞之間的爭端中搖搖欲墜;戰後義大利和比利時難以產生有效運作的政府。英國在前進的路上一直補強憲法這一塊,並堅信自己一定會過關。

西德戰後建立的政治架構是自由民主的偉大勝利之一,英國人在此也扮演幫助的角色,制定出一部如此成功的憲法,甚至好到讓德國人引以自豪。

為什麼我們英國不考慮在國內建置類似的東西,不要再用那套令人難堪、看來畸形退化的政治結構來束縛自己?

戰後不久的德國在重建經濟上達到驚人成功,但此時並沒有出現贖罪或為歷史清算的氛圍。直到一九六八年發生抗議運動,這是第二個關鍵事件,德國的年輕一代站出來與他們的父母對質,詢問過去發生的事。他們不想再沉默,不想再接受半真半假的謊言。他們想要知道答案,想知道那件老人多半參與但視而不見的恐怖事件。幾年後,一九六八年的時代精神因為德國左翼組織「紅軍派」(Rote Armee Fraktion)的恐怖主義染上暴力和醜陋的色彩。國家再次陷入危機。德國已看到深淵但挺過來了,民主體制也被強化。

第三個時刻當然是柏林圍牆的倒塌和東西德統一。在柏林舉辦隆重典禮前不久,柯爾以全套軍禮歡迎東德領導人何內克(Erich Honecker)來到波昂,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簡稱東德或民主德國)終於得到了它渴望的認可,但他的軍事化國家開始瓦解。作為《每日電訊報》駐東德的通訊員,我親身經歷了一九八九年和一九九○年那段戲劇性的歲月。我記得在萊比錫和東柏林,夾在抗議者和教會聚會人群中,他們呼籲改革,他們知道警察和軍隊就在外面,隨時準備向他們開火。萊比錫示威發生在六四天安門事件後不久,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並非注定,和平結束並不必然,兩德統一也不是預先設定的。

自此,德國成為立國以來第一次有明確邊界的穩定國家。

之後的幾年裡,許多人都在思索所犯的錯誤。東德大部分的經濟制度可以保留下來嗎?是不是做得太急了?那些Wessis,所謂的「西德佬」,就一定是傲慢和麻木不仁嗎?為什麼東德生活中那些好的面向,就算只有一兩項,也沒有被新國家吸收?特別是東德女性的角色,她們不是更解放?這些都是合理的問題。但我不覺得有誰可以說出還有哪個國家可以做到像德國做到的這樣,讓附帶傷害降到這麼低。

2023年5月中文新書 同類商品


日常之歌:陳建成劇本集

skmt 坂本龍一是誰

單親 教我活出自己的樣子

胡桃與影1:胡桃夾子之死

胡桃與影2:影子少女的復活

電腦軟體應用乙級檢定術科解題實作|Word+Excel 解題(適用2016/2019)

2024新趨勢計算機概論(適合資管、商管學群)

盜木賊:直擊森林犯罪現場,揭露底層居民 的困境與社會問題

歐美與亞太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

有償借款功成身退?從日本鐵三角看對中經濟外交

唯美之靈

報導者事件簿002:神木下的罪行

洛克希德事件:秘密檔案中的美日安保黑幕

君王論(拆封不可退)

烏克蘭戰場:一個戰地攝影的親身經歷

綠藻噩夢:布列塔尼半島毒藻事件,引爆一連串人類與環境互動的惡劣真相,揭開法國政治、司法與商業農工間不可言說的黑暗歷史

唐代基層文官

唐代中層文官

唐代高層文官

比遠方更遠:走入個人與國族,凝視政治下的創傷與差異,一場起於變革年代的人性之旅

還有... [顯示所有書籍]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