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字療疾:臺灣文學中的疾病與療癒
 
作者: 李欣倫() 
書城編號: 26934066

原價: HK$140.00
現售: HK$133 節省: HK$7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遠流
出版日期: 2023/08
頁數: 280
ISBN: 9786263611900

商品簡介


26位作者合寫,反映時代的疾病之書。

瞭解臺灣「疾病文學」的重要讀本。

 

疾病編年,文學度日。

寫給曾經、正在或即將被疾病考驗的我們。

 

疾病是人類共同的、普遍的、恆久的身體經驗,並與人類的社會、政治、環境等多面向有著複雜交錯的關係。疾病書寫反映時代,如何與疾病共存,是所有人類的共同課題。

 

《寫字療疾》由26位作家、學者、醫師共同刻畫臺灣疾病的多元面貌,針對臺灣文學中經常書寫的傳染病、精神疾病、集體創傷、慢性病以及近年來備受重視的長照等五大主題。內容從疾病文學擴及醫療史、生活史與醫療從業人員、患者的前線觀點。從作家如何將疾病體驗轉化為創作力量,延伸至疾病的社會與歷史背景的探討。

 

還好有文學,還好作家記錄下大疫病與小毛病,見證銘刻在身心上的傷痕,抒發與慢性病共處及陪伴老病的心路,於是,文學提供了另一種療方,供我們在漫漫長夜的疫病中度日。    

 

「記疫行動,讓愛蔓延」聚焦於傳染病在臺灣文學中的圖景,林秀蓉介紹日治時期患有肺結核的作家楊逵、鐘理和,將疾病符號化為動能,成為反抗殖民政府與帝國主義的利器。黃宗潔回顧SARS與COVID-19期間,作家如何以文字回應、見證疫情,並藉由文學連結彼此。紀大偉則回顧不同世代作家對愛滋病的描寫。梁秋虹介紹梅毒成為小說家隱喻資本主義和殖民威權的毒害之物。許宏彬回顧臺灣傳染病歷史,看似成效良好的隔離防疫政策,其實也是高壓統治的結果。醫生作家黃信恩介紹結核病的醫療知識,以及文學中的疫病和痲瘋。

 

「憂鬱來襲,書寫自療」呈現作家筆下的瘋狂、憂鬱症與躁鬱症圖像。廖淑芳從日治臺灣小說的女瘋子談起,瘋魔的背後隱藏著被男性壓迫的痛苦。李癸雲介紹女詩人將憂鬱症的身心狀態具象化,進一步探討書寫能否療癒。李欣倫探究作家如何具象體現了憂鬱症之體感,抵抗內心風暴,甚至能理解憂鬱症餽贈的陰影之美。王浩威追索憂鬱的來源,從最早記載憂鬱的古巴比倫帝國石板到現代醫學史,帶領讀者穿梭千年,思索瘋狂。

 

「指認創傷,修復記憶」談天災、戰爭及白色恐怖在人們身心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許劍橋呈現作家筆下的九二一震災,造成人心的恐懼與創傷。宋玉雯評介臺灣小說家書寫的戰爭後遺症,如噩夢、失眠,譫妄和精神崩潰。朱嘉漢關注白色恐怖記憶的書寫,期望每一個傷口,都能找到適合的方式發聲。李雪莉聚焦少年工與移工的「傷」與「殤」,「殤」的恐怖不僅鍛鑄於身,更在他們飽受磨難的內心鑿痕。阿布則從醫學背景介紹精神疾病患者的「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以詩意筆法將創傷具體化為陰影,如幽魂。

 

在「慢病緩療,與病共存」中,陳佩甄探討紀錄乳癌的散文,評介平路、隱匿等作家如何以文字直面自身罹患乳癌的經驗,藉此重新度量時間。栩栩從慢性病的「慢」談起,由於療程長,共病成為一門學問。陳宗暉介紹三位同為慢性病人的作家,如何因為閱讀與寫作而互相療癒。吳妮民描述慢性病被時間定義,而癌病迫使人正視時間,也重新定義了時間。除了西醫治療,中醫漢方也成為慢性病患者的選項,蔣竹山從日治時期的臺灣報刊中介紹人參的故事。

 

在「陪伴長者,照亮長路」中,石曉楓介紹臺灣作家照護老年父母的艱辛歷程與書寫,也透過照護至親的歷程照見自我。張郅忻聚焦於臺灣長照產業的生力軍——來自異鄉的移工,還有女性照顧者對高齡者的陪伴。蔣亞妮介紹醫事作家的散文,理性平衡感性,展現疾病書寫新途。劉介修分析高齡者疾患的複雜度,聲聲叩問著關於高齡、健康與照護的多重敘事。

 

書末於附錄附上臺灣文學館「寫字療疾」展覽的簡介與圖片,在展期結束後仍能留下紀錄。

 

◎本書作者:林秀蓉、黃宗潔、紀大偉、梁秋虹、許宏彬、黃信恩、廖淑芳、李癸雲、李欣倫、王浩威、許劍橋、宋玉雯、朱嘉漢、李雪莉、阿布、陳佩甄、栩栩、陳宗暉、吳妮民、蔣竹山、石曉楓、張郅忻、蔣亞妮、劉介修、王嘉玲、黃偉誌(依文章順序排列)

名人推薦

好評推薦

 

林巾力(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陳耀昌(醫師作家╱臺大醫學院教授)——專文推薦

 

平路(作家)、宋尚緯(作家)、林黛嫚(作家)、郭強生(作家)、楊斯棓(《人生路引》作者)、廖梅璇(作家)、鍾文音(作家)、隱匿(詩人)——一致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作者

策劃單位簡介  

 

國立臺灣文學館

 

國立臺灣文學館,設立於2003年,座落於1916年建造的古蹟「臺南州廳」,是國家級的文學專業博物館。臺文館典藏有臺灣多元族群的文學文物,並發揮研究、展示的能量,傳遞過去的豐富文學史、串聯當代的繽紛創作力。臺灣文學館也是臺灣最重要的文學政策推動機構,擔負臺灣文學外譯、國內館舍結盟、專業紙類修復、跨域媒體改編等任務。

 

主編簡介

 

李欣倫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著有論著《苦難敘事與身體隱喻:從身體感知的角度閱讀當代女作家作品》,散文則有《藥罐子》、《此身》、《以我為器》及《原來你什麼都不想要》等,《以我為器》獲2018年國際書展非小說類大獎,亦入選《文訊》「21世紀上升星座:1970後台灣作家作品評選」中二十本散文集之一,近年散文集入圍台灣文學館金典獎、Openbook年度好書,散文作品也收入年度散文選及數種散文選集中。

 

目錄

【推薦序】文學發聲,指認病痛╱林巾力
【推薦序】憂鬱樹與萬壽果╱陳耀昌
【導讀】疾病編年,文學度日:寫給受折磨的我們╱李欣倫
 
記疫行動,讓愛蔓延
貧窮是疾病的溫床:楊逵、鍾理和小說中的沉痾語境╱林秀蓉
當我們再次仰望星空:疫情時代的寫作╱黃宗潔
汙名,讓我們更閃亮:臺灣文學的愛滋顯影╱紀大偉
【特寫】玫瑰的名字:速寫梅毒文學史╱梁秋虹
【特寫】從抵抗、習慣到準備:傳染病與防疫措施╱許宏彬
【特寫】傳染病老地圖:文學作為一種公衛印記╱黃信恩
 
憂鬱來襲,書寫自療
文明的外邊:臺灣文學的癲狂史╱廖淑芳
詩歌作為抗抑鬱劑:談臺灣當代女詩人的憂鬱書寫與自療可能╱李癸雲
書寫,用以抵禦內心冰火風暴:臺灣作家筆下的躁與鬱╱李欣倫
【特寫】當正常也是一種瘋狂:觀看千年憂鬱記事╱王浩威
 
指認創傷,修復記憶
共震‧共存:天災書寫的創痛與修復╱許劍橋
指認創傷:戰後臺灣小說中的戰爭記憶與情感書寫╱宋玉雯
記憶與失語:白色恐怖的傷痕如何言說?╱朱嘉漢
險地孤生:來自勞動體制邊緣的傷與殤╱李雪莉
【特寫】創傷的幽靈:如何看見與對待創傷經驗╱阿布
 
慢病緩療,與病共存
與病共存:臺灣當代(乳)癌症散文的多重時間性╱陳佩甄
慢老,久病,故事多:當慢性病進入疾病書寫╱栩栩
生病如果是一趟自助旅行:三位臺灣作家的痊癒路上╱陳宗暉
【特寫】時間的命題:慢性病與癌症╱吳妮民
【特寫】食補・養生・人參小史:日治臺灣人參的社會生命史╱蔣竹山
 
陪伴長者,照亮長路
照護至親,照見自我:作家的中年練習題╱石曉楓
照亮長路:熟悉又陌生的照護者╱張郅忻
節制的深情:當醫學遇見文學╱蔣亞妮
【特寫】他們都說我「沒有病」:高齡、健康與照護的多重敘事╱劉介修
 
附錄
展覽簡介  寫字療疾:罅隙中的粼光╱王嘉玲、黃偉誌
作者簡介
展覽資訊

序/導讀

推薦序

 

文學發聲,指認病痛

林巾力(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疾病是臺灣歷史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影響到個人和整體社會的制度及文化,甚至是歷史的走向。過去三年,全球籠罩在COVID-19的威脅下,不僅改變我們的生活型態,也奪走許多寶貴的生命。文學不僅能夠記錄世紀大疫的劇烈變化,也細膩刻劃至個人的身心病痛。透過不同敘事觀點和文字表達,讓讀者更加深入地理解疾病的本質,並從中透析臺灣特有的歷史及社會環境。

國立臺灣文學館在疫情趨緩且解封之際推出「寫字療疾──臺灣文學中的疾與療」特展。展覽共劃分五區:「社會有疾,群眾同療」、「心靈有疾,書寫來療」、「集體創傷,集體療復」、「慢慢的病要緩緩療」、「時間的疾,照護療癒」,分別對應到臺灣文學中經常書寫的傳染病、精神疾病、集體創傷、慢性病以及近年來備受重視的照護議題。

 

《寫字療疾──臺灣文學中的疾病與療癒》延續展覽的框架,並增補更加豐富的內容。本書以文學為軸心,透過跨領域的知識彙整,看見疾病的多元面貌,由此串聯起更具韌性的療癒力量。在李欣倫教授主編下,本書內容從疾病文學擴及到醫療史、生活史以及醫療從業人員、患者的前線觀點。從探討作家如何將疾病體驗轉化為創作力量,延伸至疾病的社會和歷史背景的探討。各章都將帶領讀者了解「疾病」如何與臺灣歷史文化緊密扣連,同時揭示出人性的脆弱與堅韌。除豐富的文章外,本書亦於附錄附上本次展覽的圖錄,在展期結束後,仍能留下紀錄。

 

本書由李欣倫教授主編,並邀請於疾病研究上耕耘許久的專家學者共同完成。我衷心感謝所有參與本書創作的作者。我們也希望能夠透過這本專書,讓讀者更加認識臺灣的疾病文學,同時也為有興趣的研究者提供一個重要的參考資源。

 

疾病是生命中無可避免的事情,一如展覽結語所說:「沒有人是故意的。」好在我們還有文學,透過文字的發聲來指認難以言說的病痛,並成為共同感受的途徑,成為彼此的扶持。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所有文學愛好者的支持。謹代表國立臺灣文學館對所有作者、讀者,致上最深的謝意。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