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人體的原始記憶與演化
 
作者: 羅伯.唐恩 
書城編號: 18494335

原價: HK$140.00
現售: HK$133 節省: HK$7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商周
出版日期: 2020/10
頁數: 368
ISBN: 9789864779284

商品簡介


腹瀉、絞痛竟然可以靠吃蟲來解救?
盲腸裡因為有細菌,免疫功能才能增強?
沒有獵豹、老虎的追趕,才讓我們容易心悸與焦慮?
進入農業社會後,人類的壽命反而縮短了?

原來,我們的身體想念著原始的自然;我們的身體不能沒有蟲?!

書單線上Booklist Online評選2011十大健康類書籍
科普線上PopScienceBooks評選2011 五大最佳生物類書籍

我們不再認為自己是自然裡的一分子了。我們早已習慣明亮的光線、乾淨的角落、美味的食物,還有冷氣。我們從未像現在這樣與自然嚴重脫鉤。從自然脫離,讓我們感受到一些好處;當然,更有一些壞處。我們行動自如,但跑得沒那麼快了;我們得以直立行走,但背也開始痛了。
我們的身體思念著過去的同伴,也就是那些千萬年來與身體交纏、互助、共生的物種──線蟲、絛蟲、鞭蟲等寄生蟲。牠們當然能夠傷害做為宿主的人類,但是,牠們卻也同時發揮著幫助人類的作用。
鐮狀細胞貧血症、糖尿病、亞斯伯格症、過敏、焦慮症狀、自體免疫疾病,還有牙齒、下頦、視力等問題,甚至包括心臟病,這些現代社會日益普遍的疾病症狀,非常可能與我們的身體失去這些「蟲蟲」有關。
一如掠食者的消失,導致原本用來對抗牠們而發展的大腦迴路,轉而使我們喪失心智;腸道蠕蟲的消失,也讓許多身體陷入病痛。我們的身體有兩大免疫勢力,一個對抗細菌與病毒,另一個對抗線蟲與其他寄生蟲,兩萬年來一直是如此。但是,當身體開始打擊不再存在的寄生蟲,它們也就短路了,就像叉角羚羊沒有了獵豹,牠們的跳躍與短跑,便不再那麼具有意義。
所有物種均有與其他物種互動的特徵與基因,倘若互動物種消失了,那些特徵與基因就會變得混亂,甚至出問題。免疫學家看到腸道無菌可擊,演化生物學家看到闌尾漸漸無用,靈長類動物學家看到腦中神經元的錯亂迴路,心理學家看到我們對陌生人的恐懼與戰爭行為……
作者要帶領我們看看,從原始生活到今日社會,人類的身體歷經了哪些改變,那讓我們付出了什麼代價;而以消滅體內微生物為基礎的傳統醫療思維,忽略了哪些問題?當我們愈來愈像無菌室裡培養的白老鼠時,我們又該如何回返自然(rewilded)?

作者

羅伯.唐恩Rob Dunn


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生物學系教授,科普作家中的新起之秀,首部著作《眾生萬物》(Every Living Thing)即榮獲美國國家戶外圖書獎(National Outdoor Book Award)。曾為《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BBC野生動物雜誌》(BBC Wildlife)、《自然史雜誌》(Natural History)等撰文逾八十篇。現與妻子居於北卡州羅利(Raleigh)市,育有二子,以及數千種野生動植物。

相關著作:《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人體的原始記憶與演化》

譯者簡介

楊仕音


國立臺灣大學動物學系學士、動物學研究所碩士,主修病毒遺傳。美國長春藤Dartmouth College科技管理學碩士。曾獲臺灣大學郭光雄教授研究獎學金及Dartmouth College Roger F. Naill研究獎學金,並曾任專利工程師、國安局、青輔會英文兼職講師,以及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網站、行政院永續公共工程新聞稿、工研院光觸媒入口網頁等兼職翻譯工作。

王惟芬


臺灣大學動物學系學士,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科技醫療史碩士。曾任職於中研院動物所與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總統府、臺大海洋所。譯著以科普、科學史、藝術史、環境科學及傳記文學為主。

目錄

〈出版緣起〉開創科學新視野何飛鵬
〈推薦序〉人體就像一座野生動物園黃生
〈譯者序〉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楊仕音

引言
第一部 我們曾經是……
第一章 人類的起源與掌控自然
最早的人類祖先:雅蒂/工具使用的能力,掌控自然的慾望/沒有回頭路的自然改造之途/糾纏現代人的生態幽靈

第二部 人類為什麼需要寄生蟲?該復育「野生消化道」嗎?
第二章 我們何時失去健康的身體?
病因眾說紛紜的克隆氏症/寄生蟲的絕跡才是元凶?/從生態圈中找線索:叉角羚為何而跑?/被天敵的鬼魂追逐/叉角羚通則
第三章 叉角羚通則與腸道的鬼魂
想念寄生蟲的腸道/拯救叉角羚!再野化棲地/人體野化實驗:復育腸道寄生蟲/寄生蟲是敵?是友?/調停腸道免疫戰爭
第四章 骯髒的現實!萬一生病的是你……
醫療體制外的配方/非洲找尋寄生蟲之旅/寄生蟲療法/寄生蟲真能治病?

第三部 闌尾的原始角色及轉變
第五章 被大腦遺忘的「消化道記憶」
殺光細菌真能帶來健康?/打造無菌世界/打破「無菌神話」的迷思/白蟻實驗和無菌鼠/殺光細菌的代價/宛如巴別塔般的學術世界/從螞蟻看物種與細菌的互助合作
第六章 我需要闌尾,我的細菌也需要
最常被手術切除的器官:闌尾/找出闌尾的機能/人體的細菌庇護所/充滿微生物的小型生態圈/失去「生態平衡」的闌尾

第四部 我們試圖馴養乳牛與穀物,但最終他們卻馴化了我們
第七章 被馴養的人類
開始定居及務農/生存危機下展開的農業文明/被農業馴養的牛和人類/牛乳改變人體基因
第八章 你的祖先是否喝牛奶,重要嗎?
祖先的生活決定我們的代謝基因/狩獵採集族群的後代,較易罹患糖尿病?/忽略族群演化差異的醫學研究

第五部 掠食者如何嚇得我們驚慌失措、戒慎恐懼,渾身起雞皮疙瘩?
第九章 我們曾是獵物,難怪會無來由的恐懼害怕
恐懼感如何在身體運作?/被獵殺的人類/躲避掠食者而發展出的生存模式/掠食者觸發的恐懼反應
第十章 從逃跑到反抗
人類開始狩獵/反擊掠食者,擺脫恐懼制約/消失的掠食者,被錯置的原始恐懼
第十一章 韋梅耶的演化因果論和蛇塑造的世界
比眼睛先「看」到蛇/靈長類的演化與蛇/用觸覺觀察的科學家/韋梅耶法則:物種因應掠食者弱點而演化/猴子的好視力全是為了蛇?/掠食者與感官演化
第十二章 感官的選擇
如何感覺酸甜苦辣?/無法抗拒的甜味/慾求不滿的味蕾/感官的好惡和生存相關?/天生就怕蛇/感官偏好支配我們的選擇

第六部 讓我們掉毛和產生排外心理的病原體
第十三章 是誰弄得我們一身赤裸,還容易罹患皮膚癌?
為何人類變得全身赤裸?/都是蝨子和蜱的錯/毛髮是寄生蟲的天堂/寄生蟲帶來的疾病才是關鍵問題/全身赤裸必須付出的代價/對抗疾病的基因演化
第十四章 為何我們會排外、尚群和產生厭惡感?
一切都是為了防止傳染病/文化風俗中的行為免疫/為何部落崇尚集體主義?/排外是恐懼疾病的心理?/「厭惡感」來自行為免疫/肥胖、年老及殘疾──被誤判的疾病特徵

第七部 人性的未來
第十五章 意外的革命
被淘汰的科學,不中聽的警示/綠色建築能帶來新希望?/從空中花園到直立農場/自然一定就是美?重新認識自然/模仿古代懸崖建造的摩天大樓/讓理性戰勝感官
註釋 NOTES

序/導讀

〈推薦序〉人體就像一座野生動物園


人類長年企圖根除體內每一隻寄生蟲,改變人類與微生物的共存關係;也長年企圖破壞熱帶原始雨林,改變人類與大自然的共存關係。循著這樣的趨勢演進,愈接近文明的人類就愈遠離了自然,這該怎麼辦?我們的身體要和大自然痛癢相關呀!
在生命世界裡,生物之間存有寄生、共生等關係,寄生蟲對人畜有害無益的話我們從小就聽多了,要是您或我知道了您或我的腸道裡總趴著那麼幾條寄生蟲,那一肚子不舒服的感覺是怎麼樣也說不清楚的。因此,一聽說科學家們為了人類的健康、牲畜的健康(也是人類的健康),正要建造一個沒有寄生蟲的文明世界,那可真太美妙了!至少,我們在孩童時期都可能這樣期盼過。
今天,我們都知道那樣想太天真,卻找不出什麼比較有深度的說詞告訴別人「殺死細菌!殺光寄生蟲!」之後,人類必定將更不健康。我們頂多告訴人們:「在文明世界裡,腸道的寄生蟲已清光了,可是,免疫系統的發展過程需要寄生蟲,這又該怎麼辦?」我們要是總把寄生蟲當成是敵國外患,當思「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之警句。
我們正面臨著物種遺失、生物多樣性急速減損的問題,保育和永續已是這一代文明人的基本素養了。可是當你問到在生物多樣性保育這張大傘下,細菌、真菌,原生生物和寄生蟲的「保育」觀念建構在哪一個角落裡時,卻沒幾個人答得上來。
我們需要一本為寄生蟲平反的書,這本書應該是一本故事書,講一段白蟻腸道的冷暖存亡;一段紅火蟻與DDT;講一段詹姆斯的「無菌生態圈」和十二歲男孩的「無菌世界」,再加一段恐怖的潛水艇裡割闌尾;講原牛與歐洲人的共生演化;拿破侖、蝨子、體毛、戰爭與和平。此外,還要講人類免疫系統為您而戰的戰史;而且一旦戰局逆轉,你的免疫功能失調,你要如何請救兵,你會不會前進非洲,到喀麥隆這個「鉤蟲聖地」去,打著赤腳在處處有新鮮排遺的街上散步,尋回演化途中遺失的寄生蟲?期待「鉤蟲救兵」穿過你那層細嫩的「文明肌膚」,順利進入體內救你。這些都是很另類的想法,《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人體的原始記憶與演化》這本書裡的每一段故事都很另類。
人體是不是必須像一座野生動物園,收容大自然的、演化路程上失落的一小部分,讓它們進入體內。這些體型雖小卻舉足輕重的微生物細胞對人體而言,扮演什麼角色?後果又是什麼?人體該不該扮演「域外保育」的角色,把這些瀕絕和極絕的,細菌、真菌,原生生物和寄生蟲引入體內照顧,盡一份保育責任?答案竟是確有必要。我的天吶!不過您也不必太緊張,這些都是在人類本身的福祉和永續生存的前提下設計好的。
──黃生(臺師大生命科學系名譽教授)

充滿樂趣的閱讀體驗。他不是一位生物學家兼差去當作家,而是兩者皆游刃有餘。唐恩巧妙地將歷史、研究資料以及推測,與真實的人類生活結合起來。他有著戲劇書寫與張力描摹的天賦……極具可讀性,可說是觀念與學科的知性融合。
──《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

隨著處處可見的幽默筆調,唐恩熟練地將複雜的生物系統解釋予一般讀者。……極力推薦給自然愛好者們,這本書應當能夠引起熱烈的討論。
──《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唐恩〕是位懂得在如藥般苦澀的科學資訊裡加入甜糖(好比說幽默)的能手,讓科學苦藥既有趣又扣人心弦。這就是一部了解地球上大小生命的入門讀物。
──《書單》(Booklist)

這是本非比尋常的書,探索先前未有涉獵的主題。帶著清晰的筆調與詼諧的魅力,作者帶領讀者進入醫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的交疊世界,揭發人類生命狀態的重要版圖。
──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哈佛大學名譽教授

一開始就吸引住讀者……唐恩以確實的語言能力、科學研究與幽默逐一解答書中提出的疑問,讓讀者極為投入地賞讀……他是一位天賦與訓練養成俱有的作家。
──《紐約圖書月刊》(New York Journal of Books)

羅伯.唐恩 作者作品表

未來自然史:生物法則所揭示的人類命運

我的野蠻室友:細菌、真菌、節肢動物與人同居的奇妙自然史

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人體的原始記憶與演化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