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沖煮的科學:掌握「四大沖煮原則」,打造個人化萃取曲線;選對器具與手法,在家煮出大師級美味
 
作者: 史考特.拉奧(Scott Rao) 
書城編號: 18673456

原價: HK$130.00
現售: HK$123.5 節省: HK$6.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方言文化
出版日期: 2020/11
頁數: 192
ISBN: 9789579094856

商品簡介

暢銷書《咖啡烘豆的科學》系列作!

咖啡教父史考特.拉奧淬鍊26年菁華大作,

全球咖啡迷追捧必讀的沖煮聖經!

【特別收錄】臺灣版專序&訪談影片




在義式濃縮之外,還有更多令人著迷的沖煮技術,

手沖、法式濾壓壺、浸泡式濾杯、真空虹吸壺……

掌握四大原則,在家煮出香氣、層次與口感皆具的大師級咖啡!



研究咖啡到了一定程度後,最令人氣惱的,

莫過於煮出一杯近乎完美的理想咖啡之後,下次卻無法重現。



但這本來就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決定咖啡風味的因素很多;

咖啡磨粉後的顆粒大小、沖煮時的水溫高低、擾動程度、水粉比例等,

任何一點細微的差異,都將影響咖啡的香氣、層次與口感。



儘管「杯杯不同」的獨特性,正是沖煮咖啡的樂趣所在,

但若能掌握一些科學原則,例如:萃取時的各項參數、選對器具,甚至觀察咖啡渣。

便能逐步修正各項變數,使咖啡更接近理想狀態。



★「義式濃縮」之外,各種非加壓式的沖煮科學



本書是世界咖啡三大權威之一史考特.拉奧入行26年來,

經歷多次實驗、研究、品嘗與測試後的集大成之作。

提供每位咖啡愛好者,各種沖煮時的必備知識與關鍵技巧;

每次出手,都能盡可能地重現大師級的美味。



值得注意的是,書裡介紹的是「義式濃縮」(Espresso)之外,

所有「非加壓式」的咖啡沖煮指南。



義式濃縮萃取的優點在於快速方便、品質穩定且口味一致,

因此市面上的連鎖咖啡店,大多採用此法供給大眾需求。

但非加壓式的沖煮能玩的變化就多了。

早期流行真空虹吸壺,現在則是手沖當道,

其他如法式濾壓壺、浸泡式濾杯等方式也各有擁護者;

器具與手法不一,風味亦不盡相同,也因此最令人著迷。



★掌握四大原則,玩出屬於你的創意咖啡



史考特.拉奧以各種科學方式,

找出了最能滿足味蕾的理想咖啡四大沖煮原則:



►水粉比例1:17

►咖啡漿需達攝氏91~94度

►沖煮強度1.25~1.30%

►萃取率19~20%



最重要的是,你得來回不斷嘗試、多煮幾杯,

讓每次的沖煮成果都能穩定地落在上述範圍內。

後續就能以此為基礎,

透過各種參數的微調,玩出屬於你的創意咖啡。



全書分為以下三部分:



►第1~5章:咖啡萃取和測量介紹,並講解如何透過控制萃取參數改善咖啡風味。

►第6~10章:介紹各種沖煮理想咖啡的方式,並以圖文詳盡說明操作步驟。

►第11~12章:解說常被忽略的兩項咖啡品質決定因素:沖煮用水的科學與咖啡豆貯存要訣。



若你是極重度咖啡愛好者,

書末附錄更提供萃取與測量的技術細節、專有名詞定義,

以及參考資料(數篇資訊豐富的咖啡科學出版品)。



讀完這本書,便能完整複製大師技法,

在家煮出香氣、層次與口感皆具的理想咖啡。



本書特色



◎世界咖啡三大權威史考特.拉奧淬鍊26年菁華大作,全球咖啡迷追捧必讀的沖煮聖經。

◎深入淺出地說明咖啡沖煮的科學機制與原理,並詳盡介紹各項實作方式。

◎完整收錄多款大師級技法,在家煮出最接近理想的美味咖啡。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2020年外媒評鑑臺灣最佳咖啡館mojocoffee創辦兼主理人、咖啡講師/陳俞嘉Scott



專業推薦(按姓名首字筆畫排序)



吳則霖/2019年世界最佳咖啡館Simple Kaffa共同創辦人、2016年世界咖啡師大賽冠軍

林東源/GABEE.創辦人、首屆世界咖啡大師比賽臺灣冠軍

劉邦禹/WCE世界咖啡杯測師大賽世界冠軍、WCE世界咖啡沖煮大賽臺灣冠軍&世界第四

韓懷宗/《咖啡學》系列作者







作者

史考特.拉奧(Scott Rao)



全球三大咖啡權威之一,擁有且經營數家咖啡館,並自1994年起進行咖啡烘焙。拉奧除了撰寫眾多咖啡書籍,也擔任咖啡烘焙與咖啡館開業的專業顧問。他私底下其實喜歡茶多過於咖啡。



Email:scottrao@gmail.com



審訂者簡介

余知奇



‧Aura微光咖啡負責人

‧美國精品咖啡協會杯測師Q-Grader

‧The Color of Coffee咖啡風味視覺化計畫主持人

‧2017~2019年臺北國際咖啡節文化總監



譯者簡介

魏嘉儀



飮品書籍譯者與編輯,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翻譯作品包括《威士忌品飲全書》、《人類世的誕生》、《咖啡烘豆的科學》與《世界咖啡地圖》(合譯)。






目錄

致謝

推薦序/金杯理論的再詮釋

審訂者的話/銜接咖啡科學新時代的KOL

臺灣版作者專序/咖啡沖煮的新未來

 

前言/讓我協助你煮出最理想的咖啡

 

本書簡介

 

第1章 萃取,理想咖啡的起點

萃取速率與萃取量

萃取品質

萃取溫度

擾動:攪拌與排氣

 

第2章 研磨,沖煮前的美味關鍵

研磨程度與接觸時間

咖啡粉粒徑分布

細粉對萃取的影響

 

第3章 濾杯、細粉與風味純淨度

 

第4章 讀懂咖啡沖煮控制表

原始咖啡沖煮控制表

ExtractMoJo咖啡濃度分析儀

如何微調你的咖啡沖煮?

如何不透過控制表計算萃取率?

我為何如此迷戀數據?

萃取率與品飲

加重劑量:高水粉比例的配方

理想萃取率是很主觀的

每杯咖啡的萃取都不簡單

 

第5章 大有學問的咖啡渣

如何辨認理想咖啡渣的形狀?

高掛風乾的咖啡粉

各式滲濾沖煮與理想的咖啡渣形狀

熟豆新鮮度與咖啡粉層形狀

 

第6章 自動滴濾機怎麼用?

評估設備狀態

沖煮前先決定兩件事

如何設定自動滴濾機?

 

第7章 手沖正當道,但你懂多少?

手沖咖啡的優缺點

如何製作一杯美味的手沖咖啡?

美味手沖咖啡的要點

 

第8章 法式濾壓壺與Eva Solo品牌濾壺

如何以法式濾壓壺與Eva Solo品牌濾壺沖煮咖啡?

 

第9章 萃取更均勻的浸泡式濾杯

設定研磨刻度與浸泡時間

如何使用浸泡式濾杯?

 

第10章 複雜但不神祕:真空虹吸咖啡

真空虹吸咖啡的迷信

真空虹吸壺的原理

如何穩定煮出美味的真空虹吸咖啡?

熱源溫度無法調整怎麼辦?

操作時的各種問題與解方

真空虹吸壺的濾網選擇

 

第11章 咖啡用水的科學

鹼、鹼度與硬度

理想的沖煮用水標準

水垢是怎麼來的?

用水過濾與處理

 

第12章 咖啡豆貯存要訣

 

附錄

咖啡沖煮控制表的潛在錯誤

水粉比例表

華氏與攝氏轉換表

 

專有名詞

參考資料






序/導讀

推薦序

金杯理論的再詮釋



現代人探討的咖啡沖煮,大抵起源於1960年代的咖啡沖煮理論:金杯(Golden Cup),或稱理想萃取。儘管這樣的概念已存在近六十年前,卻在近十五年才開始流行全球。隨著網際網路日益普及,有越來越多論壇討論、資訊分享,加上價格親民的咖啡萃取專用折射計問世,新手咖啡師得以不帶任何成見地觀察咖啡世界,可謂金杯理論的再詮釋。



大概在2004年時,聰明濾杯在精品咖啡市場尚未成氣候,我在部落格上分享了使用心得,意外與許多咖啡達人結緣,本書作者史考特.拉奧正是其中之一。我也是在與他的交流下,開始走進咖啡沖煮的科學世界。由於產業文化差異,臺灣與歐美的咖啡學習途徑相當不同。臺灣在日式職人文化的基礎下,走出注重師徒傳承的封閉派別文化;西方則沒有這樣的規矩,成了相對開放的學習架構。



我常說,整個金杯理論,幾乎就是繞著「物盡其用、一致提取、反覆重現」三個概念打轉,一個咖啡師要做的,不光是要把一杯咖啡萃取好,還要能夠大量沖煮出同樣的咖啡結果,同時把流程標準化,讓別的咖啡師也能重現這樣的結果。然而,隨著時間的增長,以及人們對金杯的理解度越來越高,回頭看看過往的師徒制沖煮,儘管表面似乎與理論衝突,細究後才發現,這些手法其實都有可以解釋的理由。



不論是拉奧,或是其他以金杯理論為基礎的歐美咖啡師,都常利用工具攪拌萃取中的粉層,希望藉此獲得更均勻的萃取。但看在許多勤於練習手沖動作、心法的咖啡師眼裡,總覺得此舉粗俗不堪。同樣的道理,很多咖啡師在沖煮時講究粉牆(high-and-dry grounds,本書譯為高掛風乾咖啡粉)的建構,但拉奧建議我們透過攪拌或水流把粉牆攪拌開來,以確保咖啡粉與熱水能有效萃取。同樣的,你可能也會發現,習慣留下粉牆的咖啡師,其採用的水粉比例可能為1:10,而非1:17。但假如你不拘泥數字,直接觀察濾杯底層的咖啡渣(粉床),就會發現那些實際與沖煮水有效互動的咖啡粉,其實相當接近金杯建議的水粉比例。甚至,一些手沖咖啡師習慣使用尾段不接的沖煮方式,但基於一致性、物盡其用的原則,金杯理論並不建議這樣做,然而這同樣不違背其倡議的六大基本要素(①沖煮器材、②水粉比例、③研磨刻度、④水溫、時間、與攪拌、⑤濾紙、濾杯樣式與沖煮風味、⑥沖煮用水)。



少了師徒承傳的手法,咖啡沖煮得以變得更透明,也更讓初學者進入狀況;靜下心來練練水流,更為沖煮注入不同的態度與表演美學,咖啡師與消費者亦能得到另種滿足。怎樣都好,就看你怎麼解讀了。



(本文作者陳俞嘉,逢甲大學工業工程學系畢業,2003年創立mojocoffee,開始對精品咖啡的探索。店內大小咖啡事樣樣經手,但也因此更堅持貫徹以科學邏輯的方式,來讓咖啡沖煮與烘焙知識具傳遞性。持續擔任生豆公司採購顧問,以及臺灣各級生豆評鑑裁判,致力推廣國內外好咖啡。)



審訂者的話

銜接咖啡科學新時代的KOL



本書原文初版於2010年,而文章及圖片多完成於2008、2009年。時至今日,咖啡業界已有許多科學且現代化的認證課程,此書雖然稍嫌來得略遲,但遠遠好過不來。



對早年在玩咖啡的人而言,本書作者史考特.拉奧(Scott Rao)絕對是影響甚鉅的人物,尤其在網路論壇上,甚至可說他是推動咖啡科學風潮的主要旗手,以今日流行語來說更是KOL無誤。



在那個相關資訊還不如今日普及的年代,拉奧的原文著作便是玩家人手一本的聖經,例如本書。雖然以今日來看,他的確有個人偏好,但其試圖以科學角度建立可信度高的理論,並在實作之中系統化他的觀點、工作流程分析,依然是一本對老手新手都極具參考價值的著作。



身為本書審訂者,我的主要任務是在檢視譯文是否正確(或說符合原作者觀點)之外,盡量連接本地產業習慣的用語。過程中其實常常感嘆,為何沒有一個咖啡官方組織或是學界能夠有效統一翻譯用語,以減少混淆,但如今已是去中心化的年代,這個願望已然是緣木求魚。



拉奧也是一個站在兩個時代中的銜接者。在他之前,咖啡業界更像是傳統工藝,而如今更大比例像是現代化後的科學工業。故他在探討咖啡沖煮時,使用了許多特定的名詞來描述局部與細節,這些可能來自於更早年的業界、或是網路論壇上的用語,且兩者都受民間用語文化影響甚大,遠遠提升了翻譯的難度。



其中有三個語詞,尤其大量出現在本書之中。包括:drawdown、slurry、bloom。以下分述:



.drawdown,譯為流降。形容水庫內水位降低的情狀,常被用於金融界的放款或客戶提取;也有撤軍、抽離之意。類比在手沖或真空虹吸咖啡的製作過程時,則是咖啡流至下壺,造成上壺中咖啡液面降低的狀況。但需要注意的是,它並非單指液面狀態。因手沖時的注水,可能造成液面持平或升高的現象,但同時其實也有許多原本已在上壺中的液體,不斷地「流降」到下壺中。



.slurry,譯為咖啡漿。通常是指未過濾前、沖煮中的咖啡水粉混合物。在中文裡,這種液態混合固態的既有用詞有泥與漿:前者偏向固態,用飲料來比擬例如雪泥;後者偏向液態,例如豆漿、米漿。在此書中作者使用slurry時多指後者,而非殘留下來的泥狀咖啡渣。故選譯為咖啡漿。



.bloom,譯為泡發。bloom在英文裡有開花、綻放之意,其實是一個很美的挪用。早年我們習用悶蒸或膨脹稱之。但我在此刻意不用,主因是本書中,作者其實清楚區別了兩個狀態:預浸潤(prewet)以及泡發。前者指預先使咖啡粉吸水;後者則是咖啡粉吸水後因排放氣體造成的現象,以及頂端那層混合咖啡粉、排放氣體、液體三者混沌的「花」。這個重要的區別有助於我們釐清咖啡的萃取,也是如今的主流認知。此外,選譯「泡發」,除了氣泡膨發之意,也因在傳統廚藝之中早有「泡發」乾貨的技藝,而兩者大有異曲同工之處。



最後,本書第六章提到「兌水」(bypass)的內文段落當中,有一處敘述為「類似咖啡師製作美式咖啡的做法」。實際上,這邊的美式咖啡(Americano),特指如今受義式影響後咖啡館較常見的做法:義式濃縮咖啡(Espresso)+熱水。而那一整章所寫的自動滴濾機(Automatic Drip),也就是美式咖啡機,它所製作出來的咖啡,其實才是正港的美式呢。



希望讀者在閱讀這本書時,不僅僅是為了能製作出一杯好咖啡。作者時不時透露出強烈的個人觀點甚至情緒;他的用詞及意欲前往的方向,也都透露他的文化背景、當時所處時代的困境,而那也是個屬人、模糊的傳統工藝正變成唯物科技、精準現代工業的轉捩點。這也正是此文以原文出版年份作為開頭的原因。



哲學背景的我,多年後回頭看本書,某種視角上也將其與更早期臺灣盛行出版的日本職人咖啡書並置。可看出美國與日本作者在面對咖啡時的觀點不同,美學、思維等通稱文化的差異。臺灣在咖啡文化上受兩國影響甚深,很容易可在不同的咖啡飲用或製作習慣、甚至是行銷語言中看見蹤跡。



近幾年略有開始關注在地美食文化的風潮。在咖啡的每人平均年飲用量急速上升、臺灣自產咖啡豆的品質也不斷提升的經濟分析下,盼望社會大眾亦能在咖啡這個飲品上逐漸重視其文化層面。而認識自身當從歷史開始,也唯有能看見歷史脈絡,才能真正在臺灣這塊極常接受外來文化沖刷的土地上,一面學習、一面開啟重建在地脈絡的未來、建立真正屬於臺灣的咖啡文化。



(本文作者余知奇,畢業於臺大哲學系,從事咖啡業18年;於2012年考取Q-Grader咖啡杯測師,並於同年開設Aura微光咖啡;2017~2019年連續擔任臺北國際咖啡節文化總監。除了致力從餐飲實務、感官、科學面研究咖啡之外,也特別注重咖啡的文化分析與傳承。)

 


臺灣版作者專序

咖啡沖煮的新未來



感謝所有正在閱讀本書的臺灣讀者,2010年我出版這本《咖啡沖煮的科學》,作為拙作《義式濃縮咖啡的沖煮科學》(暫譯,原書名為The Professional Barista's Handbook)的姊妹作。因為我認為當時許多咖啡師在其他(義式濃縮之外的)沖煮方式上,都未能習得良好的技術。



所以我決定寫一本書,包含真空虹吸壺、手沖、自動滴濾機、法式濾壓壺等方式,希望幫助更多咖啡師將沖煮變得更系統化且合理化。我個人覺得這本書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因為書裡的許多數據分析與專業技術,已被廣泛應用於咖啡業界,至少在美國與部分國家都是如此。



我雖然從未到過臺灣,不知道臺灣流行用什麼方式沖煮咖啡,但我猜手沖咖啡應該很受歡迎。期待有一天能造訪臺灣,並親身前往咖啡館,嘗嘗當地咖啡師的手藝,看看能從臺灣的咖啡夥伴身上學到什麼。



其實在過去幾年之間,咖啡的沖煮技術並沒有太多變化。就我的觀察,這幾年真空虹吸沖煮的確變得較不流行,手沖咖啡則開始蔚為風潮,不過,我想這些趨勢應該也會隨著時間持續變換。



話雖如此,在自動滴濾機等電器產品方面,倒是令我見識到了更多的優質科技。其中最佳技術的代表,正是來自美國的Decent Espresso Machine咖啡機,它能詳實記錄沖煮期間的壓力、流速與溫度,並讓使用者以流速與壓力制定個人客製化的沖煮曲線。這台咖啡機讓我進一步地學到了更多關於義式濃縮的萃取知識,對於下一個世代的沖煮技術也是很大的啟發(好的,我必須老實承認,我與該咖啡機品牌有商業上的合作)。



任何能夠協助咖啡師在適當溫度下達到均勻萃取的科技,都令我著迷。以手沖的方式萃取當然很不錯,前提是咖啡師必須專注於讓萃取過程維持一致。使用自動滴濾機單次大量沖煮也很棒,唯一要注意的是,別讓煮出來的咖啡閒置超過一小時。



而最近一∼兩年間進展最為快速的領域,也許就是磨豆機製造商開始改善磨盤品質與磨盤校正。SSP品牌等公司所製造的磨盤較為優秀,能更容易提高咖啡粉的萃取率,且風味普遍而言也很不錯。此外,我還是要強調,磨豆品質的重要性可能高於萃取品質,因為再好的萃取手法,都無法彌補一開始就不怎麼樣的磨豆品質。



我認為下個一世代的咖啡師們,不論專精於義式濃縮或手沖咖啡,都會將關注焦點移至液體流動控制、數據追蹤,以及如何讓萃取狀態更均一。在磨豆技術進一步提升的狀況下,我期望很快就會看到咖啡師將萃取標準提高至24∼25%,而市面上的咖啡館也能使用更少量的咖啡粉煮出更棒的咖啡,在節省成本的同時提升咖啡品質。







試閱
萃取,理想咖啡的原點

▍萃取速率與萃取量

  咖啡萃取會在兩個階段發生。第一階段為熱水接觸咖啡粉、氣體溢散、迅速沖散咖啡顆粒並接觸到咖啡粉表面的那一刻。第二階段則是咖啡豆纖維吸收水分並膨脹的時刻,此時的熱水會帶出蘊藏在咖啡粉中的二氧化碳及揮發性香氣分子,咖啡顆粒也會跟著溶解,並以擴散(diffusion)方式進入周遭液體。萃取最初會迅速展開,並在咖啡粉的固體物質被帶進液體的過程中漸漸變慢。
  咖啡的萃取速率會受到以下幾個因素影響,包括咖啡粉顆粒大小、咖啡漿(slurry,又譯咖啡水粉混合物)溫度、咖啡漿的濃度梯度(concentration gradient)、咖啡漿的攪拌(agitation)及沖煮水粉比例(brewing ratio)。若是咖啡粉顆粒細緻、水溫高、擾動(turbulence)多或是水粉比例較低,都會增加萃取速率。萃取總量則是萃取速率與水粉接觸時間(contact time)的加乘作用。

▍萃取品質

  上述幾個因素會影響咖啡粉的固體萃取速率,不過,萃取風味的品質與平衡,則取決於萃取時的溫度、咖啡粉粒徑分布(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沖煮用水的化學成分,以及水粉接觸時間。此外,咖啡粉層各部位的萃取比例是否一致(意即是否均勻萃取),對於咖啡風味也會有劇烈的影響。
  整體而言,以下為影響萃取速率的幾項因素:

  ►咖啡漿溫度
  ►咖啡粉粒徑
  ►咖啡漿的濃度梯度
  ►攪拌與否
  ►沖煮水粉比例

  在一定的萃取百分比(extraction percentage,即萃取率)之下,以下則是影響萃取品質的幾項因素:

  ►咖啡漿溫度
  ►咖啡粉粒徑分布
  ►沖煮用水的化學成分
  ►水粉接觸時間
  ►萃取的均勻度

▍萃取溫度

  萃取時的溫度越高,萃取的速率也就越快,因為咖啡粉中絕大多數的化合物,會在溫度較高的狀態下,呈現較高的可溶(soluble)性。除了萃取速率之外,咖啡的風味也會受到萃取溫度的影響,因為各種化合物的相對溶解度會隨著溫度高低而有不同的變化。建議各位準備溫度足夠的熱水,讓咖啡漿溫度**維持在攝氏91~94度。
  咖啡漿的溫度測量相當重要,並非只要掌握接觸咖啡粉之前的水溫就夠,有太多因素會導致萃取過程中的真正溫度遠低於初始測量的水溫。例如,使用手沖(manual drip/ pourover)錐型濾杯與Chemex品牌濾壺,就會在沖煮過程中溢散許多熱能。
  另外,咖啡粉與咖啡壺也會如同散熱器(heat sink)一般,從熱水汲取許多熱能,並降低咖啡漿溫度;除非兩者都能先預熱至沖煮水溫。當咖啡漿溫度低於攝氏91∼94度範圍時,可能會使咖啡出現酸味,而高於此範圍時,則會有較多的苦味、澀味(astringent)、尖酸或口感太過銳利。

▍擾動:攪拌與排氣

擾動發生在沖煮時,指咖啡粉、氣體與熱水三者之間混沌的混合過程。擾動的產生有兩個明顯的來源,其一是由外力造成的攪拌,會直接影響咖啡漿內的粉粒與水;另一則是來自咖啡粉溢散的氣體。攪拌造成的擾動會加速萃取,通常也會同時增進萃取的一致性。相較於此,由排氣(outgassing)或脫氣(degassing)形成的擾動,對於萃取速率與萃取均勻度則有更複雜的影響。

攪拌
  不論咖啡粉或茶葉,加入攪拌因素都能增加其可溶物質四周的濃度梯度,並加速萃取過程。建議各位在沖煮時,固定於同一階段使用一致且容易重複的攪拌動作,如此便能確保每次沖煮都能呈現出穩定的結果。例如,比起隨機且迅速攪拌三圈,固定於某一階段緩慢攪拌一圈,更容易協助你重現上一次的沖煮成果;若攪拌的時間與強度都不穩定,就可能對萃取造成無法預期的影響。
  攪拌時若控制得宜,便能增進萃取的均勻度。

排氣
  咖啡豆內部結構多孔如同蜂巢,由許多不規則的腔室組成。其腔室壁由內含固體物質與油類的纖維(cellulose fiber)構成,裡頭包裹著處於加壓狀態的二氧化碳與揮發性香氣分子。
  咖啡豆經研磨後將破壞部分腔體,並釋放出許多包裹其中的二氧化碳與香氣分子。據研究表示,藏在咖啡豆裡的二氧化碳,約有50%會在磨豆後的分鐘內釋出。而當熱水與咖啡粉接觸時,又會接著釋出咖啡粉中剩餘的二氧化碳,但因為二氧化碳在1大氣壓(標準大氣壓)的狀態下,無法溶解於高溫的熱水中,而這些溶不掉的二氧化碳氣體,便會與沖煮液體及咖啡粉混和,進一步產生擾動,並形成咖啡漿頂部膨脹隆起的泡發。



coffee 同類商品


GABEE.學:咖啡大師林東源的串連點思考,從台灣咖啡冠軍到百年品牌經營,用咖啡魂連接全世界

田口護的精品咖啡大全

不只是咖啡:我的人生與咖啡的親密關係

藍瓶子咖啡

義式濃縮咖啡聖經

咖啡沖煮大全

咖啡專業知識全書:咖啡豆產地、烘焙、沖煮、菜單設計與店家經營深度分析

咖啡的萃取科學(套書):咖啡大師的美味萃取科學+冷萃咖啡學

亞洲咖啡認證初階學堂(20K彩圖)

初學者的咖啡關鍵100問!

療心咖啡館:吳若權陪你杯測人生風味

第四波精品咖啡學:新產區、新品種、新沖煮法,最全面的咖啡潮流聖經

咖啡沖煮的科學:掌握「四大沖煮原則」,打造個人化萃取曲線;選對器具與手法,在家煮出大師級美味

咖啡店開業哲學:看特色店家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中取得獲利平衡

咖啡香味的科學:從烘焙萃取到原豆調合,全面揭開咖啡風味的秘密

咖啡教父史考特烘豆實作聖經:超過300種烘焙機實戰經驗;掌握燃氣與溫升率、降低不良比,熟豆更臻完美

義式咖啡的萃取科學:專業玩家、咖啡師必備的完全沖煮手冊;煮出油脂平衡、基底飽滿,適口性佳的濃縮咖啡

咖啡的科學(暢銷新版):從栽種採收、烘焙研磨、溫度控制、沖煮萃取到採購訣竅的完美咖啡事典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