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江湖:當代建築起源與真實設計現場
 
作者: 蔡松霖 
書城編號: 24745449

原價: HK$133.00
現售: HK$126.35 節省: HK$6.6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田園城市
出版日期: 2022/07
頁數: 240
ISBN: 9786269627103

商品簡介


本書分為兩大主題,前半部在建築科普主架構下,借用金庸小說的經典名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揭露近代建築史中的各種思潮,及全球建築界中的種種故事。後半部則展現作者過去各種豐富的工作經歷,分享各式高強度的工作型態,如電影007中龐德出任務般,高潮迭起的情節……

閱讀本書,除了可以對建築源流、業界現象有所知曉;更希望能讓建築愛好者及從業人員,特別是對於「更上層的建築實務現場」有興趣的年輕建築學子,透過多年海內外工作經歷與綜合觀察報告的葵花寶典中,獲得助益。

作者

蔡松霖

英國建築聯盟學院碩士,近20年建築及相關領域設計經驗,台灣建築設計實務與海外相關工作經歷約略各占一半,同時具有國際視野及本地經驗,並涉獵不動產、營造、文創及其相關設計與藝術領域。

完整的策略型設計整合能力,廣泛涵蓋各種類型的住宅及商業開發案,例如:旅館、零售商業、都市綜合體、商辦大樓、都市設計及室內設計等;曾參與某些特殊專案設計,包括獲獎的地標型建築、美術館、大型人行天橋系統、一級國際機場、產業園區規劃,以及各種尺度的可持續性設計。

曾擔任國際團隊主創及協調者,熟悉多國工作文化差異及跨國跨地域之設計工作管理,並於上市企業進行文創產業投資發展研究。

現為慕溪設計負責人,並於中原大學建築系擔任畢業設計指導老師。

 

目錄

〇 序
有人的地方就有建築——曾光宗 06
神來之筆,請建築人勿近——徐兆立 10
楔子 13

㊀ 搖籃——近代建築起源與歷史
建築的定義 23
歷史斷代與建築斷代之差異 27
派別與風格之界定 29
工業革命對建築的影響 31
都市計劃的開端 35
建築延遲與思想延遲 39

㊁ 居所——當代建築發展
當代建築起源——建築現代主義 46
數位建築與解構主義開始發生 53
從日本建築現場看逐漸成熟的當代頂尖建築設計產業 58

㊂ 山巔——先進建築設計之起源與工作現場
文化差異下的特殊啟蒙 65
全球化下的先進建築設計 71
國際慣例下的建築設計階段 73
先進建築設計之範疇 81
當代建築設計工具及技術之演變 86
當代建築設計溯源 90
當代建築設計之江湖 94

㊃ 江河——大國崛起與海外經驗
中國崛起 102
中國建築設計的全球化 113
跨國跨時區的建築設計協作 118
中國經驗 125
台灣與日本工作經驗 144
大型國際競圖 150
世界浪潮下的台灣建築 158
台灣二十年建築變革 165
台灣建築師生態光譜 173

㊄ 平原——國際趨勢及島國覺醒
拉近建築設計的認知差距 184
台灣青年建築師的養成模式 189
台灣建築業與消費者的相互作用 195
文化創意產業與新型態設計者 205

㊅ 大海——後記
醞釀氤蘊之氣 222
慕溪的故事 226
尾聲 239

序/導讀



有人的地方就有建築

長期以來「建築」乃是一門涵蓋許多知識與趣味的領域,不論從常民或精英的觀點、學術或實務的角度、本土或國際的立場、或是真實與虛幻的情境等來看,在建築圈內不同身分的成員,一定都會對建築有著無限的感受與想法。當然,對於外部的人們而言,「建築」有時似乎又過於深奧,而所謂的「專業性」可能會與一般民眾隔著一層距離,讓很多人無法理解建築的「所作所為」;不過有趣的是,這些正也相對地可能讓人們產生了對於建築的許多浪漫想像,甚或是誤解。

兼具建築師及老師身分的蔡松霖,在國內接受建築教育,之後在台灣工作,進而再去國外留學後,歷經了國外的工作經驗後再回國,短短的數十年之間,經歷了國內外建築界的種種場景與人物,進而寫出了這本《建築江湖》。很多人可能會認為這是一本匯集了長年在建築界打滾的「回憶錄」,可是我必須提醒的是,蔡松霖目前仍是一位很年輕的建築人;而正也由於他的「年輕氣盛」性格,讓我們可以在他率真的文字中看到了建築界裡的「黑與白」。

蔡松霖在書中以近似「白話文」般的文筆,讓我們輕鬆地認識建築,並幽默風趣地點出了建築界裡的許多「真實現象」;舉例而言他認為「現代主義的建築師們發現,建築設計背後的理論有其價值,其思考模式類似哲學研究,但因建築為一經世致用的複雜整合技術,其哲學式思考並不需要像真正的哲學家般深沉,反倒比較像是一種行銷手段,或是行業發展策略,說白了就是話術」;放眼我們的建築周遭,「話術」確實是建築界中的普遍現象。

一般而論,除了建築學術界常用文字來作為表達的工具外,在建築實務界多以圖像來闡述自己的想法,也因此多數的建築師大多都是「以圖(設計)服人」。對照之下文筆極佳且具有「反骨精神」特質的蔡松霖就堅信著文字的重要性,他說「我總是堅信文字承載著思考,它所帶來的溫度、想像力與穿透性,遠比直覺看爽圖更具內涵及滲透力」。我認為這是蔡松霖「我手寫我口」的最佳寫照,而且讓「建築」更為真實與動人。

雖然此書有許多內容都在針貶建築的時事,不過在書中的前段,蔡松霖陳述了建築的定義與各時期的發展,進而提出了「歷史斷代與建築斷代之差異」及「建築延遲與思想延遲」等觀點。這些均顯示了蔡松霖是建立在一種「歷史脈絡」的思維下,以宏觀的視野來檢視相關的建築時事。特別是由於建築的專業分工越來越顯著,導致「去脈絡化」的慣性思考經常成為了許多建築人不自覺的習慣,甚至產生了許多偏離真實的錯誤詮釋;蔡松霖具有脈絡思維的特質是十分可貴的。

與「國際接軌」是台灣建築界一直追求的目標之一,由於蔡松霖有一段時間都在國外唸書與工作,因此「文化差異」遂成為了作為留學生的最初衝擊,更是成為他後來身為跨國工作的「世界人」之必要養分。在此書中,蔡松霖以其自身的經歷與觀察,指出了作為跨國高階建築人才的種種議題。例如在全世界所謂的中國「建築設計一級戰場」中,各知名西方建築師們面對競爭時的做法,以及一些沒有實力,被識破的西方建築師,或是當代的部分中國建築師們,雖然技術能力不輸西方,但仍然敗陣於西方建築師的軟實力等等;這些正也剛好反映了在充滿建築冒險市場中的實力或者是「騙術」。

再以此觀點反觀台灣的狀況,蔡松霖在書中明確指出了從國際視野下國內建築執業環境的謬思;例如監造與監工的不同、「細部設計圖」與「施工圖」的不同、公部門業主重視「履約能力」,而非「設計提案能力」等問題。進而也提示了台灣的建築產業如要更具國際競爭力,個人的建築師事務所就應該法人化或公司化,整合相關人才並做專業輸出,這時建築師的個人色彩將會逐漸降低,如同書中所列舉的美國AEcom、Gensler、NBBJ,英國ARUP、Aedas,新加坡SDDA、WOHA,澳洲Woods Begot、PTW等跨國建築集團。

蔡松霖自我剖析地認為「我對於建築的態度有更多不同觀點,擺盪在學院派與實務之間;介於文人騷客與亂世梟雄之間;囊括了蘇東坡的詩意與東坡肉的飽滿」,這應是閱讀《建築江湖》一書後,深感趣味性且發人深省的原因。

我認為這是一本真實且誠懇的建築書,娓娓地道出了建築的內涵與豐富性,適合給嚮往建築的局外人,或是剛剛跨入建築江湖的建築人閱讀,甚或給已經在建築江湖中打滾甚久的建築專業者,重新思考建築的素材。

書中蔡松霖借用了金庸小說的經典名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千百年來皆然,用此來詮釋建築界,十分精準且貼切;而「有人的地方就有建築」,不論您是局外人或是江湖人,《建築江湖》值得您細細品味與引申聯想。
 

曾光宗(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


神來之筆,請建築人勿近

人生境遇如流水華美,有上有下有急有緩,1990年我由中原二年級轉學至台大,因為建築學習沒辦法滿足我的年少輕狂,一心嚮往廣闊的人文與論述領域,由習以為常的工學院轉成冷門的文學院,因為胃口太大心智全開,所有知識不是逐步累積而是直接傾倒進腦袋,瓦解到重組來不及等候,我在1994年快閃進入東海建築所B組,再度回到穩定而狹小的建築圈學習,但總覺得與建築仍是格格不入,對建築種種根深柢固的狐疑始終悄悄存在著,因為有些設計基礎幾年就這麼輕鬆過了,但並不覺得快樂,只能期待未來建築生涯的發展。可能是我始終沒有化解台大文學院自由的毒,我一直不喜歡建築人,也躲著建築圈的人,也不喜歡我經歷過的建築學習,論述把持了建築教育和評論,還有那種褒貶建築的禁錮意識。直到1999年進入大元姚仁喜事務所,我的胡亂思緒才逐步被建築專業清理乾淨,人生第一次認同建築是很快樂的工作,同樣是為自由的理由,2009年後獨立執業創立HHAA建築設計事務所至今,我覺得非常幸運,執業是我認識世界的最佳方式。

2021年底,我頂著冬日微光在充滿綠意的咖啡廳,細細先讀了這本書,完全出乎我意外,竟解開我長久以來的心中疑問。過去形形色色的建築文章是論述得利者的自我中心,也有的背負了自身專業的原罪,我老覺得很無趣沒有新意,或許是專業範疇論述的普遍現象,也是文化創意業常見的,但對種種建築現象敏感的人總覺得隔靴搔癢,甚至一般人根本摸不著建築界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而這一次這樣精彩卓絕的書寫方式可不同,像雜談,像日記,像呢喃,更像有時空背景的小說,對啊,生命之流本有矛盾毋須辯論,忠於自我的感受才是最接近真實,時空背景下的社會觀察,如自傳般鉅細靡遺,誠實而專注。傳統論述中心性思想如火,橫掃資源但成圈枯竭,而真實的時空意識如水,永遠有生命所滋養,學者和評論家寫不出來,一則沒有類似生命體驗的廣度,也沒有細膩感受的深度。

建築人不是故意欺騙自己的,實因建築學習有其限制,事務所也很難提供工作之外的養分,建築師更不可能指點明燈,建築人熬夜趕圖忘記寰宇之大,建築人雕塑深宮華殿卻不曾入住,縱身學術訓練的建築人通常不會投入真實的工作歷練,真正職場工作的建築人無法產出自我的論述。建築執業和職場很辛苦,如果挫折來得早那很幸運,這樣至少還有足夠的時間重新站起來,唯一能夠抗焦慮的只有迎接挑戰,不斷學習與成長,接受一切的可能性,走出舒適圈才有機會翻轉未來。勇敢面對挫折和不舒服的感覺,唯有不舒服才會幫助我們認清事實,進而做出改變,跟上趨勢不被取代。

其實執業過程內心還有很多空缺,我也不想只有建築,建築也不是世間唯一珍貴的,這幾年我樂於救助流浪動物,接觸與藝術相關的獨行者,並鍛鍊提升自己的身心,這反映了我的生命渴望,我若不努力成為更完整更好的人,只在無情的產業競爭中廝殺,我如何能設計出適合人居住的建築呢?作者樂於結交各行各業的朋友,勇敢走出舒適圈,在獨立思緒提煉下,公開珍貴的歷史內心戲,列舉建築環境的第一線報導,敘述建築職場種種現形,這不是臆測或轉述出來的,真實的論述就是令人槌地讚嘆,那建築人你能承受這樣的現實戲嗎?這是神來之筆,請建築人勿近。
 

徐兆立(HHAA建築設計事務所創辦人)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