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歐洲六十年:(卷二)繁榮與革命1953~1971
 
作者: 東尼.賈德 Tony Judt 
譯者: 黃中憲
書城編號: 256834

原價: HK$127.00
現售: HK$120.65 節省: HK$6.3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抱歉! 此商品已售罄, 不能訂購

如此商品日後有貨, 請通知我, 我的電郵/用戶名稱是:
 
 
出版社: 遠足
出版日期: 2012/05
頁數: 384
尺寸: 15W x 21H cm
ISBN: 9789866723674

商品簡介


  普立茲獎決選名單

亞瑟.羅斯圖書獎(Arthur Ross Book Award)

撒繆爾.強森獎決選名單(Samuel Johnson Prizes)

紐約時報、英國衛報、倫敦書評、Foreign Affairs、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推薦

《紐約時報書評》《新政治家》《觀察家》《獨立報》《衛報》年度選書

 

卷二《繁榮與革命》涵赫伝蟀1953~1971,美蘇兩國的冷戰核武競賽達到最高峰,弔詭的是,歐洲局勢卻出現恐怖平衡,史達林的過世,遠東韓戰的結束、柏林圍牆的「適時出現」,為東西對峙的壓力鍋帶來穩定,促使經濟走向繁榮之境。

真正令西歐各國焦頭爛額的是,海外殖民地漸次獨立,促成歐洲將眼光逐步轉回到歐洲內部的團結。荷蘭失去印尼,法國失去越南、阿爾及利亞,英國失去印度、非洲。連板球、足球運動比賽的失敗都令英國臉上無光。

從外部來說,西歐失去殖民地,但是內部走向消費社會,變得富裕。年輕人搭上需求正熱門的勞動市場,手頭上展現十足的消費能力;奢侈品的象徵物——女用長絲襪銷售量激增。生活形態也劇烈改變,大型超市出現;有餘裕購買房車,前往郊區超市採購;普及化的冰箱得以貯藏從超市大批購得的食物;有了房車,長程的度假成為時尚,旅遊景點逐漸被開發出來。不過,這些年輕人似乎對現實抱持不滿,1968年因為大學女生宿舍問題,引爆法國五月學運。

東歐諸國在史達林死後,以微妙的方式試圖簡磑玻p的掌控,蘇聯新上任的總書記赫魯雪夫,也嘗試在不過分批判史達林罪行的作為裡,切割與史達林的關係。1956年匈牙利革命、1968年布拉格之春、羅馬尼亞西奧塞古的轉向以及諸國內政的改革都說明了東歐與蘇聯關係的細微改變。那是東歐未來變局的遠方鼓聲。

 

********************

戰後歐洲六十年(卷四):新歐洲 舊歐洲1989~2005

戰後歐洲六十年:(卷三)大衰退1971~1989

戰後歐洲六十年:(卷二)繁榮與革命1953~1971

戰後歐洲六十年:(卷一)進入旋風1945~1953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