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臺灣佛教知識群英的典範新視野(第二卷):從大陸到臺灣到東亞的精粹論集
 
作者: 江燦騰、, 林朝成() 
書城編號: 26294715


售價: $260.00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21 天

 
 
出版社: 元華文創
出版日期: 2023/06
頁數: 616
ISBN: 9789577113092

商品簡介


本書預定的宏大編輯目標,就是企圖精選國內現有各類精華佛學主題論文,藉以建構出第一流的高峰詮釋體系,以及真能具有承先啟後學術性質的,一部「當代臺灣佛教知識群英的典範新視野:從大陸到臺灣到東亞的精粹論集」。

 

因而,多年來,我們兩位編者為了達成原先預定的宏大編輯目標,除不斷激勵我們本身持續進行各種主題的相關論述之外,也曾多方挑選當代學界第一流專業佛教學者(按論文出現順序為:廖肇亨、張崑將、江燦騰、劉淑芬、陳玉女、林朝成、林鎮國、劉宇光),其已出版或未出版的最新精華論文多篇,來據以建構出像本書現在這樣的巨幅磅礴體系。

 

而其最後所呈現的,全書嶄新多元的豐饒主題內容,共有四個專輯,分別是:第一輯:當代臺灣出發的東亞佛教思想新詮,第二輯:追蹤傳統佛教醫病學及其社會生活實踐風尚,第三輯:當代臺灣學界回應國際佛教哲學熱議的精粹集,第四輯:相關佛學研究的新詮釋史及其書評新檢討。

 

因此本書現有全部內容,就宛如珍貴心智精華已被煌煌薈萃,且光芒四射璨耀,足可據以表彰當代佛教知識群英各類主題論述的超高水平。此即本書的編纂之緣起。   

 

本書特色

 

本書共分二卷,精選當代臺灣佛教知識群英,其最新穎、最多元、最具代表性的各類高水準主題論文。

全書六十多萬字,共分四輯二十六章及二附錄,堪稱是具有佛教新知傳遞大效應的精粹論集。

 

作者

編者簡介

 

江燦騰

 

桃園大溪人,1946年生。

 

學經歷

臺大歷史研究所博士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創校首位榮譽教授 

 

主要著作

《臺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1895–1995)》、《臺灣當代佛教》、《日據時期臺灣佛教文化發展史》、《新視野下的臺灣近現代佛教史》、《臺灣佛教史》、《當代臺灣心靈的透視──從雙源匯流到逆中心互動傳播的開展歷程》、《東亞現代禪學批判思想四百年》等。 

 

學術榮譽

第一屆宗教學術金典獎得主。第二屆臺灣省文獻傑出貢獻獎得主。中央研究院歷史與語言研究所傅斯年紀念獎學金臺大學生唯一得八次者。2006年曾獲中華發展基金會大陸出版品甲等補助10萬元,作品為《新視野下的臺灣近現代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林朝成

 

宜蘭冬山人,1957年生。 

 

學經歷

臺灣大學哲學博士

現任: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擔任中國佛學專題、中國思想史專題、中國美學專題、群書治要專題、佛學概論、環境倫理學、生死學以及農業與社會等課程。

 

曾任:成功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任、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成大中文學報》主編、《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主編、臺南市社區大學校長、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理事長。長期致力於大學社會責任之教學與實踐,曾於97年度、103年度榮獲教育部社教公益獎、成功大學108學年度參與大學創新與大學社會責任優良獎。擔任社區大學校長期間,帶領臺南社大榮獲福特環保獎、國家環境教育獎。

 

主要著作

《佛學概論》、《護生與淨土》、《魏晉玄學的自然觀與自然美學研究》、《移民社會與儒家倫理》等書;編著有《曾文溪流域綜論》、《食農X實農:屬於臺灣人的食與農》,譯著有《佛教與生態學:佛教的環境倫理與環保實踐》、《食農社會學;從生命與地方的角度出發》等跨領域之專著。

 

目錄

致謝辭
本書編者與作者簡介
導 論

第三輯:當代臺灣學界回應國際佛教哲學熱議的精粹集
第十三章 理性、空性與歷史意識──新儒家與京都學派的哲學對話/林鎮國
一、戰爭、現代性與歷史意識
二、黑格爾的歷史幽靈
三、近代的超克
四、空性與歷史性
五、理性與空性在歷史中的迴響
附論:閱讀西谷啟治的《宗教とは何か》

第十四章 《起信論》與現代東亞主體性哲學──以內學院與新儒家的爭論為中心的考察/林鎮國
一、序言
二、《起信論》登場三部曲
三、「本覺」的主體性
四、內學院的《起信論》批判
五、本覺思想的批判與辯論:呂澂、章太炎、熊十力
六、《起信論》與牟宗三的新判教方案
七、結論:超越主體性哲學的限度

第十五章 神會與空的行動主體/林鎮國
一、從禪學書寫說起
二、形上學、行動與敘事
三、作為形上學論述的禪學
四、禪悟的修辭
五、結語

第十六章 空性與暴力──龍樹、德里達與列維納斯不期而遇的交談/林鎮國
一、謀殺與死亡的敘事
二、空性與虛無主義
三、銘刻於差異中的暴力
四、作為「面貌」之「他者」的不可化約性
五、走出暴力

第十七章 唯識學「所知障」概念──譯詞評議、研究檢討、部派溯源及東亞展望/劉宇光
一、前言
二、所知障(jñeyāvaraṇa):西方譯語考察
三、所知障:研究現況回顧與檢討
四、所知障:部派溯源
五、所知障:東亞有相唯識的展望
六、全文總結

第十八章 佛教的宗教衝突與暴力──國際學界研究現況回顧/劉宇光
一、導言
二、「佛教的宗教衝突與暴力」之問題意識
三、案例與專著評介
四、全文小結

第十九章 人間佛教的環境關懷與深層生態學的銜接與對話/林朝成
一、佛教與生態危機的相遇
二、人間佛教的環境關懷
三、深層生態學準則的銜接與對話
四、結語

第四輯:相關學研究的新詮釋史及其書評新檢討
第二十章 臺灣本土佛教研究百年經驗的專題報告/江燦騰
一、小序
二、臺灣本土佛教研究百年經驗的專題報告
三、我個人批評的切入點
四、有關戰後臺灣本土宗教的研究反思
五、報告後的各家質疑和報告者的答辯

第二十一章 對話楊儒賓──反思1949以來雙源匯流下的新臺灣佛教詮釋學/江燦騰
一、我對楊儒賓《1949禮讚》的相關解說
二、我對楊儒賓《1949禮讚》回應的相關實例表現

第二十二章 現代臺灣新女性主義佛教小說透視──導讀陳若曦的《慧心蓮》/江燦騰

第二十三章 關於佛牙舍利真偽之辯──內幕、證據與方法學/江燦騰
一、拉開質疑佛牙戰爭之幕
二、仁波切、信仰與論證
三、媒體、科學與公案

第二十四章 當代釋印順的人間佛教思想爭辯與開展/江燦騰
一、前言
二、相關歷史溯源
三、筆者當時詮釋的新舊淨土思想衝突,其相關論點為何?
四、筆者論文發表後的相關連鎖反應概述
五、結論

第二十五章 批判與理解──關於活躍在解嚴前後的傅偉勳教授之佛學詮釋問題新論/江燦騰
本章大意
一、前言
二、我與傅偉勳教授實際學術交流與相關影響
三、有關傅偉勳在解嚴前後的學術著作解讀問題
四、結論與討論

第二十六章 海峽兩岸現代性佛學研究的百年薪火相傳/江燦騰
一、1949年以前海峽兩岸的現代性佛學研究史回顧
二、1949年以來臺灣本土的現代性佛學研究史回顧
三、結論

附錄
附錄一 戰後臺灣佛教發展如何運用大眾傳媒?──答大陸《南風窗》雜誌記者的訪問提綱
一、前言
二、當代臺灣佛教發展與大眾傳媒運用的相關影響問題
附錄二 現代臺灣佛教比丘尼的出家經驗與社關懷研討會記錄
第一部份:主題報告內容
導論──生命經歷簡介
第二部份:問答與交流

編者謹按

序/導讀

致謝辭

 

江燦騰 林朝成

 

本書的兩位編輯雖是長期都在學界第一線上,從事關於現代臺灣佛學研究與教學的專業學者,但是若單靠我們區區兩位編輯的各自論述精華,就想能順利編出類似本書的:四輯二十六章及附錄共六十多萬字的最新豐富主題內容論述,實則絕無可能。再者,本書改若由其他佛敎學者,來編選本書的各類主題,則彼等也將必然會編出大不同於本書現在既成的另類風貌。

 

所以,本書目前的成果,說白了,也只是代表了我們兩位編輯的共同構想而已。他者與我們之間,既不必求同,也無須求同。亦即,多音交響,才是真正的學術王道,也才是當代佛教學術研究主流。

 

在此同時,我們也可以具體的說,在實際主編的編輯理念上,我們二位其實都具有強烈企圖心,想把本書所編輯的各類豐富的主題內容,與性質各異的多元呈現方式,都能夠十足地達到:既要呈現當代臺灣佛教知識群英的典範新視野;同時,在豐富的各類最新主題中,也要能建構:跨越從大陸到臺灣到東亞的精粹佛教學術成果。

 

基於同樣的思考邏輯,也可說就是肇因於,我們先具有了上述強烈的編輯企圖心,最終才能使本書精英作者群名單中,除我們兩位主編之外,其中也包括了如下幾位重量級人物:廖肇亨博士、林鎮國博士、劉淑芬博士、陳玉女博士、張崑將博士與劉宇光博士,這些幾位雖是不同領域,但全屬當代臺灣學界的,著名佛教知識精英學者。

 

由於彼等都能秉持學術研究薪火,必須具有真能達到承先啟後與實際能夠代代相傳的無私精神。也因此,我們兩位主編,在此要特別感謝彼等能夠:無償提供各自篇數不一,但必然是彼等各自最具代表性的論述精華,好讓本書納入整體龐大內容。於是,頓使本書現有內容更增添各色各樣風貌,以及更夠呈現出:多元交織而成的,最新佛學主題新視野。我們在此,特別對上述幾位佛學重鎮,致上最誠摯的敬意。

 

最後,我們兩位編輯,對於元華文創負責本叢書主編的陳添壽教授、以及實際負責編輯本書的陳欣欣小姐和實際主編本書的李欣芳小姐,也都致上最大的感謝之情。此因本書編輯,全都由於你們的高度專業素養,才能使本書編排效果如此精美與超一流水準,在此讓我們兩位主編致上:對你們的無盡感謝、再感謝。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