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證寫作:建中名師親授,最強專題報告、小論文寫作技巧,用文字精煉思考、精準表達觀點
 
作者: 王慶豪, 朱芳琳, 沈容伊, 黃春木, 劉家慧, 簡邦宗 
書城編號: 26958678

原價: HK$133.00
現售: HK$126.35 節省: HK$6.6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 2023/09
頁數: 248
ISBN: 9789863989257

商品簡介


頂尖高校教學實證.制霸108課綱.考點對應範例練習
自然科學/英文/人文/社會科學,跨域論證閱讀、思考與寫作的硬實力!
學會用文字精鍊思考,有效提升自主學習的理解力、邏輯力、組織力
掌握精準表達的技巧,展現言之有物、言之有據、言之有理的素養學習成果

什麼是論證寫作?不是寫作文!也不是個人情緒抒發!
而是有邏輯、有組織、有方法的思考、理解、論述與表達,也是攸關專題式學習的重要課題。

透過論證寫作,將可以在專題式學習上……

啟發學生自主學習——訓練思考與論述的能力,學會以學科知識為基礎的專題報告、小論文寫作技巧,有邏輯、有組織的表達觀點或想法。

提供老師教學實證——引導學生克服萬言長文、圖表與文字混合的跨領域題目,掌握非文學/資訊類文本的閱讀理解力,完整展現素養學習的成果。

實施108課綱以後,大學學測、國中會考的型態隨之翻轉,萬言長文、圖表與文字混合的跨領域題目大幅增加,「背多分」的學習方式已完全失靈!擔任建國中學「人文社科資優班」召集人多年的黃春木老師在教育現場發現,就算學生們很會考試,卻普遍缺乏以學科知識為基礎的論證能力,以致在高層次的閱讀、思考與寫作上遇到極大的困難。

尤其是新課綱強調探究與實作,面對愈來愈多的專題報告或小論文,論證寫作能力的薄弱,將導致學生們無法用文字展現自己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據的邏輯思考和素養學習成果。然而,引領學生提升論證寫作能力並不容易,例如一份著重推理過程、講求證據的實驗報告,語文科老師恐怕難以協助;同樣的,一篇有論點、有數據的三千字小論文,自然科或社會科老師也未必知道該如何指導。

為解決學生們在專題式學習上的盲點,以及老師們在教學上的痛點,黃春木老師除擔任本書策劃統籌及撰稿外,更號召建國中學化學科王慶豪、生物科朱芳琳、國文科沈容伊、英文科劉家慧、輔導科簡邦宗共六位老師共同著作,等於是將頂尖高中的自然科學x英文x人文x社會科學等名師集結一堂,帶領讀者:用文字精煉思考,提升自主學習的理解力、邏輯力、組織力,培養有理有據、精準表達的硬實力!

本書特點:

透過CAER論證寫作能力的提升,帶動高層次思考,精進閱讀理解力。
專章詳解自然科學/人文及社會科學/英文論證寫作/統計圖表的運用。
針對九年級以上學生,各章特別收錄與考點對應的練習題,速收學習成效!

建國中學校長 莊智鈞 專文推薦
全臺中學名師、校長、教授 齊聲按讚

臺師大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卯靜儒/私立明道中學校長汪大久/臺北市立龍山國中校長 江幸真/臺南市立土城高中歷史科教師 汪雪憬/臺北市數位學習教育中心副主任吳銘祥/臺北市立景美女中校長周寤竹/國立宜蘭高中地理科教師徐銘鴻/私立衛理女中校長徐建國/成功大學生科院副院長陳一菁/臺北市立麗山高中校長陳汶靖/臺北市立西松高中校長陳雅萍/臺北市立建國中學前校長陳偉泓/桃園市立平鎮國中教務主任蘇惠貞/高雄市立中正高中校長陸炳杉/臺北市立內湖高中教務主任郭蓉蓉/學思達基金會創辦人張輝誠/新竹市立建功高中公民科教師張清秀/臺北市中山女高化學科教師曹雅萍/品學堂暨《閱讀理解》總編輯黃國珍/臺中市立文華高中校長黃偉立/國立新竹高中生物科教師黃俊慈/臺北市立民生國中英文科教師葉芳吟/國立花蓮高中校長楊鵬耀/國立斗六高中教務主任董季樺/臺北市立陽明高中校長蔡哲銘/臺北市立明湖國中生物科教師蔡佩珊/臺北市立景興國中校長蔡來淑/國立嘉義女中教務主任連珮瑩/新北市立中和高中校長劉淑芬/臺中市立臺中二中校長歐靜瑜(按姓氏筆畫排列)

作者

策劃/統籌/撰稿

黃春木|臺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一直關注如何引導學生更好地展開「專題式學習」,組織教師社群發展校訂必修課程,一起獲得教育部教學卓越金質獎。當學生(作者)的報告能用邏輯和證據來說服老師(讀者)時,這是最快慰之事!

 

各章作者/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慶豪|臺北市立建國高中化學科教師

自我期許為一名具科學家浪漫情懷的教育工作者。以「生活即科學」為教學理念,引導學生以科學家的思維模式成長,擁有科學素養,具探究未知世界、發現解決問題、論證創新實踐的能力。

朱芳琳|臺北市立建國高中生物科教師

和學生一起成長是當老師以來最大的快樂,喜歡以生物學的角度來理解教與學,思考如何給學生適當的土壤和養分,讓他們長出自己的特色與模樣。

沈容伊|臺北市立建國高中國文科教師

在「專題寫作與表達」校訂必修課程的參與中,確信以客觀資料作為思考憑據,則能言有物,行有理,進而成為有效能的溝通者和問題解決者。

劉家慧|臺北市立建國高中英文科教師

樂於引領學生透過語言穿針引線,悠遊於浩瀚思想大海之中。教學信仰:「語言是靈魂的血液,思想在其中流動並滋養茁壯。」(引自Oliver Wendell Holmes, Sr.)

簡邦宗|臺北市立建國高中輔導科教師

參與校訂必修「專題寫作與表達」課程建置與授課,面對當前社會上各種議題的多元價值以及善變的論述,期盼能與學生一起學習聆聽、慎思與明辨。

目錄

推薦序  引領未來人才學習方向的指南 / 莊智鈞

作者序  在論證寫作中展開對話與反思 / 黃春木

前  言  專題式學習的關鍵思維——論證寫作

第1章  導論

論證寫作|讓「閱讀」與「思考」被看見

第2章  自然科學論證

寫作,不只是文科生的事|鍛鍊邏輯腦,精準表達推理過程

第3章  人文與社會科學論證

「背科」當然也需要論證|表達不再543,理解關鍵詞的真實意涵

第4章  從寫報告到小論文

實驗報告裡的大學問|好奇、思考與實作,ChatGPT無法代勞的事

第5章  英文論證

3步驟學會用英文講道理|善用信號字和萬用模板,寫出好英文

第6章  統計運用

數字其實不會自己說話|言之有據,數據力服人的溝通與表達技巧

序/導讀

【自序】
在論證寫作中展開對話與反思

本書作者共有六人,均服務於臺北市立建國高中,分屬不同學科。除了我(歷史科)以外,還包括了化學科王慶豪老師、生物科朱芳琳老師、國文科沈容伊老師、英文科劉家慧老師、輔導科簡邦宗老師。

六位老師以跨領域的集體創作來探討「論證寫作」(argumentative writing)這一個攸關素養學習、專題式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 PBL)的重要課題。

本書得以問世,機緣是2021年我和朱芳琳老師在校訂必修課程的協同教學中,多次談到學生論證寫作能力薄弱的問題,因此萌生「與其批評學生能力不佳,不如引導他們學習改進」的念頭。不久之後,當我提出初步的寫作構想時,不論本校或友校,不論高中或國中、國小老師,許多人紛紛表示贊同,並充滿期待。

由於迴響熱烈,預定的作者名單一度超過十人,在與出版社討論後,受限於篇幅的考量,最後僅能邀請少數夥伴共襄盛舉,頗讓人遺憾。

為了完成這本書,六位作者先後進行多次的討論。因此,雖然每個單元都有一位主筆,但最後內容都匯集了眾人的智慧,並且大家也共同努力讓全書的內容詳實,論述邏輯一致、前後呼應。畢竟這是一本談「論證寫作」的書,我們自己可不能「漏氣」了。

這些年,我和許多夥伴一直很關心如何增進學生的「高層次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而引導學生實踐這些能力的途徑即是「專題式學習」。經由專題式學習,我們優先關注「閱讀理解」、「批判思考」(兩者合稱「批判閱讀」,critical reading)、「論證寫作」三種基本能力的培養,因為這是通往高層次思考、自主學習最堅固的基石。

基於這樣的教育目標,我們共同打造了一門獲得教育部教學卓越獎金質獎的校訂必修課程,同時依循這樣的信念,在個人的教學工作中,夥伴們各自進行許多的轉化及創新。此外,在教學相長、學思並行中,我和幾位夥伴也陸續發表一些論文或專書,若從關聯性來看,本書或可視為《高層次閱讀與思考》(天下雜誌,2021)的延伸之作,結合批判閱讀和論證寫作之力,共同促成高層次思考、自主學習的實現。

從2022至2023年,費時一年有餘撰寫的新書問世了。這期間,建國中學教務處的吳欣茹小姐費心安排相關行政支援,在此表達感謝。

關於「統計」單元,由於本書目標讀者是中學生,為了拿捏內容難易度及解說的精準度,因此特地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林正昌教授審閱,感謝林教授的指教,使得這個單元的參考價值大為提升。

當然,我們十分感謝《天下雜誌》出版精心編輯全書文稿,並在有限的時間內整合多樣化的宣傳管道,完全呼應論證寫作本來就應該是一種「設身處地溝通」的理念。

對於作者而言,寫作代表的是一種對話與反思。現在我們六位作者將多年教學相長的心得分享出來,期待大家的指教與回饋,讓我們在後續的學思歷程中能夠越來越好。身為老師,我們以這樣的態度期勉自己,也邀請學生們一起透過論證寫作,體會對話與反思的無比喜悅。

策劃統籌 黃春木
2023年8月.癸卯年立秋 謹誌於建中

試閱

【內文試閱一】
本文摘自前言〈專題式學習的關鍵思維——論證寫作〉

在這本書中,我們要來好好地了解「論證寫作」(argumentative writing)這件事。
「論證寫作」是包含議論文(argumentative essay)在內,但作品形式更為寬廣、多元的寫作活動,而完成論證寫作所需要的能力,也比寫一篇議論文更多、更高。在討論「論證寫作」時,可能還會聽到「科學寫作」或「學術寫作」等類似的詞語,甚至也常有人直接將「論證寫作」視同「議論文」來理解。
對於中學生而言,太可不必和這些詞語糾纏不清,我們真正要關注的,應該是如何「言之有理」、「言之有據」,以及「言之有物」。也就是說在表達我們的想法時,可以很容易地讓他人了解,並且獲得多數人的贊同,而訣竅就在於我們的表達是否合乎邏輯或道理、合乎事實或證據,以及內容是否扎實,不是浮誇的空談,也不必過度講求詞藻華麗。
「很容易地讓他人了解,並且獲得多數人的贊同」,這是我們之所以表達或寫作的重要目標,應該不會有人否定吧!但是,要達成這樣的目標確實是很不容易,甚至難以一步到位。要克服困難的目標,如果可以提供具體的方法,我們就可以做出循序漸進的努力。〈論證寫作〉這本書出版的目的,就是協助中學生在如此重要的議題上,能夠有策略、有步驟地達成。
論證寫作,可以簡單地區分為兩大類別。
較簡單的是「議論文」,可以有參考資料,也可以單憑自己日常的閱讀與見聞思辨進行書寫。另一種難度較高的類別是「小論文」,這就需要採用某種研究方法,並且蒐集較多的資料,講究學術格式,所耗費的時間至少幾個月,乃至一年以上。
「議論文」和「小論文」這兩類論證寫作的概要和學習路徑,兩者都是以批判性閱讀(critical reading)為基礎,講究資料的閱讀理解、批判分析與評論。
比起基礎論證寫作(議論文),在進入進階論證寫作(小論文)之前,通常會增加「探究與實作」(Inquiry and Practice)的研究階段。有了這個階段的扎實研究,才可能為後續的論證寫作提供豐富的內容和精彩的思路。
事實上,「專題式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 PBL)從初階到進階的主要內涵:初階的專題式學習包含「批判性閱讀」和「基礎論證寫作」,進階的專題式學習則多了「探究與實作」階段。
也因此,我們才會以「專題探究∕研究」來指稱進階的專題式學習。

專題式學習&論證寫作
「專題式學習」通常是議題導向的,並與真實世界、自身文化或生活情境相連結的,而其學習成果主要涵蓋知識、技能與態度的綜合表現,很難經由選擇題、填空題檢核,往往會採用實作評量,其中最常見的形式就是「論證寫作」。以論證寫作為基礎,學習成果可以設定為實驗(實察)報告、演講稿、報導文學、行動方案、小論文等。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論證寫作之所以成為專題式學習成果的主要展現方式,原因在於專題式學習始終關注知識的挑戰及實踐的檢核,這樣的歷程和結果是以學生自己的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為核心。然而,「主動學習」如何展現呢?關鍵就是「反思」(reflection),包括針對可能的行動展開反思(reflection for action)、在行動中展開反思(reflection in action),以及針對進行的行動展開反思(reflection on action)。
反思,主要是在「主張/立場」、「論點/理由」、「證據/事實」、「結論/後果」之間進行感知、提問、思辨或批判。但如何讓反思看得見,並且可以和不在現場的人溝通、分享,或在事過境遷之後加以研討、評判呢?顯然形諸文字、數字、圖表等多元形式資訊彙整的寫作,是一個相當理想的策略,這便是「論證寫作」與「專題式學習」之所以關聯密切的原因,也可以說「論證寫作」就是呈現「專題式學習」的學習成果的關鍵思維。
論證寫作一方面可以保留專題式學習的歷程,並展現成果;另一方面也有助於改進其學習歷程,以及提升學習成果的品質。在這本書中一共安排六章來探討「論證寫作」,以下條列簡介:
第1章:導論。讓讀者對於論證寫作有一個整體的、且較為深入的了解。
第2章:偏重「自然科學論證寫作」。雖然如此,當中不少觀念及方法也適用於文科。此外,目前理科升學考試已頗為重視論證寫作,在此單元中也有所觸及。
第3章:偏重「人文及社會科學論證寫作」。雖然如此,當中不少觀念及方法也適用於理科。此外,文科升學考試早已重視論證寫作,在此單元當然也有所交代。
第4章:討論較簡單的「報告」及具挑戰性的「小論文」。討論兩者在論證寫作上的個別重點及共通之處。由於涉及小論文,自然也會針對文獻探討、研究方法等課題加以討論。
第5章:著重在「英文論證寫作」,但以基礎寫作為主。讀者將會發現相關的說明及討論,足以呼應前面的單元,因為在論證寫作上其實沒有中、英文之分。此外,英文科升學考試早已重視論證寫作,在此單元中當然不會錯過。
第6章:著重在論證寫作中的「統計運用」。之所以納入這個課題是因為無論閱讀文獻,或平日接觸媒體報導,經常會遇到統計名詞,或經過統計處理後的內容、結論等。在大數據時代,論證和統計關係密切,我們就以這個單元展開初步的了解吧。

【內文試閱二】
本文摘自第1章 導論〈論證寫作|讓「閱讀」與「思考」被看見〉

我們從小開始最基本的素養學習,其實就是「聽、說、讀、寫」。到了中學之後,這些基本能力的進階表現包括:
· 溝通表達:從「聽」和「說」延伸出來的核心能力,並由此而促進「團隊協作」(teamwork and collaboration)。
· 批判性閱讀:從「讀」延伸出來的核心能力,是融會「閱讀理解」和「批判思考」而成的。
· 論證寫作:從「寫」延伸出來的核心能力,並結合「批判性閱讀」的能力,奠定專題式學習、探究與實作的基礎。
以上的「溝通表達」、「團隊協作」、「批判性閱讀」、「論證寫作」,是所有中學生都應該具備的四大核心能力,以便發展高層次思考,日後成為這個時代可以倚賴的思考型人才。換句話說,想要拓展、深化或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可以經由「溝通表達」、「團隊協作」、「批判性閱讀」、「論證寫作」四大核心能力的鍛鍊而精熟,這也正是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所倡導的「自主學習」或「學習如何學習」得以實現的關鍵。
上述這四大核心能力都值得好好地學習、磨練,其中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擁有這些能力就等於具備高強的本事,能夠在學科知識的掌握與應用上事半功倍,日新又新。
如何指引學生具備這四大核心能力的相關資訊很多,而我們在這本書中將特別著重在「論證寫作」上,提供重要的觀念與實用的方法。
為什麼要著重「論證寫作」這個核心能力呢?原因是現在市面上專門提供給中學生學習的相關著作較為不足,不僅對於眾多中學生來說,要做好「論證寫作」的困難度比較高,甚至連老師們在指導上也常覺得很有挑戰性。
但接下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理由:透過論證寫作,可以精進我們的閱讀與思考能力。

看見閱讀及思考的歷程
一般常將「聽」和「讀」、「說」和「寫」二分,一邊是input(輸入),一邊是output(輸出),但這樣的區隔不盡合理。
基本上,「讀寫」教育應一併進行,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當然,相對於聽和說,讀和寫向來也比較受到重視,因為必須識字才能進行,而這正好是構成人類文明得以進展神速的關鍵。
再者,「閱讀」絕非僅是接收資訊進來而已。高層次的閱讀往往涉及了資訊的判斷和組織,亦即一面閱讀、一面是在進行思考的,甚至也在嘗試著透過讀取資訊與作者「對話」。這種對話,足以反映出閱讀者對資訊的同理以及換位思考能力,也就是高層次的思考。然而,除非說出來,或寫下來,否則閱讀、思考的過程和結果並不容易被看見。
如果比對聽、說、讀、寫,會有以下三點發現:
1.「寫」可以持續修改;「說」則往往是即戰力。說出去的話猶如潑出去的水,一翻兩瞪眼,難以收回及修改。因此,若要磨練深刻的思考,經由寫作比較恰當。
2.如果「說」能和「聽」搭配得好,進入溝通的狀態,很容易一來一往地以不同面向進行交流,啟動源源不絕的思緒,激盪出靈感。然而,「寫」和「讀」的互動若要達到類似效果,相對來說困難許多。
3.因此我們可以說,「說」和「聽」的交流傾向於同步,而「寫」和「讀」的互動往往不同步,較能跨越時空。
因此,我們將閱讀、思考的過程和結果「說出來」或「寫下來」都屬必要,但如果考量突破時空侷限,或磨練深刻思考等目標,「寫下來」這件事應該更為強調。
論證寫作,可以讓我們的「閱讀」及「思考」活動被看見,經由字句脈絡的實地調整和修改,既能提升讀寫能力,又可精進思考。從閱讀到論證寫作的過程,也正是我們思考的過程。能夠將閱讀與寫作緊密連結在一起的最佳策略,就是運用「筆記」、「摘要」來精進讀,進而銜接寫,然後精煉思考。筆記和摘要,既是閱讀策略,也是磨練論證寫作的基本功。其概念如下:
1.筆記:筆記是最專注的閱讀
2.摘要:摘要是最基本的理解
3.寫作:寫作是最精純的思考
透過論證寫作(包括筆記、摘要),我們比較能夠具體地評估(自評或他評)閱讀和思考的表現,就此而言,論證寫作正是學習閱讀和思考的重要策略。
當我們的論證寫作能力逐漸進步後,這也將成為闡述自己的想法、呈現努力探究的成果,或者捍衛自己的權利、為所屬群體貢獻智慧所應必備的關鍵核心能力。

【內文試閱三】
本文摘自第1章 導論〈論證寫作|讓「閱讀」與「思考」被看見〉

「論證」到底是什麼?
我們先來看看幾則可以用來進行「論證」的發想:
1.美國南北戰爭解決了「黑」的問題,還是「奴」的問題?
2.考量瓦特(James Watt, 1736~1819)開始推銷、販售蒸汽機的時間點,工業革命從1776年起算,有其合理性。
3.波耳(Niels Henrik David Bohr, 1885~1962)原子模型巧妙連接古典物理和量子物理,並成功解釋氫原子特性。
4.我們對於「美國人」(或日本人、菲律賓人……)總有一些經由聽聞而得的印象,但這還不屬於「刻板印象」;真正的刻板印象發生在我們不假思索地總是將先前印象直接套用在實際接觸的每一個美國人(或日本人、菲律賓人……)身上。
5.隨著AI的發展,未來的工作可區分為「AI擅長」及「AI不擅長」兩類,以便作為產業發展或職涯選擇的依據。
6.「丙烯醯胺」歸類為2A級致癌物,因此,過度恐慌是不必要的。
7.高地地形缺乏屏障,常帶來強風,而風所引起的空氣流動會不斷地把熱量從體表帶走,稱為「風寒效應」。這使得人體所感受的溫度(即體感溫度)比溫度計測量的溫度來得低,美國科學家Paul Siple曾扼要地推導出關係式 所以,假如我們待在一處高地,以風速器測得風速為9 m / sec,而當地氣溫13℃,所感受到的體感溫度會是7℃。
上述第一項發想之所以寫成問句,只是要表示一個發想往往是從疑問——發現「爭議」或「困惑」開始。如果想要認真地回答疑問,總是要經過一番探究的過程,一旦有了發現之後,就能夠進行完整的論證。「完整」的論證包括了:
1.具體地將探究過程中所發現的重要資訊加以彙整
2.詳細交代透過推理所形成的答案(結論)
3.確認自己的立場(主張)
4.所憑藉的主要理由(論點)或關鍵證據。
歸納而言,主張(claim)、論點(argument)、證據(evidence)、推理(reasoning),正是構成一個「論證」(argumentation)的基本要件。我們通常以C、A、E、R標示。

論證的基本四要件
C「主張」,通常是針對議題、事件、爭議或疑難的回應,呈現一個特定、明確的立場。此外,還得注意另一個C――結論(conclusion)。邏輯上,結論是與主張綁在一起的,彼此之間必須呼應;除了呼應主張之外,結論通常還得提供「解答」或「建議」。
E「證據」,原本是各種不同形式的資料(Data),可能以文字、數字、圖表,或者實物呈現。資料之所以能成為證據,關鍵在於:解讀或判讀(Interpretation)。解讀或判讀的目的,是要說明資料中所呈現的重要資訊,這些資訊必須適當而且充分,並與主張有所關聯。關聯越緊密、周延,證據性越高。
一般來說,證據可能來自於原始文獻檔案,或第一手的實驗、觀察、調查、訪談所獲得的資料,但也可能是第二手資料,例如他人的實驗數據、觀測紀錄、研究結果等。
A「論點」,經由證據的呈現和推理所得出的理由,藉以支持某個主張或立場,以說服閱聽者同意、接受。這裡要特別提出的是,如果考量的是適當/不適當、對/錯,這類涉及價值或利害關係的說服、同意,就需要論點來支持。但如果涉及的是真/假判斷,主要會由證據來定奪,此時論證只需C、E、R;但如果考量的是適當或不適當、對或錯,涉及價值或利害關係的說服、爭取同意等,這就需要論點來支持。
R「推理」,主要是要說明證據如何支持論點或主張。推理必須是有邏輯的,而且往往會應用適當的科學原理、思考法則、學科知識進行連結。對於學生來說,推理的難度通常是最高的,因為不只要熟悉批判思考、媒體識讀等方式,還要能理解與應用相關科學原理、學科知識等。在一個高品質的論證中,最好能夠同時包含推理和反駁(rebuttal)兩個思考歷程。「反駁」可視為推理的一種特殊方式,旨在蒐集對立的主張及其倚賴的證據或論點,予以質疑和批判。
了解論證的CAER基本要件後,如果我們將第xx頁上所述的第一則論證發想——美國南北戰爭究竟解決了「黑」的問題,還是「奴」的問題?加以明確表述,應該會是:基本上,美國南北戰爭只解決了「奴」的問題,至於「黑」的問題,直到一百年後的今天,依然還很嚴重。

黃春木 作者作品表

專題探究教學力:跨科共備X 提問思考 X 批判閱讀,啟動高層次思考

高層次閱讀與思考

我做專題研究,學會獨立思考!:高中生的專題研究方法(增訂版)

我做專題研究,學會獨立思考!:高中生的專題研究方法

原來歷史可以這樣學

2023年9月中文新書 同類商品


想像一座城市:詩、河流、夢與記憶中的城市──詩人飛行員鳥瞰世界的抒情觀察

母親 父親 兒子:費洛里安.齊勒 家庭三部曲舞台劇本

成為獨立小姐的滾錢心法:12個打造財富自由之路的簡單投資計畫

想愛好難,你該怎麼辦?拆解愛情,跟著專家上一堂超人氣「愛情學」

五十花正開:五十八則不惑解方,下半場就來遊戲人間吧!

跟大師學催眠:米爾頓.艾瑞克森治療實錄

東歐: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

2023年iF金質獎精選與獲獎作品

小英.老魏 猥竄列傳

我,成了大家的祭品:十字架──我們依著自己的意志,將藤俊獻給了欺負他的人

我的老公就是這麼沒用!無能老公圖鑑

看見屍體的男人Ⅱ:死亡設計者(上)

(限)致未曾謀面的丈夫,我們離婚吧!〈上〉

褪色的我與染上夕色的妳:九色曼荼羅遊戲

衛斯理傳奇之茫點【珍藏限量紀念版】

上官鼎武俠經典復刻版(全套共16本)

衛斯理傳奇之第二種人【珍藏限量紀念版】

陳墨形象金庸(全)

暗碼

衛斯理傳奇之搜靈【珍藏限量紀念版】

還有... [顯示所有書籍]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